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一塔湖图让人百感交集
“二十世纪的东方和西方依旧因文化差异而彼此隔绝,如果有什么可以跨越这道鸿沟,那就是燕京大学。”
英文书名: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916-1952
中文书名:燕京大学与中西关系(1916-1952)
著/译:[美]菲利普·韦斯特(Philip West) 著;程龙 译
装帧:精装
定价:78
ISBN:978-7-303-24660-1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8月
菲利普▪韦斯特(Philip West),曾任教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现为美国蒙大拿大学教授,197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汉学家费正清。
本书讲述了燕京大学从创立到最后撤并的全部历史,作者的视角很独特,他不关注具体燕京大学的课程和日常教学情况,他关注的是燕京大学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大背景下,在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过程中如何生存发展的大问题。
作者使用的材料都是很珍贵的一手资料,包括20世纪20到30年代燕大出版的各种系列报告,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会所保存的档案(燕京大学每年都向该联合会提供报告,其管理者与联合会保持了数十年的通信),一些相关人员的日记、手稿等,更重要的是,作者采访了1952年返回美国的最后一批燕大外籍教师,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
当我的注意力转向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文化交流时,燕京大学仍然是中西关系史上一个很有意义的课题。通过研究这所学校30多年间有关人物的态度和行为,我得以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关系,这些人中既有纽约燕京大学董事会的美国商人,也有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运动领导人的青年学生。燕京大学早期的历史是对中西跨文化合作的一次见证,其后期历史则是有关东亚冷战问题的一项研究。
—— 菲利普•韦斯特
我们是双向传教士,把西方基督教、哲学和科学带给中国青年的同时,也向美国人解释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中国人对生活的看法。
——燕大教员、美国人博晨光(Lucius ChaptinPorter, 1880-1958)
要评判一所大学的价值,三十六年的历史未免显得过于短暂。但一九一六到一九五二这三十六年却仿佛是变幻莫测的万花筒,绚丽色彩与暗黑世界交织在一起,近代中国所遇到的种种机遇、困境和挑战一样不少地摆在燕京大学面前。作为一所学校,它在中西文化的浇灌下成长,培养了一代笃信西学、却以救国为使命的燕大人;但它也只是一所学校,无法承受民族和国家命运之重。在这三十六年中,燕京大学始终挣扎在“宗教与世俗”、“西化与中国化”、“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跨文化两难境地中。 ——程龙
目录/ Contents
第01章 概论
阐释中西关系的不同观点 / 2
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 7
中西关系的政治影响 / 14
第02章 寻找适合输出的基督教 / 25
“生命社” / 26
中国的情况 / 29
传教士教育家 / 33
燕京大学的创立 / 51
适合输出的基督教 / 58
第03章 中国的理由 / 91
新文化运动中的基督教 / 91
华人基督教教育家 / 96
跨文化联系 / 120
第04章 组建二元文化学校 / 151
“反基督教运动” / 155
学校董事会与管理者 / 163
拓展燕京大学的财政基础 / 175
招募更多华人教员 / 184
汉学研究和职业教育 / 190
燕大基督教协会 / 195
校长和校监 / 200
第05章 学生领袖的激进运动 / 221
学生的来源和贵族形象 / 222
就业与救国 / 229
学生的抗议 / 233
教师的反应 / 257
第06章 国际主义理想与民国政治 / 277
与日本合作 / 278
燕大与国民政府 / 282
哈佛燕京学社 / 295
第07章 革命政治与燕大的国际主义 / 311
政治背景 / 312
学生们 / 335
西方教员 / 344
华人教员 / 359
第08章 结论 /389
注释中的缩写简称 / 396
参考文献 /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