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透过《申报》广告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消费生活|坊间视觉
“双11”即将开始,当你的购物车里堆满了各种口红、衣服、抽纸、电子产品,会不会好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商业最发达的城市在流行什么,人们都在为了什么买买买?
我们试图从一份报刊中找到答案。
《申报》是近代中国第一份大型商业性报纸。在1912年经历了史量才的改革后,《申报》的广告版面超过了新闻、副刊,这体现了当年人们购买力的提升。它的广告传递着各种商品信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上海社会生活的图景。
在翻阅了《申报》后,我们简单勾勒出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消费生活。一起往下看看,那时候的商家靠什么来让人们“买它”?
衣
先来看看应季服饰。福利公司推出“纯羊毛织”的暖帽;永安、先施、新新公司经销的斯德森呢帽则更华贵,在交际场中“使你看得十二分的风光”。
就像学者(王儒年,2005)所说,除了商品的实用性,《申报》中大量广告“努力渲染商品能够为你带来的感觉、他人对你使用商品后的反应以及由使用商品而为你增添的优雅、高贵,也就是你在使用商品的过程中体现出的品位”。
这时候购买反季服饰当然折扣最高,看看夏日的服饰广告:九华绸缎商店的华而纱、印花纱、乔其纱、纺绸、印度绸,做长衫、短衫、西装衬衫、旗袍,且“品质之优售价之廉突破全市纪录”;中国内衣公司卖大翻领衬衫,“热天要风凉,请穿翻领装”。
购齐衣裤,可再去亚细亚皮鞋公司试试鞋履,不仅“大减价”,还“赠送香烟”。如此优惠,“行将满期,欲购请速”, 和某宝的文案风不谋而合。
服饰之外,用于改善形象的日化用品广告也占据大幅版面。“保能齿齿洁白,永无腐朽之患”的所梳敦恃牌小儿牙膏、爽牙水、牙粉,“能生发永无脱落之患”的凡士林生发香膏,“皮肤白嫩,全靠它”的力士香皂,“贵妇名媛无不乐于久用”的兜安氏美容膏,“使枯憔之肌肤变成温润柔秀之织手”的美国蔻丹修指用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即便在2019年,化妆品广告也更多与女性联系起来,百年前的《申报》则更为明显。有学者(张晨阳,2005)指出,女性角色在《申报》广告中“被看”与“他者”地位的锁定是主流现象。例如一则双妹老牌爽身粉、花露水广告,描绘两个年轻女子身着轻纱月下乘凉的场景,虽然画面优美,但“整体不免带有刻意表现女性身体的观赏取向以及色情意味”;同一产品的另一则广告还出现了女性裸体背面的画面。
夏士莲雪花膏广告说“容颜的美是每个妇女最渴望得着的”,有固化女性之嫌。而“促进爱情”的必素定牙膏的四格漫画则将这种固化进一步置于两性关系之下:漫画中的女士因为“牙齿污黄黑暗”而备受男友冷待,而她使用必素定牙膏后,男友在女士耳边说,你现在笑起来真是动人……
食
除食物本身的原料、产地、滋味等属性外,商家亦利用食物折射的生活方式大做文章。正广和汽水1933年6月20日的一则广告描绘一家四口畅饮汽水的场景,上书“家庭幸福”四字,并说“健康为幸福之基”,以此说明“滴滴蒸馏、瓶瓶清洁”的正广和汽水对家庭健康的助益。该产品四年后的一则广告则展现现代女性的生活方式:跳交谊舞、骑马、游泳、打网球。
人食五谷,孰能无病。呼吁健康的药品、补品也占据大幅版面。解百勒参精鱼肝油可解决孩童“发育迟缓、身体虚弱”,肥儿药可调理肠胃、通大便,“返老还童药”百龄机可使人一年四季“百病不生”,等等。
有意思的是,药品补品的广告又常常跳出个体的治病养生,与更宏观的社会环境、家国兴亡联系起来。红色清道丸广告强调“口气秽浊”在社交场合中的弊端,“非独自觉不舒,且交际场中亦必见背也”;艾罗补脑汁广告以“世界愈文明,生存竞争愈剧烈”等话语强调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中,有个“好脑子”的重要性。化痰止咳药物“痰敌”还以“国耻”、“东亚病夫”等字眼入广告,认为“今欲雪耻,惟有速服此痰敌”。
与当下不同,当时的媒体对烟草之害认识不深,并没有将之视为对健康的威胁,反而把烟草当作时髦、高贵的象征而大肆宣传。
行
除了在文案上费尽心思,汽车商在广告形式上下了苦功——有的用漫画来吸引眼球,有的用模仿新闻报道来加强说服力。
总的来说,汽车广告往往强调安全性、经济性,或是凸显开车带来的享受;还有汽车商将汽车标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用以吸引消费者。
有趣的是,除了汽车,出租车也加入了广告大战。当时上海的上流社会流行电话叫车,祥生出租车公司不惜花费重金,从电话公司拍到了“40000”这个号码,随即在报纸上打出了“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中国人请坐中国车”的广告,一时间,祥生出租车风靡上海滩。除此之外,汽车修理、汽车配件等广告也层出不穷。搬家公司的广告也占据了一番天地。
1921年2月8日,前后出现的出租汽车广告和汽车修理广告。
今天的汽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件了。但在当时,作为上流社会才能消费得起的商品,它承载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与向往。
乐
各大戏剧院在报纸上展开了广告大战,戏曲、戏剧、杂耍、电影,成为了当时的热门话题。针对它们的广告自然也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
除了对剧情的悬念式介绍,“明星”自然是一大卖点。1926年11月9日,大新舞台以“名震环球、蛮誉全国、色艺双全、歌舞特长、古装青衣、文武花衫、伶界大王”来为梅兰芳做宣传。
最后,“看”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跳舞之风席卷了彼时的上海滩。在舞厅,男男女女扭动身姿,释放自我。大大小小的舞厅接连开业,几乎到了“五步一厅十步一场”的程度。
从剧院、电影院和舞池中离开,回到家里,人们对精神富足的向往仍然没有停止。相机、家庭放映机,也悄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从餐桌上的饮食,到声色犬马的娱乐场所,近百年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都从广告中可见一斑。这些广告反映并建构了那个时代的消费需求。
时光流转,承载广告的媒介更多样,广告创意也愈加令人眼花缭乱:连载、优惠券、明星代言、直播带货等等,早就不是新鲜事,更有如软文这样“心机”更深的广告,不知不觉攻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而不变的,或许是那些百年前就已被广告商奉为圭臬的营销准则:用广告激发欲望,塑造生活。
[1]胡晓林.《申报》广告中的男性刻板印象[J].青年记者,2017(15):106.[2]彭旭蕾.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申报》广告看上海社会的世俗化特点[J].新闻大学,2015(04):140-148.[3]蒋建国.晚清消费文化中的西方元素——晚清时期报刊广告与西餐消费的变迁[J].学术月刊,2013,45(12):152-159.[4]刘媛.1927-1937年《申报》儿童用品广告与上海儿童日常生活的建构[J].学前教育研究,2013(01):9-14.[5]王儒年.《申报》广告对1920—1930年代理想男性的诠释与引领[J].齐鲁学刊,2010(06):59-65.[6]李忠萍.从近代牛乳广告看中国的现代性——以1927~1937年《申报》为中心的考察[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4(03):106-113.[7]王省民.从《申报》香烟广告看中西方文化的融合[J].东南文化,2006(03):67-70.[8]王儒年.20世纪初期上海报纸广告对市民的身份塑造——以二三十年代的《申报》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53-157.[9]张晨阳.《申报》女性广告:女性形象、现代性想像以及消费本质[J].妇女研究论丛,2005(03):58-64.[10]胡俊修.从《申报》广告看近世上海社会生活的变迁[J].历史档案,2003(04):91-96.[11]林升栋.《申报》分类广告研究[J].新闻大学,1998(03):73-75.[12]许诺,张晋升.民国初期上海市民精神消费的媒介镜像:以《申报》(1912-1937)广告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36(01):103-111.[13]郑新刚.1911-1937年间的《申报》汽车广告研究[J].新闻知识,2013(07):54-56.[14]许纪霖,王儒年.近代上海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之建构——20世纪20—30年代《申报》广告研究[J].学术月刊,2005(04):82-90. RUC新闻坊视觉中心出品
本期编辑
找图、文案:舒畅、文露敏
美编:舒畅
往期回顾
我们收集七个有关记者的刻板印象,
听听记者们怎么说|记者节20年
英国冷柜拖车案的事实核查:碎片时代和曲折真实
这些老照片带你到人大新闻的60余年历史里转转 | 致敬70年
特别策划
技术前沿
报道规范
趣闻杂谈
数据新闻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