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赏樱及其他(杜课864期)
全文共 2248 字,阅读大约需要 11 分钟
目录
1、杜骏飞:关于举报与告密
2、杜骏飞:关于赏樱风波
3、读者关于举报与告密的评论
编者按:前段时间,杜课推出了“武大赏樱风波”与“举报与告密”讨论课,并留下若干问题。今天,让我们来看看老师的观点与读者朋友们的讨论。
关于举报与告密
杜骏飞
我喜欢读者@韬光践影 的留言:“多年以后,当法治更加昌明、常识不再令人惊惶之时,我会想起读到这一期杜课的这个遥远的夜晚……”
关于举报与告密的话题,我没有什么高深的意见,只想说:希望我们能置身于法治社会,在那里,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的地位并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在那里,对国家而言,法不允许即为禁止,对公民而言,法不禁止即为允许;在那里,法规与政策是有确定性的,也因此,自由和人权是有保障性的,也因此,守法者对遭人告密毫不恐惧,一如他们在举报时毫无顾虑。
关于武大的赏樱风波
杜骏飞
最近有两个自称是学生的读者,几乎每日催促一次我对此事表态站队,我不喜欢他们的功利气质。
在人文的世界上,绝对的事物少之又少,我们在作出单调判断时,总是要慎之又慎。
讨论武大赏樱风波,有若干个迥然不同的面向,也因此有若干个迥然不同的归因。譬如,游客有其违规责任,他们中的一个未能完成预约手续;譬如,保安有其执法责任,他们中有人动作过当;譬如,校方有其政策责任,相关说明不严密,相关制度不稳定。
至于他们中谁有更大的责任,这一问题,很容易被所谓“舆论焦点”所遮蔽。简言之,民意汹汹,无可匹敌,在一个时间截面上,谁对谁错,谁输谁赢,往往不取决于细密的调查,真切的事实,而取决于旁观人群的聚类,和他们自我强化的心理。
譬如,在围观者中,最大的声浪来自对和服的解读,这种解读不是美学的,而是政治与意识形态的、社会与心理的、青年亚文化的,这三种解读无一不是在将一个孤立事件融入到国家与时代的宏大场域,而后者,几乎永远都充斥着不可解的阶层矛盾——我们都知道,这些阶层矛盾的当事人,喜欢通过某一个随手可得的新闻事件来释放其情绪、表达其立场、宣示其存在,但很可惜,他们之中,却往往没有多少人愿意深究事物本身的是非曲直。
有读者知道我时常参与处理网络危机,他们问我,在当时的情境中,武汉大学的公关文书应如何表达?其实,这个问题会引来很长的答案和形形色色的策论,但我以为,最高明的选择其实是“平铺直叙”:以图文、照片说明当时事件的全过程;以历史记录和专家口述来说明今天武大校园樱花的身份与意义;然后,主动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也呼唤社会公众尽自己该尽的义务。如此即可。
事实总是最高明的故事,真相总是最高明的辩护,不是吗?
读者关于举报与告密的讨论
@韬光践影
多年以后,当法治更加昌明、常识不再令人惊惶之时,我会想起读到这一期杜课的这个遥远的夜晚……
@素昧平生
举报总与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相连,而告密则是心理狭隘,自私阴险的表现。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应该是公权力得到有效遏制,而私权得到有效保护。
如何有效保护举报人的权利,主要还是要从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比如有效保护举报人的身份信息,保障举报人不受打击报复,对举报人给予适当奖励等等。
当然要严格区分举报与告密的界限,不让小人打着举报的大旗揭发他人,抬高自己,谄言媚上从而捞取个人利益。那将形成人人自危,互不信任的氛围,社会道德秩序也会陷于崩溃之地。
法治是保障,道德是底线。
@君影
观点或者有分歧,只是道德有瑕瑜之辨吗?昨天奉如圭臬,今天弃如敝屣,明天更是大逆不道,在变幻莫测的世间,留存下来的不过是一以贯之的知行合一。对于举报者或者告密者,背后是整个社会的道德与价值取向,是一种时代精神(Zeitgeist)。对于被举报或被告密者,君子慎独,一个人理当对自己的言语和行为负责,而无需将自身置于受害者的地位。如果坚持自己的观点和哲学,即使不被理解也无惧无悔,哪怕为之牺牲都是值得欢欣的事吧!
@古月
忽然想到,何须告密举报,光明正大可以吗?想了想不可以,难保被有心人对付,这就是社会的悲哀,举报也要匿名,搞得偷偷摸摸反而似乎在正义对面!有何方法可言,至于社会风气又是如何一步步被告密带入深渊和其他问题,我等待他人解读。
@刘小刘
人心弯弯曲曲水。在现实中我自己虽没有遭遇过“被告密”,但是我忍不住想起很多电影、书籍,在老舍先生的书里那样的嘴脸不少,每每想起也会痛心,虽是小说,但照见一个时代的黯然。
告密是鄙陋的,可以用最贬义的词去形容,但当道德在很多人的心里已经不再具有约束功能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法律又不能管到方方面面,再说,当前我们的社会在法制方面还很不健全,更多似乎还是要用“道德底线”来约束……说起这个来,听到的、见到的很多“不平事”都涌上来了,个人之力还是太多微茫,让人不禁有些悲观。
@Dr. Wang
告密行径之卑鄙与对人性之戕害显而易见。无论是确有其事的私下言谈、私人通信的告发或是捕风捉影、凭空捏造的无中生有,告密者意欲借此报复整倒被告密者,或者邀功请赏等。
但是,自古就有"从公确实"为举报之说,说明了举报一方面是出于公义,而没有私欲的掺杂,另一方面则是有实证的。但若以此两点衡量许多所谓的举报,可能要让我们失望。因为它们多是以举报之名而行告密之实。
这是一个敏感而沉重的话题。这是一段段血腥而残酷的历史图景。这是最容易揭示人性善与恶的场域。这是一个大多数人不愿意提及而又可能会猝不及防要面对的困境。
告密摧毁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该以平等互信为基础的基本原则,会使人人自危、人人互害成为可能。倘若国家社会企业甚或学校充斥着这样的风气,那真是人性的异化、文明的倒退和人类的悲哀。
欢迎读者朋友们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移步“讯飞有声”,听杜老师讲杜课
往期推荐
关注:每个人的崩溃时刻|夸夸群|妇女、女生与女神|响水之问|埃航言论危机
鸣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 |高岩
责编|江珊 王之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