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哈晓斯:采访步鑫生,感觉他浑身上下一股子劲

哈晓斯 新三届 2020-08-25

  

作者简历

作者在1966年

        

哈晓斯,广西桂林人,生于安徽合肥。1968年到安徽省宿松县插队,1971年返城进厂。安徽大学中文系77级。曾任《中国劳动保障报》新闻中心主任、首席记者,《中国劳动》杂志常务副主编、高级编辑,人社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原题
采访步鑫生



作者:哈晓斯



201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步鑫生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城市集体企业改革的先行者


步鑫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厂长步鑫生之名如日中天,创造出改革“大锅饭”“铁饭碗”,实行车间“联产计酬”等惊世骇俗之“步鑫生神话”,他与凤阳小岗村一道被誉为改革开放两块“金字招牌”。

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新华社长篇通讯《一个有独创精神的厂长——步鑫生》,并配发新华社编者按,赞扬步鑫生“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努力创新”,自此,步鑫生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

当年在合肥,我曾采访过步鑫生,孰料采访中又遇到一则意外新闻。结果,采访步鑫生的稿件还没动笔,而这则无意中“撞到”的新闻,迅即在次日《合肥晚报》头版刊出。翻阅当年日记,仍可寻觅一些“蛛丝马迹”。
     
那是1984年5月,正值改革开放共识初凝、紧锣密鼓之时。步鑫生、温元凯、陈庭元等领衔发起在安徽合肥召开“新的技术革命和体制改革讨论会”,直面体制改革理论与实践问题,剑指改革难点,引起举国关注。各大媒体记者齐集合肥,会议出席证一席难求。会议从5月5日开始,5月9日结束。那时我在安徽省劳动局工作,当时国家劳动人事部办有《中国劳动》月刊,我被聘为兼职记者。杂志社要我采访会议,5月5日又电告加派摄影记者李仲青前来合肥采访。据5月5日日记记载,当天去省科委索要两张会议旁听证,并去长江饭店为李记者预定房间。
     
会议开始后,步鑫生迅即成为各路记者追逐的焦点之一。而他在浙江海盐衬衫总厂的改革,触及到一潭死水的劳动工资制度,这在当时引起的震撼应当说是空前的。虽然海盐衬衫总厂当时属于集体企业,但是那时的集体企业被称作“二国营”,在劳动工资制度以及其他制度方面,与国营企业并无二致。

就在1个多月之前,《人民日报》发表福建省55名厂长、经理的呼吁,要求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为企业“松绑”。步鑫生自我“松绑”的做法,不仅收到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而且极大地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作为劳动人事部的刊物记者,我对步鑫生的改革尝试产生浓厚兴趣,决定趁会议间隙采访他。

5月8日晚,我与《中国劳动》杂志摄影记者李仲青,按约定到江淮旅社中楼步鑫生住处拜访。记得那晚谈得最多的就是企业劳动人事制度,步鑫生说,一个厂长一管不了劳动,二管不了工资,这个厂还怎么办?他成竹在胸,直指“统包统配”劳动人事制度僵化,弊端深重。他更坦言,人员要有进有出,就业问题不能包下来,企业要有人事自主权。
     
需要补述的是,两天后,亦即当年的5月10号,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提出企业可以“自行确定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根据需要从外单位、外地区招聘技术、管理人员,并自行确定报酬”、“根据需要从工人中选拔干部”,“厂长(经理)有权对职工进行奖惩”、“有权根据生产需要和行业特点,在劳动部门指导下公开招工,经过考试,择优录用”、“在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工资地区类别和一些必须全国统一的津贴制度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自选工资形式”等,这可以看作是从制度层面上对企业的“松绑”。而这些,正是步鑫生已经尝试和正在做的改革。

步鑫生谈兴正浓时,屋外忽然传来轻轻叩门声。只见时任安徽省委书记黄璜与安徽省政府秘书长周道炯两人站在门口。据周道炯谈,黄璜书记头天刚由外地返肥,今晚特地前来看望步鑫生。步鑫生迎前表示感谢,黄璜对步鑫生说,看到你立志改革的动人事迹,很受鼓舞。步鑫生答,我做得还不够,还要向安徽的温元凯、陈庭元(凤阳县委书记)、夏鼎湖(宁国密封件厂厂长)他们学习。因见我们正在采访,黃璜一行没有久坐,即匆匆与步鑫生话别,也与我们握手道别。
    
黄璜书记走后,我们与步鑫生继续聊了一会,感觉他思路清晰,浑身上下一股子劲。

采访结束,我骑车回家。路上不禁琢磨起这件意外“撞到”的新闻。省委书记夜访步鑫生,表示对改革家的赞扬与支持。时间虽短暂,意义却极大。出于记者敏感,次日早起,即草拟新闻稿一则,题《省委书记黄璜昨晚看望步鑫生》,写好后,骑着自行车直奔阜阳路合肥晚报社。编辑看完稿件,询问了昨晚的情况,当即决定立即上版。下午在街头买到《合肥晚报》,见到消息在报纸头版报头下加框刊出,一字未改。这是当天的独家新闻,中央及安徽省内外各家媒体并不知情。
    
往事如烟。2009年3月初,我应邀参加一次扶贫和深化农村改革现场会,在山东平原县一垄麦田里,巧遇同来参加现场会的黄璜书记。尽管黄书记1987年便离开安徽,先到江西,后到宁夏任职,但说起20多年前的这件往事,他似乎还有印象。

 

2009年3月2日,笔者与原安徽省委书记黄璜在山东平原县现场会上合影

查当年日记,5月8日:“晚与老李参加《科技咨询报》举办的记者招待会。9时30分,去采访步鑫生。9时50分,黄璜等来看步鑫生,老李拍了不少镜头。”5月9日:“早上起来作新闻一篇:《省委书记黄璜昨晚看望步鑫生》。9时许送《合肥晚报》,当即被采用。另送一份给省电台。午后3时,购晚报4份。”
    
这则独家新闻不足300字,记载了一段史实,也算是改革开放岁月里的一束花絮。

    
附:黄璜昨晚看望步鑫生
    

本报讯 昨晚九时五十分,省委书记黄璜和省人民政府秘书长周道炯来到江淮旅社中楼,看望著名改革家、浙江海盐衬衫总厂厂长步鑫生。

    

周道炯同志说:“黄书记昨天才到家,今晚特地来看看你。”步鑫生迎上前去表示感谢。黄璜同志对步鑫生说:“从报纸、电视上看到你立志改革的动人事迹,很受鼓舞。”步鑫生说:“我做得还很不够,还要向安徽的改革家温元凯、陈庭元、夏鼎湖等同志学习。”

    

步鑫生定于今日离肥,参加全国政协六届二次会议。黄璜同志听说后,紧紧握住步鑫生同志的手说:“明天不能送你了,我最近也要去北京开人代会,我们北京见。”  


哈晓斯写字楼

哈晓斯:一个川兵与一座城

“蜜蜂头行动”:

李宗仁将军徐州突围始末

哈晓斯:那年冬季的特殊高考

哈晓斯:那个当街拦车的红卫兵女孩

哈晓斯:1969年,班车被特大山洪围困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80年代

曲啸教授的心理是怎么崩溃的?

“清除精神污染”运动:由头与夭折

新华社记者"跨界管闲事",还真管用了
被问责的副国级与“渤海二号”翻沉内幕
了解改革前的晦暗,才能理解小平的伟大
“特异功能大师”张宝胜,你还记得吗?
陈原:人民日报为崔健《一无所有》正名
侯杰:崔健的一块红布,蒙住双眼蒙住天
侯杰:77、78级音乐人,走向国际的一代人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1983年春节联欢晚会诞生始末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
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
毕冰宾:哥们儿姐们儿奔西德
付颀:放走陶洛诵
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
查建英:那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浪漫时代
最令人怀念的五位大学校长
丁石孙:单车上的北大校长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的清华"青椒",是个人就想出国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顾晓阳:混在北京的美国好友老康
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钟金虎:在成都为西哈努克办国际舞会
王蒙:人生历练,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野夫:烈士王七婆,带刀的男人,不带表情
梁晓声:如果回到WG,我要么移民要么跳楼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朱镕基当选上海市长前的讲话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