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2年1月18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80年代丨杨劲桦:湜华,你在哪里?

杨劲桦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赴美留学时的作者


 杨劲桦,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曾为央视编导和主持人。1983年赴美国留学,获MFA艺术学位,是中国大陆学生在美国顶尖电影学院拿到最高电影创作学位第一人。2010年在国内出版作品集《梦回沙河》。现为电影公司CEO,定居洛杉矶。


原题

湜华,你在哪里?



    作者杨劲桦



摘要:我其实想表达的主题只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此为青春期少年的常态。实际上湜华和我都过了青春期,只是由于年代特殊,年轻人都成熟得很晚。


研究生毕业时的作者

01

从海边开车回家的路上,手机突然响了,我拿起一看,847,不熟悉的区号。脑子里迅速地闪,想是美国的哪个城市呢?电话那端传来了个陌生男人的声音,说他叫李大兴,有事情找我。听到这个名字我很意外,因为要说陌生,也不太准确,李大兴当年是我们圈子里人人知晓的神童,他几乎没上过几天学,在家自学,却是全国文科的高考状元或探花什么的,考上了北京大学。等我客气地寒暄完毕,李大兴又接着说话,好似熟稔,居然把我当年的一些小小不言的事儿都娓娓道出。我大吃一惊,鸡皮疙瘩随之立起。

于是问:“如何知道的?”

他笑着,慢悠悠地答:“嗯,你记得湜华吗?她曾是我的女友……”

放下电话,我陷入了静默,盯着前方的高速公路,眼前浮现出一张年轻女孩儿的脸。往事漫漫涌到胸口,有了不吐不快的起伏。

回到家,我打开电脑,写下这篇字——

 “湜华,你在哪里?”

年轻时的作者

 
02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

寒假过后,我乘火车返回北京。

我先从北京站搭了电车到达动物园,然后去换332路公共汽车。届时已是傍晚,天色昏暗。我极吃力地拖着两个超重的旅行袋,走走停停地挪到了332路的车站。停车站竖着红白相间齐腰高的铁栏杆,隔成狭窄的过道,每次只容一人走过,以防拥挤和插队。我好不容易进入过道,却走得很慢,行李实在太重,几步一歇,几步一歇,我的后面早已经排起了不耐烦的人龙。

“我帮你拿吧”。突然,后面传来了一个声音,我转身,看是个和我年龄相仿的瘦弱女孩。

我们俩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上了车,我非常感激,可是好听的话到了嘴边儿却不好意思说。女孩不说什么,只是眼睛看着我微微地笑。车内很暗,我不能真切地看清楚她的眉目,只有公车开过路灯时,昏黄的光从车窗一闪而过,她的脸就亮了一下,苍白的,黑黑的短发。

她问我在哪里下车?我答人民大学。她说自己只到魏公村,就不能送我了。又问:是人大的学生吗?我点头,她说自己是北京外语学院的。下车后,她回头跟我招手,我看着她的背影,瘦弱的肩膀上斜挎着一个超大的书包,很快就消失在了黑暗里。

大约几周之后,一个刚下完雪的晚上,寒风朔朔,刺骨的冷。我穿着个棉猴,蒙着头,和我的室友李力正往宿舍楼走去。远远地,看见一个衣着单薄的短发女孩,瑟瑟地站在楼外,好像是在等人。一阵疾风刮过,把她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竖了起来,只见她举起胳膊弯下身护住了自己的脸。我走过她的身边,说等人可以进楼道等。她抬起头,惊喜万分地说:“我在等你呀!”

我一怔,借着幽暗的光看她觉得面熟,但并不认识。突然我想起是那天帮我提行李的女孩,非常诧异,赶紧把她带到了我住的房间。

“真想不到,你会来找我。” 我看她冷得发抖,就赶紧给她倒了一杯热水,从抽屉里找出包白糖,加了两勺在搪瓷缸里。

“我等了3个小时,相信一定能等到你。”她喝了口水,轻描淡写地微笑着说。

“吃饭了吗?”

“没。”

我问有什么可吃的?李力说有两个生鸡蛋,可以用煮开水的杯子煮熟。

女孩儿在桌子对面坐下,我们彼此对视,都微微地笑,不知该说什么,不知该谁先说。她垂下眼睛,有点羞涩地,继而抬起,坦然地直视我。

“那天和你不期而遇,回到学校后就还想见你,很后悔没问你的名字。”她的声音很轻。

接着她又说:“觉得冒昧,就压抑着这个念头,可是今天实在忍不住了,我就来找你,希望你不要介意。”

我终于有机会端详她。女孩儿很纤细,长腿,眼睛不算很大,清楚的双眼皮,脸庞清瘦,非常秀美,主要是她的气质,很独特,看着好舒服,类似当年日本电影里的山口百惠。我无法准确表达当时的感受,就像飘在天上的云,不那么真实,似乎一眨眼,她就会消失。

“你叫什么名字?”半天我才问。

“湜华。”

我微微点了一下头,把煮熟的鸡蛋放在一个茶杯盖里递给她。

她很快就变得安静,小心翼翼地认真剥着蛋皮,手指纤长敏感。我搜索着要说什么,却觉得说什么都不合适,略微有点儿尴尬。她不时地抬起眼看我一下,眼神有点调皮和挑战,一看就是个有个性的,我无声地笑了,知道她看透了我的心思。

我们就是这样认识的。

大学时期的作者

 
03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我们上大学时还不是一个星期休息两天,星期六上午有课,下午才没课。我们77级同学的家几乎都在北京,放学后他们就匆匆骑车坐车颠儿了。

我每星期六到了第四节课时也焦急不堪,铃声一响就冲出教室,到食堂买个馒头就走。其实我平时最恨吃馒头,每个月都和体育委员苏长青换饭票,用我的面票换他的米票,他说米饭吃完了不感觉饱,我的面票基本不吃,就把剩余的统统给他。

着急是因为要洗澡,稍微晚了就会端个脸盆在澡堂门口排队,等半天半天,终于轮到你进去,还要光着身子在弥漫的水蒸雾气里挤来挤去,那是我最惧怕的。当年洗澡对我来说可是件大事,因为它会重新点燃我生命的热情,就像棵庄稼被翻了土除了草。你们谁还记得当年洗完澡后的感觉?皮肤瑟瑟的,身体好似轻盈了几公斤,换上有淡淡肥皂味道的干净衣裳,推着自行车脚划几下,右腿一飞就骑上去了。风儿迎面掠过,心儿跳跃,每个星期六的下午,生活都是美妙的。现在我怎么再也感受不到那种通身的舒泰,再也闻不到晒完被子太阳的味道?

那天洗完澡后,我把换下的脏衣服泡在大盆里,然后端到水房去洗。这时,湜华来了。她穿了一件淡色的卡叽布外套,感觉有点中性的衣服,简简单单却跟别人不一样,肩膀上还是挎着那个大书包。我说你要等会儿,我快快地就洗完,然后咱们到外面去吃晚饭。她微笑着点头,还是那么淡淡的,掩盖不住的一丝忧郁,可那忧郁却不是从眼神流出。我生性敏感,琢磨着为什么这么黑白清亮的眼睛会让我感觉到忧郁呢?想着想着,我就走神了。

“你这样披着长头发真好看,不要把它编起来。”她从我的身后摸了一下我还没有干透的头发。

我转身看了她一眼,然后把大盆里的水倒掉,笑着说:“如果我披着头发,估计就得挨警告处分了。”

“至于吗?”

“人大可跟你们外语学院不同,前些日子我们学校开除了一个78级的学生,仅仅因为他有个女朋友,考上大学后不愿意跟她好了,那个女的来贴大字报,就贴在我们班教室门口。我下课出来第一个看到,开头写着:‘XXX,属狗的’,属狗的今年过三十了吧?”

“是吗?这就被开除了?”湜华露出很吃惊的样子。

“那张大字报写得很情色,讲他们上过床的所有细节,我都没敢多看。”我一边说,一边又放水,想把衣服再淘(音念“投”)一遍。

“听说,那个男生高考分数很高,历史系的,他是门头沟的一个矿工,现在原地送回了。”我接着说。

湜华沉默地听,眼神黯淡了下来。

无论如何,记不起那天我们到外面吃了什么,只记得吃完饭往回走,我要送她上332路公车,她说还想回宿舍跟我聊会儿,那当然没问题。我们宿舍住8个人,但周末只有我一人在。记得我俩去锅炉房打了两暖瓶开水。那次是我们第二回接触,但彼此一点都不觉得陌生。

她问东问西,对什么都感兴趣。问别人家都在北京,你的怎么不在呢?上大学前做什么?高中在北京哪个学校读的?还插过两年队?还工作过一年?她有点吃惊了,马上又问我多大,我回答后,她大叫了起来,说:“你才比我大几个月呀!这怎么可能呢?”

湜华是应届高中毕业生,78级考上大学。她曾得了一场大病,差点死掉,在家休息了大半年,竟然还考上了顶尖的北京外国语学院。我说,难怪你看起来这么苍白。她说她现在一点毛病都没有,健康极了。

我看看表,都快到了末班车,赶紧站起来要送她回家,她说没关系,今晚住你这儿行吗?我有点儿诧异,她亮晶晶的眼睛那么率直地看着我。沉默了一下,我点了点头。

“那到学校大门口的传达室给你妈妈打个电话吧,免得你家人担心。”我说。

她没表示,还是那样看着我,若有所思地。突然,她特无所谓地笑了一下,平淡地说:“我没有妈妈,她死了。”

大学时期的作者
 
04

湜华的话和她故作的态度让我难受了一下,随即心里就有了被戳痛的感觉。她那么漠然,我很抑制地咽了口口水。

 “那你有兄弟姐妹吗?”好不容易,我轻轻地问了一声。

她甩了一下头发,表示没有。

孤独对我来讲也是常态,因为我十四岁就离家独自生活。但无论如何遥远处我还是有妈妈的。我抬起眼,想用眼神表达同情,但却不能。那个瞬间的静默感觉上很长。

“我有一个男朋友……” 她低下头,喃喃地,随即又抬了起来。

“噢。”

“不过我们分手了。” 她的声音更小了。

突然,她的眼里涌出了水,眼睛变得清澈透明,水就顺着她苍白的脸颊淌下来,啪嗒啪嗒滴落在衣服上,发出很大的声响,随即阴成一片。她不抽泣,任凭泪水那样流,眼神却似湖一样的静。

我直直地看着她,吸进来的气都提在胸口,直到觉得窒息。

这个陌生的女孩与我萍水相逢,也许正因为不认识吧,她才如此真实,就像现在很多人只有对着互联网上的陌生网友才能说出心事。我心想,如果不是偶尔遇到我,她也会遇到别人。我大喘了一口气,漫起怜惜之情,然而却没有勇气去握她的手。

很恼火自己人情世故方面的低能,不知该怎么做。终于,我坚持不住,弯下身子,去打开放在桌子下面的箱子,留给她擦眼泪的时间。我抽出一条夏天的薄被,干净的,然后爬到我上铺李力的床上,把被子铺好,又把李力的被子盖在薄被的上面。我说你睡这里吧,她点点头,乖巧地爬了上去。

闭了灯,静静地躺着在黑暗里。我睁着眼睛,听着她均匀的呼吸声。

“睡了吗?”我轻声地问。

没。”

“你学什么语的?”

“塞尔维亚语,还有英语。”

“那是南斯拉夫的语言吗?”

“对,是那里的主要语言。”她简单讲述了那个国家族群的关系,都是我没有的知识。

她问:“你学近代史不枯燥吗?”

“我喜欢历史,近代史相比古代史更有意思,只是别人听起来有点儿傻。”我笑着说。

“几千年来,中国虽经不同朝代,但社会经济形态大同小异,只有到了近代,才丰富多彩了,列强来了,火车来了,孙中山来了,共产党都来了,皇帝却没了,多不可思议。近代史伸手可触,爷爷和爷爷的爷爷的年代,而古代史的学习是前人记录的记录,拿着块青铜器破铁片,考古来考古去,奴隶制还是封建制地争论不休……”。

湜华在上面咯咯咯地笑。

“说说你的男友吧?”我突然说。

她沉默了一会儿,“他比我大十几岁,是个工人。”

 “哦,你不跟他好了?”

 “不是。”

 “他不和你好了?”
 
“也不是。”
  
我不想再知道了。过了好一会儿,她突然说:“他非常非常的聪明。”
 
我生性较沉默,但可以做听众,于是继续无主题无边际地聊,像那种意识流,有时彼此是喃喃自语,不在乎对方是否听得懂。

窗外的天泛出了白光,我说睡吧,就闭上了眼睛。

那天她走后,我才发现桌子上的书下面压了张字条,上面简单一行字,写着很有幸认识之类的话,我看了正经地感动了一下儿。不过我更惊讶的是她的笔迹,很出乎我的意料,字很大,大开大合,丝毫不秀气幼稚,真是个谜一样的女孩儿。

大学时期的作者
 
05

从那以后,湜华经常来找我,她星期六回家前一般会先来看我一眼。我偶尔也去北外,两三次看见她吃晚饭就是用缸子泡一包方便面。

初春的一天,我们俩约着出去,忘了为什么就莫名其妙走到了一个抽干了水的游泳池旁边。游泳池可能在修理,很深的池子,可以跳水的那种,池底白白的,不知是不是刷的油漆。

我们站在那儿默默地看,湜华突然出神地说:“真想一闭眼跳下去。”

霎地我眼前闪过一个曾经类似的情景,少年时父亲带我去山西吉县,走到黄河壶口去看瀑布,那一年多雨水,黄河惊天动地裹卷着泥沙直冲向下,汹涌摄人的气势让心脏狂跳。我突然有想纵身跃入的感觉,父亲一把抓住我的手腕,紧紧扣住,我身上微微地抖,后来手腕子都紫了。

这时,我也本能地一把握住湜华的手腕,她跟我个子相仿,可是胳膊却比我长,穿的衣服总是显得袖子有点短。我非常不好管闲事,可对她却产生了莫名的责任感。

也许我过分神经过敏了,那是因为我们班当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大事,班里最小的女学生袁若霞自杀了。她是我们系77级唯一的高中生,高考时尚未毕业,远近出名的天才女孩。她自杀原因的传闻很多,众说不一,感情的,学业的,人际关系的……总之,她的死使我感到异常的悲哀和愤怒,她的座位就在我身后,一个那么爱笑的女孩。

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湜华内心的秘密,可却感到了无可名状的压力,深知自己忧郁的个性和缺陷,无法给她带来信心和力量。于是我决定去找我的朋友李风。

“李风,你要帮我。”看着高高大大的李风,我觉得好受一点儿。

我把和湜华如何认识的前前后后告诉了他,他很笃定地点头笑着,我就把心放回到了肚子里。

湜华很快跟我变成了亲近的朋友,但我不问她的私事,最终也不知她为何和男友分手那么痛苦,她自己也没再提起,有些关于她的事还是别人告诉我的。

有一天,她离开人大,我出去送,在学校大门口遇到了78级中文系的田文。田文先是跟我打招呼,转脸看见湜华更是兴奋地大叫起来:“湜华,你怎么在这儿?“

田文又看我,说:“难道你们认识?”

我瞥了湜华一眼,湜华笑着说:“早就认识,家里的朋友。”她说的那么自然,我就跟着点点头。原来她和田文是中学同学。

那时我经常在中文系听课,课间田文就来找我,谈湜华。她说她们不仅是同学,还从小一起学琴。我问什么琴?田文答小提琴,还说湜华的妹妹拉大提琴。

 “啊?湜华还有妹妹?她不是独女吗?”我惊讶地问。

田文纳闷地:“你不知道啊?那个妹妹就是她后妈带来的女儿。”  

还有后妈?更吃惊了,不过我没说话,怕穿了湜华说的“早就认识”的帮。我心想,没有妈就够惨的,再来个后妈就更惨了。那时“后妈”是属于像老巫婆那样的贬义词,可不像现在社会开放,人人都可能勇于争当后爸后妈。

“她后妈可是大名人,”田文随手拿过一张报纸,说:“你看,上面经常登她的事迹。”

我愣在了那儿了。
……

大学时期的田文


06

文章写到这里,我要加一段解释,否则大家估计就看不懂了。

此文是十年前在万维的茗香茶语写的,未料只发了前几段,就遭到了一些网友铺天盖地的攻击和谩骂。我至今也不懂他们为何有如此的深仇大恨。当时我觉得甚无聊,就不想往下再写了。为此事李大兴去了趟万维,他发了一段议论,纳闷说天宝旧事怎么会得罪了各位?

李大兴曾跟我提过一句,说他在北岛主编的《七十年代》里发表了一篇文字,其中讲述了当年他和湜华的友情。我早在几十年前就认识大兴的父母和兄长,多少知道大兴对湜华是那种少年的单相思。他写的情节不仅很具有时代的共性,且文字实在美好。征得他的同意后,我把那一章转贴在这里,以作为此文的结尾。
      
以下是李大兴的文字:

春衫年少

作者:李大兴

我虽自幼营养不良,却发育早,主要是性的觉醒。我父母虽然性情通达,但都是极严谨的人,家中又都是男孩子,几无女性气息。我却很小就对异性好奇,不过十岁的时候,发现大衣柜深处竟然藏有一件黑丝绒底绣深红花的旗袍,是母亲烧自己家“四旧”时的漏网之鱼,大喜,拿出穿在身上,还在胸前塞了俩毛线球。母亲发现,大惊失色。

1972年冬,父亲朋友之女西燕从四川来京,她那年十八岁,名字漂亮、气质文静、人尤其美。走后,我写下平生第一篇作文,记述了她走进我家时骤然生辉的那种感觉。文中还用了“惊鸿照影”一语,但那并不是我自己想到的,而是引用了母亲送走西燕后的感叹。大约从这时起,我开始热衷于读爱情故事。《约翰 克里斯朵夫》那些柏拉图式奔放的爱情文字让我着迷,三十年代《东方》杂志合订本里那些电影明星的照片为我提供了美人的真实形象,似乎至今还影响着我的审美趣味。当美国流行小说《爱情故事》被当作内部书翻译出版后,我曾经短暂地为之倾倒,时常默诵“爱,就是永远也不用说对不起”,结果八十年代初我看这部名动一时的大片时,竟有些失望。

单相思在1975年的某个夏日黄昏来临。我抱着一只早花西瓜抵达一位大朋友的家,看见一个女孩的侧面,阳光在带绒毛的鼻子上勾出神秘的线条,而尘埃在空气中浮荡。那是短暂的瞬间,我几乎把西瓜掉在地上,引起一阵哄笑。那瞬间历历在目,虽已经过时间的加工。这是我个人史从黑白照片进入彩色照片的开始。在此之前,我几乎从未接触过年纪相仿的女孩,即便是女孩,也是大姐姐级的。湜华大我两岁,由于少年丧母又得过大病,早熟而略带忧郁。她喜欢西方文学,说话文静,穿着素朴用心。最初的印象往往靠不住,很久以后,我才明白她也有激烈的一面。自己何尝不如此呢?我自幼就貌似老成,浑然不觉中说些深沉虚无的话,比如“人生是一片斑驳的尿布”一类。
    
大概由于从小与女孩绝缘,加上天性愚钝,难免有些愣头愣脑。没过几天,我就窜到湜华家,她很诧异,却温和地和我聊天。我开始常去看望她。一段绵延了四年的故事,没有什么情节,大半是去湜华的小屋,偶尔在外面散步聊天、交换书籍和感想。父辈们关系不错,于是睁一眼闭一眼。单相思不是爱情故事,没有难忘的时刻,只是一些悠闲的充满阳光的下午,纯净如水温暖如流。回家路上,有时幻想激动,不知是快乐还是悲伤,一切就这样过去了。我上中学第一年,湜华还在读高中,一天晚上,我到她的学校操场上转悠了一圈,做点唱小夜曲的梦,其实她早回家了。大约从这时起,我开始写新诗,读戴望舒、徐志摩、卞之琳和冯至。由于馋嘴,便有“月亮象冰淇淋一样升起”之类的句子,后读《围城》,发现和默存先生笔下的曹元朗有一拼,不禁对自己的写诗能力有了怀疑。1978年我转入师大附中,湜华考上大学,除了假期,很少见面,但她推荐借阅的罗素《西方哲学史》和许良英先生译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在我枕边躺了很久。十年后,我去东京一条小巷看湜华,回忆起当年这两本书的影响,她却早已不记得了。
     
那是解冻的年代,一种悸动的氛围,在半公开的议论与流言中。父辈还在从文件与讲话不断解读新的信息,揣摩报刊或斟酌自己的文字,年轻一代却已失去耐心,开始自下而上的突破。从年底开始,西单十字路口的东北角变得热闹非凡。我放学后常去那里,在橙黄色路灯下看大字报、听演讲。我忘了究竟是在那儿还是在美术馆外买到《今天》。日子不疾不徐地滚动,人人都急着考大学,我还在高中晃悠,读书不大用功但也不大费劲,写些后来再没有回头看过的文字。我常从中午就旷课去北京图书馆读小说,直到关门,好歹挤上14路公共汽车,从车窗探出半个脑袋,让风吹得头发立着归去。
    
1979年初夏,我站在一条从南而北笔直的柏油路旁,下午的阳光有点混沌,斜射下来,落在斑斑的马粪上。这条通向西郊大院的支路并不忙,极少机动车,只有些骑车上下班的人,间杂着赶马车的农民。父亲调到那个大院工作,有一间办公室兼做卧室。周末他回城时,我常会从城里到那儿住一宿。一栋巨大的九层办公楼,有着仿苏式的宽敞,周末空无一人,我喜欢夜里满楼逛荡。那天足足站了两个多小时,湜华姗姗来迟。这段时间她和我的见面多了起来,还约好暑假一起去看海。这是头一次和女孩约会,过度兴奋让人晕乎乎的,超级话痨加放声大笑。夜色渐渐降临,窗外不远,是颐和园后山模糊巨大的背影。两人并排静静坐了很久,没有拥抱也没有亲吻,直到无限倦意才和衣挤在一张单人床上入梦。
     
早晨六点,突然有人敲门,吓得我弹簧般蹦起。打开一道门缝,看见一个瘦小拘偻、肤色黑黄、皱纹密布、鬓发灰白的男人带着女人和孩子站在楼道里。他毕恭毕敬告诉我,他是来找他的哥哥郑先生。郑先生借调到父亲单位已有一段时间,他原是中央某部的才子,被打成右派后流放外地二十年,满头白发但目光如矩、清癯挺拔、精气神十足。他的女儿1978年考入北大,是常和我聊天的大姐姐,曾告诉我郑先生有一个弟弟,大学毕业不久就在1957年被株连,送到农场劳改,妻子弃他而去,刚满一岁的孩子不知所终。我自幼形形色色的人见过不少,但依然震惊于眼前的这个男人,算来不过四十五、六岁,却看上去比大他十岁左右的郑先生苍老许多,完全是个被生活压倒的老农。
     
郑先生的妻子在城里另一单位分得两间平房为家,周末全家人在那边。我回到屋里,告诉湜华我得送他们去见亲人。湜华匆匆梳理了一下,和我就此分手。从屋里出来时,她和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但郑先生的弟弟一家人浑然不觉,习惯性低头望地。在星期天早晨,我送这从云南颠簸了三天三夜的一家人进城,街上行人冷清,空荡荡的公共汽车一路吭哐作响,墙上随处可见褪色残存的革命标语。郑先生事先不知道弟弟来京,当我们掀开门帘时,他呆住了。我告辞离去,走出胡同口,方觉饥肠辘辘,赶紧找一家小铺买炸糕。长达二十多年、没有眼泪的重逢,重击在心,使昨夜显得不真实而荒唐。不久湜华来电话说不能和我去看海时,我已平静而空落落的。
    
暑假没了念想,多半时间在城外,睡在会议室皮沙发上。白天去图书馆,晚上在会议室做笔记,开始写一部从未完成的青春小说。那是一段宁静的日子,我仔细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西方美学史》与《人间词话》,被《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感动,更震动我的是张国焘《我的回忆》。我原本在文学与数学之间摇摆不定,此时终于意识到历史真实才是最不可少的。在那个炎热的夏夜,我迷茫地走在花园的交叉小径,逮了几只萤火虫,放到空火柴盒里带回来,然后让她们在屋里飞来飞去。黑暗中的流光,是关于那个暑假最深的记忆。
     
七十年代最后一个夏天就这样渐行渐远。
      
写于2008年6月至7月

人到中年的李大兴
 
07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收到很多封朋友的邮件,还包括李大兴的,都是嫌我这篇“湜华”草草收尾,看得很不过瘾。

我其实想表达的主题只是“少年维特之烦恼”,此为青春期少年的常态。实际上湜华和我都过了青春期,只是由于年代特殊,年轻人都成熟得很晚。我俩都属于“问题青年”,因此,陌生人见面时会有感应,也是她和我的缘分。

我多么希望湜华的故事是我编造的剧本,这样就可以瞎写,让人物情节跌宕起伏。但可惜,这是百分百的真人真事,所以写起来很累,顾虑多多。其实,后面发生的情节愈发离奇,连我俩的家庭都有某种特殊的联系,让人感觉到了神秘之手。

于我而言,只有记录真实才有意义,这恐怕与我对历史的理解有关,任何前世留下的蛛丝马迹,对后世都可能是幸运的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很渺小,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在大时代的动荡里,我们只能随波逐流,根本无法控制自我的命运。但是,我们能够得到一个资格,那就是:历史的见证人。
 
由于好朋友们的鼓励,还有我对此文的钟爱,让我终于决定再继续写下去。

万万没想到,那天再去万维网,我突然看见一个署名“湜华”的笔名在谈这篇湜华的文字,本以为是哪个网友在恶作剧,打开一读,顿时泪流满面……

她是真的湜华!

有点儿受不了,这太恐怖了!我把她的文字转贴在这里:
 
关于湜华,你在哪里?

送交者: 湜华


2011年05月14日16:41:00 

于 [茗香茶语]


我想许多人都跟我一样,有事没事上google,上百度,或其他什么搜索引擎把自己的名字打进去看看有什么东东,可是往往是彼湜华非此湜华也,然而前不久看到“湜华,你在哪里?”的文字,冥冥之中觉得与我有关,一看还真是。


不理解桦姐为什么要在三十多年以后,重提这些陈年旧事,是我们都“老”了吗?因为只有老人才要怀旧。


是啊,第一次看到你是在332路车站排大队等车,你拖着重重的行李,几乎寸步难行。我注意到你,是惊异于你的清丽,也为你周围那一大群大老爷们的视而不见而震惊。当然你目不斜视,只关注你的行李,拼了命地一寸寸往前挪,就连我主动出手帮你,你也只是默许,而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这就是当时的中国。我因此有一丝小小的失望,甚至委屈。本来我准备一直送你到人大,可是到了魏公村我就下了。而就在我下车的一刹那,我们的眼睛相遇了,你眼睛那么清澈,充满善意和淡淡的忧愁。我愣了一下,就被下车的洪流冲下去了。


再去找你,是跟父亲怄气。


你知道我科学家的新妈妈,其实我虽然开始对她加入我们这个家庭有抵触情绪,她也有吸引我的地方。我觉得她虽然没有我妈妈漂亮,但是她也很有气质,有威严,也很有大人物的“范”儿。而且她总是想方设法向我示好。上大学以后,我曾一度因为我的专业(塞尔维亚语)而迷茫,是她开导我说,南斯拉夫能在东西方阵营之外够独树一帜,肯定有它得天独厚的特点,中国今后的发展没准会以南斯拉夫为模式,等你毕业的时候,正是派大用场的时候呢。她的一席话让我重新燃起对对未来的信心。我知道谁也没有预示未来的水晶球,但是她的善意让我感动,我决定慢慢地学着接受她,跟她做朋友。


岂不知一天我周日晚返校前,父亲却神神叨叨地把我叫到一旁,四处看看家里没人,才对我说,你要对她有所提防,她做的饭不要吃,她给你的水不要喝。啊,那她是什么人!那为什么你要跟这样的人结婚?


妈妈走了,有父亲在,虽然他娶了新人,又建立了家庭,我并没有觉得我是孤儿,但那天晚上父亲的话让我觉得我真正成了孤儿。我出走了,但是偌大的北京城,我又能去哪里?而就在那个时刻,你善良和眼神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一次你问我的名字,告诉你我叫湜华以后,你笑着说,你应当是清澈见底的孩子啊,怎么显得这么深沉。我笑了笑,心想在你面前我就是清澈见底呀……

 
后记:

我曾多次犹豫想把此文写完,但无论如何写,也比不了湜华在虚拟空间里的突然出现而来的更加震动。在那无垠的星空里,一双黑色的眼睛注视着我,好像在说:“请把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永远珍藏在我们的心底。”

这篇文章就到此为止吧。

50岁时的作者

杨劲桦读本

大院子弟的优越感从何而来

杨劲桦:母亲节忆父亲

杨劲桦:哥哥的三个朋友

寻寻觅觅几十年,到底要找什么
杨劲桦:记忆里的学校运动会
杨劲桦:大学游泳队的姐妹兄弟
杨劲桦:厦门胡里山遇熊记,
“我们仨”差点成了偷渡犯

杨劲桦:拜谒瞿秋白墓的神思

杨劲桦:田文,我到西藏来看看你

杨劲桦:说说孩子

杨劲桦:两个女孩的友情

杨劲桦:一念之差
杨劲桦:照片的故事
杨劲桦:听来的故事
杨劲桦:人生的际遇
杨劲桦:悼恩师彭明
我所认识的同性恋朋友
杨劲桦:玛丽与我(上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中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下篇)
杨劲桦:梦里颐和园
杨劲桦:月亮的山谷
杨劲桦:邂逅那不勒斯
杨劲桦:最美好的城市圣地亚哥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部分图片选自其它微信公号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相关阅读

李大兴:1979年的蓝星星

李大兴:1980年的北京大学

李大兴:我想象中的北大精神

李大兴:回忆早年的王小波

李大兴:大木仓胡同树影依然

——王小波逝世20周年纪念

李大兴:一甲子前的北大今日

 李大兴:东四六条里的人民大学

李大兴:歧路和和解——个人记忆

李大兴:历史的温度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青梅竹马

李大兴:七号大院的悲情往事

李大兴:右派刘雪庵

与他的《何日君再来》

李大兴:武汉,辛亥革命的历史温度

田文:一个为爱而生的女人

杨劲桦:在西藏祭奠田文
青春田文,墓碑隔不断的思念
田文小说两篇:回声 · 随风飘去
田文文学评论:舒展着的边缘
田文艺术随笔:相遇——非美学的联想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