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两情丨张严平与杨南生:一段纯粹而浪漫的忘年恋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5-24

人物简历


张严平,1955年出生,山东人,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中文系,1982年毕业后分配新华社国内部,现为新华社中央新闻采访中心、国内部政文采访室记者。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高级记者。


杨南生(1921年~2013年),生于缅甸仰光,原籍福建海澄。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系。1947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生,1950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任职重工业部汽车实验室、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中央实验室、中科院力学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机电设计院、航天部第四研究院等。退休前为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员会顾问。


原题

张严平与杨南生

新华社记者与归国将才

之间纯粹而伟大的忘年恋

(外两篇)



转载微信公号

三姐爱读书



摘要:1955年,她在山东沿海一个军营出生,他已从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参与研制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1970年,她在中学课堂上朗诵自己写的诗《我与“东方红”一起遨游太空》,他已经是火箭专家,把“东方红一号"送上天宇的“长征一号”正是他参与设计的;1982年,27岁的她成为新华社记者,采访“两会”的科学家代表,他就是其中之一。这一年,他61岁,已是“战功赫赫”的航天专家。她是新华社记者张严平,他是中国火箭事业的开创者、火箭专家、塑性力学专家杨南生。1986年他们结婚,幸福相守了27年,2013年,杨南生去世。在杨南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张严平带着对丈夫的思念,写下的回忆录《君生我未生》近日出版。


张严平著《君生我未生》,文化发展出版社2021年出版


“一个是初出茅庐、单纯幼稚的小记者,一个是阳光、丰富,阅尽世间、心灵高贵的智者,两颗最纯粹的心,仅仅因为爱,走到了一起,就像两个纯真无邪的孩子。”


无论是身份地位,还是年龄阅历,都相差悬殊的两人,竟然在茫茫人海中,从相遇、相识、相知到相守,张严平与杨南生之间至纯至上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

张严平与杨南生


01


张严平,出生在山东沂蒙一个军人家庭。或许因为早产的缘故,为人性格内向,耽于幻想,感性思维特别发达。

1982年,张严平从山东大学中文系毕业,是年被分配到新华社担任记者职务。

杨南生,早年就任于西南联大,后来公费出国进修,获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杨南生学成归来,将毕生所学,奉献给一生挚爱的航天事业。

他一生待人亲切幽默,除了事业以外,酷爱音乐与文学,虽至花甲之年,却让人感受到一颗从未衰老的心。

两个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却在因缘际会之下,邂逅彼此,甚至撞击出了爱的火花。

在《君生我未生》一书中,张严平如此陈述她与杨南生之间第一次相遇的情景。

“当得知我是记者前来采访时,他露出一种像大人看小孩子把戏一样的逗乐神态,故作恭敬实则有点儿戏谑地拉长声调说:‘噢,原来是记者同志。’”

此情此景,直觉告诉张严平,这位采访对象不太配合。

年轻时的张严平


事实果然如此,杨南生一点儿也没认真对待张严平的采访,总是一副答非所问的样子。

到最后,杨南生反客为主,不时地向张严平抛出几个与采访毫不相关的问题:

“你们80年代的青年最关心什么啊?”

“你们喜欢听什么样的音乐?”

“80年代的青年对未来有什么愿望?”
……

这些个问题犹如洪水猛兽般叩开了张严平的心扉,她十分认真地向杨南生谈起了那个特定的年代所涌现出的诗歌与文学。

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了,张严平没有获得任何对稿件有用的素材,却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却被杨南生一种看不见的气场深深吸引着。

这真的是一段与众不同的奇遇。


02


对于杨南生和张严平而言,或许这只不过是一次普通的采访,平凡的谈话,就此别过,不会再有任何交集。

然而,缘分注定是不按常理出牌的,第一次遇见之后,两个人竟然再次不期而遇。

在驻地的餐厅就餐时,杨南生和张严平竟然再次相遇,幽默的杨南生两手一摊,说道:“记者同志又要采访了!”

接下来,两个人随步而行,一边走一边聊。

杨南生聊起了他最喜欢的音乐家贝多芬、肖邦、莫扎特,还聊起了他最喜欢的外国诗人、作家和小说。

随着见面机会的增多,两个人越聊越起劲,张严平看到了他的坦诚与透明。

随着聊天的深入,杨南生跟张严平谈起了他曾经的初恋,他的家庭,他去世的妻子,无所不谈。

杨南生讲得异常平静、平淡、真切,而张严平则愈加清晰地看到“一个如蓝天一般纯粹的人”。


有句话说得好,“幸运降临的时候,你常常一无所知。”

对于张严平而言,在感情上她是一个启蒙较迟的人,下乡时曾经暗恋过一个男生,可是还没走到表白的那一步,对方便已结婚了。

这段恋爱未遂的经历,没有给她留下任何波澜,可以说是无关痛痒。

然而,在1984年的春天,她的爱情鸟竟然不期而至,让她芳心萌动。

正当她自我陶醉地背诵舒婷的诗时,猛然发现杨南生那双明亮的眼睛一直在深情注视着她。

正当两个人散步到驻地门外时,杨南生买了两个冰棍儿塞到她手上说:“你吃一根儿,再替我吃一根儿。”

爱情就这样悄无声息、猝不及防地到来,一切让彼此乱了方寸。


03


到最后,采访期间结束了,杨南生要坐飞机返回大西北的陕西,而张严平也要回归自己繁忙的采访工作。

自从机场一别,书信成为了他们传情达意的唯一途径。

在书中,张严平说,“在那些天各一方的日子里,写信、读信、等信是我们生活中无比快乐也是淡淡忧伤的时刻。”

杨南生和张严平就靠着书信,书写内心无限的爱和满心的思念之情。随着信件一封封地拆开,彼此之间的了解更深了,爱也更浓了。

然而,在爱情的世界里,除了有柔情蜜意,还会有狂风暴雨。横亘在杨南生和张严平之间的巨大鸿沟,便是两个人悬殊的年龄差距。

因为两个人之间的巨大年龄差,反对声最大的便是来自张严平的父母。为了女儿的一生着想,军人出身的父母更是放出狠话,要么忘掉他,要么别回这个家。

然而,对于深陷情海的张严平而言,她是多么深爱她的南南,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1986年6月2日,冲破种种世俗禁锢的杨南生和张严平,喜结连理,如愿成婚。

杨南生和张严平的结婚照


婚礼就在杨南生在陕西“家徒四壁”的小屋里,没有酒席,没有仪式,有的只是几个朋友各自从家里端来的拿手菜,和从院子里摘来的鲜艳的红玫瑰。

尽管如此,在杨南生和张严平看来,这却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婚礼。

对于杨南生和张严平而言,29年的相遇,27年的相依相伴,两个人相濡以沫,相敬如宾。

杨南生以他宽广的胸怀接纳了张严平的一切,而从小没做过饭的张严平为了杨南生,买了一堆做饭的书,认真研究。

正在下厨的张严平


04

写在文末


正如张严平在回忆录《君生我未生》中所说的,“因为有他,我相信人间是美好的;因为有他,我相信这个世界存有高尚;因为有他,我懂得了爱情。他保护了我对这个世界、对生命与人性全部的信任与信念。在他的天空下,我像一只小鸟,虽然卑微,却活得自由烂漫。”


在杨南生的庇护下,张严平活得开心快乐,做那个最真实、最自由的自己,她可以永远长不大。

然而,在这个世界上,有始就有终,这是自然规律,谁也主宰不了命运的终结。

当杨南生辞世以后,张严平痛苦万分,她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一度走不出没有杨南生的事实。

在那段痛苦的日子里,张严平看过心理医生,去过美丽的西藏,荡涤心灵,让滴血的心得以安放。

她还利用各种机会走向更多的地方,让她穿越时光隧道,寻访当年杨南生奋斗过的地方,去感受他更深的心灵世界。

“记忆力会减退,但灵魂会记住一切。”在杨南生过世后的日子里,张严平靠写日记,与自己的爱人说说话,几年时间写了76本日记。

杨南生与张严平之间至真至纯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


外一篇

君生我未生:

一颗高贵的灵魂背后,

一段老夫少妻的爱情



白茶的麦田


《君生我未生》是一本爱情回忆录,作者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张严平,张严平与我国固体火箭开创者杨南生相伴27年,在杨南生去世后,她把两人相识相恋相伴的经历写成此书。


翻开书,随着书中缓缓流淌的文字,我逐渐走近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逐渐了解那代人是如何度过他们的青春,也逐渐懂得他们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此书,去看看那湮灭的岁月背后尘封的故事。


1950年,杨南生从曼彻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一、幸运降临的时候,你常常一无所知


杨南生曾对张严平说,在茫茫人海中,我们相遇又相爱的概率几乎是亿万分之一,人生旅途中任何一个细节稍有变动,我们都可能永无交集,就像两颗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隔空运转着自己的生命航线。


1984年,张严平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第一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在她采访陕西参会代表的时候,遇到了杨南生。


在张严平抛出一个个关于他工作的问题后,杨南生总是笑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只有最后一个问题,“您这一生感觉最幸福的是什么?”杨南生回答:“我这一生最幸福的就是在天上转的人造星星里,有我亲手摸过的东西!”


当时的张严平只知道杨南生是个科学家,对他从事的具体工作一无所知,当然也不懂杨南生工作的保密性。


几天后,两人再次相遇,聊文学、聊音乐,竟异常投契。两人经常有默契地碰到,然后边走边谈,张严平惊喜地感受到杨南生不符合年龄的真诚与透明。


周总理签署任命书,任命杨南生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四分院副院长


杨南生忍不住打电话向张严平表露了心迹,可转眼两人就面临着分离。两会结束了,张严平偷偷送到机场,杨南生喜出望外。


从此,两人开始了鸿雁传书。两人的相爱受到了张严平父母的阻拦,毕竟谁也不愿意自己年轻的女儿,嫁给一个年纪大几十岁的人。


但张严平坚持自己的选择,偷偷开了介绍信,跑到陕西,嫁给了家徒四壁、花甲之年的杨南生,从此也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直到两人相伴27年、杨南生去世前一个月,杨南生的关系才算正式转到北京。


即使是这样,张严平回忆起与杨南生的相遇相恋,依然充满了感恩,她说“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



二、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杨南生是一个以科学探索、民主作风为原则的人,这样的精神底蕴,与他幼时的家风,青少年时所接受的教育必不可分。


杨南生曾就读于著名的西南联大,在这里,他懂得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的可贵。


杨南生常说,西南联大给予他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生观价值观。


有一次上大课,教室的门突然被打开,一位身穿军服的国民党要员在梅贻琦校长的陪同下,出现在门口。要员神气活现要往教室里闯,梅校长微笑着用手拦住,一言不发,要员只得尴尬地停住脚步。


台上老师把一切看在眼里,神情如常,只管讲课。学生们亦只管听课,对一切视若无睹。国民党要员站了一会儿,自觉无趣,只得退走。


这一幕被杨南生记在心里,让他懂得,在傲慢的权力面前,总有一种东西不可以屈从,那就是科学的尊严、人的尊严。


杨南生一辈子在心里重重地刻着西南联大的“胎记”,他生命的肌理,他一生高贵的灵魂皆来源于此!


这样的一个杨南生,当他在工作中遇到独断专行、以权势压人,他是难以接受的,因为这违背了他的科学信仰。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杨南生,才能不谙人事的纯净,不惧权势的勇敢,只把理想抱负、为国为民作为自己的第一原则。



结语:


爱因斯坦说,任何一种伟大高尚的事物,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科学成就,都来源于独立的个性。


法国作家蒂埃里.勒南说,没有思想自由,就没有科学,没有真理。


杨南生坚守了一个科学家的信仰与品质,这让他在科学的领域取得了胜利,也让他散发着人性之光辉。


外一篇
著名航天科学家杨南生妻子
张严平回忆录《君生我未生》 
真挚纯粹的传奇爱情




作者:杰阅轩



“ 平平,我深爱的Child wife:我真爱你啊!望保重,并望一定要继续寻求幸福,这也是为了我!吻你!你的南南!1988年12月29日 2005年9月11日(再)。”


这是一份遗嘱。


写这份遗嘱的人,名叫杨南生,是我国火箭固体发动机的领军人物,我国首批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特殊时期受我国特别保护的科学专家。


成功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长江一号”火箭的三级固体发动机,就是由他带头研发的。


他还参与研制了我国潜射导弹“巨浪一号”两级发动机,还为我国战略导弹做了一系列预研工作。


他是打开我国固体发动机研究大门的开创者。没有他,我国的固体火箭至少要在黑暗中多摸索六七年。


可以说,他的前半生都奉献给了我国的火箭固体发动机事业,功勋卓著,但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关于他晚年的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


怎么传奇?从上面这份无关遗产分配,只有浓浓深情的特别遗嘱中或许就可以看出来。他称自己的妻子不叫“wife”,而叫“child wife”。


为什么他会这么叫呢?


杨南生陪同领导观看试验发射


01


杨南生一生娶过两任妻子,第一任妻子名叫莘耘尊。莘耘尊是他的同学,后因病去世。


第二任妻子叫张严平,是一个新华社记者。两人相差三十几岁。张严平因报道“两会”,采访了杨南生,两人因此结识。


一交谈,两人心性相通,最后克服相差三十几岁的年龄差,终于领到了结婚证,在陕西杨南生驻地的简陋宿舍里,举办了简单的婚礼。


结婚那天,待庆祝的朋友散去,张严平捧着红彤彤的结婚证,呆呆地看了半天,歪着脑袋故作深沉地问杨南生:“南南,结婚意味着什么?”


杨南生深情地望着张严平,对他说:“结婚意味着,从今往后,我们将要共享我们生活的快乐喜悦,共担我们生活的困难艰辛。但是,小平平,我只想让你得到快乐和幸福。”


结婚后,杨南生的确信守承诺,将不好的东西都自己承受了,而把所有的快乐和幸福都给了张严平。


首先,他为了新婚妻子,在工作地点上做出了让步。


作为一个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老科学家,杨南生打算后半辈子将在陕西秦岭的大山里度过。但是,现在他又有了一个小他三十几岁的小娇妻,是一个丈夫。


回想第一任妻子莘耘尊跟着他走南闯北,颠沛流离,最后病逝,他改变了主意。为了让张严平不再重蹈第一任妻子莘耘尊的覆辙,他决定申请调入北京工作。


但是因为一些组织上的原因,他的调令迟迟没有下发,两人只好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


杨南生(左)在实验室


02


“有邮差在,生活就充满诗意。”


这是杨南生和张严平,都特别喜欢的一句诗。


在那个电话还没有普及,互联网还没有发达的年代,写信收信成了他们最幸福的事。


从1986年结婚到1988年杨南生调入北京工作,两人全靠书信沟通交流,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有一封信。


他们对彼此之间有多依恋,从杨南生的信中就可以看出来。


“亲爱的小平平:算来已经分别近70小时了。两天来,我白天做不下任何事情,晚上又辗转反侧不得入梦了......”


这是1986年7月15日,杨南生给张严平写的信。那时,他们刚结婚一个多月。


柳永有诗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爱情一旦来了,相思自然接踵而至。


不分朝代,不分年龄。


杨南生虽然是一个阅尽沧桑的大科学家、智者,但是在爱情面前,他只是个男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一个刚结婚的丈夫。


新婚燕尔,就要两地分居,这无疑是对这对新人的折磨。


杨南生在试验室


柏拉图曾说:“当爱情轻敲肩膀时,连平日对诗情画意都不屑一顾的男人,都会变成诗人。”


杨南生虽然是“理工男”,但却十分喜欢音乐和文学。


苦闷的时候,除了听音乐、弹钢琴,还会将思念写成诗,寄给张严平,共享他们的生活和情感。


那时候,虽然分居,但有了爱情的滋润,他们的心里都是甜的,所望之处都是美好的。


比如,他在《古塔》一诗中写道:


疲乏的夕阳
掩映着疲惫的面颊
窒人的晚风
浮动着叮当的耳环
你,顽皮的蝙蝠
慢些穿梭吧
不要扯散它宁谧的目光
你,饶舌的燕子
轻些唠叨吧
可别敲断它绵延的冥想
......


又比如,他在《和谐》一诗中写道:


竖琴流出小溪潺潺
横笛窃听双燕喃喃
掌心上感觉到手指在弹奏
胸膛里共鸣着合拍的歌唱
左半脑醉心于晶莹的音符舞蹈
右半脑神往着朦胧的旋律荡漾

他们就这样你写我回地三天两头写信。


他们在信中谈论三毛、琼瑶的小说,谈论萧伯纳、谈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苏东坡的《水调歌头》。


他还几次在信中说:“我的小平平,只有你感觉幸福了,我才会感到幸福!”



杨南生把张严平这个child wife 当成了一束光,照亮了他的晚年生活。


我扯下一片雨
你就在雨中升起霓虹
我扯下一片夜幕
你就在夜幕上洒落星星
我搬来一座山
你就将山燃成火炬
我放出一只风筝
你就还他一只自由的山鹰
无数逆风而行
你总能让我看到
远方闪亮的灯火
无数阴霾重叠
你总能让我发现
红尘之上的星空
......


陕西这边,是杨南生诗情画意的书信和真挚而热烈的文字。


北京这边,是张严平的期待,以及收到信和礼物的惊喜。


两颗心,就这样一来一回地慢慢贴近。


杨南生介绍固体发动机助推东方红卫星翱翔太空


在杨南生的一封封来信中,张严平更加懂得了杨南生那个阅尽沧桑的丰富而高贵的灵魂,对于这样一个始终心怀赤子之心的人,她能给予的只有最纯粹的爱。


她信中说:


“我愈来愈强烈地感觉到,我的爱、我的生命真正找到了她的归宿,唯一她所要找寻的归宿。她的现在、将来,整个生命都与她寻找到的人共生共息。一个生命决定了另一个生命,‘灵魂相依’——别无选择。”


在她的内心深处,杨南生不仅是她的丈夫,还是朋友、情人、哥哥、my child.....是她所追求的精神伴侣。


她甚至在一次回信中赋诗说:“我来到这个世界,只因为,有你。”


他们成了彼此的灵魂伴侣,给予对方精神上的诸多慰藉。



03


晚年遇见爱情,杨南生不仅成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年轻”男人,会写诗、送礼物给小娇妻,同时也是成了一个长辈一般通透的大丈夫。


张严平在和杨南生结婚前,曾去过山东父母家,跟父母说过这件事。


但是,军人出身的父亲很难接受女儿的这桩“老夫少妻”的婚姻,于是跟她断绝了关系,为此张严平心里既惭愧又难过。


为此,杨南生开导她:


“他(张爸爸)对我们的结合,既然目前所唯一保留的意见是“年龄差”,那么这一点就是作为父母所自然会有的心情。他所担心的是因“年龄差”所产生的对你许多深情的不放心。”


“人只有充分长大了才能恰当地处理此生可能遇到的一切问题。”


在杨南生的循循善诱的劝导下,张严平逐渐理解了父母,也缓和了和他们的关系。后来,张严平父母还和杨南生成了比较好的关系,甚至疼爱杨南生比张严平更多一些。


每年山东枣子一上市,张妈妈就挑最大最好的寄到北京,叮嘱张严平煮红枣粥给杨南生喝;


张严平每次回山东,父母都要又包又煮地让她带一大盒饺子给杨南生,说他爱吃。


张严平每次去探望父母,父母都会说“南生还好吧。”“好好照顾南生,他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啊!”直到去世前,父母都还记挂着杨南生这个“大”女婿。



有句话说得好,爱一个人就要爱她的全部,包括她的家人。


作为一个“大”丈夫,杨南生这一点是合格的。


虽然他是导致张严平和父母产生裂痕的主因,但是他不仅没有因此怨恨,而且还极力劝慰张严平,让她慢慢修复和父母的关系。


古诗云:“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


跨越了父母这一关,他们的结合,再别无它碍。


一个是开创我国固体发动机的大科学家,一个是涉世未深的新华小记者;一个是花甲之年的老翁,一个是活力四射的女青年。


他们的结合,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情,什么是爱情的最高境界,堪称传奇。



文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两情
谢悦:新冠时期的爱情
吴玮:蟹为红娘,我们良缘偕老
徐晓:与丈夫有关的日子
谭丹柯:我没有入团,
却娶了团委书记当媳妇
谢咸玉:我和我的咸菜妻子
胡敏:上海知青阿佤女,
五口之家的悲欢离合
卢治安:她和我一起解说“收租院”
梁晓声:幸运的初恋,
在环境压力下无疾而终
1978,我那没有发声的初恋
韩晓秋:家有憨夫,咱有话好好说
葛有彦:我们三岁相识牵手到七旬
徐瑞清:蜜月里,新娘送我上大学
卜新民: "北漂"四年鸿雁传书纸短情长
张玉秋:男同学给我课桌里偷塞水果
马莉:解冻时期的校园爱情故事
刘晓华:别了,我的爱人
周永威:悬崖边边上的师生之恋
陈希米:要嫁就嫁个世上最优秀的
卢治安:塞北初恋,此情绵绵五十秋
陆伟国:我的初恋
赵建伟:革命少年,荷尔蒙何处安放?
严向群:革命时代中学生与男女界限
革命时代的性压迫与“作风问题”
王彬彬:女特务,禁欲时代性启蒙
冯印谱:革命年代的“革命婚礼”
陈月宝:革命时代的婚恋逸事
胡发云:我们七十年代的“异端”爱情
龚国庆:我们夫妻的相处之道
赵刚:她那双会说话的眼睛,
让我又一次闯入禁区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