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2020年第3期要目
《人权》2020年第3期要目
【特稿】
1.一场生命权和健康权的保卫战及其提出的人权思想
——抗疫人权笔记六则
李君如(1)
【疫情防控与人权保障】
2.生命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及其平衡
韩大元(11)
3.生命权论
张永和(20)
4.反“污名化”与人权文化的重建
齐延平;曹晟旻(32)
5.疫情防控中的人权冲突及其整合之道
汪习根;王文静(42)
6.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下的中国人权实践及世界意义
贾玉娇(60)
7.权利的成本:疫情防控中的公民权利辨析
——以中国新冠肺炎抗疫措施为例
徐斌(71)
8.公共卫生危机中老年人权利的脆弱性视角分析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
刘远(87)
【学术专论】
9.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龚向和;魏文松(103)
10.国际社会对人权行动计划的三类评价及其启示
——基于对普遍定期审议相关报告的分析
许尧(114)
11.论“国际团结”原则的发展与中国贡献
武文扬(132)
1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语境下气候移民的法律地位及其人权保护
李将(146)
【人权译评】13.作为人权主体的“自我”观念及其东西方差异[日]森田明彦文;吴国邦 译(167)【人权信息】14.美国痼疾难除的枪支暴力严重践踏人权中国人权研究会(180)15.中国人权信息(2020年3-4月)(189)【疫情防控与人权保障】
1. 生命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及其平衡
作者:韩大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正改变着国际秩序与人类的生活方式。疫情防控问题对传统的基本权利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各国政府采取的疫情防控措施中,生命权与其他权利出现的冲突引发了学界的广泛争论。政府为保障公众的生命健康安全采取了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包括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以及其他领域的自由,其目的是保障生命权。为保障生命权作为优先的基本权利,应当研究生命权的正当性依据,需要在生命权、尊严权以及其他自由之间寻求合理平衡。在后疫情时代,应当弘扬人权文化,健全捍卫生命权价值的制度与机制,赋予生命权新的内涵与使命。
关键词:疫情;生命权;尊严权;基本权利冲突
2. 生命权论
作者:张永和(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新冠肺炎是人类第一次共同面对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是人类第一次共同面对大灾大难。如何在疫情中理性面对生命,需要 “准则”和 “规则”由理性通约。在这样的大灾面前,生命权是否应该置顶于其他权利,每一个个体的生命是否应该平等对待,这都是疫情防控中我们必须回答的,当然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一定不再是偶发的情况,或许更加频繁,这是现代性发展中的新问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通过国家的积极作用,实现人权保护、人道精神、平等原则以及正义理念,将成为生命权保护的新常态。
关键词:生命权;平等原则;人道精神;国家正义;人类命运共同体
3.反 “污名化”与人权文化的重建
作者:齐延平;曹晟旻(北京理工大学科技与人权研究中心、法学院;中国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内容提要: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污名化往往是部族仇杀、宗教迫害、侵略战争乃至世间一切灾难与不义行动的舆论先声,人类历经的惨不堪言之灾难多发端于污名化。新冠疫情全球肆虐背景下,基于无知和政治目的的污名化言论制造仇恨,撕裂抗疫共同体,是对人之尊严与价值、人类良知与正义的践踏,也是对国际正义和国际人权宪章的挑战。人权文化是人类携手战胜疾病、战争、恐怖主义等灾难可以凭借的重要力量,实现后疫情世界的和平与安全,需要人们不断反思人之尊严与价值,并在反思基础上重建、厚植人权文化。
关键词:污名化;命运与共;人权文化
4.疫情防控中的人权冲突及其整合之道
作者:汪习根;王文静(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人权法律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在抗击新冠疫情背景下,生命健康权与自由权、经济权、平等权之间无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探寻人权价值冲突及其整合之道,直接关系到抗疫的成败得失。在主体上,应当重点整合不同年龄层次患者之间、新冠患者和非新冠患者之间、疫情中心区域和外围区域公民之间的权利冲突;在内容上,应当从优先事项、代价限度、底线平等和修复正义四大路径来整合生命健康权和经济自由权之间的关系。在价值上,从生活、市场、保障、新闻、言论五方面厘清秩序与自由的关系,构建既有稳定抗疫秩序又保持社会活力的良性治理模式。
关键词:新冠疫情;人权;价值冲突;价值整合
5. 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下的中国人权实践及世界意义
作者:贾玉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人权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在这场关系生死的危机面前,不同国家的人权价值本位与人权保障制度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这让人们清楚地看到了西方人权的边界。与之不同,中国切实保障了人民的生命权、生存权、健康权与发展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权,体现了保障世界人权的大国担当,用实际行动验证世界人权话语多元化的 “应然”性,为形成更具包容性、普遍性的世界人权话语贡献中国之力。
关键词:人权话语多元化;新冠肺炎疫情;中国人权
6. 权利的成本:疫情防控中的公民权利辨析
——以中国新冠肺炎抗疫措施为例
作者:徐斌(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西方自由放任主义的权利理论中,公民权利与政府行为之间常常表现为冲突关系。而从桑斯坦的 “权利成本”理论来看,公民权利的保障依赖于公共财政支撑的政府机制。用 “权利成本”理论来理解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公民权利与政府防控措施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中国政府的抗疫事例揭示了公民权利所具有四幅面相:公民 “自由”同样依赖政府行为;权利的实现依赖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权利的实现程度与治理的效能相关;权利保障的序列是政府的政治选择结果。从社会成本来看,公民权利也离不开共同体的社会规范与价值选择。在后疫情时代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中,中国的权利保障制度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卫生;自由主义;生命权;积极权利;国家治理
7.公共卫生危机中老年人权利的脆弱性视角分析
——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背景
作者:刘远(武汉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基于脆弱性理论的研究视点和分析框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等公共卫生危机对中老年人的权利威胁主要来源于其特殊的脆弱性表现。老年人权利保障亦可从其脆弱性表现着手,综合发挥政府、家庭成员、其他照料者和养老服务机构的力量,增强老年人的危机抵御能力,切实保障老年人在公共卫生危机事件中的权利。
关键词:脆弱性;老年人;公共卫生危机;权利保障
【学术专论】
8. 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发展道路: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
作者:龚向和;魏文松(东南大学法学院,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东南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原理是认知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与西方处理二者关系的实践经验有所不同,正确处理好二者关系有助于推动人权发展。过于强调社会权保障或追求经济发展都是片面的,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深层互动关系是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坚持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推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人权发展的正确选择,既要以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和高效率为社会权保障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也要以社会权保障作为最终目的和策略手段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前进动力,而且社会权保障与经济发展应当做到同步适应。
关键词:社会权保障;经济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协同推进
9. 国际社会对人权行动计划的三类评价及其启示
——基于对普遍定期审议相关报告的分析
作者:许尧(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内容提要:全球已经有至少57个国家制定实施了78期国家人权行动计划,国际社会对这些计划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各国的国际人权形象和未来计划的走向。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普遍定期审议机制的相关报告中可以区分出国际社会对不同国家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三类评价,分别为表示客观关注的 “注意性评价”,表示欣赏或鼓励的 “赞扬性评价”,以及表示期待进一步落实或加以改进完善的 “期望性评价”,三类评价的数量大体呈现出1∶4∶2的结构。从地域来看,亚洲国家受到的关注最多,欧洲和非洲次之,美洲较少。中国制定和实施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的情况已经引起广泛关注,未来应继续保持这种方式的稳健性和连贯性,并强化对实施机制的完善,统筹人权行动计划的对外和对内功能,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家人权行动计划;普遍定期审议;人权外交
10. 论 “国际团结”原则的发展与中国贡献
作者:武文扬(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
内容提要:“国际团结”是联合国所倡导的基本价值,也是联合国人权与国际团结问题独立专家所认可的一项国际法原则。它对促进人权保障、改善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应对全球威胁与挑战都起着重要作用,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随着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持续蔓延,全球治理与多边国际合作受到冲击。在此背景下,联合国呼吁充分发挥国际团结精神和原则的积极作用,促进发展权等 “团结权利”的落实,鼓励各国采取集体措施共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杜绝歧视。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各国团结协作,各文明交流互鉴,共同促进和保护人权,为丰富和推动国际团结原则做出了积极贡献,展现了大国的智慧与担当。
关键词:国际团结原则;团结权利;发展权;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11.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语境下气候移民的法律地位及其人权保护
作者:李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内容提要:气候变化对人类享有和实现人权形成了严重且紧迫的威胁。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进程在气候变化法和人权法双重路径下展开。在人权法路径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义务的产生机制尚不明确,既有人权延伸于气候变化领域的规范路径也不清晰。联合国人权事务委员会在具有标志性的 “泰提奥塔案”中初步回应了上述不确定性。该委员会确认气候移民能够取得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之下的 “受害者”地位,并阐释了气候变化触发成员国 “不推回”义务的法律条件。基于生命权及环境人权的一般法理,委员会认定气候变化构成对生命权,尤其是个人获得 “有尊严生活”权利的严重威胁,为此,成员国被要求履行尊重与确保生命权的积极义务。与此同时,委员会关于气候变化的法理也显示出了保守特征。
关键词: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气候变化;气候移民;“不推回”义务;生命权
【人权译评】
12. 作为人权主体的 “自我”观念及其东西方差异
作者:[日]森田明彦;吴国邦(译)(日本尚絅学院大学;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法学院)
内容提要:作为现代西方国家人权核心理念的 “自我”观念很难成为日本等东亚国家人权话语的哲学根基。有必要找到或创制一条 “东方主义”的观念进路。在东亚传统中,儒家伦理是可欲的智识资源,但日本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 “儒式国家”。明治以降,神道儒学思想便补位日本的 “精神轴心”、构筑民众的 “启蒙心态”,成为一股能够比肩西方 “基督之爱”的强大社会凝聚力。这种功能上的耦合,正是寻访东方人权哲学根基的关键所在。神道儒学能够驱动善行,也能够帮助现代日本的 “自我”观念以吻合于人权主体的方式被描摹和表达。还需引入 “多元文化的自由主义原则”,促使这种伦理规约实现创造性转化,成为更加开放、包容的社会规范与人权规范。
关键词:人权主体;自我;儒家伦理;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