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艺研究》2019年总目录

文艺研究 2021-05-22


目录
专稿

文艺美学与中国美学的现代传统

杜卫




“致广大,尽精微”及其话语重塑

——徐悲鸿美学思想辨证

王浩


书写的力量与生命的转化

——论王冬龄“乱书”实验之当代性

姜丹丹




死亡与重生?——当代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

洪子诚


一条通向神圣的僭越之路

——试论乔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蓝》

赵天舒




唐宋浯溪石刻的“中兴”话题

王星


王阳明《纪梦》诗考论

曹诣珍




访谈与对话

注释考据非易事,文史互证见真功

——陈铁民研究员访谈录

王明辉




“苏莫遮”与日本唐乐舞“苏莫者”的关系

葛晓音


论日本音乐文献中的古乐书

张娇 王小盾


从“俗”到“礼”:宋代礼仪乐用教坊的历史演进

张月




“职贡图”的现代回响

——论20世纪40年代庞薰琹的“贵州山民图”创作

杨肖


从悲悯到解放:左翼美术的初心与遗音

——以黄新波《控诉》与胡一川《开镣》为例

李公明




书评

文学事件不能只归于策略

——对伊格尔顿《文学事件》的思考

江守义




短论·动态

情感:审美与身体之间

——第三届青年美学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黄水石 冷雪涵



目录


诺贝尔时代的终结与文学世界共和国的重建 

汤拥华 朱国华


“中性”作为罗兰·巴尔特的风格

钱翰


爱的三重奏

——布朗肖的黑夜体验

尉光吉




周济词律观的转变及其词学史意义

曹明升 沙先一


论明代词谱的发展历程

——从《词学筌蹄》到《词体明辨》

岳淑珍




“诗的Montage”

——论左翼朗诵诗的音响与意义

康凌


“长老政治”与“差序格局”

——延安时期农村青年的两个“战场”

黄锐杰


“革命人”孙犁:“优美”的历史与意识形态

熊权




访谈与对话

理论·理论的旅行·马克思主义

——关于比较文学的对话

徐德林 提哈诺夫




他者目光抑或民族主体

——从中美学者“重写电影史”论争看研究范式转型

赵牧


一个理论生命体的进路

——论“华莱坞电影”的生成与播撒

文娟


跨国电影中的民族性问题探讨

——兼论贾樟柯作品《站台》

赵王柳




论彼特拉克登旺图山

于润生


现代主义艺术批评中的画框话语

汤克兵




书评

古诗新解的典范

——施蛰存《唐诗百话》读后

杨迎平




短论· 动态

古老与新生 会通以超胜

——“当代与传统: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九届年会综述

王欣




目录


艺术的终结与禅 

彭锋


论分析艺术作品的方法与经验艺术作品的过程

刘旭光


文化平等的歧路

——威廉斯、朗西埃与审美现代性

李三达




莲社故事文、图与《陶渊明集》之编纂

蔡丹君


唐代孤舟送别诗意与后世孤舟送别图

戴一菲


明刊本《水浒传》“招安”情节的图像阐释

赵敬鹏




当代文学经典化的路径及其内涵

——以《团泊洼的秋天》为例

付祥喜


《群众诗画》与20世纪50年代通俗文艺报刊的沉浮

巫洪亮




访谈与对话

探寻词的艺术世界

——钱鸿瑛研究员访谈录

邓菀莛




从小说到电影:《芳华》是怎样炼成的

——兼论大众文化生产的秘密

赵勇


“后青春期”与“暮气青春”:中国青春片的情动视野及其性别政治

白惠元


青春摆渡与镜像疗法

——当下中国“治愈系”影视剧的文化征候

王文斌




晚明文人清课的意义探究

——以孙克弘《销闲清课图》为中心

沈歆 张宗明


空间、边界和寓意

——明清绘画中“洞”的图像研究

付阳华 柳雨霏


诗意空间与变装肖像

——玻璃镜引发的清宫视觉实验

陈轩



历史画创作的矛盾与张力

——以创作实践为核心的考察

王裕亮




书评

不读文艺期刊,何来文艺期刊史?

——以《中国期刊史》第三卷第七、八章为例

武新军



目录
专稿

文学批评与思想生成

——建构一种广阔的文化诗学理论

唐诗人 蒋述卓




重释时间—影像:一个电影考古学的视角

姜宇辉


论动画意识与动画形上学

冯学勤




春秋赋诗及“断章取义”

过常宝


从《白香山诗集》未刊批点看梁启超诗学思想的转向

李成晴




中国现代“杂文学”的在场与缺席

金宏宇


论语派小品文话语的政治意味

黄开发




访谈与对话

“跳进中国当代诗坛多维空间的漩涡”

——柯雷教授访谈录

易彬




《新青年》杂志批判旧剧功过平议

胡星亮


十九世纪的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视野

——以李石曾编撰之《世界》画刊第二期《演剧》为例

孙柏


爱美剧与中国话剧写实性舞台美术体系的构建

马俊山




韵意所向寓其心

——苏轼书法创作意境论

张锦辉


以书自名,必有深趣

——李邕书史地位及其行书创变价值刍议

王福州


显晦有时:明后期李邕两种书法摹本的流传

季爱民




书评

空泛与错位的“非虚构诗学传统”

——评宇文所安《中国传统诗歌与诗学:世界的征象》

李凤亮 周飞




目录


理论之外:后理论取径与中国接受变异

刘阳


创伤与文学

陆扬


探寻美好生活:布拉格学派的结构功能主义美学

杨磊




论阮籍《咏怀》本意索隐的基本类型与诠释特征

——兼谈文学史研究中本意诠释的方法与意义

徐楠


古代文论中的“互文性”言说

陈颍




新文化运动与“女性主义”之诞生

杨联芬


现代白话与“五四”时期新诗形式建构

王泽龙


以“骂”之名

——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形态

曾小凤




访谈与对话

“功成必不在我”

——方广锠教授访谈录

司聃




《琵琶记》主旨“隐喻说”探微

张勇风


北曲杂剧音乐体制渊源再讨论

赵义山


磁州窑元白地黑花长方形瓷枕论考

廖奔




本体与镜像

——20世纪英语世界的中国艺术史研究

曹顺庆 佘国秀


审美意识的重新发现:美国汉学研究中的艺术与审美意识关系问题

吴佩烔




何以“原生态”?

——对全球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反思

姚慧




书评

寓意批评的限度

——评浦安迪《〈红楼梦〉的原型与寓意》

王怀义





目录


专稿

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间性结构

——基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学术史

赵宪章




论康德美学中的“共通感”思想及其理论效应

——兼及中国思想中“情”的问题

庄威


身体、意志与音乐

——叔本华美学思想新论

江欣城


论保罗·德曼对尼采悲剧美学的解构

吴天天




诗人吴敬梓

朱万曙


论《金瓶梅》创作的主体意识

曾庆雨


《西游记》空间书写的形态与功能

陈晨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乡村形象谱系

南帆


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再解读”思潮

刘诗宇




访谈与对话

从“审美反映论”到“艺术人生论”

——王元骧教授访谈录

苏宏斌




独白剧场:理论与实践

陈恬


约鲁巴神话与索因卡的“仪式戏剧”

宋志明


展演民族志:走向剧场实践的另类空间

陈建军




晚清画报中的“声音”

陈平原


帝国秩序的空间图式与空间再现

——《绘图评点儿女英雄传》陈作梅插图研究

陈晓屏


博弈与错位:从慈禧肖像看晚清国家形象塑造

董丽慧




书评

自然、偶然性与文艺实践的限度

——评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

王钦




目录


专稿

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文艺工作的使命

韩子勇 祝东力 




福柯与中国艺术史研究范式

张旭


线性透视法与知觉

李海燕


塞尚、电影与梅洛—庞蒂的知觉问题

舒志锋




《豳风》文图与诗赋传统的演变

许结


从《说文解字》看汉代色彩观念

雒三桂




传统与实验:卞之琳和冯至的客观化技巧

张枣   亚思明 


昌耀诗歌的“声音”与新诗节奏之本质

李章斌


从忐忑不宁到心无挂碍

——“当代”语境中诗人穆旦的心态与创作

王士强




访谈与对话

“谁是诗中疏凿手,暂教泾渭各清混”

——刘衍文教授访谈录

唐玲




小·人·物:近年来现实主义电影中小人物症候透视

林萌


贾樟柯的影像与文字:从契合到扞格

陈林侠


好莱坞影响下中韩跨国商业电影的主体性问题

——张艺谋与奉俊昊的跨国大片比较

罗婷




日本入木道秘传书与中古书法文化摭遗

——以唐及唐前书史中题额书法、杂体书等问题为中心

姚宇亮


书家诗心:蔡襄《洛阳诗帖》本诗及其书学意义考论

王伟 




书评

秦腔史研究的理念、视野与态度

——高益荣《20世纪秦腔史》缺憾剖析

郭富平





目录


专稿

从“美在意象”谈美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区如何具有中国色彩

叶朗




访谈与对话

自觉·交流·互鉴

——关于文化理论与文化自信的对话

邹赞 金惠敏



俯视与本体论的缺席

汪民安


“情性”的古今之变

——从儒家政治哲学到“情本体”美学

冯庆


“以射喻怨”与“诗可以怨”命题的意义生成

袁劲




“明文第一”之争

何诗海


《楞严经》与竟陵派文学思想的指归

李瑄


作为文学叙事的明清鼎革

——以《桃花扇》的写作、接受和重写为中心

卢燕娟




革命文艺的“形式逻辑”

——论延安时期的“民族形式”论争问题

周维东


论解放区前期秧歌活动

秦林芳





推理小说的都市景观

蒋原伦


电视演播室与仪器化社会形态的构成

徐敏


赛博格的眼睛:后人类视界及其视觉政治

施畅 




宋夏河西地区“八塔变”图像的来源与流布

贾维维


明刻本《墨池编》版本源流考述

陈志平




可视性的多重文本

——以盲文为母本的艺术实验

范勃



书评

屈原及其作品研究的文化视野

——评聂石樵《屈原论稿》

刘全志




目录


专稿

试论人文学科知识体系建构的若干理论问题

——以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为例

朱立元


美学:以多型历史和当下现状为基础的知识体系建构

张法


闲逸与沉郁:元明之际两种诗学形态的生成及原因

左东岭


成体之道:《文心雕龙》《体性》《风骨》篇关系重估

赵树功




历史的轨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七十年的实证分析

——以论题词词频的统计为中心

丁帆 赵普光


张承志与冈林信康的文学关系考论

沈杏培




访谈与对话

借器之势,出道之新

——“数字人文”浪潮下的古典文学研究三人谈

王兆鹏 郑永晓 刘京臣




清中叶梆子戏的宫内演出与宫外禁令

——从内廷档案中的“侉戏”史料谈起

陈志勇


从一字一音到依字行腔以及汤、沈之争

张哲俊


汉儒与古琴“乐之统”地位的形成

王娜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人艺术与中国革命

——以黄宾虹、郎静山及费穆为例

鲁明军


求真与人情:符罗飞留学意大利时期画作解析

陈莺




穿越图像与现实的精神观照

——我的版画新工作方式

宋光智



书评

历史感的缺失与“伪佚文”的辑佚

——以刘涛《现代作家佚文考信录》为例

吴宝林




短论·动态

艺术社会学的想象力

——第三届艺术社会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周渝





目录


专稿

通向中国话语建设

——当代中国美学的三次突围

高建平




艺术与冗余

赵毅衡


柱子的隐喻:十五世纪意大利“圣母领报图”的神秘神学

吴琼


风景的凝视与身体的脸化

——德勒兹论乔托

张晨


忧郁的土星之子

——论维特科尔对文艺复兴艺术家身份的考察

张佳峰




“清疏”:王国维与况周颐相通的审美范式

彭玉平


王国维“自悔少作”《人间词话》探赜

杨传庆




“长老的二向箔”与马克思的“幽灵”

——新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小说的社会形态想象

陈舒劼


路遥《人生》中巧珍的原型

程旸




访谈与对话

中国现代文学文献学的自觉

——陈子善研究员访谈录

王贺




电影《祝福》与1956年的中国形象建构

李哲


《吴宓日记续编》与“十七年”时期的个体观影史

张一玮




向心·鸟瞰·透视

——再现“北平入城式”的三种构图策略及其空间激活

丁澜翔


图像宣传、声音转向与现代文化

——新兴木刻运动早期的“标语画”与口号

艾姝




书评

一本向平庸致敬的红学著作

——评《白先勇细说红楼梦》

詹丹





目录


专稿

探索中国艺术学知识体系

——基于个人学术视角的回顾与反思

李心峰


新时期文学理论的范式演变与体系建构

—— 一个个人化的视角

陶东风




是欣赏艺术,还是欣赏语境?

——当代艺术的语境化倾向及反思

卢文超


伯纳姆“系统美学”及其对当代艺术理论的启发

段似膺




招魂礼俗与《招魂》主题、体式的生成

熊良智


隆庆戊辰会试与晚明文风士习

陈维昭




乡土与寻根

——论鲁迅对乡村的发现

谭桂林


1923—1925:“国民文学”的倡导与论争

董炳月




访谈与对话

唤起词魂和月饮,此中自有赏心人

——杨海明教授访谈录

钱锡生




也谈“文学性戏剧”与“热闹眼睛”

——对《十九世纪的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视野》一文的质疑

丁罗男


民初戏剧改良与通俗教育研究会

傅谨


清遗民庄清逸与尚小云名剧《摩登伽女》新探

周茜




盆菊幽赏:沈周山水雅集图与北京文官之接受

秦晓磊


文徵明与苏州刻工

——明代江南的碑刻制作活动管窥

蔡春旭




书评

经典选本的方法论启示

——钱仲联《宋诗三百首》探析

曾维刚




短论·动态

美学疆界的学科拓展与当代超越

——中华美学学会2019年年会暨“视界融合:美学、文艺学与艺术学的理论建构”全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谢纳 宋伟


文学地理学的观照与探寻

——“大西北文艺”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钟海波




目录


专稿

关于中国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

韩子勇 祝东力 等




艺术跨媒介性与艺术统一性

——艺术理论学科知识建构的方法论

周宪


视觉艺术中媒介特殊性理论研究

——从格林伯格到弗雷德

张晓剑


论作为跨媒介话语实践的“艺格敷词”

李健




媒介、语境、作者:中古墓志文本形态及相关问题刍议

马立军


行状文本书写与历史真实的显隐

——以朱熹《张浚行状》为例

管琴




论罗兰·巴尔特关于俳句的思考

黄晞耘


抗战时期的林语堂与《纽约客》杂志

叶子




访谈与对话

当代中国人的情感结构与文学经典

——以阅读为中心的对话

洪子诚 戴锦华 贺桂梅 毛尖




中国当代媒介场域中的“女性脱嵌者”

盖琪


如何塑造我们的面孔

——“脸性社会”的媒介文化批判

战迪




壶关上好牢1号宋金墓“杂剧演乐图”壁画内容考释

李清泉


金扇:明代墓葬与中日交流

吴雪杉




书评

鲁迅研究的范式变革与概念重估

——评钟诚《进化、革命与复仇:“政治鲁迅”的诞生》

国家玮




《文艺研究》2019年总目录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中外

文学艺术史论、批评。

欢迎相关学科研究者,

特别是青年学者投稿。








文艺研究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