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骏飞:“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总第302期)

2017-09-17 杜骏飞 杜课


在2017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杜骏飞

 


卜院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下午好!

 

今天,是研究生新生的开学典礼。致辞之前,我先代刘源书记向大家问个好,往年我们都是一起来出席的,但他不巧生病住院了。我昨天也病了,今天才起得了身,幸好能赶上和大家的见面。

 

在南京大学,有一个说法,开学典礼是新生的第一课,是给新生系上第一颗纽扣。所以今天这样的讲话,也是希望在座的各位,能够借此对南大的精神、学科的的内涵形成一种认同。

 

1

 

我想先说一下关于“求道”的问题。

 

刚才在走廊上,听到大家在里面练习唱校歌,唱得很美。我们校歌里,有一句话:“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天开教泽”,大家是理解的;但“吾道无穷”的“道”,指的是什么?

 

记得去年开学典礼,我讲的是校歌第一句,“大哉一诚天下动”里的“诚”。今天,我讲讲这个“道”。

 

 “道”,一般是指观念,在这里是大学之道。比起我们学习一些有形的知识,“求道”更为珍贵。古人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则止于术”。意思是说,任何技术性学习之前,都应该有观念的认同,有对道的追求。

 

各位可能都知道,新闻传播学院是教什么的——教新闻、传播。新闻学是人文学科,传播学是社会科学,新闻、电视、广告、电影、新媒体、公共关系,内容很多,它们靠什么连接为一个学院?诚如南京大学是一个综合型大学,天文、地理、物理、化学,文、史、哲、新、外,很多学科,又靠什么凝聚为一所大学?只能靠“道”。

 

南大是一所有风骨的学校,这种风骨,主要指的是对大学之道的坚守,特别是对真知的追求。

 

在新闻学院,当然会讲如何写作、如何拍摄、如何进行信息分析,但是,像南大这样一个综合性大学,培养新闻人才,和一般的职业化院校还是有差异的。如果仅仅是为了拍好一个镜头,写好一段台词,那不需要南京大学。

 

之所以要我们来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自有其使命安排。因为这所大学,有人文关怀、道德追求以及非比寻常的思想境界。所以我们的同学,在毕业后,往往诚恳、勤勉,且富有职业潜力:文化素养高,思想深度往往超乎同辈。这是我们有别于他人的地方。

 

所以在这里,我们是在“求学”、“求知”,但更在“求道”。例如讲到信息,我们会讲到信息的获取、发布、测评,但更会讨论信息公开条例。因为如果没有国家对信息公开条例的推出,我们所看到的信息传播格局,会迥然不同。

 

我记得2003年2月,“非典”危机正式爆发,考虑到当时谣言满天飞、社会心理危机深重,是因为疫情信息封闭,所以2月14日我在《南方周末》上发表了一个文章,题为《流言止于公开》。现在,对公开性的观念,大家已经耳熟能详了,但当时发表还是需要决心的。

 

回想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是舆情监测、新闻公关这些“术”更重要,还是信息公开之“道”更重要?当然还是“求道”更重要。

 

各位同学,在南大读新闻,不只是为了学习采写编、“洗剪吹”,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追求的知识人。我常讲,在今天这个功利主义横行的时代,大学也不能幸免,但是,当别人“崇低”时,我们仍然要崇高。因为我们是南大的学生。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要读书。我们之所以能够“求道”,归根结底,是因为深入读书,还有独立思考。现在读学位的人越来越多,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了,大学生不去图书馆,每天忙着刷朋友圈。有人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电子书就是人类的电梯了。我说,是啊,但你刷朋友圈是什么呢?那是人类进步的滑滑梯。(笑声)

 

如果,你读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带来深刻的体验,没有带来真知的发展,那么你就不是在读书。

 

同学们,一旦你们成为研究生了,社会是把你们当知识分子来看待的。知识人的禀赋和风骨,都只能依靠读书才能获得。这就是求道。

 

2

 

其次,我想讲一下“立德”的问题。

 

儒家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南大校歌里也有这样一句,“大哉一诚天下动,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知”在古代通“智”,并非一般的“知识”的概念,而是指“智识”——智慧识见。

 

不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智”,能够驾驭知识的知识才能称之为智慧识见。一个有良好素养的知识人,并不意味着知道的知识信息多,而是他驾驭知识的能力好。

 

为什么我们大学里,强调批判性思考、批判性阅读、批判性写作?那就是在培养你需要的“智”。同时,我还想说,“智、仁、勇”是相辅相成的,真正的“智”,都含有“仁”和“勇”。

 

1925年,《晨报》事件后,胡适给陈独秀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

 

解释一下这番话:跟我不同的未必就是错的,跟我一样的未必就是对的;今天大家以为对的未必就对,大家都以为错的未必就错。

 

这里,胡适阐发了一个真正的知识人,对真知的看法、对自由的看法、对理性的看法、对勇气的看法。尤其是他对知性的勇的理解,更为难得。这世上有很多种勇,勇于面对金钱、权利,固然很难,但其实最难的还是坚持真理而不畏惧众人,所谓“虽千万人,吾往矣”。

 

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诺依曼曾说过,这样的人是所谓的“hard core”中坚分子,也就是“在沉默的螺旋过程中无视孤立的威胁的人”。大家认为是,而你认为非,而且坚持非,大家认为非,而你认为是,而且坚持是,最终带领人们走向真知。其实这是非常罕见的知识人的独立品质,是由理性和悲悯而来的勇气。

 

国家培养我们,是让我们说真话、做真事、追求真知,而不是敷衍人生。你如果做策论,要进真言;如果写新闻,要写真相;如果是做人,也要做真人。 如今网上网下,各种话语倚多为胜,舆论压力众口铄金,流言、谣言流行,新闻反转屡见不鲜,面对这些群体压力,新闻人从哪里寻求定力?只有依靠知识人的德行修养。

 

立德,不是抽象的道德空谈,而是要有践行“智、仁、勇”的能力。网上有这么个段子,什么叫“勇”?如果你被车撞飞了十米远,爬起来后你豪迈地说:“来,下一辆!”(笑声)这当然也是种勇气,但是我们不鼓励,为什么?因为没有贡献,于国于民于己都没有什么功效。知识人还是要有专业素养,才能立德、立言、立功。

 

有知识,有见识,有本事,然后才谈得上“智、仁、勇”。

 

有一个同学问,“杜老师,您是诗人,是不是希望我们理想主义?”我说,是的,但是理想主义者不代表不做事,相反,最彻底的理想主义,是一定要实现理想的。我们召唤诗和远方,但读诗是一回事,写诗是另一回事;向往远方是一回事,到达远方是另一回事。要付出艰辛的努力,达成自我修行,这样才能为国家效力,为社会服务。

 

所以,有梦想是好的,但是如果有梦想而没有能力实现,那么梦想只是梦呓而已。各位来深造,不是来追求诗意,而是来培养去往远方的能力。

 

过去,朱熹讲格物,王阳明也讲格物。“格物”一词来自《礼记·大学》里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王阳明那儿,汇成一个无所不有的“格物”。“格物”到底是什么呢?

 

1527年,王阳明讲了他的四句教,也是他的终极理解:“为善去恶是格物”。要为善,还要去恶。格物在这儿就不是形而上的逻辑了,而是有本质的行动。所以阳明学的精髓并不在于有文化、有知识、有皈依,而在于有能力实践自己的哲学。

 

希望在座的各位,也要以此来自励。

 

3

 

最后,我想再谈一下创新。

 

创新的本质,就是“求变”。《周易》,整卷写的都是变易之道。今天是一个充满变易的时代,国家在变化,社会在变化,媒体在变化,我们的学术也在变化。我们传统的学术,很多濒临失效,有的被现实逻辑所取代,因此,整个知识系统有待刷新。

 

这个时候,要求各位研究生的是,要有求变的创新能力。我们面临的,是思想碰撞、知识裂变和范式博弈的时代,要有常变常新的自我追求。

 

钱钟书先生有这么一句话:“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对“道术未裂”的期许。这句话,其实是来自《庄子·天下》篇:“道术将为天下裂”,指的是在周朝的时候,它的学术发展面临着分裂的局面,诸子百家兴起,从一个混沌统一的体系向着一个知识裂变的方向发展,“道”也因此面临着“术”的背离。这里的道,是指学术的本体观念。为此,好的学术是要坚守“道”的。同时,“道”本身也在演进。

 

这对于我们的学科,对高度分化的学科现状来说,很有启迪。新闻传播,也是大一统的知识体系在分崩离析,走向碎片化;高度垂直的知识分工,意味着下一代学人要想有理论成就,就要有所融合,在融合中有所发明。

 

等到道、术再度成为一个统一场的时候,也许我们的学科就上到新的台阶了。显然,各位所要承担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

 

钱先生的第二层含义,是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闭目塞听。学术无国界,学术无地域,所以我们要兼收并蓄,同时要站稳脚跟,要有中国气派和中国自信。

 

从技术方面来说,我也期望同学们,能够兼收并蓄,快速适应科技和行业的发展。像VR、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等新科技,都需要我们学习。仅仅是新知识、新技术,就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压力。我们只有非常勤奋地去准备这些功课,才能迎接挑战。

 

前两天,有一个同学说:杜老师,我很高兴来到南大新传院学习。我说,你高兴得太早了。(笑声)因为读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今天。

 

真正优秀的学生,在上学时,觉根本不够睡。真正勤勉的学生,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前,就已经开始准备学业了,学习一切可能遇到的新知,就像一只饥饿的蝗虫会吃掉一切遇到的东西。

 

当然,在研究生阶段,读书还是要有所选择,有所专攻,要做一个有方向的知识人。如果你够勤奋,可以及早确定研究方向,甚至确定自己的选题,然后去认真积累,为你的毕业成果做准备。为此,你要花很多时间。

 

各位一定要意识到,这个新的读书生涯中,一切都应该是新的,你的目标,就是让你过去的一切知识被刷新。如果没有这样的认识,你就不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研究生。

 

希望你从今天开始,放下那些复习应考时的教科书,投入一个全新的、未知的求学生涯。创新,是学术的第一驱动力,求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创新。每位同学在做毕业设计、在做论文的时候,应该意识到:如果没有创新,那么我们宁可没有作品。

 


同学们!许巍有一首歌叫《曾经的你》:“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如今你四海为家”,有人说这句歌被许巍唱得有些悲凉,但我以为,这里面所说的意象都很有力量,“仗剑走天涯”是一种怎样的英雄气概,“四海为家”又是一种怎样的担当?

 

我们要有远大志向,才能有读书的不竭动力。但在读书时,内心又要能静下来。张异宾书记讲:南大的学生,要诚,要静,要雅,要勇。我理解,这里的静,就是指要沉静下来读书,也要有对情怀的坚守。

 

李嘉诚曾告诫子弟:“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做仁慈的狮子。”他的意思是,你要与人为善,同时你要有强大的能力。在这儿,我也仿照他的句式,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做沉静的飞鸟”。

 

我是想说,当你学习时,你的沉静是为了展翅飞翔的沉静,当你创造时,你的飞翔则是内心沉静的飞翔。动亦静,静亦动,坐而论道,是为了起而行之,这才是人生的最好姿态。

 

昨天我在“杜课”上写了一句话:“君不见,有人红颜未老,心已沧桑,也有人万里归来,仍是少年。”在学业开始的第一天,希望你们永葆自己的少年激情。愿你既有科学知识,也有人文关怀,既有坚硬的铠甲,也要有柔软的内心。

 

校歌里的最后一句是:“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暾”是朝阳的意思。愿在座的各位同学,都能如朝阳般升起,不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不负这个伟大的国家,不负你们美好的人生!

 

谢谢大家。(掌声)

 

(汤佩兰据9月15日讲话录音整理,已经杜骏飞老师审校)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愿你读她五分钟,知道一生贵重| 少数人的责任  像乔姆斯基那样的人生读昂山素季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我们这个时代的诗意——杜骏飞在2017级人文大类本科生见面会上的讲话 You raise me up 高丽莉的杜课回忆  1989,那些闪亮的日子  我们去露天上课吧?  三百期!师生感言合辑 


关注:只因为他们听不懂“人性”的语言“微博掐架定律”突然火了,作者杜老师怎么看?杜骏飞:一个教师的自白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宋婧妍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