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气 | 100年前北大就能开出这么高的工资了!
前些日子,一张复旦大学教授的工资条在网上流传甚广,虽不知真假,但大学教授月薪好像从来就备受关注。
那么百年前的北京大学,教授究竟收入如何呢?下面溯源君就用史实为您解答这一疑问。
这是一张聘书,是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严复在任时下的一份聘书。这份聘书不仅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而且对我国近代高校教师聘任制的研究也具有重要的文献史料价值。
打开聘书,内容如下:
照会
署理北京大学校校长严复:为照会事,照得本大学重行开校,所有各科教席,非品学优长、物望允符者,不足以资矜式而宏造就。夙仰文行卓绝,教育热心,拟请担认文科大学教员之席。每星期授课钟点,俟会商酌定;诸生札记等件,即请认真核改,俾受甄陶之益。每月致送薪水京足银壹百两,自到堂之日起支。相应照会
贵教员查照可也,须至照会者
右照会
大学文科教员高
中华民国元年五月十五日。
什么?一头雾水?没关系,我们先从北大首任校长严复说起。
1
北京大学与首任校长严复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诞生。1912年5月3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令,京师大学堂改称北京大学,任命原京师大学堂末任总监督严复为首任校长。15日,北大复课,重行开学典礼。
严复(1854—1921)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又陵,又字几道。是近代杰出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翻译《天演论》,创办《国闻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梁启超曾言“天下之知我而能教我者,舍父师之外,无如严先生”;康有为也称赞严复是“中国西学第一人”。
若细看,可以发现这张聘书中仍用京师大学堂旧印,“暂用旧印”之主因是从改校名到重新复课,间隔仅12天,时间短促,未及治印。
据1912年5月26日《政府公报》所刊《京师大学堂改定名称及启用新刊关防通告》载:“本学堂现经教育部改定名称曰:北京大学校,并另刊关防一颗,文曰:北京大学校之关防,于阳历五月二十四日启用,以昭信守。特此公布。”这条《通告》明确宣示,新印章“北京大学校之关防”于5月24日正式启用。
2
严复教学改革
1912年5月,严复主持北大校务,锐意改革,提出“兼收并蓄、广纳众流”的办学方针。开启蔡元培先生后来提出的“兼容并包”办学思想之先河。
科目改革:经科并入文科;格致科改为理科;开设并介绍西方新学课程。
教席改革:对教席亦重新聘用,强调教席须专职教授。
薪资待遇:抵制当时政府提出的“教师月薪限于60元(银元)”,改为100元(银元)。
当北大教学逐步走向正规、改革取得可喜成果时,却由于时局动荡,经济匮乏,学校面临停办之虞,而严校长为维系学校生存,进行不懈抗争,无疑已得罪当权者,故出任未及半年,即于10月被迫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3
有了这些历史背景的铺垫,下面可以仔细看看这份聘书上记载的内容了。
此聘书其实是份合约。受聘者是高教席高毓浵。这位高先生,大家恐怕并不熟悉。
高毓浵,字汀荃,号潜卿,直隶静海(天津)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宣统二年(1911)由京师大学堂总监督柯劭忞聘为经科教席;民国元年五月由北京大学聘为经文科教席。
聘书对高教席应享受的权利与应尽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
其一,高教席应为人师表,热心教育。批改学生作业,要使他们“俾受甄陶之益”。
其二,每周授课时间“俟会商酌定”。据宣统二年十二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延聘经科教席宋育仁聘书之规定,“每星期授课时间约在十点钟”。
宣统二年十二月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刘廷琛延聘经科教席宋育仁聘书中也有规定:“每星期授课时间约在十点钟”。而宋育仁、高毓浵同为经科教员,可以说,授课十点钟,是当时的惯例。现在的大学老师们,每周课时是多少呢?
高氏每月应得薪水为京足银壹百两。
民国元年之壹百两纹银,相当于壹百块龙洋(银元)。
据民初《银行周报》记载,民国元年一月(1912年1月),黄金与银元之比价是三十九块半银元兑黄金一两。据此,壹百块银元约合二两半黄金;再按目前北京黄金价每克350元计算,125克黄金约合人民币四万四千元左右。
民国时期的薪资并非严格按月发放,保守估计,高毓浵教席每年按10个月计算,他的年薪应是人民币四十四万元左右。
曾有报道说:“民国初年一两黄金可购2亩良田,5两可以买北京一个四合院,即便后期通胀严重,110两黄金也可买到三套北京标准大四合院。”这样换算下来,高毓浵这样的北大教授,两个月就可以在北京买一套四合院了!
年薪四十四万,两个月买一套房,与现在相较如何,不知大家有何感想?
一个彩蛋
中华文化溯源公众号自创办以来,已经走过半年多的时间。最开心的事情,便是与你们相遇;最大的愿望,便是以生动、有趣的面孔,成为你们不时念起的朋友。
最近,工作室手工制作了竹刻书签,作为粉丝福利赠送。本期评论获点赞最多者(我们会在下期公布获奖用户名),即可获得这份礼物。
“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
今日送出的竹刻书签是“流芳”
撰文 | 程陶庵 编辑 | 陈雪 王莹 滕菲
主编 | 周立文 副主编 | 殷燕召
每个关键词都是一场文化之旅
二十四节气 | 剪纸 | 查干湖冬捕 | 冰灯 | 酸菜 | 二十四番花信风 | 灶王爷 | 蒙古族祭火 | 爆竹 | 鸡鸣枕头 | 《小河淌水》| 食印 | 孙悟空 | 惠山泥人 | 灯笼张 | 刺客 |梁祝 | 八宝印泥 | 黄梅戏 | 年画 | 武夷茶 | 外滩 | 唐三彩 | 血亲复仇 | 寒食节 | 马镫 | 李商隐 |《人民的名义》| 太极拳 | 姐弟恋 | “黑石号” | 长沙窑 | 皮影戏 | 缂丝 | 火药 | 离婚 | 钟馗 | 儿童 | 清代科举 | 科举题目 | 秘色瓷 | 父亲节 | 女德 | 花毛一体 | 周敦颐 | 禁毒
中华文化溯源
追问与寻觅 开启一段自我确证的旅程
光明日报 · 中华文化溯源融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