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少数人的责任(总第284期)

2017-08-30 杜骏飞 杜课

少数人的责任


杜骏飞


今天,我们来阅读丁文江的故事,是为了谈论“少数人的责任”。我想提请诸君注意的是:这种“责任”,并不是外部强加于少数人,而是他们自己血液里带有、且主动要承担的。


我以为,在这少数人的责任中,存有精英主义的哲学精神,但更多的则是中国人所谓的“士大夫精神”。


自柏拉图以来,精英主义就是西方政治里最深厚的叙事。苏格拉底更是主张,唯有“有理性的有知识的人”才能担任雅典陪审员。


晚近的精英主义哲学逐步摆脱了贵族倾向,发展成为精英民主思想,并且日渐倾向于对民主采取工具主义的态度。


而在中国,从战国开始,士则常常冠在大夫之前。一些出身士的人,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靠着自己的才能,成为社会的主宰。


从那以后,“士大夫精神”贯穿中国两千多年。它的口号是“士志于道”,“文以载道”,“朝闻道,夕死可矣”,其核心是坚守道德理想,追求人格境界,承担社会责任。


在现代西方,精英哲学的演变,促使大众主义者常认为精英主义者是蔑视大众的。而就我看来,真正的西式的精英立场,应该具有牺牲精神的贵族气质,加上程序民主和道德正义。


马基雅维利曾渴求某个在政治技艺上全能的人,譬如具有非凡魅力和能力的Themistocles或charisma。这种施特劳斯式的精英主义有一个前提,精英必须首先是政治哲人,既携带高贵的信仰,又有改造世界的手段。


很奇怪,作为一个中国人,也许我们马上能从马基雅维利理想里读到王阳明、曾国藩的印记,自然,也能读到丁文江。


但更好的解读,我以为还是中国古已有之、而在秦汉之后时常断绝的士大夫精神。


孔子告诫我们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曾子说:“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则对知识阶层提出这样的要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光芒万丈的大丈夫人格,是士大夫精神最为华彩的描绘。


这些表述,大约都是可以和我们这里提到的少数人责任相互印证的。


罗加伦在《写给青年:我的新人生观演讲》一书中,阐述了知识人为什么要肩负重大的责任。他说:“社会的演进,本不是靠多数沉溺于现在的混潴的人去振拔的,而是靠少数特立独行出类拔萃的人去超度的。”


我们的理解,士大夫的精神,不必朝向自我神圣化或贵族化,更不必朝向charisma或弥赛亚,而要朝向知识分子的终极责任:他们继承了人类的精神遗产,就必须承担国家与社会最重要的责任。


这种担当的道义感,在中国知识分子之中的共识度,原本甚至比在西方的知识分子中更为普遍。在漫长的中国历史烟云里,经过几世浮沉,几度泯灭,这种精神在晚清以来重新还魂,而后达到一个新的极致。


我以为,在这个壮丽的时代浪涛中,丁文江就是那鲜为人知却又震撼心灵的一例。

 

1923年,丁文江在燕京大学发表演讲,题目就叫《少数人的责任》。他说:


“中国政治的混乱不是因为国民程度幼稚,也不是官僚政客腐败,也不是武人军阀专横,而是少数人没有责任心,缺乏负责任的能力。”


今晚,重温丁文江的一生,他的气质和作为,大约是中国士者阶层精英人格的典型象征,而且是最好的那一部分。




丁文江——少数人的责任

 

丁文江是20世纪中国科学、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不仅是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还涉足地理学、考古学、人种学、优生学、古生物学、历史学、教研学、少数民族语言学等众多学术领域,是一位典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蔡元培评价他:“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实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物。”胡适评价他是“一个最有光彩,又最有能力的好人,是一个天生能办事,能领导的人,能训练人才,能建立学术的大人物”。傅斯年也说他是“新时代最良善最有用中国人之代表;他是欧化中国过程中产生的最高的菁华;他是用科学技术知识作燃料的大马力机器;他是抹杀主观,为学术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者,为公众之进步及幸福服务者。”

 

当时正值五四运动,国家和民族前途未卜,“德先生”和“赛先生”作为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在知识界的争论中频繁出现。当时一批有识之士和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归国,想要用所学知识曲线救国的人有之,想要投入政治实现抱负的人亦不罕见。然而像丁文江这样既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家,以科学家的精神积极参加文化和政治争论,还直接参与当时政治活动在两方面都有所建树的人却不多。“最有才最有能力”者,“精英”也。丁文江将“精英”称作“少数人”。他一生抱持着履行“少数人的责任”之热情,为祖国贡献了毕生的心血。他撰文道:“天下的事业,没有哪一件不是少数人做成功的。”还说:“中国的前途,全看我们少数人的志气!”


中英庚款委员会赴华代表团合影,从左至右依次是胡适、安德生、王景春、威灵顿、丁文江及苏慧廉


1


丁文江,字在君,1887年4月出生于江苏泰兴黄桥的一个士绅家庭。五岁时,丁文江已识字很多,当老师出上联“愿闻子志”,他即应声答“还读我书”,被老师叹为神童。1902年,年仅15岁的丁文江即赴日本留学,到日本后,住在东京神田区,与很多留日学生一起参加“写文章、谈革命”的活动。1904年初,日俄战起,我国东北惨遭蹂躏,中国留日学生愤怒抗议。愤怒的丁文江和几个同学离开日本,转赴英国留学。起初丁文江在爱丁堡进修英文,后来转到斯帕尔丁镇念完中学。1906年,他先考入英国剑桥大学,因负担不起高昂学费而辍学,远游欧洲大陆,次年夏天,他回到英国,考进格拉斯哥工业学院预科。1908年他转入格拉斯哥大学,专修动物学,以地质学为副科。两年后他又把地质学升为主科,而以地理学为副科。1911年,丁文江在格拉斯哥大学毕业,获得地质学与动物学双学士文凭。

 

这段完整的西方学习经历,使丁文江的思想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之所以选择地质学,是因为他要转变中国资源控制的现状。在20世纪初,中国富饶的矿产资源不是被忽视,就是处于外国的控制之下。当时的中国先进学人普遍认为:外国人之所以能胜于中国,就是因为他们有科学优势,如果中国能在科学上赶上西方,那么中国的颓局将彻底改变。为此,丁文江立志要成为中国这个方面的技术专家,成为改变现状的先行者。而在生物学方面,丁文江接受了赫胥黎传播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这奠定了他的世界观: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各种形式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学说背后,都存在着把受到称赞的人类行为任意描绘为自然事实,无论是激烈斗争中的英雄行为,还是社会协作中的利他主义和自我牺牲行为。这深深影响了丁文江,在那时,他就意识到要改变自己祖国的贫弱面貌,必须要适应这种“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而这首先需要精英人物做出自我牺牲,以发端于西方的科学精神引导祖国的人民一起为国家强盛而奋斗。这为丁文江之后建立“好人政府”的主张提供了最初的思想动力。


 

2


1913年2月,丁文江应工商部矿政司司长张轶欧聘请,任该司地质科科长。与丁文江同时代的章鸿钊,也是中国近代地质学奠基人之一。李鸿章称丁文江“开山大师”,是说他先后在“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所”工作中,使得中国地质学、地质事业成绩卓著。“地质研究所”,其实是我国最早的地质专科学校。后来我国地质界的栋梁人才,多数由这里培育。“地质调查所”,是我国最早的地质科研机关。而丁文江力倡的“登山必到顶峰,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等实地探勘原则,影响了一代代地质工作者。黄汲清先生还因此将他比作20世纪的徐霞客。

 

正是他对实地勘探原则的坚持以及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打破了很多学术界原本的“定论”。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曾经断言:“山西是世界煤铁最丰富的地方,照现在世界的销路来说,山西可以单独供给全世界几千年。”丁文江考察后发现,山西的煤的确多,铁却不然。他写了《有名无实的山西铁矿——新旧矿冶业的比较》的论文,纠正了“权威”的错误。

 

1914年初,丁文江在云南、四川、贵州长达一年的地质调查中,又纠正了法国地质学家戴普拉等人关于滇东地层、古生物、构造等方面的认识错误。1918年,丁文江在河南等地的地质调查研究中,根据三门峡附近的新生代沉积,命名“三门系”。从而他被地层学界公认为“三门系”的创立者。


中国地质学会创始人合影


在教育方面丁文江也有自己的见解。蔡元培1917年主政北京大学时,听从丁文江建议,聘请李四光和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去北大任教。他们和丁文江一道,使得北大地质学教育、中国的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步入世界前沿。要知道,当时办学条件之简陋,就连教学所需要的图书、标本、仪器、设备、宿舍等,都 38 39296 38 15287 0 0 3385 0 0:00:11 0:00:04 0:00:07 3385向北京大学借用的。即便如此,丁文江依然开创了我国成功创办地质教育的先河,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地质技术人员,毕业生中绝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地质事业的脊梁。

 

在此期间,丁文江所作的《云南东部之构造地质》、《中国之二迭纪及其在二迭纪地层分类上之意义》等论文,享有世界声誉。他主持的《地质汇报》、《中国古生物杂志》等英文版刊物,也流行于国际学界。1932年,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戴维•怀特称赞丁文江主持的中国地质调查所具有“一系列高水平的刊物”。

 

3


1921年,由于需要赚钱资助家中众多弟弟的读书和生活,丁文江辞去地质调查所所长职务(兼名誉所长),到“北票煤矿”担任总经理。五年中,他把年产8000吨原煤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日产1500吨直至2400吨的现代化煤矿——他这“少数人”,不仅能够“坐而论道”,更能“起而行之”。

 

丁文江信奉:“无论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少数优秀的分子,握了政权,政治就会清明!1922年5月和胡适等人创办《努力》周报后,丁文江发表更多文章,他把组织好政府、改良政治的希望寄托在少数人身上,而且乐观断言:只要少数人里面的少数,优秀里面的有些,不肯束手待毙,天下事不怕没有办法的。因此他力促“好人”(少数人)从政,呼吁成立有少数优秀人组成的好政府。“好人政府”最终仅仅维持了73天,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知识分子试图用自己的所能去参与救国、治国的活动。


针对这次失败,他在《少数人的责任》一文中阐述:“我们中国政治的混乱,不是因为国民程度幼稚,不是因为政客官僚腐败,不是因为武人军阀专横——是因为‘少数人’没有责任心而且没有负责任的能力!”



此后,丁文江又把希望投向军阀。他认为这些军阀天资颇佳,只是没有受过现代教育。他向军阀孙传芳建议:由自己替孙创办一所现代化军事学校。孙传芳却说:“丁先生,你是个大学问家,但是军事教育,我还懂得一点。现在还不敢请教你!”丁文江并不气馁,又写了《假如我是蒋介石》《假如我是张学良》等文章,劝诫蒋介石“完成国民党内部的团结”、“与共产党休战”;为张学良设计作战方案等等。1926年5月,孙传芳任命丁文江为“淞沪督办公署”总办(相当上海市长)。在职8个月,他就将上海的行政、财政、公共卫生等等治理得有模有样。就在他一展抱负时,却遭到攻占上海的北伐军通缉。

 

动荡的社会环境使他的政治主张屡次化作泡影,甚至自嘲“治世之能臣,乱世之饭桶”,但不变的是他还是相信“少数人”。1930年12月胡适虚岁40时,他的贺寿联写道:“凭咱这点切实功夫,不怕二三人是少数;看你一团孩子脾气,谁说四十岁为中年!”

 

4


正是这位被誉为五四运动以来学者中最具责任心的“行动巨人”,却不幸英才早逝,给后人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惋惜。1935年,华北危机,丁文江决定亲自去湖南考察粤汉铁路一带的煤矿储量与开采现状,利用他的地质专业优势,利用他本人积累的经验,利用他的学生力量,为国家长期抗战做准备出力。1936年1月5日,丁文江在湖南谭家山煤矿考察时因煤气中毒不幸逝世,享年49岁。

 

丁文江一生信奉“少数人的责任”,骨子里延续着纵观传统读书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胸襟抱负,他认为“优秀分子用他们的聪明智识能力,向政治上努力,是他们天然的责任。精英治国的政治理念从古至今皆有,从远的说,唐代以来的科举制度就是从下往上进行人才的筛选,将有才能的人选入国家政治官僚体系;现代社会,新加坡便是最典型奉行“精英治国”的国度。帕累托在《精英的兴衰》一书中提到“人类历史就是少数精英轮回交替的长篇史诗”。



如同摩西率领希伯来人走出埃及,少数的精英担负着寻找光明的使命,其间耗费的心血和难关难以用一二句称扬以蔽之。甚至那些少数人的名字也不被后人所知晓。但我们知道正是这少数人的心头热血,他们不计付出的奋斗一生的事业才让这个世界好起来,才能让社会始终存有好起来的希望。

  

参考资料:

《人物》杂志:《为了履行“少数人的责任”》

《文史天地》杂志:《民国奇才丁文江》

公众号书香国土:《大任在心的“行动巨人》

公众号知识分子:《不该被遗忘的民国知识分子丁文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12卷《丁文江政治思想探析》

凤凰网:《怪才丁文江》

百度百科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王小波,你好啊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愿你读她五分钟,知道一生贵重于黑暗中得安宁 | 梵高的来信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你的“小确丧”Hold the door…大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你说话的样子阿尔镇是如何向梵高道歉的? | 七夕特辑:一首情歌的告白 | 战争与女性:4个思考题


关注:七种穷人: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发布完政府规划,媒体就可以退场了吗?淮水行不必待老师如父母,但望待父母如老师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善念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白姑娘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