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滇南玉翠”景色妍 ——蒙自南湖掠影(李国庆)

知青情缘 2024-02-02




“滇南玉翠”景色妍

————蒙自南湖掠影



作者:李国庆







农历正月,云岭春早,我和几位好友从省城南下,在游历了个旧、元阳、绿春、金平、河口、屏边之后,一脚踏进滇南明珠——蒙自,不由得心便醉了。


最吸引我们的去处自然是南湖。


清晨,晶莹的露珠还在草叶上做梦,娇羞的朝阳隐藏在蓝宝石般的天幕后面迟迟不肯露面,我们早已按捺不住潮涌似的急切,向着丰艳多姿、岚影沉浮的“滇南玉翠”走去。


行前,我查看了有关资料,那上面介绍说:南湖,总面积41万平方米,水面32万平方米。很早以前为一片沼泽,夏秋之季,积雨成泽,冬春干涸,野草丛生,民间称为“草湖”。明代始将其开掘成湖,经历代先辈劈山引水,浚湖造园,悉心开发,现以成为滇东南风光秀丽的风景名胜区,享有“小西湖”的美誉。《中国名胜词典》、《中国旅游大全》分别将其列为云南风景名胜和旅游景区之一。


不到半个时辰,“玉翠”已经扑入眼帘。


湖,的确是美极了,湖水满盈盈的,翡翠似的绿波漾溢开来,漫过了堤岸;湖中波平如镜,光滑柔软得像是铺上了一层质地优良的织锦,在霞光的映照下,五色斑斓,光怪陆离;湖的四周翠竹环绕,杨柳依依,仿佛围上了一条绿色的缎带。蒙自作为人文荟萃之地,拥有如此俊美秀逸的湖光水色,实乃上苍所赐,洪福齐天,令外乡异客不胜艳羡。



湖中有一道长堤,把偌大一个湖面分成两半,东面的称为小南湖,西面的称为大南湖,其间精舍飞翠,小阁流苏,楼台高耸,回廊曲折,一时间,几疑置身江南园林,眼睛贪婪地转个不停,生怕漏掉了哪一个角落。


不一会儿,我们已经伫立在瀛洲亭前。瀛洲是海上仙山的名字,因何移来南国?原来,南湖所在的位置地势较高,每逢干旱,缺水严重。明朝嘉靖七年(1528年),官府发动民工“决草湖为堰,积其土为三山”,取名“蓬莱、方丈、瀛洲”。乾隆十五年(1750年),又在此凿渠引水,尔后“筑堤数里,如长虹卧波,赤地泽国,望之令人心志豁然。”南湖由此而诞生。据说,瀛洲亭于同年建成,以纪念该项工程。瀛洲亭与三山相对,中间隔着一道水田,因其形状像一方砚台,文人给它起了个漂亮的名字:砚池(民间称为“砚瓦田” )。后来,人们进一步发挥想象,把亭比作笔、山比作笔架、湖水比作墨池,加上砚池,亭、台、山、水交相辉映、浑然天成,构成旧时蒙自十二景之一的“三山毓秀”,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或饮酒赋诗,或泼墨挥毫,麟凤龟龙,各领风骚。其中,清乾隆年间蒙自秀才尹邦宪的一首《七律》道尽南湖风光,最为世人称颂:


平湖碧水镜城南,湖上新亭枕岛三;

小廊千家连澹滟,太虚一气入韬含。

山川顿觉云烟异,草木亦欣雨泽酣;

功在泮池今倍古,无穷井养且相参。



瀛洲亭,属古建筑中三重檐六角攒尖顶亭,通高20余米,其珍贵处在于全为木结构,采用当时难度较大的复斗式梁架,严丝合缝,钩心斗角,给人稳重踏实的感觉;外观玲珑别致,古朴清雅,被《中国美术全集·园林建筑卷》列为清代园林建筑中的精品,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上挂着一副对联:“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确是眼前美景的真实写照;可惜我们无法登顶,不能亲身体验“离蓬莱(山)不远”的妙境,也许只有留待以后来弥补了。


据说,眼下正在修建席草塘广场,砚瓦田景区也在恢复之中;不用说,重现历史上“亭复仙瀛,又见杏树成林,藻芹在泮;澜回学海,依然荷花世界,杨柳楼台”的盛况必将为期不远了。

从东向西边走边看,不经意间已登上菘岛,真是一个人间难觅的好去处。


1933年,滇军独立二团团长李菘驻扎蒙自。这位饱读诗书的儒将带领手下官兵疏浚南湖,在茫茫碧水中修建了这座湖心岛。他在岛上建榭五楹,亲撰一联以明心迹——


此地重开北海樽,明月邀三人,扁舟言两赋;

我心愿做南湖水,晶莹鉴万类,灌溉润万家。


后人感念他的功绩,以“菘岛”名之。


菘岛犹如一片“玉翠”,悠然悬浮于水晶托盘之上;四围烟波荡荡,水天一色,憩息期间,心胸为之豁然开朗,满腹的忧思俗念仿佛被清水洗涤一空,俄顷之间换了一副清心寡欲的肝肠。难怪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独爱菘岛。抗战期间,陈先生随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客居蒙自,每有闲暇,常爱来此散心。他见景生情,作《南湖即景》一首,至今读来犹觉真切感人——


风物居然似旧京,荷花海子忆升平。

桥边鬓影还明灭,楼外歌声杂醉醒。

南渡自应思往事,北归端恐待来生。

黄河难塞黄金尽,日暮人间几万尘。


如今先生早已驾鹤西去,然而他与蒙自的这段因缘却将永远载入史册,流传千古。


菘岛还是一座著名的花岛,岛上四时群芳争艳,馨香满园,尤以菊花为盛,一年一度的菊花展举办期间,岛上“黄华如沓金,白花如散银”,“寒蕊差池落,清香断续来”,“它们有的端庄大方,有的龙飞凤舞;有的瑰丽如彩虹,有的洁白赛霜雪;有的像火焰那么热烈,有的像羽毛那样轻柔……”


李菘团长后来惨遭极“左”路线迫害不幸死于非命,菘岛今日之盛况,亦当告慰他的英灵于九泉了。


从菘岛往南,沿着桥廊款款而行,尽头便是揽胜楼。我们乘兴登上面湖的平台,眼下的景物与欧阳修笔下的西湖竟是那么相似:“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西湖、南湖,南湖、西湖,同为人间天堂无疑了。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故乡,南湖公园里就有一座反映“过桥米线”由来的“桥之情”雕塑,颇为引人注目。从菘岛经东南方向跨过玉带桥到达鹿苑,“桥之情”就坐落在这里。


“桥之情”叙说的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300多年前,有一位书生把自己“关”在南湖的一个小岛上发愤苦读,图的是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出人头地。妻子天天给他送饭,三五里路下来,等丈夫进食时饭菜已凉,她为此十分苦恼。一天,她熬好鸡汤给丈夫送去,偶尔发现浮在汤面上的鸡油可以起到保温作用,便别出心裁地用鸡汤氽米线犒劳夫君。书生吃得津津有味,想起妻子送米线来时要经过一道小桥,于是灵机一动,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过桥米线。没想到过桥米线很快便传扬开去,渐渐成为云南最著名的风味小吃;更有甚者,许多云南人自称一生都无法化解“过桥米线情结”,无论走得多远,只要一想起过桥米线就谗得直流口水;有的人从省外归来,一下车(飞机)便直奔过桥米线馆大快朵颐,其爱之深,于此可见一斑。


有人说:古老的蒙自,不仅沉积着丰厚的历史,而且也沉淀了灿烂的文化,并一一展现在南湖的每一个角落,我深以为然。



据传,当年一位人士与闻一多先生交谈时给他出了一道选择题:“南湖与翠湖你爱哪一个?”先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南湖像农家少女,我更爱南湖。”


大师的眼力是不会错的,我们举双手赞同。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李国庆,喝黄浦江水长大,1969年17岁时赴云南西双版纳“修地球”,饱尝人世间的酸甜苦辣。1979年留居春城昆明,现为民盟昆明市委宣传专委会主任。


自1972年笫一篇文字见诸报端起,40多年来蹒跚学步,历尽艰辛。自忖生性愚钝,立志以勤补拙,“人十能之己百之,人百能之己千之”,每每伏案笔耕于“三更灯火五更鸡”,不知黎明之将至。写作全凭兴趣,广泛涉猎小说、诗歌、散文、剧本、报告文学、纪实文学、民间文学、新闻诸种体裁,发表5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三十余项,主编出版专著多本、个人著作四本,诗文被选入20余种国家正式出版物。现为世界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当代作家传略》《云南省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


此生将以文学作为永远的情人,无怨无悔。






推荐阅读

李国庆在【知青情缘】 发表的文章.


【知青回忆】偷听“敌台”(李国庆)

【知青回忆】牛棚”记事(李国庆)

我成了红军作家的“关门弟子”(李国庆)

物华天宝山河秀  人杰地灵文气浓——文山散记(李国庆)

乃古石林探奇(李国庆)

上海阿卡(李国庆)

奋斗(外一首)(李国庆)

【小小说】父亲(外一篇)(李国庆)

蒙自,让我轻轻地告诉你(李国庆)

【知青回忆】曼庄“八仙”(李国庆)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蒙自纪行(李国庆)

少将的侄子(李国庆)

【小说】嫁给绵羊还是嫁给豺狼 (上)(李国庆)

【小说】嫁给绵羊还是嫁给豺狼(下)(李国庆)

【小小说】《除夕之夜 》另一篇(李国庆)

我和李颂源(李国庆)

【小说】乒乓之恋(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 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 李国庆)

 “乒乓志愿者”的风采    

记昆明七彩金桥乒乓球协会副秘书长李绍红(李国庆)

我叫国庆,我骄傲(李国庆)

【气吞山河  壮怀激烈】观电影《为国而歌》有感 (李国庆)

武定狮子山牡丹园记 (李国庆)

人生第一课 ——赴云南插队落户纪实(李国庆)

【小说】在那遥远的地方(李国庆)

【小说】没有新娘的婚礼(李国庆)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邮箱: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滇南玉翠”景色妍 ——蒙自南湖掠影(李国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