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讲讲“问题的深化”
特级教师任勇献给数学老师的28条课堂建议,其中第28条:
NO.28 ”四化“促学
序化,就是要求学生建立知识大厦;
类化,就是引导学生将问题归类;
活化,就是融合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解决问题;
深化,就是将问题引深。
昨天的公众号文章已经写了深化,今天进一步的讲讲这个问题.
讲讲“深化”,即将问题引申(点击可阅读)
所谓“深化,就是将数学问题加以引申。常用的办法有一般化、类比、丰富命题结论、变换命题条件、交换命题条件与结论等。深化,是一种探索问题的方法,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深化,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水平。”
其实,深化也是命制创新试题的方法.
案例:★2019年广州市中考指导书P76,76.如图,等边△ABC的边长为6,在AC、BC边上各取一点E、F,连接AF,BE相交于点P。
(1)若AE=CF,①求证:AF=BE,并求∠APB的度数;②若AE=2,试求AP•AF的值;
(2)若AF=BE,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
先分析(1)若AE=CF,①求证:AF=BE,并求∠APB的度数;
注意动画更加方便观察运动中的不变量,从而发现阴影的两个三角形全等(SAS),从而得到∠ABE=∠CAF,再用外角证明出∠APE=60°,从而∠APB=120°。
现在分析:(1)若AE=CF,②若AE=2,试求AP•AF的值;
这个问题谁看到都会要思考一会!因为虽然在初中的常规思路是:看到要证明等积式,先证明比例式,即去寻找相似三角形。
但是要寻找哪对合适的相似三角形,需要花点时间尝试。尝试的原则是优先寻找AP,AF,AE所在的三角形(如果所在的三角形不相似,则要转化),即三角形AEP和三角形AFC,由第一个小问知,∠APE=∠C=60°,加上公共角∠EAP,所以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子母型相似),
推广:若AE=m,试求AP•AF的值为多少?
从上面的证明过程来看,三角形AEP和三角形AFC总是相似的,所以同样的证明过程可知AP•AF的值为6m.
继续分析第(2)问:
若AF=BE,分为两种情况,
①若AE=CF时,由(1)知,∠APB=120°,这是一个定角定弦模型!
所以点P的轨迹是以AB为弦的圆弧。
动画演示:
如上图,作出BPC三点所在的外接圆,假设圆心为D,根据圆周角定理知优角∠ADP=240°,从而劣角∠ADP=120°,作DG垂直AB与点G,从而∠ADG=60°,根据AG=3,
小结与反思:这个题目还可以作不少的变式、引申。从昨天发布的新观察上的题目,到今天的中考题,命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对题目进行“深化”,即常用的办法有一般化、类比、丰富命题结论、变换命题条件、交换命题条件与结论等。这也研究中小学数学问题的常规方法。
至此暑假期间我写的系列小文章汇总如下:(点击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