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卌年丨卢治安:我们的南开,我们的77极

新三届 2020-08-2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文学自由谈 Author 卢治安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卢治安,生于1947年12月,天津第九十中学66届高中毕业生,1968年12月到河北省围场县大唤起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11月选调回津,做中学教师。1977年底参加高考,1978年3月入南开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分配至天津教育学院(后并入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任教。2008年春退休。


原题

我们的南开,我们的77级






作者:卢治安



中文系77级全体同学在北京,1979年4月


三十年了。告别我们的南开,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三十个春夏秋冬。
我们,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道经历了太多太多,我们,真的已不再年轻;但是,我们的77级,我们的班集体,却依然是那么鲜活,那么坚实,那么团结,那么和谐,那么充满浓浓的友情和深刻的人文、情操、品格、思想的阔大情怀。
因为,我们是我们这个多难的民族走出梦魇后的第一批南开学子;我们是从我们神圣的南开走向新时代的第一批南开人。
南开,我们心中的圣地。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识,我们的情怀。
77 级,我们心中的家园。我们的友谊,我们的成长,还有,我们的爱情。
以下是我进入南开最初几天的日记摘要:
1978年3月1日
开学。我们走到了一起。
上午,主楼礼堂开学典礼。胡健代表全体发言。春风洋溢、柳绿花红的赞美了地震后破败荒芜的校园。
(笑声、掌声。没有任何嘲弄的笑声、掌声。因为,我们心中有美好,更有希望)。
下午,分组讨论。
(当天,自己在日记中也写下几句,虽是那个时代的套话、空话,亦不合韵律,但可见当时的心情):
天公抖擞万马腾, 九州春雷动地鸣。东风破格人才降, 云涛接水化鱼龙。喜见春苗吐新绿, 遥望扶摇展巨鹏。四化伟业建成日, 更仰今朝盖世功。
身入南开壮豪情, 年逾三十志更雄。奋涉文史长征路, 力攀科学百千峰。人生有限学无限, 万物有穷识无穷。敢破难关一万道, 四化之日祭周公。
1978年3月2日 
上午继续分组讨论。下午在广场开大会,宣布市委32号文件《关于南开大学两起政治错误的处理意见》。臧伯平同志调回南大任党委书记、校长。
1978年3月3日
上午中文系会议,介绍专业,共开设17门课程。晚,全校“学雷锋 争三好”大会。
1978年3月4日
上午,参观学校举办的《周总理生平展览》。下午,全校大会。介绍周总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
1978年3月5日
晚,校迎新会。节目缤纷。
1978年3月6日
上午,上课。《现代汉语》、《写作》。南开第一课。下午,庆祝五届人大、政协会议召开,市区游行。
1978年3月7日
上午,《中共党史》课。
1978年3月8日
上午,《英语》课。
1978年3月9日
一夜细雨。早雨雾濛濛。78年第一场春雨。春天了。上午《写作课》。
1978年3月10日
上午体检。于校卫生院。下午,《体育》课。考查四项:30米跑、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以上文字或失于烦冗,但应是我们三十多年心底深处的永久的记忆。于是我们便永远记住了:
1、1978年3月1日,我们真正成为南开人。
2、我们的第一任校长是臧伯平。
3、我们接受的第一个思想教育,是周恩来生平及革命业绩展览、宣讲。是“我是爱南开的”。
4、我们第一个政治活动是“学雷锋 争三好”。
5、我们参加的第一次大型集体活动是庆祝五届人大、政协会议召开的全市大游行。
6、我们是在3月6日正式上课。
我们的专业课程共17门。
我们第一学期的课程为《写作》《现代汉语》《英语》《中共党史》《体育》。
我们的第一门课是《现代汉语》。
7、3月9日,我们迎来南开的第一场春雨,也是1978年的第一场春雨。春天来了。
无论蒙上多少岁月的灰尘,1978年3月的这十天,于我,于我们,都是人生经历中最宝贵最重要的时刻。时间开始了。
那时,我们真的好年轻。连被称作“老卢”的我,也只有三十岁啊。我们生命的花,在南开园盛开。仅以我们宿舍说,李瑞山沉稳扎实的做学问,在宿舍中极少闲聊,看到的都是他倚在靠窗的上铺上读书。在学期间就在《南开学报》发表了关于《雷雨》的论文。贾德民一手清新秀丽的散文,在主楼墙报上花一样的开着。姜革锋这位蒙古族兄弟古典文学的根底好深厚,唐诗宋词琅琅上口。曲宗生的书法造诣更是令人惊叹,“青年学生”杨建平更是到处请教,抱着书本穿梭于教室图书馆之间。于是,我和赵世民这两位“40后”就只有时时互相督促:抓紧啊,别落后啊。
那时,大家坐在一起,为《伤痕》是否反应了生活的真实而争论不止;为《哥德巴赫猜想》发表的社会意义而各抒己见;为“把字句”“被字句”的用法切磋探讨;更为1976年清明发生的纪念周总理的活动的性质及其他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而彻夜不眠。一曲《于无声处》,使我们热血沸腾,;一出《枫叶红了的故事》,更让我们热泪滚滚。
那时,《诗魂》社的同学,张亚利、安志军、黄桂元、王力、韩异、杨石、李辉、白雪林、朱维莉、李亚娟等,写出了那么多深刻、清新、隽永的诗句。《诗魂》的墙报,成了当时南开园最美丽的芳草地。一次诗歌朗诵会上,李辉声情并茂的朗诵了黄桂元的一首贺敬之式的政治抒情体长诗,会场全体无不激情洋溢、情潮澎湃。可以说,《诗魂》社代表了我们77级全部的诗情:我们人生的磨难,我们燃烧的青春,我们执着的理想和追求;更有,我们对历史的担当,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我们对我们的国家、民族的“九死未悔”的“苦恋”和忠诚。而黄桂元发表在《天津日报》整整一个版的重新评价长篇小说《火种》的论文,更是显示出77级的学术力量。当时,大中路两侧的报栏前,围拢着那么多的师生,争相阅读这篇文章。
那时,写作课上,我们曾为一篇作文的主题与老师热烈的争辩讨论;课下,我们又为一个个不解的问题到各位老师家求教。为了抢占教室晚自习的一个座位,有的同学互相红过脸;为了争借到图书馆的一本名著,有些同学闹过不愉快;为了宿舍熄灯的时间我们曾争吵不休;为了考试成绩的高下我们还暗中较过劲……
我们77级的同学就是是带着这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农村,从工厂,从边疆,从草原,来到南开的。学习,是那个时代给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们77 级的同学又是带着各自心灵深处的累累伤痕来到南开的。
姜革锋讲述他及他的家庭在文革中惨痛的遭遇。辱骂、拷打、流浪草原,才十几岁的巴特尔,牲畜不如的流浪。高贵的血统,民族的自豪,人的尊严,血淋淋的记忆。
王宇建述说她父母在文革中被批斗、被折磨、被迫害、家破人亡的撕心裂肺的苦痛。
赵玫的父亲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反动文人,虽遭受批斗凌辱,但坚持操守不在所谓的政治结论上签字。而为了女儿能按政策留城,只有违心的签字,自己流落到荒郊劳改。
我们那些生长在工厂、农村的同学,亲身经受着艰辛、劳苦、贫寒的生活,更是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着人民的饥寒苦痛,感知着国家民族的苦难的脉搏。
我们全班大多数同学都经历过上山下乡的苦难历程,经历过艰辛的蹉跎岁月,就连班里最年轻最阳光的“60后”同学们,心中也都留有文革苦难的惨痛记忆。
我们各自的伤痛,是这个国家的,是这个民族的。我们的命运,同国家的、民族的命运深深的融为一体。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77 级的同学在学习中这样有使命感,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又这样自觉的投身于时代的潮头,以天下为己任,苟利国家生死以,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77级的同学这样志同道合,这样团结一心,这样友情长久,这样凝聚一体。我们都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孩子,我们经历了共同的苦难,心中有共同的情感,泪都是苦的,血都是热的,血泪是相连的。因此,我们77级班集体,才会这样鲜活,这样坚实,这样团结,这样和谐,这样充满浓浓的友情和深刻的人文、情操、品格、思想的阔大情怀。

毕业合影


三十年过去了。最可宝贵最可珍视的是,我们77级的同学,无论在什么系统,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任什么职务,都保持着当年那份同学间的友谊和真诚。大家互相展示的还是当年一宿舍、三食堂的那个本真的自我。岁月、沧桑、职场、官场,我们在一起,目光还都仍然是当年马蹄湖湖水般的干净和明澈,朴质、亲切、纯粹,感动。这是我们的财富。
三十年过去了。最为伤痛最为不幸的是,已经有两位同学离开了我们,离开了我们77级。怀念。愿他们在天堂快乐。愿他们与我们大家共同欢度这个日子。
至于我,读书在南开,结婚在南开,生子在南开,毕业后作为访问学者又曾访学于南开,孩子读书在南开,毕业后留校任教于南开。南开之于我,就更有了说不尽的情缘,有了与生命相关的意义。
感谢南开。南开给了我知识,南开给了我学养,南开给了我思想,南开给了我襟怀。南开更给了我这样优秀的77级学友。
感谢77级。学友们给了我太多太多太重太重太浓太浓的友情。我曾一次次在心中感念,无论是在读书时还是在工作后,大家都给了我无私的真诚的帮助,几乎每一个人都曾帮助过我。限于篇幅,不一一言谢了。但每一份情感,老卢都会永铭心中,没齿不忘,也会告诉孩子,永远要记住叔叔阿姨的友情,记住77级的前辈们。
如果要说一个感谢的话,感谢阿扎提。读书时,几千公里之遥,您从新疆给我带来一个硕大的西瓜,上面还刻有“送给老卢”几个字,当是西瓜还在生长未曾采摘时就刻上去的,西瓜很甜很甜。老阿,谢谢您!现在,我必须要说出我的感谢。保重,祝您健康!
三十年过去了。我们许多同学已经退休或面临退休。我们还要共同面对今后的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让我们互道珍重。
我们的南开,我们的77 级。
用刘跃进同学为陈建平《红楼臆论》一书所做的《序》中的一句话结束我这篇不成样子的文字:
“她是七七级的学生,一直在学术领域辛勤工作。这一句话足以说明她的学术追求,她的艰辛探索,还有她取得的成就。因为七七级这个词,已经代表了一代人对于光荣与梦想的苦苦追求。”
我以为,跃进的话,虽然只是针对建平的学术而言,但却可以是对我们在各行各业工作着的77 级同学的整体概括,是对我们的南开,我们的77级最为准确深刻的表述。那就再重复一遍吧:
“‘七七级’这个词,已经代表了一代人对于光荣与梦想的苦苦追求。”

——摘自《青春回响》



延伸阅读

 《回望青春》:

"一年两届"南开人的故事




《回望青春》

(南开大学1977级、1978级

相识南开四十年纪念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




《回望青春》是南开大学77级、78级入学四十年纪念文集,作为南开大学建校100周年系列丛书之一,于2019年10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
全书真实再现了大学恢复了中断10年的向社会招生后,南开大学1978年春秋两季进入学校学习的77、78级九个系同学的学习、生活情境。书中文章发乎心声,质朴、深情,尽述对母校南开的情怀、生逢改革时代的幸运,以及不负母校教诲、报效祖国的不凡历程。

这本文集体现了如下意义:
77、78级入学南开40年和改革开放40年时间上重叠,文章内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代的足迹。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77、78级”。
77、78级同学们毕业后赶上了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好时候,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奉献国家回馈社会,其精彩故事值得传扬。
当年的77、78级大学生留下的文字作为时代伟大变革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的记录,将为研究这一代人提供难得史料。

在中国,“77、78级”已经成为一个时代标志,一种文化现象。

1978年,1715名幸运的年轻人,以不足5%的录取率从祖国的东西南北,从田间、厂房、军营、学校走进南开大学,他们就是南开园史无前例的一年两届大学生——史称“77、78级”。

这本文集的作者,就是来自这个群体。当时的9个系、两个年级中的57位同学,40年后拿起笔,倾诉母校情怀,记述改革开放改变自己命运的不凡经历。30万字,115帧珍贵照片,呈献给读者一个难以复制的集体回忆,展示出南开学子40年来的拼搏历程,浓缩了一个时代的奋斗精神。

每一位77、78级人都能从文集中看到自己的身影和梦想,每一位当代年轻人都可从中汲取积极向上的力量。

文集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

一、考入南开
77、78级每一位同学都有一个不寻常的高考故事。最为传奇的是来自山西的崔济哲同学,他的录取通知书至少被工厂里的二三百人传看过,他来到南开的第一件事是花去所有积蓄,买了200个信封和邮票,给工厂师傅的孩子们写道:天堂的大门上只有四个字“南开大学”。

二、感怀母校
母校是多彩的、鲜活的,也是深刻于心的。南开的韵致、先生们的风采,图书馆的占座方略,运动场上的雀跃与失落,更有同学们埋头苦读的教室里回响着沙沙翻页的声音,像春蚕在吞食桑叶,以辛勤苦读成就他日瑰丽的锦缎!

三、校园时光
77.78级校园生活的最美风景是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争分夺秒的学习习惯早已深入骨髓。丰富多彩的故事和场景,生动反映了特定的一代大学生的校园生活特征特点。

四、难忘师恩
回忆、叙述、描绘当年老师的风采,领略不同学科老师们的治学方法。能成为一众有深厚学养、有强烈责任感、有独立精神的先生、老师的学生,让这些年轻人深感幸运、幸福。



五、体育生活
昔日在南开运动场上的佼佼者,用幽默、风趣的文笔,张扬了南开悠久的体育传统。

六、四十年岁月
从青年走到今天,77、78级大部分同学已过甲子。而四十年间,已可以成就一番事业,攀登一座高峰,以及天下桃李、著作等身;还有相当的同学执着理想,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甘为铺路架桥……从而成就了南开77、78这些璀璨的、韵味悠长的、无怨无悔的甚至付出生命的非凡人生。

“文革”后南开首届研究生、原南开大学副校长陈洪先生为文集作序。序言切中题旨,升华境界,文采飞扬,为文集平添了深厚与光彩。
再现了当年杨石先、张再旺、滕维藻诸位校领导给两个毕业年级的题词,其拳拳殷殷之心至今仍富鼓舞力量。


附:《回望青春》目录


我的“天堂”,我的“杠房”(崔济哲)

我的苹果树,我的大学(邓建永)

南开改变了我的命运(焦垣生)

一个人的1977(杨 石)

回忆四十年的跨越(洪维虎)

缘定南开始终不渝(高天明)


七七生活流水账(谷力民)

红宝石的回忆(关乃佳)

南开,感谢您的给予和关爱(戚 蓝)

那些激情如火的岁月(何 民)

马蹄湖——心中的湖(张永迅)


写给那些虽已远去但记忆犹新的岁月(王健宜)

我的年长的师弟(赵志如)

怎能忘怀我的南开(韩小蕙)

我终身难忘的南开学生岁月(李罗力)

回忆在南开的青春时光(荆宁国)

三进“南开园”(余晓勇)

五宿舍的记忆(陈云平)

牵手数学,情定南开,结伴四十载(阎济华)

一本书,决定了我的信仰与职业(王怀超)

我竟然读了两个专业(王来华)

南开园里春天的故事(周婴戈)

南开,梦想从这里启航(刘凤华)

难忘的岁月(宗文明)


怀念恩师何炳林先生(朱晓夏)

难忘诗骚李杜魂——叶嘉莹先生和我们(庄建民)

我的专业之路(陈志强)

史学泰斗郑天挺先生授业记忆(刘 冰)

难忘的记忆(丰子义)

难忘母校情(李建群)


谈谈南开体育精神对我的影响(肖多立)

南开的经历:梦幻、华丽、骄傲(张 思)

我与南开结下的体育之缘(张 冰)

三度圆梦:我与中国三次成功申办奥运(徐 达)


“七七之光”17年(王江林)

我与南开园(汤天申)

从作家梦到学者梦(刘跃进)

四十年的感恩(娄向青)

南开精神,绵延海外(薛 文)

一座眺望世界的高地(赵 玫)

我写中国的心理路程(袁海旺)

公能于心,服务社会(方兆麟)

我的改革开放(韩铁林)

做敢为人先的智者(李德福)

流水四十年的悠悠心会(黄桂元)

南开教我搞调研(谢义亚)

与时代同行,在成长的路上(武 斌)

我这四十年(陈 克)

砥砺奋进沧海桑田(陈德第)

经济系77级的马蹄湖(王玉茹)

雄鹰翱翔蓝天——怀念深交所首位敲钟人、南开大学经济系78级校友王健(孟勤学)

神秘的大山传出南开的歌声(周宇红)

校园、老师、同学、校友会(方建华)

四十年后的四句话(葛志新)

相识四十载,情系南开园(高 钟)

我与南开(彧 辉)

数分几代度四载,工理经财镇八方(张俊文)

后记



延伸阅读

《青春回响》:

南开中文77学子的岁月表情




《青春回响》

(南开大学中文系77级

毕业30周年纪念文集)

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1978年的春,76名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怀揣着各自的励志故事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意气风发地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从工、农、兵、学、商各个行业,汇集到南开大学中文系1977级,在老师们的悉心栽培下,开启了他们全新的生活。这是改变命运的一跃,从此,他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们无疑是十分幸运的。这幸运来自他们自己对理想不懈的坚守,也来自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岁月经年,如今他们在不同领域里各领风骚,谱写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他们无愧于当初祖国的挑选,也无愧于自己的努力与拼搏。
这里记录着他们无怨无悔的青春,也记录着记载着他们经过岁月的冲刷后沉静下来的思索。
他们的关键词是:坚守、幸运、拼搏、思考、友谊和爱。
在原始森林堆积丰厚的腐质层里,记忆了大自然的季节轮换与风霜雨雪的痕迹;一棵参天大树被伐倒,年轮记忆了这棵树的成长的痕迹;鸟儿飞过天空,划了一道弧。我们看在眼里,印在脑回上。那道优雅的弧,就成了我们的记忆。
2011年是我们大学毕业30周年。30年前我们幸运地经历过四年大学生活。说幸运,一是历经十年浩劫我们依然坚持读书,不曾荒废过自己,并且赶上恢复高考首批考入南开大学;二是那时候的大学生因为“稀有”成为真正的社会宠儿,是名副其实的“天之骄子”。因为人才断档10年,我们还未毕业,国家很多重要岗位就已虚席以待、求贤若渴了。我们没有辜负社会的期望,青春好时光没有虚度,全都用来读书学习充实自己。我们用知识为自己打夯奠基,坚实而牢靠。所以,我们的同学在毕业之后这30年,砥柱中流,为国家民族的复兴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0年过去了,那段大学生活在我们记忆深处折叠。我们的许多同学都还保存着大学时代的油印教科书,保存着课堂笔记,甚至各科作业与考试试卷。我们大学那四年买的书,都还包着书皮。尽管已经泛黄却依然完好,在我们的书架上质朴地伴我们走过这许多年。……
大森林的腐殖层最终会化作泥土中的养分,被森林吸收;树墩上清晰的年轮,也将遭冰雪销蚀被风化腐朽;我们的记忆将随着我们逐渐衰老最终被尘封。所以我们把折叠的记忆展开,整理成文字,作为一种物质记忆保存。
为纪念大学毕业30周年,我们出版这本文集。同学们用真诚回忆大学时代那梦那人那些事,把记忆留住了。


那些人,那些事,都在记忆深处。就这样为你打开心底的闸门,如同展开一卷水墨画。或浓或淡,氤氲春烟远树;

人间很多事,不能悔,青春便是。留住那一串青涩,就像桃花汛里捡拾落红,让白发男女尽都婉约了;

梦方觉,已明了。那曾是我们不能做主的青春!


附 :《青春回响》目录


留住记忆——写在前面

七七级校友将出版毕业三十年纪念集来电索诗赋七绝二首 / 叶嘉莹

致杨石的信/张学正


我们的南开  我们的七七级 / 卢治安

徜徉在南开中文一九七七 / 王宇建

一路飞花 / 滕锦然

咱们的“诗魂社” / 黄桂元

离别三十年 / 阿扎提

南开春梦思华年/贾德民


洋风 古韵 一师一生 / 韩 异

相思始觉海非深 / 曲宗生

吾师轶事 / 孛 · 毕理克巴图尔

叶嘉莹先生和我们 / 庄建民

特殊时代的师生之情 / 陈建平

又见恩师——在谢师宴上的即兴发言/杨 石


漫话同窗十二君 / 张亚利

永远的南开玫瑰 / 胡 健

青春琐忆 / 李建设

南开三记 / 刘卫国

七七级棋人棋事 / 王 力

岁寒三友 / 周子燕

鲫鱼的故事 / 王寿山

山水再相逢 / 安志军

恋爱纸条儿/谢昌清

那年 那人 那事——中文系77级男生麻辣事 / 杨卫东

趣谈二则 / 李雅娟

抓阄 / 张庆生

南大七七级、七八级的和平大行动 / 王秀勋


南开,我的春天故事 / 彭朝云

十年求学路/王宇建

一个人的一九七七/ 杨 石

我爱南开(外一篇) / 胡 健

我到底考了多少分 / 吴贵民

去南大的路上 / 李民真

记忆or感悟 / 董迎科

重温往事 / 王凤云

我是这样走进南开的 / 倪明亮

我的苹果树 我的大学 / 邓建永

1977:我终生难忘的高考记忆 / 孟凡俊


我与南开结下的体育之缘 / 张 冰

恰同学少年/庄建民

初习治印在南开 / 毕 华

忆南开 / 王金英

不该忘却的“sorry”同学 / 窦广文

南开园飘来邓丽君的歌声 / 张宝敏

往事琐忆 / 汪健云


学汉语,我生命中重要的一课/阿扎提 · 苏里坦

从作家梦到学者梦 / 刘跃进

感谢母校/赵 玫

他们说我是南开中文的 / 窦玉沛

生死之间 / 毕 华

南开和我的故事 / 朱毓朝

“待价而沽”的史料 / 黄桂元

友情拾趣 / 孛 · 毕理克巴图尔

我想当老师 / 乔惠芳

酒事三忆 / 张立新


三十年后,我忆南开 / 武红军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回望南开毕业30年 / 朱毓朝 白雪林

十九年后再举杯 / 顾 明

毕业三十周年的感慨 / 王 绯

我们的南开岁月 / 李 平

青葱回望 / 赵爱华

我的天津、南开缘 / 吴继章

三十年几个思想碎片 / 杨建平

卅年过去,多少往事成追忆 / 李 辉

光荣与梦想 ——南开大学毕业30年感怀/ 窦树华

闻三十年后同窗南开园重聚有感(诗) / 曲宗生

南开大学毕业三十年有感(诗) / 周 荐


草原诗兴——锡林郭勒纪游 /孛 · 毕理克巴图尔 张亚利 杨向东 杨 石

大漠行 /孛·毕理克巴图尔 胡 健 杨 石 李雅娟 汪健云


切肤之痛——简墨散文集序 / 杨志广

宏伟目标鼓舞着我 / 王黎雅

忆志广 / 庄建民

怀念志广 / 杨 石

怀念黎雅 / 赵建华

几片青瓷送你珍藏 / 杨 石


班集体的时代特征和精神风貌 / 张志新

未应磨染是初心——大学毕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纪事 / 滕锦然


附:1.南开大学中文系七七级花名册

       2.各小组名单


编后

后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新三届之歌

谢思敏:李克强,睡在我下铺的兄弟
洪光华:那年12月,我们的冬季高考
葛剑雄:命运在那一年改变
余华:小镇青年命运转折,并非高考一条路
金弢:迟到一天,人生将面目全非
刘滢:我有个外号叫“范二”
周小六:那一刻,拼你的全部青少年时光
刁承泰:那年县领导不准我参加高考
骆小元:爸爸给邓小平写信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熊代坤:乡下孩子磕磕碰碰的大学之路
刘怀恩:四次高考终于跨进大学校园
吕贡呈:高考圆了我的工程师梦
刘源:当年邓小平批准我参加高考
陈加锁:我的1978,惊动邓小平派出调查组
寿柏年:77高考,我人生最重要转折点
梁沪生:我穿着破裤子参加中戏面试
卢文发:我的准考证上姓名写错了两个字
 谭蔚泓:"你就别做梦了,老老实实干活吧"
李明武:厂里的老大学生助我恶补高中知识
陈雯:百分之四点八里的一分子

邵巍:给弟弟妹妹陪考后,第三次考入北大

薛虹:我14岁上北大,弟弟进北大才13岁

刘玉瑛:我上北大纯属偶然,这真不是谦虚
薛广勤:我从藏区"逃亡地"回家参加高考
黄永红:我报考北广播音系,被漏掉面试机会
陈侃章:那一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已成经典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