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丨寿剑刚:父亲给我的成年礼是一支香烟

寿剑刚 新三届 2021-05-16



作者简历


寿剑刚,1959年生,浙江诸暨人。1975年参加工作,杭州大学经济系78级。长期任职党政机关,曾任嘉兴市秀洲区区长、嘉兴市委副书记、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现在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工作。


原题 

父 亲





作者 :寿剑刚


 父亲离开我们一整年了。这一年里,一直想写点纪念文字,但想不好怎么切入才能把父亲的形象刻画出来,把对父亲的思念表达出来。父爱如山,父子情深,下笔也凝重啊!       

父亲30岁时第一次当爹,父母有了我。彼时父亲还在部队,母亲的工厂经常加班加点,所以出生10个月后我就被送到诸暨老家交由祖父祖母管带,一直到读小学二年级才回到父母身边。8岁以前,每年只有到过年的时候才能跟父母相聚。在我儿时心目中,对父亲印象并不深,跟母亲要亲近些。但回到父母身边后,却渐渐地跟父亲越来越亲,甚至远超母亲。     

记忆中童年的欢乐大多跟父亲联在一起。暮色中,父子俩从他单位步行回家,我常常骑在他脖子上,一路欢声笑语。这一幕就此定格在我人生最初的记忆中。冬天,父亲带我去单位的澡堂泡澡,他总是先给我洗,把赤条条的我抱进抱出抱上抱下,然后自己再匆匆忙忙地洗上一把。我长成少年后,父子俩就轮换着相互搓背,那热气腾腾澡堂里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那时每个月家里总要包一次饺子,父亲和好面,母亲准备好菜肉馅,然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擀皮子是父亲的拿手好戏,他在部队学的,母亲和我们三兄妹负责包饺子。一家人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因为有美味吃,兄妹几个尤为开心。

我们一家人

父亲做得一手好菜,还会经常学做新菜。每到星期天,父亲常会亲自下厨。直到我大学毕业在县城工作时,家里做什么特别的美味时,父亲还会打电话来要我回去。记得有一次他搞到一条乌稍蛇,我坐了四站地火车,回家去跟他分享。

父亲在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中起了决定性作用。父亲正直、善良、宽厚、节俭、认真、谨慎、孝顺。这些品质言传身教,潜移黙化,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父亲是我的榜样。他虽然官做得不大,在部队15年转业时也只是个上尉连长,在地方上官做最大时也只是个镇委书记,但他的公道正派、务实干练和清正廉洁,为他赢得了口碑。

他在做镇上石油经营组经理时,单位被评为全国商业系统的先进,为此他还进京参加表彰大会并受到了华国锋、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那张接见时的合影一直挂在海宁家中的墻上。小时候常听人说他报告作得好,人都爱听。小小年纪的我听了,既以父亲为荣,又不知不觉地在心中以他作了榜样。

父亲脾性温和,很少打骂我们,通常以说理为主。父亲难得生气的时候也很可怕。记得一次是因为我说谎引得他震怒挨了打。一次是因为我不喜欢穿那种老式肥大的短裤他很生气,认为要好看是不健康的思想。我下乡插队后自作主张去买了双皮鞋又挨了一顿训。

有一次不知为了什么亊挨了父亲的一次重揍,我觉得委屈极了,气得控制不住地发抖,跑到我们家后窗,捡起一块石头就把自家玻璃窗给砸了。父亲知道可能哪里不对,对这小子打骂也许不管用。从此,父亲再没打过我。

后面有一次我跟弟弟吵架重重地推了他一把,弟弟的腿在一只破铁炉子上磕了一个口子缝了好几针。我以为这下逃不过要挨打了,父亲也只是阴沉着脸没有动手,带弟弟去医院处理完了回家后,狠狠批评了我一顿。父亲既严厉又慈爱。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教育是最有效的。

 小时候,我们兄妹几个有个头疼脑热的,父亲都很重视。母亲常说他大惊小怪小题大作。但正是这种重视救了我。我自小体弱多病,父母倾注在我身上的关爱和精力最多。

十三四岁念初中时,由于短期内每天大运动量的跑步严重透支和损害了身体,竟得了一种罕见的病急性蛛网膜炎,中枢神经出问题了。镇上的医院可能都没遇见过这样的病例,诊断不了更无法治疗。父亲以他的经验判断这不是一般的发烧,赶紧急送杭州浙一医院,经抽骨髓化验确诊为急性蛛网膜炎,此时的我下半身已经没有了知觉。我听的真切,医生对父亲说,你要是迟送一天,这孩子就瘫痪了,把父亲吓坏了。

在浙一住院住了10多天。那时条件差,病房里都是高低铺,我住上铺。每天晚上,父亲睡在地板上,手腕上系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在我枕头旁的床架上,我要有事就扯一下绳子。他总是很惊醒,一晚上得起来好几回。父亲以他的责任心和细心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父亲在“文革”初期作为走资派挨过整,被戴着高帽子游过街,挂着牌子示过众。家里笼罩着恐慌不安的气氛。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一阵子,毎天吃过晩饭,他就神色凝重带着一杯浓茶出门,说是什么时候回来,回不回来不知道。好在不久他就被“解放”了,做了一个时期的逍遥派。

重新恢复工作后,在历次运动中虽然他也整过人,而且肯定也整错过人。但依他仁厚善良的天性,他一定也保护过不少人。在那个人斗人的年代,斗人与被人斗都不是个人意志所能左右的。“文革”结束后,随着他职务的升迁和年岁的增高,父亲越来越谨慎甚至越来越胆小怕事。不知是斗怕了呢,还是斗厌了之故。

父亲文化程度不高。他出身贫寒,是家中的长子。念完小学就辍学了,在家中帮祖父母做了几年农活后,16岁时经在外的乡人介绍去苏州一家小工厂做了学徒工。

父亲寿玉麟在部队服役

苏州解放时,街上贴着华东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他借了老板儿子的高中毕业文凭报了名并被录取了,直到入伍半年后才向组织坦白了实情。挨了个处分,但把姓名改回了自己。长大后,我们兄妹几个常常调侃他早年是投机革命,他也只是呵呵笑笑从不辩解。

退休后他写过三篇回忆文章,其中有一篇是写自己在华东军政大学听陈毅校长作报告。他还是很以这段经历为荣的。这军政大学,叫大学实在是名不副实,所以他在填各种表格文化程度一栏里,总是老老实实地填上小学文化程度。

父亲虽然读书不多,但他爱学习,大小总是一直在做领导,讲话都是自己写稿子,还写得一手好字。孩子们都还是把他看成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我在杭州念大学的最后一个学期临近毕业时,父亲来看我,四年前是父亲送我上的大学。我淸楚地记得,父子俩在学生食堂吃完晚饭出去散步,走了很长一段路后,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来歇息。只见父亲慢腾腾地从口袋里掏出包香烟,非常自然地递给我一支,然后父子俩黙黙无言地抽着。

我抽烟其实已经有一段历史。从高中时几个同学偷偷躲着人学抽烟始,到下乡插队算正式抽上了。因为父母反对,在家里从不敢抽,但瞒不过他们,母亲会在给我洗衣服时从衣服口袋里发现烟丝。上大学后断了经济来源,靠助学金和家里的接济生活,就自觉戒了烟。直到最后一个学期,想着快毕业有工资领了又复吸上了。

父亲那天主动递烟给我,当时只是觉得有些惊讶,并不明白其中的意义。直到多年后回头来看,才明白其中的意义。父亲这个举动是说,你长大成人了,你从此可以做成年男子能做的事了。天哪,这是我的成人仪式!与其说我抽烟获得了父亲的认可,不如说在父亲心中儿子已经长大成人了。

发现父亲开始走下坡路大概是在1985年前后。彼时因年龄关系,组织上照顾他从镇委书记任上调仼县外贸公司副书记。父亲一下子闲下来了,他这一辈子还没得过闲。他是个劳碌命,单位里的事,家里的事似乎有操不完的心。

父亲工作照

年轻时心全在单位里工作上。母亲跟父亲吵架时经常要翻出来的一件陈年旧事是,母亲生我妹的那天晚上,阵痛袭来感觉快生了。碰巧那天单位的石油仓库保管员晚上要请假去医院看病,父亲准了他的假并顶了他的岗。油库离我家不到100米,母亲让人去叫了他三次也不回,说是油库重地不能缺人。最后还是邻居把母亲送去厂部医院。父亲直到仓库保管员返回才赶往医院。父亲就此欠了母亲一辈子。

调到县上后,单位的事不用他操太多的心。儿女们都工作了,家里经济上的压力一下子减轻了。母亲已退休在家,家里也用不着他操太多的心。那个时期父亲有点无所适从,一下子从单位到家里都是不可或缺的人,变成无足轻重无所事事了。慢慢地背也佝了,歩态也沉重了,头发也大片地白了。

很快到了60周岁,就办了离休。这下他彻底赋闲了。他的时间和精力都打发在家里,吃完饭洗个碗可以洗半个多钟头,什么事情都细模细样地做,反正他有的是时间。晚上看电视看到毎个台都是雪花点方才肯歇。现在想起来,是缺爱好、缺朋友、缺运动这三缺摧毁了他。除了工作他没有任何业余爱好,少有亲戚朋友、同学战友好交心聊天,爱劳动而不爱运动。

这个时候年轻时得的气管炎慢慢发展成老慢支,在一次咯血后把烟也戒了,中年开始有的高血压渐变成冠心病,身体每况愈下。但衰老的过程是悄悄进行的,父亲自己没有努力去抵抗,儿女们这个时候都忙于打拼事业和自己的小家庭,对此既缺乏经验,更没釆取行动来延缓父亲的衰老。人生是一条永远向前的河流,待你意识到,待你有经验时往往已无法回头无法补救。这也成了我们做儿女永远的心头之痛。     

父亲进入暮年后,经历了四次心脑血管大病,靠着他强烈的求生欲望,毎次我们都从死神手里把他夺了回来,但他衰败得很快。每病一场,状态就下滑一大截。这中间还动了次切除胆囊的手术,术后由于护理不当,伤口形成一个切疝瘤,越长越大竟有小西瓜一般大,成了身体的一个累赘和负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最后几年,父亲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只有逢年过节时,我们才把他接回家中。那几天是父亲一年中最开心的日子。这期间妹妹有几次把父亲接到她家里去小住几日,父亲也是开心的。把父亲常年放在医院,从我们子女的角度想,医院治疗护理水平高,安全性好,我们放心些。但我们没有从父亲的角度想过,甚至都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

其实从父亲的反应看,他是很不情愿的,在医院举目无亲,孤苦伶仃,一切都是陌生的,冰冷的。因此他会感到孤独、冷清,会有不安全感甚至恐惧。但这些都被我们忽略了,即便想到也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而不愿深想。人老了真是苦啊,只能听凭子女安排而失去了自主性,既悲哀又无奈。老人这个时候的精神痛苦和精神需求,往往缺少子女的关注和回应。     

父亲第一次脑梗昏迷了五天,我们第一次拿到医院的病危通知书,心情极度伤痛。头天晩上我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想到父亲可能醒不过来从此父子阴阳两隔,失声痛哭了一场。父亲第二次心脑病急性发作时,我正在北欧出访,妹妹打电话来说父亲病危已送上海。那天晚上,在挪威清冷寂静的星空下,父子俩相伴50年的情景一幕一幕在脑海里回放,心痛至极。第二天就中断访问往回赶。到了后面几次病危,好像都有点麻木了,心理上应该已经有了父亲离开的准备。

父亲70岁后小脑就开始萎缩,虽然两次脑梗愈后竟然奇迹般地什么功能都没丢,但性情却大变,变得越来越自我自私,脾气越来越坏,甚至出现些怪癖,经常会犯糊涂,时空错乱。跟他年轻时完全相反,变了个人似的,仿佛内心深处压抑约束了一辈子的负面情绪都被唤醒了。

父亲变得陌生了。他是来向我们,包括我母亲索债来了。好吧,也该我们还债了,我们欠他实在太多了,这辈子还不清。其实,我们对老年痴呆还是缺乏了解。不是父亲变了,是疾病所致,是老年痴呆的症状。我也是在读了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写的关于衰老和死亡的《最好的告别》后,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但当时我们不理解不明白,没有给以足够的耐心与宽容。我们弟兄俩甚至遵母命严肃认真地跟父亲长谈了一次,指出他的不良变化并希望他能改过。父亲就像小时候在挨他训的我们,脸涨得通红,答应一一改过。亊后他一切照旧,就像小时候的我们。现在回想起来,既惭愧,又可笑。

父亲去世前不到半年的一个周末,我去医院看他。他状态好时,我进屋和离开时,父子俩会头顶着头顶一会儿,那一刻他会很开心。说实在,不仅仅是父亲需要我们,我们也很需要他。我们不仅仅是在尽孝,父亲在,我们的情感有寄托有归宿。在内心深处,我们依然需要父亲那温暖的爱。

父母晚年

那一天,他状态不错,父子俩面对面坐着。他突然开口对我说,活着很无聊,没意思。我竟一时无言以对。过后我明白过来,父亲已经没有了生的欲望,他想放弃了。活着对于他来说,已经没有质量,甚至没有了尊严。最后一两年,他大小便时常失禁。父亲活得太苦太累太折磨人了!他就像一盏油灯,快油尽灯灭了。我隐隐预感到,父亲的大限快到了。

父亲最后一次被送入重症监护室是因为心肺衰竭。当天晚上医生告诉我,这次多半过不去了,问我要不要切喉管上呼吸机,要不要插胃管上鼻饲?我们兄妹一致意见,都不上了,听其自然,尽可能减少伤痛,让父亲平静安详地走。父亲虽已不能言,但我们知道这符合他的心愿。这时我也已经明白,让他无痛苦有尊严地走,是我们与父亲最好的告别!

他走前的那天晚上,我在医院陪他。打了吗啡后,他平静地昏睡着,我一直握着他的手。过了12点,他突然醒来,两眼放光,面带微笑地盯着我,似乎想跟我说话。终究他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样的情况持续了约一分钟,他又重新合上眼昏昏沉沉睡去。

太神奇了,要知道这么清彻明亮的眼睛,我只在父亲穿着上尉军官服帅气的照片上才见过。我至今不明白其中的意义。父亲是在跟我作告别吗,父亲是想叮嘱我些什么吗,抑或只是传说中的回光返照。我愿意相信,这是父亲在向他深爱着的儿子作最后的告别。

父亲是1930年生人,卒于2016年9月14日,享年87岁,也算长寿。如果有墓志铭,我想我会选择把“忠诚、慈爱、谨慎、劳碌”这八个字镌刻在他的墓碑上。

父亲走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像丢了魂似的,整个人空落落的,好像五脏六腑都被捣空一样。没有太多的悲伤,就是空虚,父子一场,如梦似幻。给了我两次生命的人走了,养育我长大并教给我做人道理的人走了,仿佛根被抽走了。什么人也不想见,什么事也不想做。

 父亲忌日前一天,女儿陪我散步时父女俩有一段对话,我照录如下,以告父亲在天之灵。

女儿:人死后会有灵魂在吗?我:希望有吧。

女儿:为什么?我:一来可以告慰在世亲人,二来也可让活着的人减轻些对死亡的恐惧。

女儿:那你认为爷爷的灵魂是死前那个疾病缠身神志不清的灵魂呢,还是有的选,会是他年轻状态好时的灵魂?我:还真没想过这问题,是个好问题。我们希望是爷爷年轻力壮风华正茂时的灵魂吧!    

天堂里的父亲,您还好吗?如果有灵魂,就请您常来我梦中父子相会吧。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父辈的背影

张曼菱:平地比高山更伟大,

布衣父亲是我的启蒙之师

爸爸帮我抄诊断书“病退”回京
钟海明祭父文:从哪里来向何处去
朱新地:“双博士”父亲的海归之旅

俞可平:父亲是花山村的普通农民

张维迎:爸你放心吧!
为了你活过100岁,我不惹麻烦
陈好梅:父亲陈荒煤,
搞电影是“戴着镣铐跳舞”
李杭:我爹是台湾归来的地下党

海归父亲魏英邦,

背负“作风不正”冤屈离开北京

秦曼琳:父亲跌撞沉浮终不弃
蒋蓉:父亲走了,我跌入一条悲伤的河
袁晞:九一八,父亲的抗战
曹培:爸爸拥有苏世独立的自由精神
韩贤强:父亲:被辜负的生命存在
赵絪:父亲赵俪生,在苦难中磨砺

邓其平:爸爸是牺牲在朝鲜20名团长之一
杨立伟:抗美援朝时的父亲

张河:我的汾阳情结
李榕:爸爸的故事
老鬼:我的父亲
王永刚:父亲在滚滚洪流中南下贵州
汪朗忆汪曾祺:老头儿“下蛋”
杨劲桦:母亲节忆父亲

陈昭宜:爸爸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马雅:父亲马洪在改革开放年代
父亲刘建章:两次政治运动中蒙冤
对话钱宁:我的父亲钱其琛
叶小纲:父亲叶纯之二三事

李世培:我和父亲李一氓的两次会面
吴同:怀念我的父亲吴兴华
陈小春:给天上的爸爸问个安
渝笙:用文字给父亲砌一个坟茔

张鸣:父亲是国军少校军需官
父亲庄则栋:“做官两年倒霉几十年”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