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29集(附文字档)

点击关注 ►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q3108yut995


《百家姓》

第29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2017年3月24日
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一百一十五成这个姓氏。成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一百大。我们看到它的原由,周文王的第五子,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叔武,受封在成这个地方,所以后来这个成它的国人也就以国名为姓。所以这一支的成姓,它的源头就是从姬姓派生而来的。另外一支也是从姬姓派生而来,原来是周武王又封了另外一位王族的成员季戴在成这个地方。好,大家会想说,老师,这两个成同名。可是你看到后面我括号,说明的现在的地点,有没有?一个是在山东,一个是在河南,所以它的地望是不同的,可是名称刚好相同而已,所以季戴的这一支子孙,后来也以国,也以这个成邑为姓名。这是第二支。前两支都是姬姓派生的。第三支的来源是从楚国派生而来的,楚国本来是姓芈姓,这我们讲过好多次,楚国原来有一任的国君叫做成虎,所以成虎的直系的子孙就以成虎的成做为姓氏。所以这一支也是从芈姓派生而来。所以就有三个源头。
我们看到成姓的堂号有一个永敬堂,这个永敬堂的典故是跟成回有关。成回何许人也?大家对他都颇为陌生,因为成回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再传弟子就是孔子的学生的学生,所以在文献上面的资料比较少一些。成回他的师父是谁?他的老师是子路。子路我们还没有机会讲到他,子路我们在后面再细说。子路他这个形象、个性其实也满鲜明的,我们看到《论语》里面,经常看到子路跟孔夫子有对话,子路这个人其实他的个性就怎么样?就是一根肠子通到底,就是很直爽。所以每次老师,孔老师问问题,各位同学发表意见,然后你会发现,老是谁抢头香?就是子路,子路每次都第一个举手,选我选我选我,所以都是他先发言。老师也知道他的个性,所以同学也都了解,都很包容,好吧,那就子路师兄你先说吧,所以他每次都是第一个说话。子路,孔夫子也训勉他,因为他个性很直,然后又很急,所以孔夫子就说,你的个性要稍微的调整一下,也是希望他的个性能够圆融一些。成回是子路的学生,成回处世接物永保恭敬。所以他的子孙就以永敬做为堂号。所以子路、成回他们师徒二人,其实个性落差蛮大的。
所以有的时候我们讲,个性的养成其实大致上有几个影响,第一个可能就是他自己天生如此,他自己天赋的个性就是这样;再来就是他家庭的环境、家庭的气氛也会塑造成他的个性会往什么方向去发展;再来就是到了学校的教育社会的教育,或者是社会整体的风气,他会形塑出一个个性。
所以我们这两天都看到这个新闻,真的是令人蛮唏嘘的,都是父子之间的一个问题。两个案件情况都很雷同,都是当儿子的不能够忍受父母亲的唠叨,然后这个当儿子的就暴冲,就对父亲伤害。这个第一则新闻就是开车从背后把他父亲给撞倒了,而且碾压过去,当场往生。另外一个新闻是昨天的新闻,就是孩子已经重考两次了,因为父母亲期望他能够去读医学院,已经重考两次了,好不容易终于考上了高雄医学院。高雄医学院也很好,虽然说它是私立的。可是在南台湾也是很有名的医学院,可是父母亲认为,到高雄去,爸爸妈妈看不到你,怕你学坏,如何如何,所以还要求他是不是再努力再考一次,总是希望他留在台北,留在台北,读台大医学院,留在北部,然后就一直叨念,所以当孩子的就一下子情绪就暴冲,然后又伤害父亲。这两个例子就刚好这两天发生。所以我们看到亲子之间的互动,其实也会造成一种个性的养成。我觉得还是有很大的关联。因为这个孩子的个性有一部分会复制父母亲,会复制,这个是会有影响的,当父母亲怎么样来跟你互动的时候,他会受到影响,而且他也会把父母亲跟他互动的这个模式复制在自己身上,他也会去以后对待他的孩子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讲身教、言教,其实身教比言教更重要,当然言教还是要搭配。所以这个个性的养成,其实还是有很大的关系,尤其在青少年这个时期,他是一个人格塑造的时间。所以人格塑造的时间,一旦在这个时期他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有很正确的价值观,过了青少年时期之后,过了叛逆期之后,接下来二十几岁以后他就会很稳定,不需要再去多做一些调整,他大概这条路就会走得很平坦了,很没有问题了,很平稳了。但是如果在这一段时间,没有好好的去培养他正确的观念,或正确的习惯,往往后来就比较难调整回来。
所以你看老师子路是个性比较急切的,可是成回他就跟老师的个性不同,所以他就是事事都很恭谦。当然我不是说子路不恭谦了,只是说他表现出来的这种性格,可能是成回自己在家庭里面就养成了。所以子路就也问他,所以成回就说,“人为善者少,为谗者多,行年七十常恐行节之亏,是以恭敬待大命”,所以他回答子路的提问,他说作善的人少,可是喜欢讲人家坏话的多,喜欢流言八卦,讲一些是是非非的人比比皆是,所以他说行年七十常恐行节有亏,就是如果一个人几十年的生活,在人间走一遭,这几十年的生活里面我们造恶的机会太多了,所以这个行年七十不是说活到七十岁,是说人生以七十岁做为最后享寿的话,这七十年以来,我们为谗比为善多太多了!所以他要砥砺自己,对任何人都要恭敬,都要态度谦和。所以他这个回答让子路就相当的佩服。好,所以子孙就以这个典故立了堂号,叫永敬堂。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除了成回之外,我们再跟大家介绍一下另外一位成宜。成宜他是东汉末年三国时代的一位武将,其实他跟马超、跟韩遂等人都是很有关联的,因为他们都是在现在的西北,就是甘肃、陕西西部这一带,盘踞的地方势力,所以他们也纠结起来联合对抗曹操。但是曹操他为了要统一北方,其实非常的强势,所以先处理了东方的几个势力,尤其他击败了袁绍之后,基本上北方已经没有敌手了,所以再来针对西北边境来做攻击,所以最后北方就统一在曹操的手下。所以成宜虽然说誓死抵抗,不过后来也是终究失败了。所以成宜算是武将出身,但是为了复兴汉室他也做了贡献。好,简单的我们就留给大家再详看,简单的部分我们就口头上跟大家说明。
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一百一十六戴姓。戴这个姓氏在台湾也算是人数不少,也没有进入到百大,不过比例上来讲,也还算多一些,但是没有像百大的姓氏这么多。戴姓它的源头主要有三个,第一个是来自于宋国的子姓,是商汤的后裔,而且是以谥为氏。怎么说?就是西周初年的时候,周公在平定了管蔡之乱之后,把商朝的末代君王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封到了商,商丘这个地方,然后建国为宋国。这个先前我们都讲过好多次,所以大概大家都有印象。因为商朝的国君的姓氏是子姓,所以后来宋国他的国君也当然是子姓。宋国的国君传延到了第十一代君王的时候,有一位宋国的国君治国相当的用心,所以往生之后,大臣就上了一个谥号叫做戴,所以我们在历史上面就称他为宋戴公。
戴这个谥号如果根据《谥法》,它其实有两个缘由,如果有这两个缘由,都能够符合其中一项,就可以适合用戴这个谥号。我就跟大家说明一下,其中有一个缘由就是爱民好治,爱民好治就是对百姓很慈爱,然后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条件,就可以上谥号为戴。另外一个就是典礼不愆,典礼不愆的意思就是说,他对于国家的典礼仪式,都能够遵守传统,不去逾越,这样的条件也可以适合用戴这个谥号。
宋戴公,我们考察《左传》里面他相关的事迹,是比较倾向于前面,就是爱民好治,就是他对老百姓很慈爱,所以百姓对他很爱戴,所以就上了谥号为戴。所以宋戴公,因为他的治绩让百姓非常的感恩,所以后来他有一部分的子孙就以谥号戴做为姓氏,所以就流传于后。这是戴姓的第一个来源。
第二个来源是以国为姓,在春秋时期另外还有一个戴国,戴国后来因为灭亡之后,所以子孙也以国名为姓。至于说戴国到底原本是什么姓氏,就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它原来国君是姓子,有人说是姓姬,总而言之,后来亡国之后,子民就以戴国的戴做为姓氏。至于说是哪一个姓氏派生出来的,就有两种说法,我们就并存。
再来第三个来源,也是从子姓派生出来的,不过是更早的时候就有戴姓的源头产生了,原来是周武王灭商之后,有不少殷商的遗族就以国为姓氏,因为在殷商的时候就有封小诸侯为戴国,这个是在殷商的时候就有戴国了,所以在灭亡之后,殷商的戴国的子民就以戴为姓氏。这个也是源头之一。所以这三个源头现在都并存,提供给各位来做一个参考。
我们看到下面姓戴的历史名人,当然也非常的多,但是因为时间的关系,篇幅的关系,我们就跟大家介绍两位。第一位是戴圣。戴圣这位历史名人大家应该不陌生,因为他还有个叔叔叫做戴德,戴德跟戴圣,我们在历史上面称他叫做大戴跟小戴。所以昨天我们谈到某某公某某公,如果以辈分来称呼大某公、小某公,像昨天我们提到的大毛公、小毛公,就因为辈分有长幼、有尊卑,所以比较没问题,大戴公,小戴公也没问题,因为他们是叔侄的身分。他们两位叔侄其实对于《礼》的传递有非常重大的贡献。
《礼》原本是从先秦就流传下来的文献,后来有一些儒家的学者,他也把自己对于礼的一些认识,或者是体会,或者是他观察到礼节进行的一些仪式,他把它做记录,所以后来除了《仪礼》,是从古代流传下来之外。因为后来有一些儒家有一些论述,对于礼的一些观点或记录,也慢慢的形成了很多的资料,所以后来就把这些儒生们,儒家学者们后来所编撰的这一些文献,把它合成了一部,叫做《礼记》。所以《礼》我们在《十三经》它有三部,就是《周礼》、《仪礼》、《礼记》。在汉代的时候,五经博士的那个五经的礼是《仪礼》。《礼记》当时是还没有一开始就立学官,因为《礼记》编撰的内容很庞杂,它里面所归纳的这些文献来源很多元,而且编撰的那些文献的时间拉得很长,从先秦一直到两汉,一直到西汉都有。所以《礼记》在西汉的时候,一开始并没有受到很大的重视,原因是刚刚跟大家报告的,它是比较晚出的。
因为这些文献很多,所以他们就来做选择,来做甄选,然后来做汇编。所以刚开始是大戴戴德他先来做甄选,选完之后他编出了一套《礼记》。因为后来他的侄儿戴圣也选择这些篇章,他自己也编了一套《礼记》。为了区隔这两个不同版本的《礼记》,所以我们就把叔叔的叫做《大戴礼记》,侄儿的叫做《小戴礼记》,所以有这样的差别。
后来我们在十三经,我们选用的是《大戴》还是《小戴》?是《小戴》,《大戴礼记》就没有列入十三经的行列。以前有一个说法,说戴圣这个侄儿,是根据他的叔父戴德的《大戴礼记》,再重新选录,其实这个说法,后来的学者考证,其实是不正确的。所以比较正确的说法就是刚刚我跟大家报告的,它应该有一个源头,那个源头有很多的文献,他们叔侄两个人各自从这批文献里面自己去选录,所以有一些部分是重复的,有些部分叔侄两个人选择的标准不一样,所以也有不同的地方,应该是这样来解释是比较正确。所以后来小戴他的选录的版本列为十三经,反而叔叔的这个版本,大家就对它比较少去关注。
所以现在有一些学生也问我说,老师,我们这个《礼记》能不能够还有研究的空间?我说有,其实《大戴礼记》它寂寞了一千多年,大家都比较少关心《大戴礼记》,所以如果有学生来问我,我都会建议说,《大戴礼记》我们可以再去研究看看。其实文献能够被保存下来,被传承,一定有它的价值,所以我们可以去排除很多人研究,而且已经比较少一些研究的主题了,我们再来另辟蹊径,大戴是可以好好的来思考一下,来研究一下。
我们看到另外一位戴姓的名人,叫做戴逵。戴逵其实也是一位名儒,不过这位名儒他因为没有在官场上留下治绩,因为他没有去参与科考,所以他没有在官场上有所表现,大家对他就比较陌生一些,可是他也是多才多艺,不管书画,不管是学问,都是相当渊博的。戴逵他还有另外一个故事,是跟王羲之的儿子有关,王羲之有一个儿子叫做王徽之。这个王徽之这段故事也被《世说新语》给选录进去了。有一天晚上,王徽之半夜醒来,睡不着觉,外面下着大雪,雪积得很厚,然后就看着那个雪景,好美,忽然想起了戴逵。戴逵那个时候住在剡县,会稽的剡县,距离王徽之他所住的地方不远。所以他就想到,我那个好朋友住在附近,去拜访他好了,大半夜的就把他的仆人给叫醒了,走走走走走,跟我出去拜访好朋友,就叫他的仆人起床,然后准备一些东西,然后划船要去拜访戴逵。经过了好几个小时,天都亮了,好不容易到了戴逵的住处,上了岸,然后到了家门口,王徽之也没敲门,转身就说走吧,咱们回去吧。他的仆人当场傻眼,老板,你不是说要拜访你朋友吗?我划船划了大半夜来到这个地方,你连门都没敲,然后就要回去,然后他就问他,为什么这样?王徽之说,我是乘兴而来,现在这个兴已经没了,所以我们就回去,所以后面我们有句话说“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他是讲前半段乘兴而来,兴尽而回。这个是高人雅士他们的想法,就是异于我们一般凡夫俗子的思惟。如果王徽之是我的朋友,我一定骂他,拖着我来拜访朋友,结果居然是这样。所以这个是不同层次的一个思考。戴逵跟王徽之就有这么一段渊源。我很好奇的是,戴逵知不知道王徽之曾经来拜访过他,他可能后来知道,所以这个事情才会被记录在《世说新语》里面,所以戴逵可能后来知道。
好,我们再往下看,戴逵多才多艺,不仅仅在绘画,不仅仅在学问,他在雕刻上面也是独树一绝。他为了要去研发新的雕刻形式,他居然花三年的时间来思考,来琢磨,来设计,而且他这个设计不是闭门造车,所以很有意思。我们看到倒数的第四行。他就坐在帷帐里面,然后听大家过往的人来批评,来讨论。他这个佛像半成品现在雕成这样,到底他要怎么雕?大家就在那边议论纷纷。所以戴逵就躲在帐后听大家怎么样来批评,怎么样来讨论这个佛像。所以他不断的去咀嚼,不断的去思考,后来就创作出了一个旷世名著,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最后才能够产出这个名品出来。而且这个名品也被收录在南京的瓦官寺,而且跟另外两个器做为是瓦官寺三绝,镇寺之宝。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如果我们今天要做创作也好,要做一个不一样的异于一般人的作为,其实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沉潜。所以读书也是如此,读书是非常寂寞的,可是为了要做出一番不同的表现,这些寂寞,这些苦楚,其实是必经的过程。像我自己因为做《左传》,做《左传》的人当然很多,可是因为做《左传》有不同的角度来切入。我也跟大家分享过,我是比较做制度方面的,制度方面其实是很枯燥无味的,不像我们去剖析人物的个性,去分析《左传》的章法,那感觉趣味性比较高,而且比较多人可以讨论,所以我们做这一个角度来谈春秋时代的制度,没有人讨论,能够讨论的就是我的老师而已,所以我们师徒二人算是比较特异的研究《左传》的角度,所以就比较寂寞。有学生当然也说,老师,我可不可以跟你学?我说你要好好考虑,这个很寂寞,而且很枯燥无味。也有学生说老师没关系,我试试看。我说好,很简单,你现在回去扎扎实实的把《左传》读完一遍,然后你读完之后,你再跟我说你要不要继续。两个礼拜之后就说,老师算了,我去做现代文学好了。现代文学比较有趣味一点,也比较能够,因为文字比较浅白,所以比较容易上手。我没有看不起的意思,我是说以现在的年轻人,对于现代文学,他们能够接受的这个程度是比较高的,比较容易上手,相对于古代的东西就是隔了一层文字,本来就已经比较困难,再加上又谈制度,那个就很琐碎,所以通常都没有办法耐得住寂寞。所以耐得住寂寞很重要。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一十七谈姓。谈这个姓氏就真的相当少见,我们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没有进入到百大。谈姓的远祖始于战国时期,殷商的时候有一位君王叫做帝乙,他的长子就是微子启。微子启我们刚刚才说过,他又是商纣王的哥哥,所以帝乙也是商纣王的爸爸,这样可以理解它的逻辑。商纣王暴虐无道,可是微子启身为兄长也经常规劝这个弟弟,可是屡屡规劝,这个纣王就十分恼怒,唠唠叨叨,所以他就很生气。可是纣王毕竟念在手足之情,所以也就对这个哥哥一再隐忍。当哥哥的微子也知道,我这个弟弟这么一直屡屡劝他,他也不听,那也没办法,如果我再继续劝他,恐怕也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就只好怎么办?就只好离开商,然后去投奔周武王。这是一个说法。
另外一个说法,这个更为耸动,就是他没有离开,微子启一直都留在商,可是后来周武王率领西方诸侯在牧野一战,在野战的时候,很多商纣王的士兵阵前倒戈,所以很快的在野战的时候,很多的部队都投降周武王了。好,周武王基本上在牧野这一战,也没有受到太大的阻碍,很快的就解决了野战部队。进入到了国都之后,接下来就要准备包围国都,包围殷商的国都,需要很多的人力去团团围住。本来他们想说,我们包围恐怕没有十天半个月,可能没有办法有成效,结果包围战刚刚布局,刚刚开始要收拢,没想到城门打开来了,不必围了,有人开城门了。开城门的是谁?微子启。有这么一个说法。
当然这个说法各有人支持,这两个说法各有人支持。总而言之,微子启后来也是因为对于商纣王算是心灰意冷,才没有继续规劝。后来微子启在周民族这边也得到了很大的尊重,不管他是事前就投奔还是事后开城门,周武王对他都非常的看重,所以后来才把他封在宋,让他延续殷商的香烟,烟火。
再来,微子启的后代有一位在战国时代受封在谈邑,而建立的谈国,所以后来谈国的子孙就以谈为姓氏。我们看到历史名人,我们看到第一位,这位很特别,她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女医。这个很难得,因为在中国古代,女生基本上普遍受教育的机会是相当少的,但是当然也有一些奇女子,得到家庭的支持,所以也可以读书识字,也可以发挥她的专长。谈允贤也就是生长在一个中医世家,所以她的父亲,她的母亲,都很认同让她来学习医药,因为有这样的家学渊源,所以谈允贤才被培养,后来在历史上面也被列为中国四大女医之一。其他的三位我们看到后面,我有把她表列出来。她自己也非常的有天分,所以学习医药很快,再加上父亲母亲都是家学渊源,长期的来调教,所以才能够成为一位名闻当代的中医师。
所以像医药的这个行业,这跟我们昨天谈到的一样,有很多的职业,有很多的职官,都是父子相承,因为这个东西就是非常专精的,必须要长时间的薰陶才能够养成。
我们看到下面第二位谈迁。谈迁他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人,本来他的名字叫做谈以训,是明朝灭亡之后改名叫做谈迁。为什么改名叫谈迁?这个迁就有迁徙,就有搬家的意思。谈迁改名,他当然没有特别说,不过就我们自己后来的了解跟体会,他是说他已经是一个亡国之民了,所以他自己自称为江左遗民,他是一个亡国之民,所以跟他改名为迁是有一个关联。他因为是亡国之民,不愿意事奉清朝,他也没有去考科举考试,所以终身没有在官场上有所表现,他主要是以佣书、做幕僚为生。所谓的佣书就是写作卖书,做幕僚就是去担任这些官员的秘书,或者是文胆,来当作他的幕后的这些工作人员。这样的幕僚其实在清朝,尤其我们看到清朝的资料比较多,这些幕僚其实是蛮多,以数量来讲是很多的。而且以幕僚他所扮演的角色来讲,其实也是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有很多官员他要上奏折,或者是处理公文书,大家可以想见,他一个人怎么能够处理这么大量的工作?一定都是有他自己的幕僚来帮他张罗。所以这些幕僚,其实他虽然说没有很高的身分,但是如果这些官员没有这些幕僚来协助,根本就办不了什么事情。所以这些幕僚其实是扮演了默默无闻,可是就极为重要的工作。像这个部分其实也值得我们来做研究。所以谈迁他自己也属于幕后的默默的角色。
他自己对于明朝的史事特别关注,因为他心念故国,所以他就搜罗了很多的材料,然后编撰了一本书叫做《国榷》。这个国讲的就是明朝。很不幸的是,他完成了这一部书的原稿之后,居然被小偷给偷走了,他非常的伤心,因为他花了很长的时间才完成这本书。可是备受打击之后,他还是想一定要再把它创作出来,所以他另外又花了十几年的时间,重新再编一本,其实不是一本,是编一套《国榷》。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国榷》一百零四卷,四百二十八万字是后来这个版本。后来这个版本据他自己的说法,是比前面被偷的那个版本增加了非常多的数量。
我们看到下面一个姓氏,一百一十八宋姓。宋这个姓氏在中国大陆排名第二十二,在台湾排名第五十二,也算是大姓。
我们看到宋姓其实在台湾也相当多,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政界名人都是宋姓的后代,宋姓是出自于子姓,其实我们刚刚有提到了,因为他是商王帝乙的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他原本是受封于微,那个是在殷商时代,所以他叫微子启。可是后来殷商灭国之后,周武王把他另外封在宋,所以后来宋国的子民有一部分就以国名为姓氏。
我们看到迁徙分布就请各位参看。历史人物我们看一下,有一位跟屈原齐名,一位很著名的词赋家,叫做宋玉。宋玉他也是楚国人,他比屈原稍稍晚一些些,一般我们在谈到楚辞的时候,大概就是把这两位并称,当然屈原的名声是更为响亮。宋玉面目长得很姣好,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帅哥,以大陆的讲法就是高富帅,因为是贵族出身,然后又长得俊美,所以很受大家的喜爱。所以经常楚王要出去游山玩水的时候,就会带着宋玉,因为有一个帅哥陪伴,然后谈吐又很高雅,所以就更愉快。偶尔宋玉在游览的过程里面也会创作,所以楚王就很喜欢宋玉。相传宋玉的作品相当多,不过后来保留下来的就相对的少一点,像〈九辨〉、〈风赋〉、〈高唐赋〉,都很著名。还有另外一篇也很有特色,叫做〈登徒子好色赋〉,所以后来因为这一篇赋的关系,我们就把“登徒子”代称为好色之徒的意思,变成这个借代词。这篇赋其实很有趣,登徒子不晓得是不是真有这个人,但是在这篇赋里面,宋玉就说有一个登徒子,有一个人他到处去散播我宋玉的坏话,说我宋玉是一个好色之徒。然后后来这个消息就传到了楚王的耳朵,所以楚王有一回就把宋玉给找去了,然后就问宋玉说,听说你是一个好色之人,外面传得沸沸扬扬,有一个登徒子说你是好色之徒,你怎么看?宋玉说没有,我怎么会是好色之徒?我跟大王报告,我们家大王你知道,你也去过我家,我们家隔壁住了一个人家,然后他们家的姑娘长得很美,我住在我家三年,隔壁那个邻居女孩三不五时就站在那个围墙上对我搔首弄姿,所以大王你可以去打听打听,这个女孩子对我搔首弄姿三年,我从来正眼都没瞧过她,我怎么会是一个好色之徒?他在为自己辩驳。然后宋玉反过来就说,报告大王,真正的好色之徒是登徒子,登徒子他娶了一个太太,长得实在不怎么样,长得不怎么样,可是又跟他太太连续生了五个儿子,所以您说是他好色还是我好色?然后楚王说对对对,看来应该是登徒子比较好色。
这个里面有个逻辑的谬误,大家有没有想到?登徒子因为他娶了一个很丑的太太,所以跟她生了五个儿子,因此代表他很好色,这个逻辑通吗?所以有人说宋玉其实这个是诡辩,楚王一时不察就中了他的圈套,事实上它是不合逻辑的。
所以〈登徒子好色赋〉也很有趣,有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原文。
我们来看到后面,还有另外一位宋姓的名人叫做宋璟。宋璟,大家知道他是唐朝很有名的宰相,他跟姚崇两个人同心协力,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所以他也跟另外房玄龄、杜如晦,并称为唐朝四大宰相。我们都知道,唐玄宗他为什么能够开创开元天宝的盛世?其实是因为前面的几代君王累积了很富强的国力。所以我们前天还是昨天我们有提到,西汉的初年因为从文帝、景帝开始,因为以黄老治国,与民休息,所以累积了实力,所以到了汉武帝才能够开疆辟土。
我们看到很有趣的一个现象,就是一个强盛的朝代也好,或者是一个比较积弱的王朝也罢,大致上来讲,如果从他开国的君王往下算,他的国力达到巅峰,大概是到第三代、第四代,就真正的达到一个巅峰,然后过了第三位君王、第四位君王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这个是很有趣的一个巧合。当然有学者认为这个不是巧合,这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建立一个王朝,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是胼手胝足,所以很辛苦,所以开国君王通常都是比较节俭的,比较简约的,没有这么多铺张的事情,对老百姓的盘剥也都比较轻松,没有那么多的苛政。第二代,因为跟着爸爸一起打天下,所以第二代会知道爸爸开创这个王朝很辛苦,所以当儿子有义务要替爸爸守成。第三代孙子,他可能因为父亲,因为祖父,所以留下来了一些积蓄,所以到了第三代,他比较有资源可以去做一些真正想要去完成的,他自己想要完成的一些目标,因为有了资本才能够去做事,所以到第三代大致上就会到了高峰。如果第三代做得不错,后面的第四代也可以接续,所以大概是第三第四达到高峰。再来,到了第五代的时候,因为他出生的时候就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可能以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认为他现在所拥有的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他自然就不会爱惜,自然就不会特别去关注这个部分,所以往往就开始走下坡了。所以我们台湾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富不过三代,其实这个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看到第三位宋应星。宋应星他也是很著名的一位科学家。他是明末清初的人物,在一生就致力于对农业对手工业的考察研究改良,所以他搜集了很多的资料,而且他涉及到的场域非常宽广,所以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他都有涉猎,他后来也把他的研究成果编撰成《天工开物》这本书。所以在中国古代,除了沈括的那本书之外,另外一部《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双璧。所以这个大家也可以了解一下。
我们看到一百一十九茅姓,茅这个姓氏千万要记得,它是有加上草字头的。谢谢同学在我们第一堂课的时候,是哪一位跟我提醒的?有点忘记了,同学,谢谢同学。茅盾,那个时候茅打错字了,事实上要加上草字头。所以茅这个姓氏,在台湾在中国大陆都是比较少见的。它的源头我们看一下,在周文王的时候,周公旦的第三个儿子茅叔就受封于茅这个地方,后来茅就被邻国邹给攻灭了,所以茅国的公族后代就以茅为姓氏。因为他是周公之后,周公姓姬,所以茅这个姓氏是从姬姓派生而来的。
我们看到历史名人,第一位叫做茅子元,茅子元当然是他的俗姓,因为后来他就剃度出家了,法名叫做慈照,然后有一个号叫做万事休。这个号其实也是他对于佛法的理解跟参悟之后,为自己取的一个号,万事休就是对应到了佛家空的境界。十九岁的时候他就落发为僧了。不好意思,请大家帮我改一下,打字的时候没有处理好,那个“发”是头发的“发”,落发为僧。因为慈照大师他仰慕东晋的名僧慧远,他有一个白莲社,他创了一个道场叫白莲社,所以他就非常的仰慕他,于是他也希望能够以慧远做为目标,向他来学习,所以他后来在南宋绍兴三年的时候,也创立了一个白莲忏堂,也是一个道场,也有很多人向他皈依,向他学习。所以茅子元就尊慧远为初祖,自视为白莲社的传人,因此他在建立他的道场的时候,也因此称为白莲忏堂。在佛教史里面,一般我们是把慧远的这一支把它归到净土宗。后来慈照大师,他自己又有一点点算是有别于净土宗,所以他自己又称为白莲宗。所以后来在佛教史里面也有这个支脉,在当时弘法非常的兴盛,所以很多人跟他皈依学法。
另外我们看到茅坤,这个也是很有名的茅姓的名人,谈到茅坤,我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编了一本书,叫做《唐宋八大家文钞》。也就是因为他这本书的关系,所以后来才有唐宋八大家这个名称,所以这个名称这个组合其实是从茅坤才开始有的。茅坤其实他允文允武,不仅在文学的造诣很高,而且他自己也参与战事。在文的部分他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反对文必秦汉。怎么说?其实在唐宋时期,当时的古文我也跟大家报告过了,唐宋八大家对于古文的定义,他认为就是要从两汉以前到春秋战国的这一段称之为古文,可是因为唐宋八大家的推广,所以大家都认为说,我们要学古文就是要学两汉以前的,那个才是真古文,所以很多人都是比较朝向这个方向去学习去钻研,可是到了茅坤的时候,他告诉大家说,其实古文我们不要只是把它框限在两汉以前,其实八大家的古文创作,它比古代的这些古文更有创发。所以他提倡我们要学古文可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我们就可以先学八大家的古文,行有余力再来学两汉以前的古文。所以他就有这样的一个文学主张,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编《唐宋八大家文钞》的缘由。作品的内容他主张要阐发六经之旨,像这个观点也是承传于八大家的角度,都希望说文章要能够文以载道,要能够言之有理,这个理就是归本于六经,所以才有这样的一个见解。这个是茅姓的介绍。
我们看到一百二十个姓氏庞姓。庞这个姓氏,在大陆在台湾都没有进入到百大,但是庞姓也算是蛮古老的,蛮源远流长的姓氏。黄帝的孙子颛顼有八个儿子,其中有一位叫做庞降,庞降的子孙后来就以庞为姓氏。黄帝姓姬,我们说过好多次,所以这一支它就是从姬姓派生而来。到了西周初年的时候,另外一支庞姓也是从姬姓派生而来,是因为毕公高,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毕公高,他受封在毕这个地方,后来毕公高他又把自己的庶子又分封在他毕国的一个乡叫庞乡,所以后来这一支就从庞乡分衍而来。因为毕公高他也是姬姓,所以这一支也是从姬姓派生的。
历史名人的部分我们来看第一位庞涓。庞涓我们会想到,跟他一起,在战国时代,都是鬼谷子学生的另外一位名人,叫做孙膑。请帮我改一下这个错字,鬼谷子那个谷是山谷的谷,不是稻谷的谷。孙膑跟庞涓就有点像诸葛亮跟周瑜,有瑜亮情节,因为同是鬼谷子的学生,所学所长也都是在兵法,在权谋,所以他们私底下的较劲就比较激烈一些,但是毕竟孙膑还是比较保守一些,反观他的师兄弟庞涓,为了要赢过他的师兄弟,为了要在名利场上能够占得一席之位,陷害他的师兄弟孙膑,然后把他的膝盖骨给挖掉了,这个就是为什么孙膑叫做孙膑的原因,其实那个膑就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就是把膝盖骨给挖掉,所以他的本名反而没有流传下来。本来想说把他的师兄弟脚这么处理了,他就没有办法上战场去打仗了,可是孙膑他还是很积极,很努力,他还是用他的口才说服了君王,然后任用他为将。他没有办法好好的走路,没关系,他说你帮我设计车子,就有点像后世所谓的轮椅那个概念,我一样可以坐着轮椅,我一样可以上战场指挥。所以后来孙膑就这样上了战场,然后跟庞涓对垒,双方就开始交锋。后来庞涓他为了要去追击孙膑,当然孙膑就是故意诈败,然后去引诱庞涓来追击。后来在马陵这个地方设了埋伏,结果他的师兄入了埋伏之后,果然就被层层包围。逼到最后庞涓无计可施,还大叹,“遂叫竖子成名”,遂叫竖子成名这个竖子讲的就是孙膑。所谓的竖子用白话来讲,就是这个不成材的家伙。老天爷,老天爷,你怎么让这个不成材的家伙成名!所以他到最后他埋怨的是谁?他埋怨的是老天爷对他不公平,所以失败的人总是怨天尤人。所以最后他没有投降,自刎而尽。所以这场战役叫做马陵之战,也是战国时代非常惨烈的一个战役。

时间也到了,我们就先休息一下,等下再回来。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8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19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0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4集

《百家姓》第2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6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7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8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