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总第268期)
为什么你学了这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杜骏飞
编者按
昨天,杜老师说:在医学上,“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或受试者期望效应。他愉快地说,这也是“知识付费”的主要原理。于是,我们今天请杜老师谈谈这个痛苦的话题:为什么很多人学得很苦,懂得很多,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Q1
Q1:为何我们每天都在急于通过付费实现知识的高效吸收,在“得到”和“知乎live”里奔波,却总是听了就忘,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呢?
杜骏飞:
我们要看到,知识付费服务还是有价值的,特别是在满足知识好奇心、寻求“学习的充实感”方面。
不过,总体观察当下的潮流可知,从付费App里“获得知识”和自主性地“习得知识”之间,还是有差别的。
这一差别,类似于吃甜味剂和吃糖。零碎粗浅的知识拼盘,获得的只能是“饱腹感”,而不能吸收与运用。
知识付费并非一个全新的概念,理论上大部分的知识获得也都是有经济成本的。但目前的“知识付费”服务,大多是把大量零碎的知识变成工业化浓缩产品,并通过售卖它们实现“知识资本变现”。至于你本人最大的成长利益是否切近于该知识供给,不会有人为你考虑。
移动互联时代放大了人们的时空紧张感,短平快的信息获取渠道反而会加剧人们的知识焦虑,认知偏差的存在又使得人们在这场光鲜华丽的学习比赛中唯恐落后于别人。于是,鲸吸一切看上去有用的知识,就成为很多人心中打破“阶级天花板”的武器。
但这种所谓学习,并不是真正的吸收,一种常见的用户错觉是,以为(1)付费即是占有,(2)占有即是学习,(3)学习即可认知,(4)认知就能改进——其实并非如此,快餐式“知识消费”所战胜的不是知识而只是情绪化的焦虑。
Q2
在您看来,付费App里获取的“知识”,和通过听课、读书得来的知识,有什么区别?
杜骏飞:
最大的区别在两个方面:是否涵化独立思考,是否具有知识的“生态性”。
中国人非常熟悉的一句话叫做: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的教育改革也致力于改变填鸭式的教育,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并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然而知识付费提供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单向的灌输,缺乏真正的教学沟通,即使是类似于我们杜课现在的问答辅导方式,也几乎做不到。
这些平台中内容的提供者,如媒体人,企业老板,职场老炮等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浸淫某领域多年,对这个圈子有独到的见解。这其中固然有通识性的法则,如:保持学习能力,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等。但总体而言,这还是从知识提供者自身出发来摘录知识、分享经验,缺乏与用户针对具体事例问题的深刻互动,无法让这些内容富有针对性地落地,当然更无法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来确保你学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特别重要的是,大部分知识提供商构筑的,是一个足够宏大和凌乱的空中楼阁。它们无法在如此少的时间与金钱成本上提供一个领域的“有机化”知识。
如果我们把学项目管理、雅思、尤克里里、罗马史、逻辑推理这些林林总总的知识任务都看作是自足生长的树,它的系统感、深入性、启思力、领悟水平,就构成了一个水面下不可见的“生态性”。
显然,付费App里获取的“知识”,很难给你具有生态性的知识,基于你们双方所付出的代价及学习模式,你通常得到的不是一颗生机勃勃、移栽成活的树,而是一个盆景、一截树枝、一片树荫,甚至一张栩栩如生的树的照片。
悲剧之处在于,你会把这些盆景、树枝、树荫、照片误以为是知识之树。这种错觉,显然是有害的。
Q3
网络上流行着这么一句话:知道了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您能否给为付费知识困扰的我们开几剂“药方”?
杜骏飞:
如果说要开学习的“药方”,最根本的通道还是认清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
我曾经在谈读书的时候说过:为什么我们对知识感到目不暇接呢?无非还是因为我们并不自知所需要者为何物。
那么,如何应对?我的答案如下:
(1)认清自身定位。要知道自己是谁,应该成为谁,然后确保学好自己的专业,要学会涟漪式扩散、深度化发展,切忌泛而不精!一个人如果不能以足够专业的知识技能立足于世,只是变成了知道分子,那才是职业人生悲剧。
(2)理解求知成本。 知识付费背后的核心立足点,就是现代人面对泛滥信息的学习焦虑。面对纷繁华丽的知识,免费的也好,收费的也罢,吸纳之前要想一想,其实你最大的学习成本是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这也是你的机会成本。现代学习者的目标日渐泛化,使注意力的“带宽危机”加剧,日益缺乏精一性,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危机。
(3)学会思考。对知识付费的内容不仅要学会辨别,也要能够产生自己的理解、阐释、建构,举一反三,反复掘进,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和修养。
(4)以简驭繁。学习知识要注重通识,以思维方式、人文素养、科学能力来驾驭学习。不要只聚焦于吸收碎片化的内容,而要在内心塑造独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学会冷静、独立而恰当地对待现实、解决问题。这一段看上去很像是杜课的广告吧?其实,它就是。
今日概念回顾
知识付费、知识资本变现;获得&习得;知识焦虑、认知偏差、“阶级天花板”;独立思考、知识的“生态性”;单向灌输、教学沟通;自身定位、求知成本;涟漪式扩散、深度化发展;注意力的“带宽危机”。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404动物园 | 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 | 写给儿子的箴言|写给儿子的箴言(续)|写给儿子的箴言(续二) |“写文章就像生孩子”:答问录|读书行为的算法逻辑|保持始终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警惕人群 | 这下你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学传播了| 于丹讲的都很好,除了论语那部分
关注:关于一封求助信:写给可能凋敝的中产 | “公知“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相亲鄙视链 | 七种穷人: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 | 如今鄙俗还是那么招人喜欢:重温“宁杭之争”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美|钝感|坚毅|遗忘 | 利他 | 运动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