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段周伟的“花田喜事”丨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2017-11-20 党建全媒体 南方先锋号

上南方先锋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忠实记录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在广东大地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总结提炼广东“以党的建设统领脱贫攻坚工作全局”的成功经验、优秀典型,广东省扶贫办、南方杂志社联合主办“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今天推出系列之四十一《段周伟的“花田喜事”》。



《南方》杂志全媒体记者丨李刚 李焱鑫


“这个叫‘宽体金线蛭’,是众多蚂蝗的一种,但咱的蚂蟥‘不吸血,只吸金’。”段周伟笑着说。


近年来,随着水蛭药用价值被深度发掘,市场需求潜力巨大。花田村驻村工作队紧跟市场需求,开荒地养水蛭,将吸血的蚂蝗打造成贫困户的“造血”产业。“现在每公斤干水蛭的市场售价达900元以上,每亩水塘收益可达3万块,可以说是‘软黄金’和‘水中人参’。”段周伟说。


养殖水蛭脱贫,仅是花田村产业扶贫的一部分,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花田村正通过蔬菜种植、苗圃基地、水蛭养殖、光伏发电等多个项目,实现脱贫致富。


2017年6月21日,清远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崔建军(中)到花田村慰问贫困党员并送党课进基层。


英德市委书记汪耿东(左二)参观花田片区水蛭养殖基地


段周伟(右)在精准识别阶段入户调查


花田村位于英德市西牛镇西北部,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英德市新时期精准扶贫78个相对贫困村之一,共有贫困户62户共189人。


和英德许多其他村一样,花田村是曾经的砂糖桔种植大村。但由于过去几年受到“黄龙病”的影响,砂糖桔产业受到重创,果农损失惨重,村民们也一下子没了心气。“贫困人口分散,贫困面较大,土地撂荒较多。”初来花田,段周伟就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作为一名军转干部,段周伟虽然离开了军营,但一直以军人的标准自我鞭策,“既然接受了挑战,就不能辜负组织和领导的期望,要保证完成任务。”


经过充分调查,摸清村情及贫困户情况后,段周伟精心编制了花田村和贫困户的项目实施规划:一是结合贫困村和贫困户实际,既要体现“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但也要做到量力而行;二是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避免出现规划和实施“两张皮”;三是紧紧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目标任务,项目安排长短结合,实施分类指导,真正做到“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四是输血和造血相结合,注重建立长效脱贫机制,激发贫困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以造血式扶贫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稳定脱贫。


“因户而异,因人不同”,在扶贫工作中,段周伟把精准二字做到了极致,“对于有劳动力无农业生产技术的贫困户,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发展意愿,对其进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于有劳动力无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设法通过培训使其掌握一门劳动技能,并搭桥牵线推荐其到工资待遇较高的工厂企业就业实现脱贫;对于懒惰致贫的,耐心进行思想教育,并通过带其到附近脱贫成效明显的农户家中,由当事人现场说教,激发其自我脱贫的主动性……”


精准的脱贫办法,充分调动起了花田村贫困户的脱贫主动性和积极性,而如何尽快让贫困户脱贫,必须选准脱贫产业。


段周伟在行动,花田村在行动。


段周伟与贫困户晾晒水蛭


段周伟深入田间地头


段周伟与贫困户一起制作水蛭干品


段周伟首先把目光聚集到蔬菜种植上。花田村“千宝菜”品质不错,还可以用来制作菜干,增值空间大,他决心发展以“菜干”为特色的蔬菜种植产业项目。


抓住清远推行土地整合的契机,段周伟在村里启动闲置土地整合工作。2016年7月,100亩蔬菜种植试验基地完成规划和整合,该基地春夏季以新鲜蔬菜为主,秋冬季以黑葵白菜和千宝菜晒制的菜干为主。“基地预计每年可向市场提供优质菜干3.2万斤,按均价18元/斤计算,仅此一项每年销售收入就达57.6万元。” 


单靠蔬菜种植实现脱贫,还远远不够。今年初,段周伟在佛山考察时了解到水蛭养殖项目,征得花田片区村委会同意后,投入100万元扶贫资金,召集村里46户贫困户成立花田片区经济合作社,并与一家企业合作成立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精心谋划,今年5月17日,花田片区第一批水蛭正式入水养殖。


“我们已经养了6个多月,目前情况蛮好,比较适合我们广东这边气候水质,虽说是第一次试养,成活率超过了70%,还是比较成功的。”段周伟说道。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花田村目前已形成蔬菜种植、苗圃基地、水蛭养殖、光伏发电等多个扶贫产业项目。而一个个产业扶贫项目落户花田村,让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贫困户彭玉荣参与了苗圃种植、水蛭养殖、蔬菜种植等多个项目,今年的纯收入比往年多了4-5万元,“钱袋子越来越满,明年准备盖新房子了。”彭玉荣高兴地说。


为了让贫困户充分享受发展成果,段周伟在规划扶贫产业时,也对发展机制进行了特别设计,以“合作社+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成立的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贫困户占股达到了50%。


目前鸿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打造了三个“百亩基地”:水蛭养殖基地、蔬菜种植基地、睡莲种植基地,并建有一个农产品加工厂,主要产品有竹林鸡、香猪、菜干、麻竹笋、番薯干、红薯粉、本地花生油等等,预计年纯收入将达100万元以上。接下来,公司还将打造一个睡莲基地,目前已引进苗种,前景看好。


“我以前每年收入只有3000多块钱,到水蛭养殖基地工作后,每个月都能领到2000块钱,水蛭出售后还能领到分成,现在日子好过了。”贫困户彭周满说。


看着村民们的笑脸,段周伟感觉一年多的时间没有浪费,“从到村里的第一天,我就总对自己说,不能辜负花田村民的期待。”


水蛭基地全景图


蔬菜基地全景图


竖起标语,提振信心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党的庄严承诺。十九大报告中郑重指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为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忠实记录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在广东大地的生动实践,进一步总结提炼广东“以党的建设统领脱贫攻坚工作全局”的成功经验、优秀典型,广东省扶贫办、南方杂志社联合主办“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欢迎各省直、地市组织部门提供先进人物报道线索,也欢迎各界人士推荐或自荐。


联系邮箱:nfdysj@163.com,或在南方杂志微信公众号留言。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

广东省扶贫办 南方杂志社 联合主办

统筹丨戎明迈 执行丨李焱鑫 运营丨刘树强


系列报道

李德刚:人到,任务到,心更要到

李军:物质脱贫,更要精神脱贫

黄德山:走进深山,是为了走出贫困

钟汉宏:这个最美揭西人来自他乡

邓波群:唱好脱贫攻坚的客家新歌谣

林晓丹:一位80后母亲的驻村故事

邢华龙:整村搬迁,黄正村走进幸福时间

韩志勇:这个群主不简单

郑晓峰:金光大道上走出“村长伯伯”

伊江林:“小鲜肉”也有大作为

梁音:做好人,不做“老好人”

王培忠:饶平柘林的海风最提神

曾庆辉:带头吃苦才配得上这个头衔

陈光:从“白面书生”到“乡镇干部”

林炎勇:让几十年的“饮水难”终成历史

侯广勇:“三地分居”为“大家”

古新标:援非归来的驻村人

彭彬:我是一名“番薯哥”

郭朝明:妻子临产,我离开了家

覃朝阳:送钱送物,不如建个好支部

杨小帆:新点子走出新路子

孙凯军:总书记的接见,鼓舞我前行

谢云峰:“敢啃硬骨头”的葛坪村“设计师”

梁劲:用知识改变贫困乡村的命运

李云华:土地就是“农垦人”的家

张剑峰:从“县长”到“村长”

钟培敬:人到了村里,村就在心里

翁如萍:咱村来了女书记

张俊峰:沧海之旁出桑田

冯永成:扶贫十五年,我无怨无悔

张武龙:“问题导向”是脱贫攻坚的钥匙

张仕通:“诗人书记”,不悔今生有此行

何彦华:脱贫的信心比金子还珍贵

邹钢民:客向古道来

蒋耘:生态就是生产力

汪建春:篛过村的幸福,是暨大人的牵挂

林天飞:用华师人的担当,扛起月翁村的梦想

赖朝俊:拉近“心”的距离

刘范云:将贫困村建成新农村示范村

李晓奋:司法有爱,细水长流


特稿:

南方杂志笔下的“最美第一书记”,省扶贫办主任为他点赞

最美的人今天写下最美的歌,唱出了多少人的心里话



【扶贫在路上】

“寻找最美第一书记”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主题歌


词曲:蒋耘

中共广东省委台湾工作办公室副处长

乐昌市五山镇小山村第一书记


演唱、和声:彭雨菲

编曲:安松

记谱:汉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43tqnkrd&width=500&height=375&auto=0


致敬脱贫攻坚的一线指挥官!

致敬第一书记!

《南方》杂志订阅电话

(020)87377371


统筹丨戎明迈

编辑丨林琳 影子

校对丨华成民

来源丨南方先锋号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广东最专业的党建传播平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