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下你终于知道为什么要学传播了(总第264期)

2017-08-10 杜骏飞 杜课

沟通


杜骏飞


1


谈“沟通”时,你会向往什么?


唇枪舌剑、舌灿莲花,还是锦绣文章、妙笔生花?或者,只是流畅地与人对话。


沟通是我平素所教的内容,其内容之广,远非一课所及。沟通力,也是我所强调的精英教育中的元能力之一。


通常,沟通力与谈话、辩论、演讲、写作、谈判等技术训练有关。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化的习得,它有很大的心理纵深。


例如,你可以学会说话,但未必擅长与陌生人交谈;你能对一物作出说明,但未必能让你对面的人听懂;你和对手都听见了彼此,但却完全不能沟通。


在这个世界上,多时候,我们对一个人的评判,取决于他与我们的沟通。


我们理解沟通力,常与个人能力紧密联系;但实际上,社会的基本构件是组织机构(单位),社会的基本细胞则是家庭。因此,每一个组织机构的沟通能力,决定了社会的有效运转,而每一个家庭的沟通能力,则维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


也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对一个文明社会的感受,取决于其组织机构之间、家庭之间、社区之间、阶层之间的沟通。


良善、有序、理性、高效的沟通,足以建构一个文明社会;反之,只可能是蛮荒和落后。


更进一步地,沟通力还体现在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水平上,一个治理优良的国家,必然有科学的国家-社会沟通机制。


不管是信息公开条例,还是政治协商体系,不管是新闻监督权,还是听证会制度,都体现了国家沟通力的基本水准。


沟通力,无疑是国家软实力建设中的最显在的部分。


这种软实力在国际博弈中同样有效。如何作勘界谈判?如何在国际上发声?如何举办有价值的国际会议?如何号召伙伴、说服对手、驳斥敌人?如何在世界范围内赢得影响力?这些都取决于国家的沟通力,特别是取决于那些承担责任的行为人的沟通素养。



在英文里,沟通等同于传播。从汉语词义来说,前者更好懂一点,后者更学术一点。


学术上看,传播是一个学科、一种观念,更是一种意义。而从“元能力”上说,我倾向于把沟通力视为人类生存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能力,也是发展其他能力的能力。


不同背景的学者对“沟通-传播”会有不同的诠释:心理学家将之看作由不同的心理过程所驱动的特殊行为,社会学家把传播作为重要的社会因素,人类学家则视传播为有助于发展、维系和改革文化的因素。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开篇中一番话阐明了他对于“传播”概念的双重认识:“社会不仅因传递(transmission)与传播(communication)而存在,更确切地说,它就存在于传递与传播中。”因此,“传播并不是用心理、经济、文化或是社会学视角解释的次级现象,而是最为基本的社会过程,可以用来解释它物。”


人类沟通-传播的疆域广阔而深远。但是,所有那些了不起的功用,都来自最为具体的沟通:理念、规则和技能。


而所有这些沟通能力,都是人应该从小培养的。


人际沟通的濡染提升,是你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与实在世界和媒介世界的沟通,则是我们每个人要终身修行的课程。


2


沟通的本质是什么?


1954年,加拿大的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顿雇用了一批学生进行感觉剥夺实验。 


被测试的人安静地躺在实验室的一张舒适的床上。实验室内一片漆黑,被试者看不见东西,也听不到一点声音。被试者两只手戴上手套,并用纸卡住,吃的喝的都事先安排好了,用不着被试者移动手脚。总之,尽量剥夺被实验者的所有感觉信息。 


实验开始时,被试还能安静的睡着,但稍后,被试者开始失眠,焦躁不安,急切地寻找刺激,想唱歌,打口哨,自言自语,用两只手套相互敲打,或者用它去探索这间小屋。虽然被试者每天都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但是这也难以让他们在实验中坚持3天以上。在这种状态下,即使实验结束后让他做一些简单的事情他也会频频出错,精神也集中不起来了,实验后得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到正常状态。


正常的信息交往是我们的存在方式,也是我们体验生活的基本保障。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分享信息、思想和情感的过程。这种分享,可以是口语,也可以借由文字,甚或通过动作、图片、影像等来完成。


沟通的外延很广大。在广义上,沟通不仅包括交谈、谈判、演讲等口头交流的形式,还包括写作和阅读。甚至舞蹈、绘画、摄影等艺术形式,也是人类沟通的工具。


在学习沟通时,你要注意培养自己的符号多样性。例如,不能只会写,不会说;或者只有语言,没有身态。不能只喜欢说,不擅长听;或者只会看图,不爱读书。


全媒体化地学习沟通,意味着你打从童年起,就应该有一个活泼、活跃的生活,且要有意识地接触这些沟通的类型。


关于沟通,传播学者凯瑞(James W. Carey)有“仪式观”和“传递观”理论,霍尔(Stuart Hall)则有“高文化语境”和“低文化语境”理论。扎哈玛(R. S.Zahama)在论证阿拉伯世界中“关系”的重要性时,基于人类关系本质属性,提出了理解传播的三种不同的视角,即:独断观(assertive)、关系观(associative)以及和谐观(harmonious)。


独断观指传播的重心在于信息、观念或是知识;关系观强调人的联系;而和谐观突出的则是:传播“旨在维持社会机制恰当、平稳运转,保证参与传播的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与作用”。


马克思说:“在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动物,其生存与成长,无不有赖于与他人的交互。人们在沟通中传递信息,也分享情感和思想。


没有沟通,人类组织和社会就无法形成。


为此,我们训练沟通,要注意有意识地超越技术要素。人不是机器,不是为了传递信息而工作,而是为了社会的运行、发展而沟通。


沟通是有意图的,因而有伦理;沟通是有价值的,因而有规范。


时刻记住,沟通信息的目的,是架设人心之间的桥梁,沟通文本的生产,也是促进社会文化的动力。如此,你才能成为一个以沟通为工具、以文明为志业的“人”;如此,你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专业人士”。

 

3


为什么学习沟通?首先,我想说,沟通是有鸿沟的。

 

战国时期,有个弹琴小能手,名叫公明仪,他对着牛弹奏了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着头吃草,就好像没听见任何声音一样。公明仪于是顿悟,变换了曲调,弹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声,还有一只孤独小牛的哞哞叫声。牛听了,马上摇动尾巴,竖起耳朵,甚至因为不安而来回走动。


故事说的是牛。在人的沟通过程中,对牛弹琴的现象也随处可见。遇到沟通鸿沟,不必抱怨、畏惧,要学会设法跨越,努力接通。


人类的思想之间有鸿沟存在,如此才需要你来沟通。


艾默生说:“辩才,是一种将真理转化为语言的能力,而所使用的语言又能让聆听者完全理解。”


学习沟通,就是训练自己有能力感知对方,然后才能跨越鸿沟。正如最简单的“你画我猜”游戏,诀窍不在传者有心,而在受者明其意。


人类文明已如此发达,为什么仍在出现相互理解的障碍?


语言哲学家温德尔·约翰逊给出了一个解释:死线抽象(dead-level abstracting),意思是:语言的运用者往往只在"抽象层次"的某一级上使用语言,却忽视事物的复杂面,也忽视了接受者的特性,于是,语言误用就在所避免。


在死线抽象的惯性下,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疏导,双方只会将对方越推越远。


换言之,人对概念的抽象程度愈高,词义越可能不可靠,它们对沟通的威胁也就愈大。


你也许马上意识到:人类的知识发展可是日趋抽象的,我们的表达也是倾向于高效的!是的,这也许就是人类的科技进步与沟通力的提升不能同步的原因之一。


说来伤感。这个世界如此费解,或许正因为我们说得太高深,而理解得又太浅薄。



其次,我想说,沟通是有技艺的。


你在课本上读到过: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以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则巧妙回击,以碾压级的沟通表现,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


晏子使楚的故事,轻松展现了沟通的魅力和威力。但实际上,这种高水平的沟通,从来都不简单。


沟通力,包含着表达、争辩、倾听,它们的外化则有赖于声音、表情、修辞、身态和个人魅力,而这一切都还只是看得见的部分。


更重要的部分在沟通深处,特别是沟通者个人素质和理性修为,包括:逻辑、思辨和系统策略;沟通力的实现,还取决于一个人的知识、情感和品德。

 

培根在《人生论》中说:“温和的语言胜过雄辩。不善答问是笨拙的,没有原则的诡辩是轻浮的,讲话绕太多弯子令人厌烦,过于直截了当又显得太唐突。”


沟通是一门技艺,恰到好处地掌握其中的平衡,就能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通道;反之,再多的沟通,也只能以无效收场。


日常生活中的对话如此,专业的演讲、提报、辩论、主持、采访、写作、编辑、公关,则更是如此。


这也许是你来学传播的原因。

 

4


那么,如何训练沟通?


书面表达,我认为秘诀在于“极限写作”:反复迭代文本,竭力逼近更卓越的写作,通过在每一篇作品上付出极限化的努力,积累出前所未有的经验。

 

法国作家莫泊桑,带着一篇新作去请教他的老师福楼拜。他看到福楼拜桌上放者厚厚的一叠文稿,翻开一看,却见每页上都只写一行,其余九行都是空白。莫泊桑不解的问:“先生,您这样写,不是太浪费稿纸了吗?”福楼拜笑了笑,说:“我早已养成了这种习惯,一张十行的稿纸上,只写第一行,其余九行是留着修改用的。”

 

海明威在写作时,每天总是把停笔之前的稿子修改一遍。全文完成之后,自然再改一遍。打印成铅字稿之后,又做一次改正和重写。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海明威改写了三十九次才算满意。


这些人是写作大师,对自己尚且如此要求。不知各位读者会如何自省:平时都是什么样的写作态度呢?


写作训练的焦点,不在于你的笔下所写,而在于你写不出的部分。

 

口语沟通,想要卓越自然也殊为不易。我认为其训练的起点在于“镜像洞察”:要像镜像呈现一样,高度领会沟通对象的意涵、思想、立场,要达到这样的领会,则有赖于听、读和深度研究的能力。


所以我在课上常说:“未练说,先练听。”


一个不能听取他人的人,其实不可能善于沟通——不管他多么爱说话。


一个不喜欢听别人说话的人,往往共情力不足、同理心有限,其沟通效度可想而知。


一个不喜欢思考和理解对方的人,不可能精通沟通,因为他的社会化水平不足,无法应对有难度的沟通。


沟通是群山对你呼唤的回响。只有那些不理解人性的人,才会以为沟通是他神妙的自言自语。

 


林语堂曾在《我最难忘的人物——胡适博士》一文中写道:“当年受胡适接济、施惠的人确实不少。在北平,胡适家里每星期六都高朋满座,各界人士——包括商人和贩夫,都一律欢迎。对穷人,他接济金钱;对狂热分子,他晓以大义。我们这些跟他相熟的人都叫他‘大哥’,因为他随时愿意帮忙或提供意见。他对寄给他的稿件都仔细阅读,详尽答复。他的朋友,或是自称他朋友的人,实在太多了。”


这个故事指出了沟通的德性本质。正是因为胡适真诚亲和有魅力,人们才乐于与他交谈,进而交游,进而成为挚友。


如果说沟通中有“大道”,那应该就是“真诚”了。以平等心待人,不恃才傲物,不迎合谄媚,以尊重与坦诚建构人的关系,这才是良好沟通的前提。


5


我喜欢什么样的沟通?


苏格拉底以“精神助产士”自居,每日在街上与人交谈辩论,通过不断抛出问题,层层深入,启迪人们思考,引导人们得到某种确定的知识。


柏拉图也喜欢对话。其《会饮篇》(The Symposium  ) 所描写的,就是悲剧家阿伽松为了庆祝自己的剧本获奖,邀请了几位朋友到家中会饮、交谈。参加者有修辞学家斐德罗、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哲学家苏格拉底等人。


这一类以思辨支撑起来的谈话,是我喜欢的。所以,杜课刚开办时,我在封面上拟的课名就是“Symposium”。


可惜,如今同学们都不喜欢思辨的对谈了;而在生活中,朋友们忙忙碌碌,谈功利都来不及,又哪有时间来谈思想呢?


我时常坐在书房里,沏一壶茶,自斟自饮。于是,写写杜课,就成了平素的爱好了。

 

托尔斯泰说:“与人交谈一次,往往比多年闭门劳作更能启发心智,思想必定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在孤独中进行加工和表达。”


我喜欢与有思想的人交流,如若不得相见,那就读他们的书,也能让自己的内心日益圆满。我想,这也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沟通了。


奥斯卡最佳影片《国王的演讲》,讲述了一个与语言表达有关的故事。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逝世,王位留给了患严重口吃的艾伯特王子。口吃对于执政无疑是一大阻碍,磕磕绊绊的演讲不仅影响信息的传达,情感和气势也荡然无存。后来王子在语言治疗师帮助下,克服了障碍,在二战前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我没遇到过国王,但遇到过不少有沟通困难的学习者,其中也有很多是功成名就的精英人士。帮助他们理解沟通,提升沟通,然后去做更杰出的事。这也是我喜欢的工作。


写到这里,不禁想到,我还是要开一个关于“沟通力”的高阶课程。今晚的杜课,就算是一个新开始吧。


(所以,这是一个广告咯?)

 

总而言之,请各位记住:沟通力,是人表达自己的能力,也是人与这个世界相处的能力,更是人实现人生意义的能力。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从本质上来说,正是每一天有意义的沟通,使我们成为了完善的人。


愿你铭记。


今日主题词回顾


沟通(传播)、沟通力、沟通素养;国家-社会沟通(信息公开条例、政治协商体系、新闻监督权、听证会制度);软实力;元能力;符号多样性、全媒体化;仪式观、传递观,高文化语境、低文化语境,独断观、关系观、和谐观;沟通鸿沟、沟通技艺;沟通伦理、沟通德性;写作、口语;死线抽象;“极限写作”、“镜像洞察”;Symposium。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404动物园 致一点癖好都没有的你 | 关于“敌人”的知识系统 | 写给儿子的箴言|写给儿子的箴言(续)写给儿子的箴言(续二) |“写文章就像生孩子”:答问录|读书行为的算法逻辑


关注:关于一封求助信:写给可能凋敝的中产 | “公知“是怎么变得声名狼藉的?女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相亲鄙视链 | 七种穷人:绝对的贫穷无法自救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 利他 | 运动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贺芳菲  顾旧

责编|胡园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