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情 | 刘卡苏:儿时的小饭桌,浓缩着家的记忆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10-07

作者简历
插队时的作者
刘卡苏,1957年生。1974年高中毕业后赴延庆县插队。恢复高考后入读国际政治学院外语系。1982年毕业后在国家某部委从事翻译工作。之后在《丑小鸭》《人才》《中国体育报》担任编辑和记者。90年代初赴德国柏林留学。90年代末回国创业。现居澳大利亚悉尼。

原题

四兄弟的小饭桌




作者:刘卡苏


疫情当下,天下所有人都过着一生中最长一段足不出户的日子。每天阖家团圆,围坐餐桌旁,一日三餐地打发着时光。你是否意识到,幸福就在这一刻悄然降临了呢?
——题记

当年四兄弟的小饭桌,一直保留到今天


时光的推移,让我们每个人一步步从幼年、童年、少年、青年、壮年,慢慢走向中年、老年······伴随着光阴的荏苒,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每每总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喟叹:什么是幸福?

幸福不是数字,也没有什么指标。其实,它就是一种自我感觉。感觉不同,但幸福却是相同的。对于我来说,幸福是什么呢?“其实,幸福很简单,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圆饭。”它无关乎菜肴的丰俭可口和多少,也不必在意场所的奢华或普通,我只在乎,那种感觉——那种兄弟一家亲乐在一起的感觉。因为,那就是幸福!

1964年,全家由杭州随父亲的一纸调令来到了北京。那个年代,军人是没有什么家产的,搬家其实就是“裸搬”。除了铺盖大概也就没什么了,同当年的行军打仗没什么两样,只是身后多了四个娃。但妈妈却随军背来了一个折叠小饭桌,外加四把南方特有的带靠背的小竹椅。

小饭桌圆圆的,涂了一层枣红色的油漆,直径不过70公分,高50来公分,有一个可以折叠的四方架,可以固定在桌子下面的四角,拆装十分方便。

从此,我们家就有了四兄弟专属的小饭桌。

我们哥四个小时候的照片,我是老四

那时,父母都上班,我们哥四个像大院里所有的孩子一样,都是散养的,肚子问题都是在食堂解决。只有在周末,母亲休息时,才有可能打下牙祭,吃点好的。

我们住在地安门西大楼南侧的二楼,厨房是共用的,设在通往二楼大凉台的那间房子里,一家一个蜂窝煤炉子。每到周末,那里都是最热闹的地方,菜香四溢,各家各户的女主人们,一边交流厨艺一边聊天,忙得不亦乐乎。

孩子们高兴地跑出跑进探头探脑,盼望着神往已久的大餐,不停地往肚子里咽着口水。

儿时的印象里,母亲最拿手的大菜有三样:炒鸡蛋,梅菜烧肉和肉龙。母亲打鸡蛋时那筷子呱呱的响声,黄黄的鸡蛋在油锅里膨胀开来的样子,梅干菜里特有的肉香和肉龙烤在锅里快干时的吱吱声,构成了我童年里对吃的最美好的回忆······

1944年,部队文工团时的母亲

“凯子、利子、维子、苏子(分别是哥四个名字里最后一个字),回家吃饭喽!”随着母亲在走廊里的一声吆喝,兄弟四人会从楼里的不同方向,兔子般地跑回家中,拿出自己专用的小碗小碟,一人一边顺时针乖乖坐好,然后,伸长了脖子,迫不及待地等着母亲来分菜。那时兄弟多,所以我家早早地就实行了分餐制。

“你的菜多了!”
“我的菜少了!”
“我的肉小了!”
“他的肉大了!”·
·····

一番争闹之后,便是狼吞虎咽的竞赛,屋子里少有地安静了下来,只有大吃大嚼的声响······

每逢此刻,劳累了半天的母亲,总是微笑地站在一旁,惬意地注视着我们贪吃的模样,脸上流淌出一丝快慰的神情,而我们却丝毫没注意到菜盆里早已被我们一扫而光,母亲还没有吃饭······

一晃,我们兄弟四人在小餐桌旁快乐地聚餐了三年。那是多么快乐幸福的时光啊——四个秃小子,亲密无间地欢聚在一起,围坐在小饭桌旁,四双脏兮兮的小手拿着东西往嘴里胡吃海塞,仿佛咀嚼着世上最最美味的东西。

饭桌在一天天变小,我们在一天天长高,而母亲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孩子们操劳着。

在小饭桌旁,我们嘻哈着,打闹着,成长着,度过了一生中最单纯最亲密最美好的兄弟时光,在母亲忘我辛劳的呵护下,我们一天天长大······

五十年代初时的母亲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1967年,大哥卡凯当兵走了,我家的小饭桌变成了三个人;一年后,二哥卡利参军走了,我家的小饭桌又少了一个人;1970年,三哥卡维也入伍了,从此,小饭桌就只剩下我孤零零的一个人了。

小饭桌再没了往日的热闹,一到饭点,我总会想念我的哥哥们,虽然那时哥四个有争有吵有打有闹,但那是多么快乐的时光啊。

又一晃,四十余年过去了,母亲老了,我们兄弟四人各忙东西,再也没有在小饭桌旁聚过餐。最远的时候,三哥在美国,我在德国,大哥二哥在国内,兄弟四人东西相隔万里之遥。

几十年里,我们走过天南地北,我们品尝过不少的美味,但无论身在何方,最令我回味无穷的,依旧是妈妈儿时做的拿手菜;最让我魂牵梦绕的,依然是那小饭桌的兄弟餐。

四十余年过去了,我们兄弟四人早已各自成家,家里的家具也换了一茬又一茬,惟有那张小饭桌一直放在母亲家客厅里最显眼的地方,轮番接待着我们回家看看的兄弟,日夜陪伴着我们的父母······

如今,虽然小饭桌的桌面已经开裂,油漆也已经换成了棕色,但它却是我们家最为珍贵的传家之宝。因为,小饭桌,承载着我们兄弟间厚重的情谊;带给我们欢乐幸福的童年;记录着我们兄弟四人的成长经历;汇聚了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

我多么盼望着有一天,我们兄弟四人能重回小饭桌旁欢聚一堂,为母亲做一顿可口的晚餐,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于万一,重温往昔的兄弟情义······


作者摄于2020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兄弟姐妹

李杜: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苏斐:我的双胞胎姐姐

陈卫红:追随哥哥读共同的大学

周小六:家有“七仙女”

北奥:我有一个黑人爸爸

礼露:大年初一哥哥走了

韩晓秋:永远的白马王子

郑忆石:姐姐哥哥的插队生活

陈原:哥哥投身发明四十年

杨劲桦:我哥哥的三个朋友

蒋蓉:哥哥的小芳

史岚:我和哥哥史铁生

郑忆石:饥饿像魔法,

瘦得我们兄妹脱了相

庞沄:姐姐和我的青春祭

夏娜迪:知青姐姐人间最后时刻

老鬼:姐姐徐然想出《血色黄昏》书名
韩晓秋:我与夫家六姐妹的姑嫂人生
韩晓秋:二姐,生不逢时的天才
梅长钊:我的姐夫陈天佐
金科:俩舅舅在台湾,
弟弟灰头土脸被退兵了
邵巍:他第三次考入北大
薛虹:我14岁上北大,
我弟弟进北大才13岁
韩晓秋:弟弟,全家人的骄傲
老鬼:小胖姐姐死得好冤枉
吴鑫娣:5岁时姐姐背着上学堂,
15岁考入复旦物理系
胡道轨:18岁妹妹插队回老家
胡道轨:七妹的病退
刘丰农:苦难中的母亲
魏伟:三兄妹先后考上大学
盖生:兄妹五人的逆袭人生
田辛口述:扒火车接年幼的妹妹去插队
朱永慧:我和妹妹走进同一所大学
于向真:我的庆哥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