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才的认定之外

寇天 群言杂志 2022-07-27

原载《群言》2012年12期


人才属于“资源”固然不错,但人不是没生命的,不是煤炭、石油,乃至自然界的各类矿藏。是资源就难免要被开发,可开发人才资源,却让人无论怎么想,都觉着冷冰冰的。


人才是要去发现的,要广纳、要延揽、要包容,更要认认真真作细致的培养工作。这要靠国家和政府,甚至具体到有关部门用制度建设来保障,有一个好的环境,才谈得到人才的成长,也才有可能让他们施展才华。从现今来看,我们开发人才的主观意愿已经很明确,关键是在观念转变上。坦白说,在人才发现和培养上将自己当伯乐可以,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就危险了。


今天不比改革开放之初,那时是百废待兴的大解放时期,人才要脱颖而出的心情都非常迫切,压抑已久的氛围亟待扭转和改变,旧体制的束缚和捆绑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人们奋力冲破,急需人才投身改革开放成为大势所趋。“不拘一格降人才”成为上上下下的共识,也形成中国经济后来保持大发展的不竭动力。而今,中国要向新的发展目标冲刺,人才的需要更加空前,现实提醒人们,“人才强国”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通常来讲,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开发人才资源已没有疑义,存在分歧的乃是人才标准和由谁认可以及怎么评定。这也是一直以来人们争论的焦点。因为它涉及到人才发现、培养、使用这一系统工程如何落实和完善。


我们有了较为科学培养人才的保障机制和制度规范,表明人才成长有了相对适宜的土壤环境。可话又说回来,有好的愿望固然可喜,然而人才毕竟不同于产品,不是生产线上大批量就可以生产的。大学生可以成批“生产”,而且我们还在加班加点、乐此不疲,至于那些根据硬件标准生产出来的大学生算不算划定的人才?想来也应该算在人才的范围之内。把这个概念厘清,接下来便又有问题需要解答,既然人不是产品,人是有血有肉,有头脑的,也即千人千面,各个不同,那么对于那些身负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之责的人,他们应该抱着怎样的一种心态去认定人才?恰恰是这个问题,一直都很模糊和混乱。


不可否认,古往今来,人才的擢拔和筛选都有一个尺度,即便“举孝廉”,也还有推荐人的名声担保。后来的科举制,延续了1000多年,尽管它有种种弊端,但对于封建国家人才的选拔,起到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在中国的历史上大规模的人才培养计划却还没有。以今天来看,我们有一亿多人被纳入到人才规划的范围。当然这很振奋人心,也说明人口多就不愁没有人才。营造“求才若渴”的环境,有目标的培养人才,如此雄心勃勃固然是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从以往看,我们往往也能够“说到做到”。可是人才培养之外,还存在着人才相互竞争的客观现实。你是人才,我也是人才,如果评判的标准不能公允,或被人曲解,那么人才之间互相争斗和倾轧也就不是什么危言耸听。因为还是那句话:人才不是矿藏,乃是有思想的血肉之躯。


老实说,冒尖的人总是少数。一个正常的社会更多的是由普普通通的人所组成。这些人大多不具备特殊的本领,他们不属于传动轴和齿轮,他们充其量是螺丝钉或润滑油,他们微不足道,却不可或缺。他们不能与齿轮和传动轴相比。一如我们的社会,绝大多数的人就是“芸芸众生”。一个社会不可能放眼望去全都是人才,也不可指望人人都成为人们希望的“人才”。如果一个社会都是人才,那这个社会肯定会出毛病。可悖论是,我们绝大多数人又希冀自己乃至自己的孩子是人才或精英,培养其成为人才的计划或设计,几乎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了。可现实的情况却一点也让人乐观不起来,眼下大学生毕业,找工作成了第一头疼的事。按照我们对人才的推定,你是大学生还不算人才吗?人才总要干属于人才的活儿吧,可是好像我们的人才又太多了,只好降格以求,大学生只好干原来高中生的工作。这让好多自认为是人才的人无话可说。如果我们能有一个平和心态或许情况会不一样,可是不然。如果我们看看发达国家的情况,在那里,大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往往就是一个高素质的普通劳动者,做工人当农民没有什么不可思议。而我们的误区恰恰是,只要自认和被划入进了“人才”的范围,从此就不能“屈尊俯就”,就不可再与粗活沾边,不能和工人农民为伍。正是流行于社会的这一潜意识,不知贻误了多少人。


不是成绩最好,不够出类拔萃,不能当官做老板乃至科学家……在这个社会就感到耻辱和无能,这很不正常。如果一个人就是无特长,不具备先天条件,他只能干普普通通的工作,以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为社会尽微薄之力,这样的人有什么丢人现眼呢?这些人,即便不属于我们认定的“人才”,他们就不应该获得应有的尊重和生活的幸福吗?事实上,我们身边绝大多数是这样的人。在任何社会,这样的人都是金字塔的底部,是基础部分而不是塔尖。但他们和所谓的人才具有一样的生命意义。他们不是人下之人,他们生活本该一样快乐和有质量,而绝不应在认为人才高于一切者眼里被无视。


【更多精彩文章】

江曾培: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

叶延滨:谁是剩下的那条鱼?

汪金友:车道主义

石鹏飞:假如庄子活到今天

张永谊:漫说“贵族精神”

刘德水:留不住的老北京

叶延滨:以不贪为宝

江曾培:非宁静无以致远

米博华:出世与入世

孙广远:固守尊严 

朽木:反腐,“自危”比“无恐”好

孙广远:练练耳功

杨群:“灰色腐败”及其他 

陈飞:以房为镜

江曾培:向“嗟来之食”摇头

梁晓声:瞧,那些父亲们

彭俐:家训与家教

焦尚意:忽然想起老报摊儿

商子雍:隐私权和透明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