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塔中之塔:成都读者沙龙第十六期(三联书店)
五年来,我们的课遭到许多嘲笑。我知道的。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赞赏,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则太冷清——只要有人在研究一件事,我都赞成,哪怕研究打麻将——假如连续五年研究一个题目,不谋名,不谋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钦佩的。五年研究下来,可以祝大家大器晚成。
认真做事,总不该反对。嘲笑我们讲课,不是文化水准问题,是品质问题。有品质的人,不会笑骂。
文学是人学。学了三年五年,还不明人性,谈不上爱人。
——《文学回忆录》之《最后一课》
一个礼拜前,杭州单向空间书店搞了一场大型的纪念先生的活动——《回到文学:木心重启写作三十五周年》,活动持续了三天,最后一天,请来了陈丹青主讲,很多先生的读者也都非常喜欢丹青老师,我特别注意丹青老师在现场讲到的两件事:
其一:很早之前,先生的文字就已经被介绍到大陆了,并且呈到了快要当文化部长的王蒙那里:王蒙的评价是什么呢?很简单:“太小资了!”
后来先生知道了,就讲给丹青听:木心说给我听,而且开心地笑起来,说:“我是文学婴儿呀,刚开始写,他就要把我在摇篮里掐死……”。我暴笑,木心来劲了,喜滋滋补了一句:“顺便把摇篮也掐死。”
其二,丹青自从29岁在纽约认识先生那一刻起,就一直不遗余力的向身边的人推介,2000年回国后至今,几乎是凭一已之力,终把先生推到大众视野内。如果说先生是留给中国人的一个礼物,那么这个迟到的礼物,也是由丹青一手交接过来的。
在这期间,丹青所受的苦和委屈,却少有人知晓,他在现场讲到:“在纽约我也介绍给其他朋友,大部分人对木心不屑一顾。上文学课的时候,常常有讥笑和流言,有些呢当然是背后说的,有些当我面说的,还是我认识的朋友。”
在我开始论述之前,还要提一个故事,画家夏葆元曾写过一篇回忆先生的文字《文学之外:鲜为人知的木心》,里面有这样一段描述:
回到刚才丹青所说的其一,据说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王蒙的呼声很高,呼声一高,姿态就很难放低了。台湾作家骆以军写过:“所以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理解木心的一个困难,一个理所当然的困境。就像在台湾,他的引进,也是需要有老一辈的、有大视野的人(痖弦)来看到,才会知道说,这个是张爱玲的等级,或者这个是梁实秋的等级。”
先生在《文学回忆录》里说过:期待时代转变,不如期待天才。就中国人口的体量来论,降生天才的概率应该会更多才对,问题出在哪里了呢?天才一定是不缺的,只是还没来得及长大,就被扼杀了,又或者即便长成像样的千里马,没有好眼力的伯乐也无济于事。
一个民族有了天才降生,也不一定会文艺复兴。先生当年和李梦熊,一个学绘画,一个学音乐,两个人的文学修养却出奇的好,两个旷世奇才相遇了,(可见陇菲的《木心的朋友李梦熊先生》),先生在回忆录里这样写道:
先生继尔写道:“如果他一直写下来,我第一,他,第二。”如今,第一的成了,作为艺术结晶的文学和绘画,得以永久的保存下来,故居和美术馆以不死的生命延续着艺术家生前的气息。
先生知道自己是天才,所有伟大的人物生前都知道。中国那会没有适宜天才生长的土壤和空气,所以先生散步到了纽约,一路奇遇,遇到陈丹青、陈英德、痖弦,又遇到了陈向宏、陈村、陈子善……这些都是天才的土壤啊。
李梦熊走了,人走音绝。二十多岁那会看《海子传》,难过的不行,现在明白了,天才降生到了不适宜他生长的土地上,过早的凋亡也只是自然的事,想想也就不那么让人难过了。
话题已经扯得很远了,拉回到我们的读书会。从第一期读书会做到十六期,我们不断的在寻找合作场地,去过书屋、咖啡厅,也去过酒吧、工作室,总结下来,最理想的地方还是书店,特别是本期的地点——三联韬奋书店。
之所以理想,不仅因为书店的环境和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到更多,潜藏在这座城市的先生读者,现场来了近三十位读者,从四面八方赶来,还有很多读者叹息,因为工作或者不知道这次活动而错过,都市人诸事烦忧,内心都渴望有这样的精神境地可以歇一歇,停下来好好想想,先生说,没有纲领,无法生活,我们几个人有好的纲领呢?
现场除了一些常看到的老读者,更多的是第一次谋面的新读者。老读者更像是老朋友,会自发的帮我们布置会场,摆放先生的书和绘画作品,为读者准备水果、糕点。特别是每一期的拍照和摄像,几个热心的读者总会早早的就来到现场,带上他们的设备,找好角度,全程跟拍。
之前总会有人问我,鹤先生,你为什么会公益且持续的在做木心的读书会,在这里我可阐明三点:
第一:因为这是木心先生的读书会,其它人的我不会做。
第二:我坚信,木心的价值,即中国未来文艺复兴的种子。
第三:有那么多读者与我有着同样的想法。
为了这期读书会,我特别准备了一个专题,主题定为:木心和他的文学远征。其内容就锁定了先生的部分生平,还有《文学回忆录》的内容精选。
考虑到现场多为新面孔,有一些读者只是刚刚接触到先生的文字,介绍先生的生平就显得很有必要。还有读了很久先生文字的老读者,这时就得拿出一些精华的东西与大家分享。
读《文学回忆录》,我的建议是先看陈丹青的《后记》,感情真挚,读后令人感动。再看先生的《最后一课》,这些内容均在下册,尤其《最后一课》,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够一点点消化。之后再翻到上册开头,看梁文道的《引言》,然后摊开目录,找自己喜欢的章节进行选读,最后再查漏补缺式的阅读整部作品。这样的好处是,精华的内容先睹为快,不会因为一页一页翻来因枯燥而错过什么。
《文学回忆录》应该叫“思想回忆录”,或者“艺术回忆录”,因为整整两大本书里,提到的众多名字又岂止是文学家,基本上涵盖了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内的精神贵族,所以我列举了十个名人,挑出先生对他们的重点点评。
这些名人分别是:音乐家肖邦,画家塞尚,科学家爱因斯坦,哲学家尼采,宗教领袖耶稣,政治家拿破仑。另外选了四位文学家,西方两位:莎士比亚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中国两位:陶渊明和曹雪芹。
其实这些大艺术家,每一个都可以拿出来单独讲一期。此次权当抛砖引玉,希望以此勾起新读者的兴趣去读《文学回忆录》,也促使老读者,回头再反刍所看过的内容,消化吸收。
刚开始做读书会那会儿,我特地去考察了部分成都读书会,以了解他们的现状,想找到一些可以借鉴和学习的范式,一路看下来,都不是我想要的样子,其模式基本趋同,少了些内核与创新,我倒不是为追求创新,先生说过,艺术首先不是要“求新”,是要“求好“,只是无论什么模式,至少我希望要有一个内容质量及预期效果。
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客串我主持的读者梅子(左上),我们很早就认识了,那会我开书店,她还在读书,如今八年过去了,因为先生,我们又聚到了一起。还要感谢我的合作伙伴,岚灵女士(右上),要不是遇见她,先生的读书会亦无从谈起。是先生在无形中架起了一道桥梁,连接起这些爱先生又爱艺术的读者。
还要感谢现场拍照摄像的两位读者,因为你们,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瞬间。感谢到场的每一位读者,是你们的到来,支撑起这样一期又一期读书会。
先生在《云雀叫了一整天》里有俳句:
一夜透雨 寒意沁胸 我秋天了
这句话用来形容此时的成都再好不过,读书会从春天走来,跨过了盛夏,如今秋意正浓,让我们与先生一起走过四季,一个又一个四季,没有比这样更惬意的事情了。
鹤无粮
2019年9月3日·成都
往期文章
《同情中断录》
《木心祭(九篇)》
《木心著作版本名录》
《The Art of Muxin》(耶鲁画册)
读者沙龙
注
活动须知:读者可以添加下方微信二维码联系——岚灵,加入“木心塔中之塔读者交流群”,报名参加线下沙龙,每期活动主题会在群内提前通知,现场主讲人会带着大家一边读原作一边讨论。
活动流程: 签到—观影—主讲—读者发言—休息合影—主讲—自由讨论。
豆瓣链接:https://www.douban.com/event/3231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