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桑榆丨卢红:如何养老,一个无法回避的挑战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6-08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卢红,1957年生于重庆,1975年下乡,1977年高考后回城,客居岭南28载,半生教书育人,闲暇阅读写作绘画。广东省作协会员。


原题
唯老独尊
中国养老现状及探讨




作者:卢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标志。法国作家司汤达说:“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老”并不意味着衰败和被抛弃。历尽沧桑的老人像身经百战的士兵带着荣耀的伤痕站在人生的山峰喘息,他们俯瞰着曾经走过的路程,内心五味杂陈,更多的是满怀依依之情。山下的后人理应向他们行注目礼。因为尊敬老年人,不仅仅是尊重他们对家庭的贡献,也是尊重人类的劳动。

——题记

 


1. 老龄时代咋来得那么快

2011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六十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8499万,占总人口比例13.7%;谁也没有料到,中国老人如绵雨初晴后的蘑菇呼啦啦冒出一大片来,十年以后,竟增加了将近一亿人。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18.7%,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总占人口的比重13.5%。

按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7%,那么这个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度老龄化社会。据专家预计2027年我国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2050年将达到4.8亿人。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形势,传统的养老观念和现有的养老方式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是涉及到每家每户的头等大事。

从1977年至2016年在计划生育的政策下,我国诞生了1.76亿独生子女,再加上2016年以后自愿计划独生的,到2020年达到约1.8亿。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有两个老人,也就是说,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共有3.6亿。有一位独生子女网民如是说:“父母的养老问题,可以说是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问题。害怕父母老去,害怕他们突然生病,自己要上班又要照顾父母,可能真的是两头忙。还不能去外地工作,平时需要回家陪陪父母,不想他们太孤独……”从这位网民的感言可以看到众多独生子女的困惑及其父母的悲哀。事实上独生子女根本不可能都留在父母身边,他们中不少的人去了国外或外地定居;于是,空巢老人逐年增加。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我国空巢老人达1.2亿人。(其中有少数是多子女家庭的老人)

有的空巢老人独居猝死了很多天都无人知道。我身边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老先生去世之后尸体发出腐味儿,直到邻居们闻到不对劲才通知他的独生女儿回去打开房门才得知真相。听闻后一股冷气不禁从脊梁上袭来。兀自想起一首古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失去“独钓”能力的老人被子女离弃或虐待(自愿放弃抢救的除外),其境况惨不忍睹。

六十五岁至七十五岁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大多身体功能比较健全,独立生活没有问题,因而即便成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独行客,依然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兴致。但是, 当时光的列车向耄耋之年轰然驶去的时候,老年人在猝不及防中,发现曾经百折不挠的壮志雄心陡然变成了一颗玻璃心。因而年轻老人必须未雨绸缪,与家人一道运筹帷幄,将晚年的生活做一个较为妥善的计划和安排。否则悔之晚矣。

2. 选择一种适合于您的方式养老

就目前我国老年人的养老形式来看,无外乎有以下这几种:

居家养老

家是我们的避风港和安全岛,无论什么年纪,家都是最好的地方。居家养老受到大多数老人的青睐。这种形式又分两种,一种是和子女同住:有的是住在某一个子女家,有的是轮流到几个子女家去住。

成都的Z女士单身未婚,老母亲脾气温和,女儿又极其有耐心,母女俩住一起相处融洽。现在她母亲100岁了,女儿还陪伴左右。当然,这种情况比较单纯和特殊,如果有女儿女婿或者儿子媳妇,再加上孙儿孙女一大家人,那就比较复杂了,很难说没有矛盾,尤其是婆媳之间极容易发生抵牾。

当然也有例外。重庆的Z先生是家中最小的儿子特别孝顺,媳妇心底善良又能干。十几年前因为兄嫂和父母相处不好,他们就把老人接到家中伺候,几年前父亲驾鹤西去,如今88岁的母亲依然还和Z全家一起生活。Z家中还有女儿女婿和两个外孙以及保姆。四世同堂含饴弄孙,其乐融融。

重庆的P妈妈今年91岁了,她有三个儿女,先生多年前去世,她和儿子媳妇住在一起,彼此相处不错。前些年她每月从退休金里拿出1300元交给儿子作生活费,从去年开始每月缴纳2000元。每年的7、8、9她会去成都的小女儿家处避暑。P妈妈在后代的照顾下,身心愉悦,精神矍铄。

居家养老的另一种方式是老人独居家中,但和子女的家相隔很近,比如在一个小区甚至一个单元或者一二十分钟的车程距离,由子女们轮流照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俗话说远香近臭,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叫距离美。当然,独居老人必须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江苏C先生的95岁老母亲采用这种方式多年了。

C先生将母亲家里各个房间的门槛全部拆除,为老人提供无障碍通道,而且在房间(洗手间除外)装置了摄像头,两个子女轮流上门照顾母亲,同时他们可以每天24小时观察老人的状况。老人将退休工资的一部分拿出来按劳付酬。

关于老人为照顾自己的子女按劳付酬的做法,网上有些争议。有的网友认为这是钱买来的亲情,坚持这样做的老人却认为,亲情也需要金钱支撑。采用这种做法的F先生说:“反正我们走后财产都是子女的,与其捂得紧紧的,还不如现在拿出来发给子女,皆大欢喜。”

居家养老的家庭大多比较和睦,子女有较强的责任感,两代人通常用协商的方式来处理矛盾,协调关系。

不过,居家养老家庭的子女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拿出十二万分的耐心和毅力,诸如如何防止老年人摔跤、如何让卧床的老人不长或少长褥疮、如果长了又如何处理、如何监督老人吃药、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赶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等等,都必须一一考虑周全。子女们需要相当的智慧来观察和处理老人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尤其是老人处于失能或半失能状态下,对子女的考验尤为严峻。就像母亲照顾初生的婴儿那样细致而入微,可能更加费神费力。子女有时候忙起来会忽略老人,老人就会耍脾气使性子,对某些事情无法达成共识的时候,两者之间发生矛盾在所难免。

北京C女士的母亲在102岁时仙逝,在这之前有两年的时间处于失能状态,除保姆以外,由三个女儿轮流照顾,而她们仨也是六七十岁的人了,所以倍感力不从心,虽尽心尽力,但叫苦不迭。想想看,如果轮到独生子女需要照顾双亲的时候,那境况是多么不堪。前面提到的照顾母亲多年的Z女士63岁了,一年前老母亲在ICU抢救过来以后,母女俩就一直住在医院,几个月前Z也病倒了。面部神经麻木,正在治疗中。
 
抱团养老
 
这种方式在为数极少的人群中试验性地展开。它指的是几个亲兄弟姐妹或者多个好朋友相约租几套房或一栋房,请一两个专职的家政服务人员料理生活,再请兼职医护定期上门问诊。居住条件和家政服务的档次根据老人收入分为中高档两种。这种养老方式的好处在于比养老院自由,特别具有家庭的氛围,在一年当中还会抱团外出旅游几次。这种比较适合70至80岁的老人。

抱团养老需要几个前提:首先,成员的身体相对健康,具有相当的自理能力;其次每个成员的经济收入相差不大;再次,彼此的脾性大体相投,能够相互体谅;最后,文化涵养悬殊不大,生活习性基本一致。

有网民嘲笑抱团养老,说:“什么抱团养老,说得那么好听,充其量不过是抱团取暖罢了。”好生奇怪,难道取暖不是抱团养老的目的吗,两者并不矛盾呀。因为孤独冷寂,所以抱团,倘若在抱团养老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双赢的暖心效应,岂不快哉。怕只怕抱团的成员中有刺猬型的人,那样就甭想取暖了。

抱团养老的短板在于当老人进入耄耋之年,逐渐失去自理能力以后,就很难坚持下去了。
 
入住养老院
  
目前我国无论是私立还是公立的养老院,一般根据地区收入、护理程度的不同以及房间类型不同来收取费用。
 
(1)普通养老院
      
  普通养老院是普罗大众的选择。每月费用一般为2000—4000多不等。

  比如江西修水县的养老院半护理的费用每月2000多元,全护理4000多元。S女士的母亲入住这个养老院之后对它提供的服务较满意;广东东莞一家公立养老院的全护理每月收费3000—4000多元,X女士的母亲患有老年痴呆症,入院之前经常离家出走,后来去了这个养老院之后家人放心多了。

  重庆南岸区南坪的一间普通养老院标准间全护理每月收费4800元。我去那里探望过一位亲戚,它看起来就像一个小医院,内部环境不太整洁,标准间大约20平方米,护理人员是农民工。这个养老院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倒闭了。重庆W女士的母亲已患老年痴呆,入住重庆郊县的公立养老院几年了,全护理的费用是3000多元,W女士介绍说,院内绿化不错,空气好,家人对养老院的服务和伙食都比较满意。由此看来地区差价较大,每个养老院的管理也不尽相同。
 
(2)中档养老院
      
  这种养老院是中产阶级的选择。重庆沙坪坝郊区有这样一家养老院。它的最大优势是大环境好,位于植被丰富、绿树成荫的歌乐山上,院内比较开阔,医养分开各在一栋楼,有图书阅览室、乒乓球门球等。T先生的母亲九年前入住的时候78岁,当时每月缴费2300元,目前每月缴费3460元(含伙食费)。T先生说这是对老客人的优惠,现在入住的价格高得多。他对这家养老院的服务质量评价80分以上。

  我曾去这个养老院看望过中学班主任Y老师。他们老两口是两年前入住的,当时缴纳了六万元押金,住房费2660元/人;生活费800元/人。护理费根据老人所需要的护理等级另外收费比如洗衣、洗澡加收100—300元。住标准间的半护理老人,每个月所缴纳的费用至少需要四五千元。如果一个人住单间,房费需要缴纳5320元。加上其它费用,每月需要大约花费6000—7000左右。假如需要全护理(老人和护理人员住一间房),那么每人每月费用要上万元。

Y老师他们对这间疗养院的服务不太满意。养老院为了节约成本,每天派一个护理员护理一层楼的老人(20名左右),护理人员全是没经过训练的农民工,对老人(尤其是神志不清的老人)的态度很不耐烦。养老院对外宣传配备的是二甲医院,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远不够这样的级别。打主力的医生是市立医院退休的五官科大夫,家属们对看病的疗效也不满意。
 
(3)高档养老院

  高档养老院既是有钱人颐享天年的殿堂。比如泰康养老社区。泰康保险公司号称这个社区是定位于国际标准的养老区,“以康养并济,舒适居住,活力养老为核心,集居家生活、美食餐饮、文化娱乐、 健身运动全方位服务为一体。是老年人的温馨家园、开放的大学、优雅的俱乐部、自主的精神家园。”听起来极具诱惑力。家姐曾参观过泰康社区在重庆的样板房,据她介绍的确如网上的图片一样富丽堂皇并温馨可人。

然而,殿堂设置的门槛唯有富有阶层的老人方可踏入。如果你想锁定入住权,须得购买泰康幸福有约系列年金险。保单总额为200万左右。分为20年交、五年交、一年交。除此之外,还须按月缴纳费用。以北京的燕园为例,如果两口人入住64平方米的房间,每月约13600元左右(不包括餐费,保健性护理不另外收费)。泰康社区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把护理分为四级,各级护理根据个体不同的状况免费和收费。

泰康拟定在全国24座城市建立园区,现已开业的有8个。如果全部建成可以容纳6.6万老人。这个数字占全国60岁及以上老人总数的比例0.025%,占全国65岁及以上老人总数的比例0.0346%。对于这个天子骄子的天堂,绝大多数中国老人只能望洋兴叹。
     
以上三类养老院普遍采用医养结合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普通养老院一般只有一个医务室和几名医务人员,而中高档的养老院一般都号称拥有成熟的医疗团队。另外,养老院所收取的费用不包括看病的费用,院内老年人要看病需要另外支付现金或者使用医保卡。

无论哪种类型的养老院,大致可以可分为两群人,一群是有自理能力的老人,另一群是失能能或半失能的老人。人们普遍认为如果有条件有意愿入住中高档养老院的老年人那就不要等到日落西山的时候才去,否则,你无法享受用昂贵的价钱换来各种服务,那样岂不是白花了银子吗。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老窝窝。对于老年人来说,再高档的养老院也不是他们最理想的归宿,他们几乎都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做出最后选择的。

Y老师夫妇入住养老院两年来一直都不适应,始终无法安心下来。自从住进养老院,Y老师就隔三叉五吵着要回家,我去看望他们的时候,Y老师一个劲儿对我说:“我还是想回去,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回去。”他 们有四个子女,两个在外地的想把他们接到身边可他们不愿意去,在身边的两个子女,一个身患重病一个工作超忙。偶尔子女把他们接回家一次或者带到熟悉的街市去兜兜风,两位老人就像过节一样欢天喜地。

我家世交的R阿姨,88岁那年入住重庆渝北区的一家养老院,不到一个月就让子女给接回家了。为啥?那里的伙食不行,导致她的腿脚水肿;同屋的另一位老人不讲卫生,让她不堪忍受……当然,还有自身心理的问题。

总之,初入养老院的老人就像经历第一次社会断乳期的儿童被父母拖曳着上幼儿园那般焦虑不安。有道是:“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老人的心已经被牢牢拴在了家园的篱笆上。突然间换一个陌生的地儿,必然会导致水土不服,也许过一段时间他们会适应,也许直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刻都耿耿于怀。

3. 联想与建议

既然绝大多数老人对家庭及熟悉的环境恋恋不舍,那么我们可以尝试践行社区养老模式。

美国马里兰州的朋友Diana告诉我,那里的社区设有老人活动中心,凡是符合政府规定的低收入老人在周一至周五的白天可以到那里去托养,政府补助每人每天80美元(美国各州的规定不同),活动中心早接晚送,提供早餐和中餐,日常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并组织他们去公园游玩;工作人员负责带老人上医院看病并督促他们吃药。晚上老人可以回家享受天伦之乐。一位忙于事业的美籍华人介绍说,他的母亲在父亲去世之后便开始了这种“日托”生活,几年之后其母丧失了自理能力,于是申请了“上门服务”,护理人员或志愿者上门为她做一些自己无法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国倡导社区养老模式,其类型主要三种,一是嵌入式:以资源、功能和多元运作方式为理念,通过竞争机制在社区内嵌入一个市场化营运的养老机构;二是公租房式:在公租房社区建立托老所。服务多样化,在经营体制上较养老院灵活,类似于美国的“日托”;三是互助式:鼓励居民相互帮扶,满足老人的需求。社区建立联系制度,帮助社区内空巢老人相互之间联络。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社区养老的践行还处于设想和个别地区的摸索阶段(比如上海等大城市开始试行)。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人们翘首以盼。就在我伏案撰写这篇文章的同时,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创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模式,这无疑是一个佳音。

“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上田耕一郎语)尊重和珍爱一个生命就须得关注其心理健康,这是呵护生命的关键所在。

人们常说老还小,同时人们通常误认为老小孩只需要吃饱穿暖,保证人身安全就行了,从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需求,这就带来老小孩的许多心理困惑及后患。住进养老院的老年人的心理困惑是多方面的。他们或许为老伴的离世忧郁成结;或许因为思念家人,不适应养老院的生活而焦虑不安;或许因为护理人员态度不好、与室友个性不合而闹别扭;或许为自身疾病和死亡的问题而忧心忡忡……这些都需要通过心理辅导来疏通。因此,每一个养老院都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聘请兼职或全职的专业人士来担任此项工作。

保持好心情,人体内的内啡肽就会更加活跃,从而增强人体免疫力。

“老年时要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青年好比百灵鸟,有他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有他的夜曲。”(康德语)

不少老人离异或丧偶多年,内心深处非常孤寂,如果他们能在养老院遇上一位合适的伴侣将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情。73岁的退休公务员D女士就是在养老院有幸找到另一半的。二老相处融洽,双方的子女都为他们祝福。由此看来,养老院如能设立交友婚恋中心,为有需求的老人牵线搭桥,这将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情。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虽然已经进入黄昏,但绚丽的晚霞却是最令人陶醉和难忘的。

然而“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必然终结。临终质量如何是生命质量的一个标尺。要让老人有尊严的体面地走完生命的最后路程,那么临终关怀这个环节必不可少。临终关怀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病人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和痛苦的医疗护理。其中包括镇痛治疗、心理辅导和生命伦理等方面的舒缓照顾。

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西方主要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其特点是政府重视,民众参与程度高。美国、德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将临终关怀以法令和法律的形式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此外,志愿者也广泛参与到临终关怀的服务中来,据英国国家审计署等机构调查,早在2007年参与这项事业的志愿者多达10万人。总工作时间达440万小时。这是西方国家临终关怀事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临终关怀的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传到中国,目前国内大城市的个别医院开设了这一项目,比如深圳市人民医院为晚期癌症病人提供上门临终关怀服务。此外,深圳的公益志愿者成立了一个“心济源心灵关怀协会”,这个团队以心理咨询师为主,医护人员为辅,专门参与临终关怀。

养老院如能开设临终关怀的项目,以减轻老人在临终前的痛苦,确保老人安详地离世,这无疑是老人的福音。

除了医护人员以外,还可邀请家属参与临终关怀,对那些没有亲属的长者,可以邀请年轻的志愿者帮助。在老人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一个安静的房间,在长者的枕边和床边放一些清香的植物,比如薰衣草、玫瑰花、君子兰……还可以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给老人听;然后伏在耳畔轻轻地为他(她)唱歌或柔声地说一些他(她)喜欢听的话。因为行将离世的人听觉是最后才消失的。

英国的缓和医疗机构就是专门的临终关怀机构。它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为此,它给家属提出了五个建议和要求:“要多抽时间陪伴病人度过最后的时刻;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这五条人性化的建议和要求,既反映了亲情的重要性,也强调了家属的责任。

子女们应该意识到,千万不能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就一了百了。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绝大多数是在柔弱无助的情况下才离开家园,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开始晚秋的另一种生活的,这和青壮年时期离家闯荡时那种跃跃欲试的心情截然不同。就像秋天的落叶被无情的风儿刮到土地之上,它们静静地躺在那里用依依不舍的目光仰望那棵让自己栖息了一辈子的大树,反复在心里咀嚼着过去在树枝上舞动的时光,直至融入泥土。倘若家人把他们作为累赘扔在养老院就不闻不问了,这无疑对他们来说是雪上加霜。可是就有极少数冷血动物,连假节日也不愿去探望一下父母,而这些没有良心的人往往还是父母最宠爱的那个子女。

养老院可以 给家属提出必要的建议和要求,请他们在假节日去探望父母;邀请他们参与父亲节母亲节的亲子活动和庆祝老人生日的活动。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为425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7.0%,据专家预测2030年和2050年,我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人口数量将分别达到6290万人和9600万人,占比为17.0%和20.0%。鉴于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加,迫切需要新的护理制度和政策应对风险,也迫切需要多样化的新的护理形式来解决现实矛盾。

为此,我国应该大力开办护理学院,对护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最近十年随着养老产业的发展,不少养老院为了赢利仓促上阵,护理人员大多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偏低。在这方面我们要向北欧国家学习,譬如瑞典政府规定陪护人员必须接受完整系统的技能培训,其资格必须通过医疗监管机构认证。根据瑞典政府网介绍,目前瑞典已投入10亿克朗,约合人民币7.84亿元用以培训专业陪护人员队伍。瑞典在1996年就创建了皇家护理学院致力于传播生命质量的知识、教育培训,这个学校的护理理念是“无论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病情程度有什么差异,都将公平地获得护理的机会。”它的四大基石是“以人为本、团队合作、亲属关怀、沟通和关系处理。”

在护理人员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建议使用智能机器人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处理某些事务,比如端茶喂饭、打扫清洁、理疗按摩等;同时采用智能家居技术使居家养老硬件得以升级。在丹麦奥尔堡老年公寓展示厅中,所有橱柜都可以自由升降以方便坐轮椅的老人自取;床单设有尿液感应装置,一旦被浸湿,系统会报警呼叫护工。房间内设置24小时运作的家庭医疗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老人身体状态,老人急需医疗帮助时可通过系统联络社区医疗中心。医疗系统上同时存有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平时老人可以通过该系统与社区医疗中心沟通。也许读者会问,购置这些硬软件设备的巨额资金哪里来?是的,现在也许是天方夜谭,但是应该是努力的方向。我们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一步步去接近目标。

北欧志愿者的活动是老人们在社会互动中重要部分。挪威拥有相当于10万名全职员工的老年护理志愿者,如果这些志愿者全部放弃他们的职责,那么这个国家的老年服务体系即将崩溃。

我国各级政府应该鼓励社会群体和机构组织志愿中心,招募志愿者到社区和家庭去开展对空巢老人以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护活动。包括拜访老人、陪同老人上医院看病、帮助购物、陪老人聊天等等。志愿者可定期定时到养老院和社区去参与工作。深圳市在这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义工联合会”实行的积分制是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它根据每一个志愿者所付出的时间来积分,那么当这个义工将来年老需要帮助时会得到同等的照护。

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纪伯伦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相互照亮。”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把老年护理志愿者的公益事业作为一个持久性的社会责任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将会大大促进我国的养老事业。为此,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表彰和宣传那些帮助老人的志愿者中心及其优秀志愿者,并宣传和推广其好的经验。

老年人的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面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形势,百姓希望政府能够凭借税收支撑、法律保障、专业化的医护队伍、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在积极探索中为中国的老人找到科学的养老途径。这是当前无法回避的挑战。
      
一个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成果积累了老人们一生的血汗,他们为子孙后代为国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圣经》说:“白发是老年人的冠冕”。把尊重和关爱老年人视为责任和荣耀,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反之,把老年人当成累赘,无视他们的痛痒,甚至离弃和虐待他们(自愿放弃抢救的除外),是一个社会走向堕落的表现。

每一个人在生命的舞台上,都曾经扮演过青青园中葵的角色、承受过朝露的宠爱,同时无法改变焜黄华叶衰的步履、无法阻挡茫茫冬雪的悄然降临。然而曾几何时,当青壮的你将嫌弃的目光投向面目枯槁、四肢萎缩的老人时,却浑然不晓那就是未来的自己;有的时候,我们为某一位亲友送葬,虽然悲伤和害怕,但却很难意识到死亡也属于自己。记住,在自然规律面前人人平等。善待和尊重老年人,其实也是善待和尊重自己。
 
2021年12月17日

卢红专列

卢红:妈妈当了半天走资派

“下江人”小伙伴被活活打死了

卢红:1977年高考,
我们家三兄妹被录取
卢红:老船长,我的父亲
归国记:八千里路熬和累,
还有测不完的核酸排不完的队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桑榆之歌

顾土:当今,老了是个什么样

李银河:退休后从容不迫,
觉得生活真是神仙的日子

珊伊:在美国退休
你必须提前做好财务规划
周晓霞:我又和死神掰了一次手腕

庄稼婴:三位职业女性的退休生活
退休之后,养生就全靠这一个字

北京101中学陈老师最后一课:

如何面对老年与死亡

退休老人之《了了了歌》

陆晓娅:告别妈妈,

一切都像是被吸进了黑洞

女儿陪83岁妈妈在家断食善终

琼瑶: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个问题

退休夫妻自驾房车畅游欧洲
一位失智症医生得知自己失智后
空巢老人:没料到身体会垮得这么快
钢琴上87岁的资中筠,年轻得不像话
张国华:阎肃去世给老年人的警示
我们怎样才能有尊严的告别这个世界?
104岁澳洲科学家如愿安乐死了
相恋73年老夫妻在去世前几天,
做了这样一个意想不到的决定
不看电视剧的老妈和当领导的老爸
詹国枢:我为什么甘当“码字工匠”
年近90岁的郭兰英,养生之道是什么?
1420名百岁寿星大调查:
不生气就不生病
我要去养老院了!
一位离休干部感悟:不要期望过高
骗人的长寿村!想长寿还是北上广 
丈夫突发心梗,妻子急救跑赢死神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命交给医生?
想活,是人的本能;
会活,才是人的本事
防范老年痴呆,这19条建议请细读!

走进美国中上水准的养老院,

堪比星级酒店式住宅社区

法国人的退休生活是啥样的?
不跳广场舞的外国人退休后干嘛?
王一方:有一种疾病叫健康焦虑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界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届3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