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保持始终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警惕人群(总第261期)

2017-08-07 杜骏飞 顾旧 杜课


“写给儿子的箴言(1-6)”解读


顾    旧 作

杜骏飞 改


1. 缄默是真正意义上的雄辩,不是因为无声,而是因为相信。


解读:

 

波斯诗人鲁米(Rumi)曾有言“In Silence there is eloquence.”

 

圣经中,同样有类似的句子:“当你被激怒时,须记住:“缄默便是雄辩。”

 

大音稀声。真正的智者往往都是缄默的。智者的缄默,并非无言,亦非无理,更非无为。这种缄默,来自内心的信仰,因其相信,而产生了一种愿力。

 

杜课曾在《李嘉诚对你说了什么(杜课评注版)》中谈到过“愿力”一词。愿力,意及“意念之力。”

 

杜老师也曾在这篇文章中谈过 “愿力的源泉,还是来自信仰的力量。显然,只有坚信的人,才会把“为”(to do)当作“成为”(to be)。”由信仰而相信,由相信而知性,由知性而实行,最终回到对道的皈依和证明。"

 

笃信者才能缄默,才会无声而坚定。


2. 孤独未必可悲,成群结队却往往可疑。


解读:

 

孤独我们曾谈过两期,读者可参见往期论孤独孤独的美好一面。孤独的滋味和意义,想必大家有各自的体会。

 

“成群结队”也许会让你想到一个词,“乌合之众。”

 

在勒庞看来,“乌合之众”是一批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他认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群体的思想就会占据统治地位,许多人凑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心理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

 

勒庞在其书中,对群体行为发生时表现出一种普遍无意识的基本心理状态,有过精辟的论述:“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这种“无意识”是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少有深思熟虑而混沌懵懂。在群众聚集、情感亢奋的特定事件中,个人的思想感情一定会弱化甚至泯灭,会不自觉地加入到集体意识中去。即使平时独处冷静清醒的佼佼者,一旦汇入群体,个人都会被感性所支配,被群体所裹挟,意识趋于群众的平均水平。

 

时刻记住,不能从众、更不能惟众,特别是不能媚众。为了保持独立,警惕稠人广众非常必要,拒绝众口一词也在所难免。为了清醒,宁可孤独。虽然与人和睦为佳,但为了清醒,还是要先学会不党不群。


《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杜老师常说,保持始终清醒的唯一方法就是警惕人群,也许原因正在于此。



3. 唯有爱与被爱,能养成善意。而恨意,也可能是爱的错误书写。


解读:

 

王尔德在写给波西的一封长信中,曾写道“爱是靠想像滋养的,这使我们比自己知道的更聪慧,比自我感觉的更良好, 比本来的为人更高尚;这使我们可以把"生命"看做一个整体;靠爱,而且只靠爱,我们就能按照理想的方式理解处于现实关系中的其他人。只有美好的和精心想像出来的东西才能滋养爱,但一切都能滋养恨。”(Love is fed by the imagination, by which we become wiser than we know, better than we feel, nobler than we are,by which we can see Life as a whole,by which and by which alone we can understand others in their real as in their ideal relations. Only what is fine and finely conceived, can feed Love. But anything will feed hate.)

 

我们常常以为,爱与恨是两种对立的情绪或能量,但本质上而言,恨并不是爱的反面,恨是来自对于爱的渴望及缺失爱的失落,而爱与恨的强烈程度往往是成正比的。

 

“恨”来自内心失去“爱的感觉”的痛苦,你不愿意跟心中爱与被爱的感觉分离,“恨”是为了把分离失去的爱再找回来。事实上,“恨”没有发生在你与那个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你自己主观的“爱的感受”之间。

 

归根究底,爱与恨都是来自内心期待,它的根本都在于对“得到”的自我强迫。如果你的内心把“得到”对方与自我认可松绑,心中就很难有恨了。

 

真正的爱,其实不是得到,至少不首先是得到,而是内心的欢忭和良善的祝愿。

 

全世界只有一个人有能力让你受伤,那就是你自己,也只有一个人应该为你的爱负责,那也是你自己。你必须明白,别人无法为你内心的不平衡负责,若是要求别人承担这股恨意与不平衡,那你会一直陷溺在恨的能量中。你必须全面察觉、检视,改变自己的内心视点,才能与真正的温暖、欣悦重新连结。


4. 所谓能力,就是你失去所有身份之后剩下的东西。


解读:

 

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形容查尔斯的伟大时曾说,“我说的伟大并不是那种官运亨通的政客或者战功赫赫的军人所能得到的,那些人的光环来自他们的职位,而非自身的本事;等到时过境迁,他们将会变得微不足道。人们常常发现,离任的总理原来只是个能言善辩的口舌之士,卸职的将军也无非是个软弱可欺的市井之徒。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不同身份能带来不同的好处,我们对某些身份充满敬意,对某些身份却置若罔闻。

 

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焦虑》一书中,分析过现代人的身份焦虑的来源:

 

1. 我们渴求身份, 极其希望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

 

2. 因而产生了势利倾向, 把社会地位和人的价值之间画上等号。势利倾向来源于对失去他人爱与尊重的恐惧. 即使我们本身不是十足的势利者, 也不免会受到势利者的影响, 从而增加焦虑。

 

3. 我们时常产生过度期望。

 

4. 现代社会结构从贵族世袭转向精英主义的变化还带来了精英崇拜。

 

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在获得某个身份后,人们大多乐意相信,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自身能力使然。久而久之,常常会模糊掉自身和身份标签之间的界限,渐渐以为附加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变得忘乎所以。

 

只有卸下所有的身份,还原到最初始,最本质的自己,此时你还能拥有的那些,才是你的个人的能力,而那些才是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夜深冷静时,不妨问问那个最赤裸本真的自己,究竟拥有什么。



5. 一切口碑,都不及自我尊敬。人世间的漫长修行,只为了能在夜深人静时,对自己肃然起敬。


解读:

 

台湾作家林清玄说:“小丑由于认识自我,不畏人笑,故能悲喜自在;成功者由于回归自我,可以不怕受伤,反败为胜;禅师由于反观自我如空明之镜,可以不染烟尘,直观世界。认识、回归、反观自我都是通过自己做主人的方法。”

 

我们为了得到他人的赞许,总会有很多矫情伪饰,事实上,也确实会有人因为我们看上去如何而对我们如何。他们给了我们掌声和欢呼,但实际上我们知道,那不是我。只有在夜深人静时,我们反复端详自己,反思自己,对自己衷心赞许时,那才是真正美好的自己。

 

当我们还在期待他人的认可时,还处在人生境界的山脚下。得到他人的尊敬,犹如看到高处的风景。但如果你自己已经站在高处时,你就是风景。

 

所以,真正的卓越并非超越他人,而是超越以前的自己。

 

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整体认识,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以及伴随而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才是恒久磨砺你的磐石。


6. 用心焦虑使你辗转难眠,用手焦虑才会一往无前。


解读:

 

德国有句谚语:“思想的巨人,往往是行动的矮子”

 

人类是意志与行为不协调的生物,我们总是有太多的想法,企图利用自己的意志来控制自己。很多做不到或者坚持不下来的事,我们都把罪责推给自己意志薄弱,试图改变自己,但结果是徒劳无功。

 

能够产生结果的只有行动,而不是一再的想法,不管有多么顽强的意志,不采取行动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如果你意志薄弱,采用正确的行为科学管理方法,或许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在行动中实现自己的目标。但这一切依然需要一个“行”的起点,以确证自己“知”的境界。

 

在很多人身上,焦虑症、拖延症、恐惧症是并生的。治疗这样的心理状态,不需要更多的深思熟虑,更不需要太多的患得患失,你只需要“起身而行”,而且是马上。



今日主题词回顾


缄默、雄辩;孤独、清醒;乌合之众;从众、惟众、媚众;爱、恨;得到;身份、能力;口碑、自我尊敬;焦虑、拖延、恐惧;“起身而行”。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乌尔班尼的牺牲|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404动物园 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 | 关于“敌人”的知识系统 | 写给儿子的箴言|写给儿子的箴言(续)写给儿子的箴言(续二) |“写文章就像生孩子”:答问录|读书行为的算法逻辑


关注:关于一封求助信:写给可能凋敝的中产 | “公知“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阅兵为什么? 相亲鄙视链 | 七种穷人: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求职少年李文星之死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 利他 | 运动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萌萌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