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树 | 徐树铮之死:武统南征与刺杀陆建章
杨虎城囚禁详考(2)
清朝末期,正在训练的炮兵队。
小站练兵和黄埔建军可谓中国近、现军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性事件。
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奠定了辛亥革命推翻清廷,建立民国的武装基础。
蒋介石的黄埔建军,则奠定了蒋介石在纸面上终结了军阀混战,赢得北伐战争,统一全国的武装基础。
正如蒋介石在黄埔建军依靠陈诚、刘峙、何应钦等人助力完成黄埔建军一样,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同样依靠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等人的襄助。
小站练兵练成近万北洋新式陆军。
之外,当年袁世凯还大力从德国、日本、奥地利等国采购先进武器,全面引进建制、训练、技术、战术、操典等全新军事体制、理念,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体系化的近现代化军事教育,使得北洋陆军在湘军、淮军之后,走出了中世纪军队的桎梏,真正实现了与世界接轨,进入了近、现代化时代。
正是北洋新军全面接受了新的体制、理念,走进了近、现代化时代,全军官兵这才逐渐有了共和意识。
也因为此,当年北洋新军能够在享有清廷优厚待遇的情况下,顺应新风,响应革命,反戈一击,成为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的决定性武装力量,终结中国帝王专制体制。
这段历史,可谓是北洋新军最让人心生敬重的对国家的贡献。
如是转出史料记载传统框定的投机革命,窃取果实等等角度,就不难发现,北洋新军实为历史上第一支将国家推向新时代的军队。
因此,北洋新军在当年的风口浪尖,自然就涌出了很多对历史影响甚大的人物。
段祺瑞即为其中之一。
在没有导弹的时代,重炮及其他火炮,即为军队战力之根本。
当时,北洋新军编练炮兵,开设炮队学堂,实为满清晚期首例。
北洋新军炮兵装备当时最先进火炮,引进德、英等多国军事顾问训练,使得北洋炮兵毫无悬疑地成为北洋新军最具科技感和战略价值的要害单位。
其中,号称北洋三杰之一的段祺瑞,即为袁世凯重用,先后为北洋新军的炮队兵官学堂监督、教习、代理总教习和炮队统领等职务。
小站练兵时候的段祺瑞之于袁世凯,犹如后来黄埔建军的陈诚之于蒋介石。
在北洋将领里面,段祺瑞既有相当的统军才能,更有深远的政治眼光,可谓北洋新军人物里面少有的军政全才。
袁世凯与小站练兵的军官。
民国早期,段祺瑞既是中国有了现代化军队之后的第一任陆军总长、炮兵司令、现代化军事学校保定军校总办;更有四任民国总理,四任陆军总长,一任参谋总长,一任国家元首传奇经历。
当然,如说段祺瑞一生成就,自然以他三造共和之功传名史册。
其一,辛亥革命期间,段祺瑞牵头、联络京畿驻军46名将领,联名敦促清帝退位。
其二,袁世凯有了恢复帝制企图,段祺瑞当即无视与袁世凯二十余年私谊,反对袁世凯复辟。
其三,张勋复辟之时,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发出通电,誓师马厂,讨伐张勋,第三次反对帝制,恢复共和。
不过,就段祺瑞三造共和之功而言,就不得不说段祺瑞身边的一位影子人物。
当时,共和京师警察总监陈兴亚在评说段祺瑞三造共和之功,即赞叹段祺瑞身后幕府的影子人物:
“以总理坦白无私而有三造共和之功,实皆兄运筹赞襄之力居多”。
——这里陈兴亚所提的兄,即为北洋新军另外一位出名的新秀人物徐树铮。
庚子国变之后,1901年,徐树铮在科举落榜之后选择投笔从戎,即在投军无门的人生低谷阶段,出于非常偶然的机会,与段祺瑞相识。
两人看得对眼,初识即有一番激情言谈。
段祺瑞目光如炬,即将读八股文出身的徐树铮视作国士,出资出力,保送徐树铮东渡日本,在日本振武学校与日本士官学校留学现代军事。
辛亥革命前夜,徐树铮学成归国,在北洋第段祺瑞麾下为段祺瑞参赞军事。
辛亥革命之后,段祺瑞为民国首任陆军总长,徐树铮则追随段祺瑞进入陆军部,先后为军学司长、军马司长。
徐树铮极受段祺瑞重用,不过数年,一路升迁为陆军次长。
徐树铮为陆军次长那时,年仅34岁。
此后,徐树铮少年春风,更是亦步亦趋追随段祺瑞。
两人就此相约与共,联袂进退,浮沉于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为总统的北洋时代,成为民国早期活跃在政坛、军界的铁腕人物。
北洋皖系名将徐树铮。
徐树铮为人果敢、多谋善断、颇具胆略,极富叛逆精神,因而他一旦进入尤北洋府院博弈、斗智,如鱼得水,闹出极大的动静。
然而,徐树铮少年高官,行为做事自然不免亢直自爱,狂放跋扈。
他不仅以陆军次长之职擅专代行外出征战的段祺瑞之职务,更以国务院秘书长之职务,随意动用总统印玺发布国策,多次与内务总长翻脸吵架,甚至激怒大总统黎元洪几乎摔印去职。
当然,最让段祺瑞想不到的是,就在段祺瑞欲图对德国宣战几乎成为定局之时,徐树铮公然站出,力陈己见,反对段祺瑞参战一战的决策……
段祺瑞与徐树铮关系极好,相互引为知己,然而段祺瑞每每眼见徐树铮意气风发率性而为,哭笑不得之余,也不禁多次仰天叹息:
“又铮荒唐“
又铮,为徐树铮的字。
参战一战的决策落空,段祺瑞为此懊恼下台。
此后,徐树铮转而继续襄助段祺瑞复出。
这次,徐树铮在皖系缺兵少将情况下,利用张勋复辟事件,设计并促成了马场誓师,协调联络北洋诸位大佬拥段祺瑞为讨逆军总司令,联兵声讨张勋。
就此,得到徐树铮助力,段祺瑞指挥讨逆军事行动取得胜利,取得了第三次再造共和之功,不仅再回权力巅峰,而且人望空前提升。
也正是徐树铮策划、推动和运作讨伐张勋复辟,使得徐树铮成为皖系毫无争议的二号人物。
当时,在袁世凯去世后,北洋政府先后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张勋复辟、护法内战等大事件,国际国内形势尤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徐树铮居间北洋各路军阀,长袖善舞,纵横捭阖,既有凭一己之力阻止北洋政府派兵参战一战之举,更有以国务院秘书长而喧宾夺主独断架空民国总统黎元洪之能……
如此呼风唤雨,最终帮助段祺瑞及北洋皖系步入了北洋政府军政实权的巅峰。
人们由此将徐树铮与民国总统徐世昌并提,称为"小徐"。
皖系掌控北洋政府阶段,可谓北洋政府最为黄金时期。
作为北洋顶尖的政治、军事精英,徐树铮与普通政客和北洋军阀不同,有着极为强烈的现代家国观念。
他推崇大一统观念,因而蔑视当时政党政治,军阀割据,尤其不满外蒙分崩离析和南方多省独立现状。
1918年10月,段祺瑞、徐树铮以“安福国会”选徐世昌为北洋政府第五任总统。徐世昌为北洋政府唯一文人出身的总统,他上台后以“文治总统”自诩,号召“偃武修文”,实际上,在他任上相继爆发直皖战争等多次军阀内战。
因此,等到皖系得以最大程度操控北洋军政实权,徐树铮即开始四面协调、周旋,争取奉系、直系、皖系等各路军阀能够放弃争端,归属北洋民国旗下,结成盟军,向南方鼓吹独立各省,发起了旨在统一的南征作战。
不过,以皖系力量要完成这样规模的武装行动,确实极为困难。
当年,因为皖系段祺瑞、徐树铮等一、二号人物长期都在北京忙于府院政斗,皖系将领地盘扩展不如直、奉军阀,因而相比不断扩军的直、奉军阀而言,皖系军力最为弱小。
段祺瑞和徐树铮并没有意识到直、奉军阀军力不断发展而带来的威胁。
当时,段祺瑞和徐树铮急欲实现武统,徐树铮自知皖系军力不济,既在段祺瑞不知情下,不惜“教猱升木”,以北洋政府采购预备用作参加一战的军火,援助张作霖的奉军扩军。
最终,张作霖奉军顺利实现扩军,出于投桃报李,张作霖的奉军在徐树铮的策划、推动之下,也就听调入关,成为了段祺瑞、徐树铮南征武统的主力军队。
在南征作战中,徐树铮以奉军副总司令职务代行总司令张作霖职权,亲临前敌,征战两湖,将北洋政府的武统南征推向了高潮。
然而,北洋军阀本来就是山头林立,居心各异,因而南北战争相持日久,北洋军阀眼见不得战争收益,干脆相互推诿避战,使得南征作战难以为续。
此间,尤以奉系张作霖以奉军战损最大而迁怒徐树铮,下令各部拒绝徐树铮命令,为此,力主南征作战的徐树铮只得退向幕后,在1918年10月辞去奉军副司令之职。
段祺瑞和徐树铮深感皖系纵然能够勉强运作北洋军政,但是皖系兵力单薄,渐受直奉军阀威胁,因而决意编练参战军,建成嫡系军队。
就此,徐树铮在河南、安徽等地招募新兵,建成了3师4旅规模的参战军,预作皖系东山再起的武装根本。
徐树铮在编练新军同时,更在幕后配合段祺瑞,运作、推动南北和会,以期实现和平统一南北中国。
正是在此背景下,1918年6月,徐树铮在奉军副总司令任上,坐镇天津指挥武统南征期间,即以“肆意簧鼓,摇惑军心”为借口,在驻津奉军司令部当众枪杀了预备站队冯国璋,阻碍南征作战的北洋军阀陆建章。
民国北洋政府代总统冯国璋。
冯国璋是著名相声演员冯巩的曾祖,当年为直系军阀首领、民国副总统、代总统。
此公愧为北洋元老,却偏偏贪财好钱。
此外,冯国璋为了坐稳代总统位置继续捞钱,不惜私下承诺要妥协南方各省独立,以换得南方军阀们的支持,可谓北洋顶层人物里面年老昏聩的第一人。
冯国璋因此与志在南征完成统一中国的段祺瑞、徐树铮等人势同水火。
为此,段祺瑞专门指示徐树铮等,要求他们密切注意陆建章,并可以在关键时刻予以辑捕究办。
然而,徐树铮并没有按照段祺瑞的指示辑捕究办陆建章。
以徐树铮做事历来果敢、擅专,在得到段祺瑞电令之后,即致电诱捕陆建章,并且当场击毙了陆建章。
徐树铮处置陆建章如此强硬、霸道、不留余地,消息传来,冯国璋惊疑不安,段祺瑞瞠目结舌。
至于其他追随冯国璋预备妥协南方各省的北洋军头们,同样也是对徐树铮极为不满。
陆建章也是出自小站练兵的最老资格的北洋军头之一。
不过,陆建章长期为北洋新军军法处长,杀伐随心,性情严酷,最好诱捕杀人。
民国早期,陆建章带兵入陕剿匪而任西路剿匪督办、陕西督军,主持陕西军政大权,既拥护袁世凯称帝,更与其子陆承武勾结,肆意盘剥、搜刮地方,惹出极大民怨。
陕西地方民风剽悍,军民不服陆建章父子压榨,频繁发起“反袁逐陆”运动。
最终,陕军旅长陈树藩派出胡景翼夜袭陆承武的指挥部,绑票了陆承武,闹出了震惊中外的“富平兵变”。
陆建章为此迁怒地方,滥杀无辜之余,更是叫嚣并且企图纵火将西安付之一炬。
然而,陕西军民反对陆建章意愿极为强烈,陕西护国军总司令陈树藩更以陆承武要挟、迫使陆建章让出陕西督军职位。
无奈之下,陆建章只得妥协,向北京保荐陈树藩接替陕西督军。自己则打点准备离陕回京。
相传,陆建章离陕时,陈树藩召集省城官吏到西安八仙庵送行。
当时,陆家在八仙庵排有500多辆大车,装满了现金、黄金、古玩、烟土、字画、皮货、珍宝……在现场目睹围观的民众、官僚都是非常气愤。
于是,他们起哄拦截,甚至将陆建章的妻女推到街旁阴沟里,几乎阻挡陆建章一家难以成行。
最后,陈树藩只得调派军队将陆建章送出西安。
陆建章在北洋军阀里面以陆屠伯闻名。
回到北京,陆建章既无地盘,更无军队,唯有每天坐守贪墨而来的财富幻想东山再起……
从陕西败走以后,陆建章在北洋军头里面,名声可谓一臭到底。
可见,如此四面结仇、贪财胡闹、名声扫地之辈,徐树铮找到机会找到借口,将其击毙,原本就是杀了也就杀了的事情。
然而,徐树铮却完全没有想到,陆建章心腹冯玉祥会在隐忍数年后,成功钻营两次直奉战争,借助苏联扶持完成咸鱼翻身,迅速发迹。
之后,冯玉祥最终假借徐树铮枪毙陆建章事件,会在背后向他开枪。
于是,无论那时,或者现在,很多人都认为是徐树铮枪毙了素有“屠户”污名的陆建章,这才因而引燃了7年后的杀身之祸。
其实未必。
冯玉祥为枭雄人物,绝非小说演义描述的忠臣孝子类人物。
他后来之所以要甘冒骂名而行刺徐树铮,所谓为陆建章报仇的理由,实则不过一个幌子。
冯玉祥之所以要杀徐树铮,显然不是浮在面上的所谓冯玉祥为陆建章报仇的原因。
如要细究因果,自然要说起冯玉祥与苏俄的关系,以及苏俄、绥察、蒙古等等关系,以及这些诸多关系交织在一起的更为复杂的原因。
后面,我将继续讲述徐树铮收复外蒙和冯玉祥刺杀徐树铮经过。
敬请诸君关注更新。
这类文章,写作尤其辛苦,诸君随意三点一转,集腋成裘,支持橡树写作。
与橡树同行,注明添加zhenxiangshutian微信号,备用诸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