查看原文
其他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7-6

乾一文化 一明 乾一学院 2023-08-24


7-19) 片(pian-4):


《说文》:片,匹见切。判木也。从半木。凡片之属皆从片。


古文字写作‘’,为将‘木(mu-4,)’自中间纵向剖开后形成的字形。如《说文》:片,判木也。从半木。‘判’在这里用其本义:用刀将物品一劈为二的意思。


   将‘木-树木’分解 便是‘片-木板’  片   图片来自网络


将‘木’从中间纵向剖开,便得到‘爿(pan-2,)’和‘片’。也就是说,‘爿’和‘片’是由纵向剖开后的‘木’得到的。二字合在一起便是‘木’字。汉文字象形又表意的作用显现无遗。


‘爿’、‘片’二字开始是没有区别的,都表示将树干剖开得到的木板。但随着华夏文明的不断发展,汉文字也有了精准化的要求。因此后来二字的具体应用还是有所区分:‘爿’一般专指形制较大的‘木板’;而‘片’则指小型的‘木板’或‘木片’等扁而薄的东西。如词组:相片、名片、唱片、画片等。


引申有:单个、单只;微小、微少的含义。如词组:一片孤舟、只言片语中‘片’字的含义。


由其所组汉字多与其本义及引申义相关。如:


版(ban-3,):添加意为‘反转’并表音的‘反’,以此会意表示:用小型的木片或木板为材料,进行反转使用的物品。后特指:古时活字印刷术发明以前,古老的雕版印刷术。


 在小型木板上反刻字-雕版印刷   版   图片来自网络


‘版’字正是这一古老技术运用的生动写照:在平整木板上采取反字雕版,制作好后在上面刷墨,印到丝棉或纸张之上,便可以得到正常字体的印刷品。后来以石板进行雕字印刷,工艺流程一样。


古华夏的雕版印刷术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先导。通过印刷,可使文化及思想得以更大范围的、更大量的广泛传播与影响。


宋代的毕昇对雕版印刷进行了技术改进,创造性地使用了独立的泥质活字模。即:活字印刷术。如今人们在年画的制版工艺中,依稀能够看到雕版印刷术的影子。


现在人们只是在看见特意表现的有形字块时,才可能联想起古老的雕版印刷术。却不知通过汉字‘版’,其中既蕴藏着古华夏印刷术的制作工艺,又蕴含着古印刷术的操作方法。


牒(die-2,):添加意为‘树叶’并表音的‘枼(ye-4)’,以此会意表示:似树叶轻而薄的小木片。后特指:印有证明文件的文书及证件。


7-20) 鼎(ding-3):


《说文》:鼎,都挺切。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魑魅魍魉,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易》卦:巽木于下者为鼎,象析木以炊也。籀文以鼎为贞字。凡鼎之属皆从鼎。


古文字写作‘’,像‘鼎’的形象摹画:中间是鼎的腹部,上面是便于穿过木杠或绳索抬鼎的双耳,下部是鼎的支腿。如《说文》: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青铜方鼎及铭文   鼎  象形   图片来自网络


三足双耳,说的是:圆‘鼎’的样子。三足的鼎相对而言比较轻巧,古时多在古华夏南部地区使用。北方则多为厚重的双耳四足方鼎。正因为四足方鼎的厚重,才被轻巧的南方三足圆鼎逐渐替代。


  青铜圆鼎及铭文   鼎  象形   图片来自网络


‘鼎’在古时为烹煮食物的炊器。最早为‘陶制’,后来才有金属质地。考古发掘中多有出土底部有烟炱的鼎。词组‘鼎沸’本义是鼎内食物高温沸腾,后则指:不稳定、不安定。如《三国志·蜀书·谯周传》: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现在仍用‘人声鼎沸’形容嘈杂。


商周青铜器 多字体铭文   鼎   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植物性食材易于煮熟,因此,青铜质地的鼎后来多用作烹煮肉类食材。古时农耕社会肉类食材难得,金属质地的青铜难得,因此用作煮肉的‘鼎’的地位也随之上升,成为帝王将相等统治者的专属用具。


随着等级不同,鼎的大小及使用数量也不同。如西周用餐时礼制: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因此,‘鼎’有:显赫、盛大的引申义。如晋·左思《吴都赋》:高门鼎贵。如词组:大名鼎鼎。


后成为统治贵族的庙堂礼器。相传夏禹铸九鼎,历商至周,为传国的重器。后遂以‘鼎’指称国家政权和帝位。如历史典故中的‘楚子问鼎’及‘问鼎中原’,便是楚王有夺取周天子政权的野心。


后期流行的圆鼎有三个支腿。所以人们便将三方并立称之为:三足鼎立。如《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近者汉之衰末,三家鼎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字形的变化,部分从‘鼎’的字讹变为从‘貝(bei-4)-简:贝’。如:‘貞(zhen-1,)-简:贞’;‘員(yuan-2,)-简:员’;‘敗(bai-4,)-简:败’;‘則(ze-2,)-则’等。另:‘眞(zhen-1,)-简:真’、‘具(ju-4,)’也从‘鼎’。


添加意为‘丰满乳房’并表音的‘乃(nai-3)’为‘鼐(nai-4,)’。以此会意表示:大鼎。如:《诗·周颂·丝衣》:鼐鼎及鼒,兕觥其觩。《毛传》注解:大鼎谓之鼐,小鼎谓之鼒。‘鼒(zi-1,)’指:小鼎,添加了本义为‘小草萌芽’的‘才(cai-2)’。


‘鼎’的字形在文字演变中变化较大,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目’字旁或在难检字中查找。


7-21) 克(ke-4):


《说文》:克,苦得切。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凡克之属皆从克。徐锴曰:肩,任也。负荷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古文克。‘’,亦古文克。


古文字写作‘’。中间及下部为突出头部和肚子毛皮翻开的兽体形象,上部则像一块大石块的样子。以此会意表示:远古时期的人们用大石块对着野兽头颅进行击打。


对着兽类头部进行击打   克   图片来自网络


古时没有其他可以使用的工具,石块是天然的击打武器。其本义为:宰杀野兽。如《公羊传》:克之者何,杀之也。后有:伤害、损伤的意思。如词组:相生相克;迷信的子女命相克父母,夫妻相克等。


商周青铜器 多字体铭文   克   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引申指:战胜、攻克、击败-即:克敌制胜。如《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如《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延伸指:能够。如《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又有:胜任的意思。如《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衍生指:克制。即:自己能够控制住自己。如《后汉书·祭遵传》:克己奉公。


‘克’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归入‘十’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尅、勀、剋、娔、氪等。


7-22) 彔(lu-4):


《说文》:彔,卢谷切。刻木彔彔也。象形。凡彔之属皆从彔。


古文字写作‘’。早期字形上为在井口安装的可旋转、用于缠绕绳索打水的‘辘轳’形象,其下为水桶及溅撒出的‘水滴’样子。其本义为‘辘轳’。现代汉字写作‘录’。


井边用于打水的辘轳   彔-录   图片来自网络


‘辘轳’需连续旋转才能将水桶提升。因此,‘录’字有‘持续才能完成’的引申义。


商周青铜器 多字体铭文   彔-录  图片来自《甲金篆隶大字典》


‘录录’二字连用,即源自‘辘轳’的持续转动。每次的往复动作一样,遂有:平庸无所作为的延伸义。此字义后由‘碌碌’二字替代。‘碌(lu-4,)’本义为:用于碾压谷物去壳的石碾子,添加了制作材质‘石(shi-2)’。其运动轨迹同‘辘轳’-持续往复旋转。


古籍中记载的、用辘轳打水灌溉农田的图画   图片来自网络


‘辘轳’的作用是为了取水方便省力,‘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添加意为‘祭台、祭祀’的‘示(shi-4)’为‘禄(lu-4,)’,以此表示:祈盼神灵带来源源不断的福气、鸿运。如《诗·大雅·既醉》: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延伸指:作为天子的君王给予臣属官员的俸给。如词组:俸禄、高官厚禄等。


‘彔’由多结构组字,后不再单独作为部首。现代汉字的‘录’归入‘彐’字旁。在组字中多作为声旁,表示读音。如:逯、渌、箓、椂、録、琭等。


注:拼音后面的1,2,3,4分别表示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读音为轻声的不标注。


点 击 调病扬升

道炁开脉轮简说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点 击  以下 历史好文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7-5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7-4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7-3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7-2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7-1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6-6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6-5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6-4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6-3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6-2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6-1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6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5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4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3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2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1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10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9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8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7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6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5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4

五毒月天风姤卦 扶摇直上九万里(不可不读)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3

《说文解字》540部首探源解读 5-2


   

详情可咨询:一明老师13598164837(微信号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