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道丨女教师罹癌多年,她的最后一堂语文课,下面坐着……

韩晓秋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介

作者近影


韩晓秋,1956年生,1974年高中毕业后插队,1978年春入吉林白城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终身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高级职称 。2003年罹患癌症,2016年复发并转移,病重后开始在《写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总题目下写回忆录。目前已完成“我的家庭”,陆续在《北部湾文学》发表。


原题

最后一堂语文课



作者 | 韩晓秋



上课时间:2017年11月 


课前说明:2017年10月底,经历了半年化疗,一年的靶向治疗后复查,病情继续恶化。我拒绝了医生继续化疗的方案。也没理睬如果不化疗,少则仨月,多则半年(现在14个月了)的警告,离开医院回到满洲里。


因我定于11月27日离开东北回山东过冬,86届,91届(我在满洲里铁路中学从高一到高三完整带下来的只有这两届)学生于11月22日和11月25日分别搞了同学会,有和老师诀别的意思。


同学们提出“老师再给我们上一堂语文课”的要求。下面,是这堂课(严格的说应该是演讲)的内容。因众所周知的原因,内容有删节……


2011年,与几个同龄的同事合影(左一),这一年,我们退休


同学们好!严格的说,这不能算是上课。上课需要教材,教案(无案上课是违规的),需要师生互动。所以,准确的说,今天算是讲座或演讲更准确。演讲的题目是《让阅读成为陪伴我们终生的习惯》


2017年11月25日,演讲现场


每次和同学们在一起,听同学们说感谢老师时,我都非常惭愧:教你们时,我还年轻,与你们共同成长。越是到后来,自己感觉有了生活历练,语文教学日益成熟后,越发觉得亏欠你们的太多。一个人的思想的深度,境界的高度,看问题的角度等等,都需要一种人生的历练。这个历练,有从个人生活工作的经历中得出的人生经验和对社会的认知,也有通过读书汲取别人的人生经验和对世界的认识。老师今天讲的是后者。


教学生涯的起点——民办教师,那时,我19岁,学生15-18岁,这是42年后聚会


下面我从两方面简述阅读对我的影响:


(一)阅读使语文课走向成熟


例如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鲁迅先生的《祝福》,教学生涯中不知讲过多少遍。但前几次讲,总是感觉不对:人物形象分析了,倒叙的结构讲解了,细节描写的作用讨论了,景物描写的手法也点到了,可是就是觉得不生动,不深刻,没有把这篇文章的精髓——作者的良苦用心——讲出来。直到读了两篇文字,突然豁然开朗:一篇是苏童小说《妻妾成群》(后来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篇是在杂志上看到的短篇译作《一封永恒的安慰信》。


2017年11月 和86届学生聚会


《一封永恒的安慰信》大致内容是这样的:姨妈要死了,她给在外地读书的约翰写信,问他死亡是什么样子。下面是约翰的回信:我刚刚失去父母,坐在姨妈派人来接我的马车上,心里充满了焦虑,无助和恐惧。傍晚时分,马车走上了通往姨妈家的那条小路。路的尽头,姨妈高高举着油灯,迎接我的到来。当我坐在温暖的房间里,吃完姨妈为我准备的丰盛的晚餐,躺在松软舒适的被窝里时,我的焦虑,无助,恐惧都消失了……从此,我在姨妈家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的生活……姨妈,您很快就要做和我当年同样的旅行,在通往天堂的那条路上,上帝会派天使点燃灯火,迎接您的到来!并为您做当年您为我做的一切。而将来的某一天,我也还将做这样的旅行,那时,姨妈还会在那条路的尽头,迎接我的到来……


作文指导课


于是,再讲《祝福》,我和学生共同讨论一个问题:死,是不是祥林嫂真正的悲剧?我们先看祥林嫂死前的肖像描写:几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黒,而且消尽了先前的悲哀,仿佛木刻似的,只有眼珠间或一轮,才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再读她临死前折磨她已久的问题: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临终前心情十分矛盾:希望有魂灵,死去的一家人可以见面;怕有地狱,把她锯成两半,分给两个男人……


2017年11月,和91届学生聚会



学生都如儿子女儿般


我把《一封永恒的安慰信》复述给学生,并得出我的结论:姨妈读了这封信 ,一定是安详的,面带微笑迎接死神的到来,因为她的心里充满了对天国的向往……那么我们看同样面临死亡的祥林嫂,她是怎样的一种心理状态?求生不能,求死不敢!结论:死,不是祥林嫂真正的悲剧,因为死亡,有时是一种解脱,但因死亡而解脱,于祥林嫂而言,是一种奢望;她带着巨大的困惑和恐惧走向死亡,才是祥林嫂真正的悲剧——她的悲剧告诉我们,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摧残,已经超越肉体而达到精神层面!这才是这个人物悲剧命运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有了这样对作品的剖析,我们再读《妻妾成群》:小说结尾,三姨太因红杏出墙被处死了,四姨太因无意中目睹了三姨太被处死时的惨状疯了,二姨太似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家庭内部的争斗平静了。但一顶大红轿子又抬进来一位青春少女,这就是五姨太。小说到这,戛然而止。我问学生:死的死了,疯的疯了,这是不是就是悲剧结局了?有了前面的思路,学生们很快就理解:那还不是最后的悲剧。五姨太进门,才是真正的悲剧:在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封建大家庭里,妻妾之间的争斗又开始了新的回合,后面可能还会有更惨烈的故事发生…


在升旗仪式上(前二)


这样的课本阅读解析,教给学生的,不是死的知识,而是一种读书方法,一种思维方式。学生今后的阅读,会由此及彼,融会贯通,在阅读中学会思考,从而获得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此,学生就会慢慢学会深层次理解《项琏》《药》《警察与赞美诗》《水浒》《红楼梦》等等一系列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中外文学作品中耐人寻味的人生价值和社会意义。也由此慢慢学会进一步的阅读思考,并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比如无论是外国童话还是中国民间文学,都津津乐道王子娶了灰姑娘,金枝玉叶爱上穷书生这样的故事或是传说,最后的结局也必定是百年好合,洞房花烛。有了阅读后的深入思考,学生们会懂得这只是故事的结局而非生活的结局。两个生活背景差别极大的男女,婚后的人生故事会如何演绎?100个家庭会有100种结局。


再比如,2018年,是知青插队50周年。当年数以千万计的热血青年奔赴农村,农场,兵团,用他们的青春为决策者的失误买单。多年来,从《今夜有暴风雪》到《蹉跎岁月》,从《孽债》到《年轮》,诞生了无数反映知青生活的作品,知青文学也成为影视剧的重要题材。我们读后,要思考:他们奉献的仅仅是10年青春吗?思考之后会得出结论:悲剧,不仅仅是这10年,也不仅仅是他们这一代,还可能影响着他们的一生和他们的后代……


和学生在一起,永远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在不断的阅读中,我也在进步。我体会了语文课,不仅仅是读一篇一篇的课文,传授其中的语文知识,文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读书,爱读书,并把读书做为自己的终身爱好。这样的语文课才会让学生受益终身……老师教你们时阅历不够,没有认识到这个高度,自然就做不到这些,语文课支离破碎的传授一些对你们的人生毫无指导意义的所谓知识,现在想起来,我非常惭愧!


而且,那时的语文课堂,老师说的多,学生活动少,还没有认识到讨论的重要性。后来,我的语文课,学生唱主角。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自由发表意见,在讨论中学生们思考人生,辨明事理  交流体会,共同获得人生经验。那时,大凡来听课的人,下课最经常和我说的就是,“做你的学生太幸福了,我在课堂上也有一种要加入讨论的冲动……”


退休时,与语文组全体同事合影(前排中)

 

这部分,用86届——我是这届学生初二到高三的任课教师——学生王昊(现为吉林大学中文系教授)的一段文字结尾:


老师当年甫一毕业即来满铁中执教,也为相对闭塞的边城中学带来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那时的教材不很理想,但班课上总能领受到老师为我们选读的好的散文、小说,尤其《德兰》三部曲,记忆如昨。还有从初中早课(自习)古典诗词的讲授,中到高中《文言文选读》(后来才注意到此书是张中行编的,可见老师的眼光!)一册到三册的课外讲授(第四册临近毕业高考未及讲),已远轶出教材局囿,我的古典诗文的基础和底子的一部分(应该说,还有我自学的部分)就是这样打下的!《散文》和《作品与争鸣》也是打开我的视野的两种刊物。(特别是后一种《作品与争鸣》)老师的语文教学,是以作品文本的接受为中心的,一定程度上已超越以字、词、句的拆分为特征的中学语文教育,指向真善美的感受力培养和人格模塑,契合"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北大的陈平原著文说,一个人的中文(语文)是一生的底子,决定人能走多远(资中筠也有类似看法),信然;感谢老师!


2017年夏,和王昊在家里

 

(二)阅读使我的思想走向成熟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发现,在所有学科中,语文老师是最容易被学生追怀的。而一个学校语文老师的思想高度和气度格局,也是这个学校精神气韵的底子。所以,中小学的语文课,中小学的语文老师,对学生影响甚深,对这个学校影响甚深。过去我们常常说“要给学生一瓢水,老师得先有一桶水”。但我要说,做为语文老师,“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应该是大江大河,应该是高山大川——语文老师不仅要知识渊博,还要有思想高度!有思想,还要有高度,从哪来?阅读!

 

1999年,工作照

 

话题作文的出现,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增加了新的内容,也为语文课堂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让老师有更多的机会和学生交流读书感受或生活体验。我们曾在语文课堂讨论过很多话题。上至五千年文化史,下至老百姓柴米油盐。关于封建时代,关于民国,关于抗日战争,关于朝鲜战争,关于土地改革,关于反右,关于大跃进,关于文化大革命……我们读过的,听过的,看过的,思考过的东西,都在讨论范围之内。大到国际新闻,如美伊之战,小到疯牛病的成因,病毒如何推动了生物界的进化。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下面老师选择两个具体话题为例谈谈。一个话题是“生命”。在“生命”这个话题下,可以写出无数文字:有关生命——既可是人类社会,亦可是自然界——可以有无数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故事,亦可有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专门就“尊重生命”这个子话题谈了我的意见。这个话题的起因是教师节表彰了一个为了给学生上一堂辅导课(注意,还不是正课),把正在发高烧的三岁孩子放在家中,致使孩子因高烧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失聪。事后,这个老师说,“我不后悔……”我们不知道她这一节课价值几何,对学生的一生有多大影响,我们只知道她的孩子为此付出的是一生……


  讨论这个新闻时,我告诉学生: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精华有糟粕,我们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必须懂得“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杀身成仁”“不成功则成仁”之类的训诫,(更有甚者,还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谬论)它们应该有特定的语言环境,不能一以概之:生命和仁义道德一定是对立的么?我们当然要歌颂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或尊严而献身的人,我们也当然鄙视唾弃那些为一己私利卖国卖友求荣的败类,但我们更应该知道,生命是宝贵的,生命的存在是有尊严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在生命和道义之间,要学会分辨孰轻孰重,不能做无谓的牺牲。不能在“高尚”的幌子下无视生命的尊严。

 

1995年,在学校运动会上(右二)

 

回首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走了多少弯路:老师少年时就有“学习榜样”:刘文学——因和偷集体辣椒的“坏分子”搏斗而牺牲;张高谦——因和偷生产队羊羔的“地主分子”搏斗而牺牲;(他们都是未成年人)金训华(1968年插队知青)——为抢救一根木头牺牲,因为那是“国家财产”……我问学生:是一把辣椒,一只羊羔,一根木头值钱,还是一个年轻鲜活的生命值钱?前些年宣传赖宁为救山火牺牲,请问,13岁的他有无自我保护能力?这样的宣传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什么?


不久前报道的内蒙古几个大学生,冬天穿着毛衣毛裤甚至羽绒服跳进湖水救人不成集体遇难,就是答案。他们还没有学会保护自己,谈什么救人!但他们的“事迹”得到表彰。而我要告诉同学们,他们连基本的常识(冬服粘水其重无比)都没有,这样的宣传,就是无视生命的尊严!


我告诉学生们,活着,是我们的权力,不能为了毫无意义的“道义”随便放弃生命。我甚至跟女同学们说,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情况,记住,活着,生命是最重要的!几年后,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小学生守则》删掉了“要见义勇为”,这是我们国家文明的一大进步!


和1998年毕业的高三学生在一起

 

退休前我所任教的补习班有一个女生,前一年高三应届高考前,下晚自习回家路遇几个外地民工,被轮奸后被毁容,孩子是爬回家的……家长在报警与保持缄默中选择了后者。那年高考,她没有参加。暑假父母带她整容后回学校补习。下一年高考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有一个班主任竟然指名道姓以她为例!


课间,信息就反馈到她这里,教室里,孩子嚎啕大哭……我办公室与她们班教室一墙之隔,我也知道了。下堂是我的课,我提前来到教室门口,发现课代表领着还在抽泣着的她等在门口,看见我,她“哇”的一声,边哭边扑到我怀里。我搂着她,轻轻地说,“哭吧,哭吧,哭出来就好了……”我后面又加一句“和去年的噩梦比,这算什么?去年,你都挺过来了,还有什么你挺不了的?”


过一会儿,她抬起头,擦擦眼泪,微笑着,说:“老师,我们上课!”我领着她走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她平静地走过去,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突然,全体同学起立,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这次,控制不住的是我……


我知道,我的学生们懂得了生命是美丽的,活着是美好的,为美丽的生命抗争过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值得赞美的!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讴歌生命的理念已经根植于我的学生们的思维中……——注:这一年她考入外省重点大学英语专业。

 

当年高三补习班的任课教师(理科)

 

当年补习班任课教师(文科),中间为作者

 

第二个话题:关于信仰,这也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信仰可分为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我今天只谈宗教信仰。我是无神论者,但并不妨碍我去了解宗教信仰,因为我一直认为,有宗教信仰,就有了道德底线,而没有底线的人,是非常可怕的;没有底线的社会更是可怕的。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派别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教义虽各成体系,但我以为,宗旨是相同的:告诉人们,努力向善,做好人,行善事;善良,是做人的基本标准。


如佛教讲的因果报应(无论是现世报还是来世报),不做好事,不善良,或者本人遭报应,或者后代遭报应。这与基督教的相信神,神就会眷顾你,就会引导你向善,告诉你学会宽恕,远离奸邪淫逸,最后引导你进入天堂;而不信神,行恶事的坏人最后要下地狱,在对人的道德规范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伊斯兰教教义十分强调人后天的学习“从摇篮到坟墓都要学习”,“愚昧是最卑贱的贫穷”,因为他们懂得,只有接受教育才能让一个人变成有良知的人。三大教义,殊途同归。


2017年夏,86届学生在我家(后排右三),化疗后头发刚刚长出

 

所以,我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的学生们,宗教信仰不是迷信,不是愚昧;有宗教信仰是一种追求、一种自律。不信神,不信佛,不信因果终有报,不信三尺之上有神灵,不信人在做,天在看的人才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当一个人有了宗教信仰,他就有了做人的底线;只有什么都不信的人,才能做出杀人越货,坑蒙拐骗,渎职欺人,贪污腐败之类的事,因为他没有道德底线!我在课堂上讲这些话时,我看到我的学生们眼睛里闪烁着人性的光辉,脸上有着圣洁的光芒,我知道,我读书时的体会,我读书后的醒悟,我的某些生活体会,已经传递给了我的学生们!


2017年,和91届学生在一起

 

同学们,教你们时,老师由于阅历不够,读书不够,语文课不尽如人意,思想没有高度,更谈不上深度,有的,就是青春热情。现在想来,十分愧疚。没有可能弥补了,今天,讲这些,告诉你们,也告诉你们的孩子,打好中文的底子,才能做一个优雅,有品位,有思想的人,而这个“底子”就是不断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所以我告诉同学们,让阅读成为陪伴我们终身的习惯。谢谢同学们!

 

这一节,用2011届学生(他们自称是我的“关门弟子”)何海涛参加高考后第二天写下的文字结束。


2017年夏,在与2011届学生聚会时,与何海涛合影


记韩晓秋老师


作者 | 何海涛

 


韩晓秋,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我精神世界完美的导师!我相信韩老师教过的每一位学生都会这样认为!韩老师在这三年中教给我的不只是课本上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事的道理,她把她30多年的人生经验都教给了我们!作为韩老师最后一届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因为我们是老师的“关门弟子”,从我们的身上将会看到韩老师的影子。老师的乐观,坚强,理性都深深的影响着我们!

 

韩老师对待她的职业有深刻地理解:“语文课的宗旨:传承民族文化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学习语文,不是一个痛苦的经历,而是一个快乐的过程,语文课的任务:1.学做人2.学作文 3.学读书 4.学说话 结论: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因为我在接受着最好的教育,我在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文化,我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我要让人在我的身上看到我们民族文化的影子,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这段文字是韩老师在我们第一堂语文课上写给我们的我们的。


2017年夏,和42年前教过的学生在农村聚会

 

这是怎样的一位语文老师,可以感受出这样的真理——我们的语文课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传承我们民族的文化!韩老师已经把教语文不再仅仅当作是职业而是当成了一种责任,一种理想......这种责任需要薪火相传下去!我们也不知不觉中被赋予了这种义务,因为我们的老师是韩老师,是那个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她把种子播到了我们的身上,我们会让这粒种子在我们身上发芽生根,再传递给下一代!

 

“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我们从事的事业是永恒的,在永恒的事业面前,任何一个人都只是匆匆过客。”——当青年老师对韩老师的悉心指导表达谢意时,她总是这样说。

 

“嘴上说的头头是道,笔下写的稀稀松松,你的作文指导就会大打折扣。” ——对青年老师不会写下水文,韩老师告诫他们。

 

“不要把精力都用在做课件上,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是能说,会写,读书多。” ——在课件充斥的课堂上,韩老师苦口婆心。

 

“孩子你错了,那不是老师的性格,那是老师的职业道德。” ——考上师范学院的学生来信问“老是那么和蔼可亲,永远微笑,这性格是怎样炼成的?”韩老师给他的回信这样答复。

 

“我本来在山里是一丛野花,默默无闻,自生自灭,却不料由于机缘被人采摘摆在了窗台上,让更多的人欣赏它,看到她的美丽,嗅到它的芳香。”——当记者问到“为何选择当老师”时韩老师用这段话表达了她对教师的理解:“可以使个人的才华得到最充分的展示,并一再惋惜:“可惜了我那些师范学院毕业的同学们,出校后大多从政了,这是人才资源浪费啊!”

 

“我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从事的职业,我为此而自豪。假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她。”——韩老师的教案本封面赫然写着这段话。

 

“学校给老师规定的测评分数,无法衡量我们韩老师的高度。” ——这是2008级高三文科补习班学生在学校下发的老师测评表上留下的话。

 

“感谢韩老师多年来对我们的教育,她是我们人生的导师,精神的领袖......” ---一届又一届高三毕业生们如此深情的评价韩老师。


2011年,退休前(红衣者为作者)

 

“古人云:‘生如春花般灿烂’。我的生命曾经无比灿烂,我要让它继续灿烂,直到‘如秋叶般寂静’的那一天。”

 

“感谢这场疾病,是它让我懂得了活着多美好;健康有多幸福;能工作有多美丽,朋友们,珍惜吧!”


“人不是为自己活着,你是在为社会,为家庭,为亲人活着,为了让周围人活得更好,你只能坚强地,平静地,面带笑容的迎接灾难。”——这是韩老师在术后病床发给朋友们的短信。

 

 “活着——健康地活着——快乐而健康地活着,这就是我的生活目标。”——课堂上,韩老师和学生们交流生活目标。


这些话语中都透露出来韩老师乐观坚强的性格,即便是癌症缠身,依旧坦然面对,为了自己爱的人和爱自己的人!韩老师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老师的话语大多有哲理,让我受益匪浅!如今老师已经正式退休,战胜病魔后的永久假期!潇洒的韩老师不用再到单位报到了!韩老师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在此,祝愿韩老师有个好的身体,有个安逸的晚年!


谨献给那个那个依旧年轻的韩老师 


2011年6月9日。


2019年,20多年前教过的学生一家人在作者家过春节

 

韩晓秋阅览室

韩晓秋:无法忘却的青春故事

韩晓秋:家有憨夫,咱有话好好说行不?

韩晓秋:父亲,一个时代的悲剧

 韩晓秋:母亲,不仅仅是贤妻良母

韩晓秋:大姐,就是一个传奇

韩晓秋:大姐养了一个好女儿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发表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亲情系列

老鬼:姐姐想出《血色黄昏》这个书名

陈原:哥哥陈星,投身发明四十年

杨小兵:我的白蛇奶奶

于向真:我的庆哥

郭爱平:我们仨

夏娜迪:姐姐在人间的最后时刻

美国传教士与一位中国孤儿的故事

陈小春:姥姥王镜娥和外公章乃器

陈苑苑:我的儿子, 我的太阳!

郭兵:有一个精神疾患儿子的坚强母亲

陈小鹰:一生潇洒是外公

谢悦:母亲与陈明老人的黄昏之恋

谢悦:跟着外公玩风趣

陶斯亮:我与干爸爸王鹤寿

陶斯亮:妈,大哥的父亲究竟是谁呀?

人最大的教养,是原谅父母的不完美

王谷元:追忆伯伯徐扬光

张宝林:我和我39岁智力障碍的女儿

蒋蓉:我的爷爷奶奶是地主


记录直白的历史

讲述真实的故事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工圣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人生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澳洲100%纯羊毛围巾

时尚百搭,保暖撩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