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藏刀》

不戒 乐艺会 2019-05-13

不戒,原名龚剑,毕业院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自动化系。 2000年开始常年深入藏区收集各地区的藏刀、长矛、盔甲、火绳枪等,历史十余年确定了藏武备研究方向及理论框架,正撰写《藏武备》。近年从事古法刀剑复制和传统金工技艺研究工作。 


《藏族长矛的传承》  2005年《轻兵器》 
《戚家刀收藏与辨识》  2006年《收藏界》

《唐刀—大唐不灭的传说》 2006年《兵工科技》

《藏兵天下》  2006年《收藏界》

《藏族土司佩刀考》  2007年《时间艺术》 
《雪域藏刀》   2009年《收藏界》
《藏密金刚杵的源流与鉴藏》  2011年《收藏》
《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 2012年《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专题报告
《寻刀记》CCTV7军事频道    2014年拍摄
《我从汉朝来》 CCTV9记录频道纪录片  2015年拍摄 



《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藏刀》

不戒


现存西藏壁画中多见各种武士、护法形象,一般都身着盔甲,手持长矛,腰悬藏刀,但能呈现出的藏刀大多不甚清晰,无法准确辨识其形制。而在明初成书的《汉藏史籍》(作者达仓宗巴·班觉桑布 西藏人民出版社 陈庆英汉文著译 1986)却详细记载了藏族刀剑在藏区的流传发展。在《土蕃王之王统》和《刀剑在吐蕃传播的情况》两个篇章中对藏地不同品种的藏刀上的纹路和特性有详细的描述。


该书成书在明永宣时期,说明至少是宋元时期藏族的刀剑锻造已经具有完整的体系和流派,且有详细的资料记载,这是在中国古代冷兵器历史上不多见的。达仓宗巴·班觉桑布生平不详,他也应是通过对古代典籍的整理或者对刀剑的民间传说进行了汇总,记述了刀剑在土蕃的传播。根据该典籍记载吐蕃刀剑的种类分五大类:尚玛、索波、呼拍、古司、甲热。每个种类下面还分两个小类,尚玛分尚玛和尚杰,索波分索波和索孜,呼拍分呼拍和呼若,古司分古司和古达,甲热分甲热和嘉甲。


典籍描述尚玛类是中原刀剑,古司类是西藏刀剑。根据原文,我们逐句分析一下藏族刀剑和中原刀剑的特点与关系。


(一)、尚玛


史料记载尚玛类刀剑的起源:“尚玛是汉人的刀剑,是太宗皇帝在位之时兴盛起来的,是皇帝的舅家所在的地方,由一个叫尚萨错莫的人打造,能砍断九层最坚硬的东西,因此产生了妇人最会打造兵器的传说。由于是在尚域打造的,铁匠又是妇女,因此得名尚玛,此尚萨错莫及其后裔打造的刀剑统称尚玛。尚萨错莫有一个主人,他也会打造刀剑,他和他的后裔打造的刀剑称为尚杰”。


尚玛类刀剑的特征:“刀剑刀背厚重”“柄粗尖窄,像涂了颜料的绵羊”;“从刀尖往下量三指,有判断刀剑是否锋利的纹路,就如同人指甲盖上的纹路,懂的人用眼察看就能知道,不懂的人用手试试刀锋也可明白”;“他们的颜色像丰年的禾苗”;“铁为白色光泽柔和” ;“尚噶和尚玛厚的部分的铁为白色和红色”。(《汉藏史籍》)


这段文字应该记录的唐朝时期流传入西藏的中原刀剑的分类。公元822年“长庆会盟”之后,土蕃和唐朝建立了舅甥关系,藏族崇尚娘舅关系,故称中原李唐皇室为“皇帝舅舅”。典籍对中原刀剑的来历则推测为“皇帝的舅家”打造,此处原文来自藏文的译本,可能是把“皇帝舅舅”和“皇帝的舅家”翻译失误。 

    

对“尚玛”刀剑形状和锻造的描述由于是使用藏式比喻,很难准确判断出唐制刀剑的姿形,但是描述中提到的“刀背厚重”却是非常符合汉、唐刀的特征,从出土资料来看,汉刀和唐刀刀背厚达到9-11毫米。


典籍叙述汉人的“尚玛”刀剑“从刀尖往下量三指,有判断刀尖是否锋利的纹路,如同指甲盖上的纹路,懂得的人一看就知道,不懂的试试刀锋就也会明白”,此处的描述应该是对唐刀剑的锻造纹理的表述,使人能更加明确地知道从刀尖后三指能看见锻造纹理,且纹理是相互平行的锻造结构。此类锻造方法从汉一直延续至明清。由于出土唐代刀剑较少,我们很难看见唐刀真实的锻造纹路。反观现存世界各大博物馆14-19世纪的藏刀绝大多数是此类锻造(图4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图片40


“他们的颜色像丰年的禾苗”此意应该是指刀刃显现青色。汉代出土的一些铁兵器表面明显有经过处理的防锈层,而出土的唐刀较少,没有实物资料能够证明有刃体经过表面防锈处理工艺,也许藏文典籍此处描述是对唐刀表面进行防锈处理后呈现一种暗青色的一种记载。


“柄粗尖窄”这样的描述说明唐刀、剑刃较窄,柄相对较粗,事实上现今出土的唐刀完全符合此描述。如西安窦缴墓出土的唐刀就是柄粗刃窄,说明了藏族典籍的记载较为准确(图41)。(陕西考古研究所藏)


图片41  西安窦缴墓出土唐刀


“像涂了颜料的绵羊”此句甚为费解,经研究考证应是藏人对唐刀剑“烧刃”技术的一种描述,烧刃技术是中国汉代刀剑锻造过程中对刃体处理的一种特殊方式。其法是用泥水、木炭灰、陶器粉调和后覆盖除刀刃外的其他刀体,经加温后入水淬火,之后形成刃硬背软,达到刚柔并济的效果。


烧刃技术从汉一直延续到唐,并东渡日本。由于中原地区战争规模的扩大,用烧刃技术硬化刀刃的工艺被更加简单的夹钢技术所取代。唐以后中原地区在锻造刀剑过程中烧刃工艺逐步减少。而日本刀沿唐制则一直保持了烧刃工艺。


图片42 日本刀烧刃


以日本刀烧刃为例(图42),(ART OF THE SAMURAI P185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版 )可看出烧刃形成的刃纹完全符合“像涂了颜料的绵羊”的描述,与典籍中“铁为白色光泽柔和”也相符合。这些对工艺的描述性语言很好地说明了藏人在并不了解中原锻造烧刃原理下,用一种象征比拟的方式记载了唐刀剑的特征。推敲典籍中此段落能基本得出唐式刀剑的大体外形和刃体的锻造方式,以及烧刃等一些重要特征,这些记录是和现存的出土资料及汉族经典的记述相吻合的。


(二)古司(包含古司和古达)     

1、   古司

①、南喀布决

②、札拉噶决

③、贡查古决

④、曲朗涅决

⑤、噶尔格觉决

⑥、恩托格决  

⑦、沃查山决  

⑧、贡果帕决  

⑨、切尼冬决  


2、  古达

①、香噶

②、香那

③、萨乌巾


古司刀剑的起源:“古司是土蕃人的刀剑,是在止贡赞普时代兴盛起来的,它是在叫做司都的凶恶的地方由“眯缝眼九兄弟“打造的。老大打造的刀剑能砍断登天的穆绳,以下八个兄弟打造的刀剑也都极其锋利,这九个兄弟的徒弟分成九支,土蕃地方刀剑众多就此而来。因为是“眯缝眼九兄弟”打造的,所以这些刀剑称为“古司”。他们九兄弟有一个主人,他也会打造刀剑,他和他的后裔打造的刀剑称为古达。”(《汉藏史籍》)


古司刀剑的特点:“有银色的刀纹”;“刀剑闪射白光,像浸湿的白杨树枝”“剑体中间有一道白色的铁光,犹如一道白色的银河”; “有下行纹、细纹、粗纹三种纹路”;“净用阳铁打造”;“净用阴铁打造”。此段文字是描述藏族自己锻造刀剑的工艺、特征和细节,这段文字除了在《汉藏史籍》中《刀剑在土蕃的传播的情况》中记录,还在《土蕃王之王统》加以了记载,此外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中亦有大量有关古司刀剑的描述。这些均说明藏族刀剑的锻造起源很早,而且技艺流传的范围十分广阔,古司刀剑的锻造和流传对西藏古刀剑影响巨大。


古司类刀剑“有银色的刀纹”;“刀剑闪射白光,像浸湿的白杨树枝”;“剑体中间有一道白色的铁光,犹如一道白色的银河”,其总体的特征是锻造纹路呈银白色,用三句话反复强调,说明这种纹路特征是辨别古司刀剑的重要环节。现今保存的古西藏刀剑有很多锻造纹路呈现史书记载的银白色,部分古刀剑整体呈现一种特殊的银白色。“古司”和“古达”根据锻造纹路和钢材使用的不同共有十二类小分支。依据纹路分类的特点可重点分为“下行纹”、“粗纹”和“细纹”三类,根据锻造材质来分有“阴铁”和“阳铁”两种。


现存的古代藏族刀剑中,大部分的锻造纹路都是刃纹平行,锻纹在刀尖折返至刀柄处,锻造纹路中有明显的“粗纹”和“细纹”之分,说明此类锻纹都是属于古司类锻造,且这些平行的锻纹和描述尚玛类唐制刀剑中所描述的“如同指甲盖上的纹路”几乎是一致的。


“有银色的刀纹”如图43:


图片43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粗纹是指刀刃锻造纹理较粗,如图44:


图片44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细纹是指细密的锻造纹路,如图45:

图片45  龚剑藏品


阴铁指的是表面呈黑色锻造的刀如图46:


图片46   龚剑藏品


阳铁应指比较纯的铁,颜色银白,如图47:


图片47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


《汉藏史籍》中记载的藏刀锻造细节都能与现存古藏刀相互印证。藏族刀剑基本为直刃,极少有弯刀,刀尖斜直。汉刀(图48)(国家历史博物馆 永初六年汉刀)、唐刀刃体为直刃,刀尖斜直。藏刀刀刃造型与汉、唐刀造型一致。


现今存世的古藏刀在装具上与雕塑中的唐刀装具高度相似,宋元时期藏刀刀首(图49)(龚剑藏品)与半月形刀挡与唐石翁仲唐刀挡完全一致(图50) (宝鸡唐秦王陵)。明代藏刀刀首(图51)(龚剑藏品)与出土唐刀的刀首(图52)(私人藏品)造型一致,也充分体现了藏刀装具学习和继承唐刀的渊源。现今藏刀多为云形刀首(图53)(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与唐石翁仲中唐刀刀首完全一致(图50),说明藏刀是融合了汉、唐各个时期中原刀型之后形成了今天的造型。


图片48  汉刀


图片49  甘孜州炉霍县


图片50 宝鸡大唐秦王陵石翁仲 (1)


图片50  宝鸡大唐秦王陵石翁仲 (2)


图片51  藏刀传承唐刀刀首


图片52  出土唐刀首


图片53


锻造方式是决定刀刃缎纹的核心,同理相同的刀刃缎纹亦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相同的锻造工艺。藏族典籍中记载的尚玛(中原刀剑)的锻造刃纹为“如同指甲盖上的纹路”(平行纹理),与古司刀剑(藏族刀剑)锻造的刃纹是“粗纹、细纹、下行纹,银色的刀纹”基本相同,说明尚玛刀剑和古司刀剑具有近乎相同的锻造工艺。   


1972至1974年间,甘肃居延破城子出土的简牍中有六枚简(编号为EPT40:202-207)前后相属,文义基本连贯,内容是关于鉴别剑刀的优劣,详细记载了汉代刀剑锻造纹路。其文如下:


“欲知剑利善故器者起拔之视之身中无推处者故器也视欲知利善者必视之身中有黑两桁不绝者”                                                                          ——202简


“其逢如不见视白坚未至逢三分所而绝此天下利善剑也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加以善“   

        ——203简


“欲知币剑以不报者及新器者之日中骍视白坚随逢上者及推处白黑坚分明者及无文纵有”

——204简


“文而在坚中者及云气相遂皆币合人剑也刀与剑同等右善剑四事右币剑六事”

——205简


“利善剑文县薄文者保双蛇文皆可带羽圭中文者皆可剑谅者利善强者表恶弱则利奈何”

——206简


“恶新器剑文斗鸡征蛇文者粗者及皆凶不利者右币剑文四事 ”         

——207简


1、 国内现在研究此简主要的学者有钟少异、马明达、和日本阪南大学助理教授陈力。钟少异在《古相剑术刍议》中认为:


六简的基本内容是通过剑刀的器身外表(包括纹理)来鉴别剑刀的优劣(利善恶弊)阐述了有关标准,它与《汉书·艺文志》所记录的的《相宝剑刀》是同一类书,是确确实实际的古相剑术专著。其阐述剑刀优劣标准的方式与《吕氏春秋·别类》所记相剑者之语非常相似,如第二简谓:“又视之身中生如黍粟状,利剑也”,与“黄白杂则坚且轫牣,良剑也”,如出一辙。可见这部书就是著录相剑方士之言而成的相剑经。(初师宾 李永平----居延汉简《相宝刀剑》册研究概述 2005年 《简帛研究》)


马明达先生在《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敦煌学辑刊》总第三期,兰州大学,1983年)中认为:“细审其内容和简序,原册当有七简,出土时已佚去一支。简册本无标题,甘肃省博物馆汉简整理组拟题为《相剑刀》册,今从之”。


马明达对册文进行辽详细的考证,对其中的几个关键词进行了解释。“白坚”:乃是当时人们用来称呼剑刀刃口硬度的专门术语,它的确切含义,可以理解为剑刀刃口所含的钢份,又可以理解为钢质剑刀的刃口所进行的淬火处理。用“白”来形容刀口,犹如古籍中常见的“白刃”,正表明了钢剑的外观特征。“白坚”的近译词“坚白”,在先秦古籍中多见,一般坚指物体的硬度,“白”指颜色。例证如《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这一点与藏族典籍记载中原刀剑“铁为白色光泽柔和”一致。


日本阪南大学助理教授陈力在《<居延新简>相利善刀剑诸简选释》中对该册中的各条简文做了新的解释,“白坚”指百炼钢刀剑表面较白的锻层。“黑”就是指剑刀表面呈黑色的部分。“黑”和“白坚”,都是在百炼刀剑的制造过程中,将坯铁反复折叠锻打后自然形成的纹样。“两桁不绝”,是指称为“黑”的锻层相互平行、互无交联,各无断绝。202简最后一句的大意是:具有木材纵端面纹样,称为“黑”的锻层相互平行,各无断绝的刀剑是好剑。203简中的“逢”即“锋”,指刀剑之尖。(《考古与文物》 陈力 2002年第6期 P70)202、203简与藏族典籍记载的尚玛锻造纹“如同指甲盖上的纹路”相同,说明唐刀锻造技艺是承袭汉朝制。


206简中“剑文”通“剑纹”,“县薄文”中“县薄”指垂帘,可知此种纹路是平行、多层,与202简说的黑色锻纹原理相同,此种锻纹与藏文典籍记叙的古司刀剑种的“细纹”应是一种类型。“双蛇文”是指较粗的锻纹如同两条蛇一般蜿蜒,与藏文典籍记叙的古司刀剑中的“粗纹”应是一种类型 。


通过对居延汉简的研读,藏刀和唐刀的锻造工艺应该都来源于汉代。


古司刀剑的起源时间正是中原地区进入钢铁文明的汉朝,通过各种实物例证、藏文典籍和汉代典籍的记述,我们可以推断藏族古司类刀剑的锻造技术极有可能直接起源于中原汉代,通过汉代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各类战争以某种方式进入藏族,形成了他们有自己民族工艺特色的刀剑锻造起源。藏族对中原工艺技术引进之后较少改变,正是这样的民族特质,留存下了古代灿烂的文化因子,使我们至今能看见钢铁文明初期的锻造方式,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中华文明之所以伟大,是在于她以空前的雅量汇集了每一个部族的文明历程,合撰成一部恢弘的史书,我们可以从中读到任何一个民族发展的篇章。当我在追溯藏民族冷兵器历史发展过程的同时,也钩沉了中原武备文明。以史为证,藏族冷兵器向中原的学习和交流过程,贯穿了整个西藏历史,归纳现今存世的各种藏族冷兵器,更像是演绎了一部中国汉朝到明朝兵器的发展简史。我们可以大胆地把藏族冷兵器学习中原武备的渊源推演到汉代,比我们通常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所得结论往前再推进七百年。


不论史料记载的吐蕃王朝与唐皇室联姻、文成公主入藏、“长庆会盟”以及藏族贵族子弟前往中原学习,还是留传至今能证明藏族武备沿袭了汉、唐形制的文物,都是汉藏交流源源不断的佐证。说明了藏民族无论从是在古代还是当今社会,都是中华文明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中国的武备文化代表着各民族不屈的精神,然而由于缺乏重视,大多数重要的古代武备实物已流失殆尽,文字记录也不甚详尽。能历经沧桑流传至今的古代武备也只剩得凤毛麟角,藏族武备便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作为中华古代文明存在的重大要素之一,藏武备亟待我们去整理和保护。我们希望通过对它们的研究、复制和还原,将中国古代武备本来的面貌及其特有的艺术内涵展现给世人。


古代冷兵器是历史与人之互证,自然之孕育,文化之源流,乃至个人生命之淬炼。我们始终相信,藏族的冷兵器发展在未来将由我们赋予它一段可以追溯的历史,一个可以延续的灵魂。


(全文完)



〔参考文献〕

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品资料

《西藏百科全书》 西藏人民出版社

《WARRIORS OF THE HIMALAYAS Rediscovering the Arms and Armor of Tibet》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版

《宝藏 中国西藏历史文物》朝华出版社

《西藏古格王国故城探察记:荒原古堡 》四川教育出版社   张建林

《唐昭陵壁画研究》

《中国古代兵器论丛 》文物出版社 杨泓

《ART OF THE SAMURAI》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出版

《中国古兵器史稿》三联出版社 周纬

《考古发现与研究》辽金兵器研究 刘景文 王秀兰

《汉藏史籍》西藏人民出版社 达仓巴·班觉桑布

《考古与文物》<居延新简>相利善刀剑诸简选释  陈力

《敦煌学辑刊》《居延汉简〈相剑刀〉册初探》马明达

《简帛研究》居延汉简《相宝刀剑》册研究概述  初师宾 李永平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

图文由作者提供。

本文曾发表于《收藏/拍卖》2016年1-2合刊


乐艺会主题延伸阅读


不戒:宋剑修复记

不戒:藏族土司佩刀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甲》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具装铠》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系列之:箭箙与长矛》

不戒:从藏族冷兵器看汉藏关系之胄篇

畅行天下(王晖):也说背衔金龙宝刀

铁骑帝国 契丹索迹:鬼方分享辽宁省博物馆辽代文物

无眼者《刀石呓语:寒光照铁衣》

李梦龙/芥子《最后的骑士—记西藏古代武备》

王华东:草原狩猎箭镞趣谈

流星马:冠绝天下的战国青铜复合兵器

宿骥麟:欧洲小刀品鉴

草原淘友:我与鬼面布鲁头的缘分

老赵:草原上美丽的流星——布鲁头

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吉泉斋赏艺:十六世纪西藏大成就者毗卢巴

沙场秋点兵,古欢斋抚剑而谈

细雨江湖《菩提不是无情物:由一件锁子甲的鉴定说起》

赤兔斗乌骓,秦琼追关公——刘向东的马钱军团(壹)

徐开宏古兵器系列:我的骨朵,与骨朵的传说

大辽,大宋,大元—北京古代佛塔文物展

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敕勒青铜分享《瑰丽的草原青铜艺术—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

小玉米分享:辽宁省博藏北方与草原文明

壮硕遒劲: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石雕欣赏

周倜博物馆分享系列:《河北省博之不朽的古中山国篇》

网络展览新玩法,十一位藏友合力奉献《大同博物馆》

胡坚:《西辽花钱:充满神秘未知的领域》

无极游:中国丝绸博物馆《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

老虎果果分享《冬宫赏珍:西域丝路篇》

乐艺会《内蒙古博物院北方及草原文物》壹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悠云乡茶舍獒品居:《黑石城 . 珠子 . 物的呼吸》

古格丽《马背上的奢华:蒙古族首饰欣赏》

孟和套格套:《大辽浮屠:内蒙古地区辽代佛教寺庙遗产》

老虎果果分享《冬宫:北方游牧青铜篇》

金鞍银鞍逞奢豪:多家博物馆北方游牧民族马鞍饰精彩奉献

金钩玉带入梦来—中国古代带钩展

周倜分享:上博北方草原青铜牌饰兵器


如愿意接受本微信号信息,可按右上角“乐艺会”订阅。

更多精彩艺术生活鉴赏与创造见证与您分享。 

欢迎转发。欢迎关注订阅。 微信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后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