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大陆丨李振亮:初次入境美国,就进了小黑屋

印象本溪 新三届 2023-04-16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作者摄于1972年


李振亮,1952年出生,1968年下乡知青,1974年入本溪钢铁学校(辽宁科技学院前身)矿山机械专业学习,1976年毕业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1996年从政,历任民进本溪市委主委、本溪市政协副主席,辽宁省政协委员、常委。2018年退休。


原题
我与西雅图
有过一个交集



作者: 李振亮


01


1996年,我的一篇研究论文被国际第五次大气及空气质量会议采用,会议主席、美国伊阿华大学格里克雷教授向我发来了邀请函,正式邀请我出席于当年6月18日在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举行的国际会议。那是我首次接到国际会议的邀请,所以心里不免有些激动。

那时美国旅游还没有对中国人开放,美国使领馆对普通中国人去美国控制很严。到美国驻沈阳领事馆办理签证那一天起了一个大早,7点钟就来到了领事馆。一看,已经排着长蛇一样的队伍。因为整个东北地区去往美国的人都要在这里履行签证手续。大家都悬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等待着与签证官见面。甚至有的人事先就像背台词那样,就签证官可能提出的各种各样提问,做好了标准答案,而且把这些标准答案背的滚瓜烂熟,生怕哪一句话回答的不对,便有可能引起签证官的怀疑而立即遭到拒签。看到前面陆续有被拒签下来的人那副沮丧的面孔,心里都感到很紧张。

快到中午了才排到我,我把申请材料递了上去,签证官一看我是一名大学副教授,而且是到美国出席学术会议的,就顺利地受理了我的材料。过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拿到了美国领事馆的签证。

听说我要去美国出席学术会议,我们学校的老师们以及周围的人都很惊讶和羡慕。在健康体检时,护士问我出国到哪里,我说是美国,她立即投来异样的目光说:"多幸运啊,第一次出国就到美国,一步到位啊!"

我买好了6月15日北京飞往西雅图的单程机票。为了稳妥起见,6月14日晚就从本溪乘火车来到了北京,住在首都国际机场附近的一家旅馆。

第二天就要登上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飞往大洋彼岸,在西雅图华盛顿大学这个世界著名的学术殿堂里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西雅图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怀着对西雅图的无限憧憬,漫步在首都机场的广场上。天空中悬挂着一轮弯弯的月亮,机场上空不时传来飞机起飞和降落的轰鸣声,几乎不到五分钟就会有一架飞机起飞或降落,可见首都机场的繁忙程度。飞机上的红色信号灯一闪一闪地划破长空,渐渐消失在遥远的夜空中。

第二天早上吃过早饭,带上行李来到了首都机场航站楼,办理好登机手续。在首都机场航站楼里碰到了也是去美国西雅图参加同一个会议的中国气象研究院曹鸿兴研究员。我们俩是在之前一次国内的学术会议上认识的。 
 
上午9时左右我们登上了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波音747大型客机,大约三个小时后飞机降落在日本成田机场。我们要在这里作短暂停留,换乘新的航班。于是我们下了飞机,踏上了日本国土。
 
我和曹鸿兴研究员一起在候机大厅里转了转。日本成田机场候机的人很多,比较拥挤。曹鸿兴那时大约五十多岁,江浙一带人,比较瘦,戴一副高度近视眼镜,一看就是一位有学问的长者,我称他"曹老",他们单位驻地在北京白石桥。

北京时间下午2:50,我们从成田机场44号登机口再次登上了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飞机,开始了长途飞行。

美国西北航空公司的空姐和亚洲空姐不同的是年龄大,大都是四、五十岁的老大嫂,体态臃肿。我原以为中国到美国应该是直接飞越太平洋,但事实上,航线不是这样的,而是从日本成田机场起飞后,向北沿着俄罗斯边境的鄂尔霍次克海峡和白令海峡先飞到美国阿拉斯加,再折返向南才飞到美国西北部城市西雅图。
 
从东京再次起飞后大约三个小时,机舱外面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夜幕开始降临,飞机进入夜航,乘客处于安静的睡眠状态。大约四个小时后,机舱外面的天色又渐渐发亮,见到了曙光。这种昼夜之间的快速转换,可能是由于飞机运行轨迹靠近北极,同时地球的自转方向与飞机飞行方向相反缩短了夜晚的时间。

突然,几个美国孩子欢呼雀跃起来,打破了机舱内的沉寂,乘客们纷纷从睡梦中醒来,原来是飞机飞临美国阿拉斯加上空了。由于飞机在一万米以上的高空,我没有看到阿拉斯加有什么独特的景色。接下来飞机向着西南方向沿海岸线朝西雅图飞去。

飞机终于飞临西雅图上空了,飞行高度逐渐下降。从高空俯瞰西雅图地区,可以清晰地看到地面的海湾及陆地,到处是丘陵,植被丰富,在强烈阳光照射下显得郁郁葱葱。而远处,就是美国最高的火山雷尼尔山。

西雅图(Seattle)是美国太平洋西北区最大的城市,与加拿大的温哥华相距很近,只有100公里。

西雅图是美国西北部商业,文化和高科技的中心,是波音飞机的故乡,也被叫作"飞机城",又是比尔·盖茨和微软公司的故乡。

西雅图当时的人口只有14万,居民平均受教育水平很高,36%的人口具有硕士或以上学位。

西雅图与中国的重庆市和高雄市是姊妹城市。

02

美国当地时间6月15日中午11:35,飞机降落在西雅图机场。走下飞机那一刻,心情有些异样,这是我第一次踏上美国国土。

感觉到西雅图的天特别蓝,阳光明媚,空气湿润、清新、洁净,透明度极高,海滨城市的特点分外明显。

在办理入境手续时出了一点麻烦。美国海关盘查很严,反复问我为什么只买单程机票,没买回程机票。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因为我的签证有效期是三个月,开完会,我可以在美国逗留一段时间,再决定返程日期的,所以没买返程机票。

我的解释并没有得到检查官的认可。于是,一位黑人检查官把我带到了一个单独的小房间里,问我带了多少美元,我气愤地说:“这是我的隐私,不便回答。” 这样就更加引起他的怀疑了。他开始对我的行李进行了无理的搜查,把我的拉杆箱翻个底朝天,所有的东西都被扔出来了。

双方相持好一会,后来我想这样僵持下去对我不利,毕竟是在人家的国家里,无奈只好将自己放在里怀兜里随身携带的3000美元现金拿出来给他看了,证明我是有钱的,可以随时购买返程机票。这样,他才作罢,在我的护照上加盖了美国海关入境章,同时在我的护照上粘了一个小小的纸片,标明入境的时间、地点,放我入境。

这番盘查使我对美国产生了极坏的印象。是你们美国人发出邀请函,请我来作学术交流的,事先也没有说明一定要买往返机票,为什么要以这样蛮横和不友好的方式来对待我呢?

被单独领到小屋里进行盘查的不仅仅是我一个人,在会议期间听到北京科技大学的一位年轻学者说,他也遭到无理盘查。可见当时美国人对中国人是何等的鄙视,这是我一踏上美国土地就在心灵深处打下了一个不平等的烙印,也是我对所谓的“人间天堂”美国的第一印象。

机场外面行人很少,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才等来了去市区的94路公交车。那时,国内公共汽车还是有售票员的,而美国早已是无人售票了。车上乘客很少,一直到进入市区繁华路段才陆续上来一些乘客,开车的是一位黑人司机。

到了市中心后,又转乘去华盛顿大学的72路公交车。本以为下了公交车就是华盛顿大学的校门口,哪知道美国的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大门口的概念。下了车就是华盛顿大学校区内,整个那一片地区当地叫大学区。大学区内道路纵横交错,各路公交车四通八达。

华盛顿大学图书馆

会议报到地点在哪呢?只好打电话,并按照会议提供的路线图去找。有趣的是,我已经来到了报到处的楼门前,在楼门外隔着玻璃门和里面的人打电话,里面的人问我在哪,我就描述了在哪在哪,说来说去,里面的人推门一看,就在门口了,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我被安排住进了华盛顿大学一座学生公寓659号房间。室内很宽敞,20平方米的房间住两个人,这在国内恐怕至少要住六人。房间、走廊的地面都是地毯,房间整洁而明亮,床单、被子可以用洁白如雪来形容,两张供学习用的桌子,两个大衣柜。墙上有壁灯、桌子上有台灯。房间内有小厨房,可以做简单的饭菜,卫生间有淋浴喷头,随时可以洗澡。

美国人没有喝热水的习惯,除了喝饮料,就是喝自来水。走廊里就设有可供饮用的自来水龙头,水管开口朝上,压力很小,打开水龙头就会喷射出小水柱,对着嘴刚好可以喝到。

美国西部与北京时差为11小时,美国的夜间刚好是中国的白天,头一天晚上几乎没有一点睡意,直到凌晨三点多钟才勉强睡了一会。

早晨起来,用过早餐就到"华大"校园漫步,到处绿树成荫,花草茂盛,环境美极了。小松鼠也不怕人,就在树上树下跳来跳去,有时来到你的身边,小鸟也不怕人,你几乎都要触摸到它了,它才飞去。

华盛顿大学美丽的校园

创建于1861年的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是美国西海岸最古老的公立大学,是一所世界顶尖的著名大学。在全世界大学中排名第16位,在美国大学中排名前十位。

在校大学生有四万多名,拥有世界最顶尖的教师队伍,5800多名教师,其中众多教授为所在学术领域的世界领军人物。华盛顿大学校友和教授中产生过12位诺贝尔奖得主和12位普利策奖得主,有208位美国院士,141位美国科学委员会委员,26位美国总统奖得主。

华盛顿大学主校园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以哥特式风格为主,中央广场铺满红砖,众多拱门镶嵌人物雕塑,门柱与窗框上都雕有复杂的花纹。

华盛顿大学除了美丽的校园外,还有热闹的美食购物街,有各种不同国家风味的餐馆,以及其它各式各样的商店。

作者在华盛顿大学塔楼前留影

6月16日一整天我都在休息,熟悉环境,准备第二天参加会议。由于时差没倒过来,头天晚上基本没睡着,白天又接着睡,一觉醒来已是下午五点。

起来后,在住地附近找了一家牛肉面馆,吃了一碗牛肉面。餐馆里几乎没有人,坐下后,老板娘先是端上一杯冰水。美国人火力壮,就餐时都喜欢喝冰镇凉水。不一会一碗加州牛肉面就煮好端了上来。店面不大,老板娘站在收款台看着我吃饭,和我聊天。因为都是华人,在闲聊中了解到,老板娘是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跟着丈夫一起来到美国西雅图,由于专业不对口,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就开起了这家餐馆。

多可惜啊,一个国内名牌大学、名牌专业的毕业生,来到美国经营一个小面馆,这在国内算个什么职业呢,真是大材小用了。所以说,不是所有的人到了美国都有令人羡慕的发展机会。不知道她后来在美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没。

后来我才了解到,那时中国人比较穷,许多华人跑到美国来,都把餐馆作为栖息地,因为,在这里能首先填饱肚子。能自己开餐馆的,那得是有钱的中国人,而没钱的只能在餐馆里打工,洗碗、刷盘子、送外卖挣钱来养活自己。

吃完晚饭又乘73路公交车到西雅图市中心去转。"华大"与市区隔着一条浅浅的海湾,一座大桥把两边连接起来。西雅图是一座山城,市区道路坡度比较大,有点类似于中国的重庆和本溪。

西雅图市区人口很少,街上行人也很少,漫步在街头,观赏着那一幢幢漂亮的大楼,呼吸着海滨清新的空气。走着走着来到了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艺术馆门前广场上一个十几米高的巨大的“钢铁黑人”,造型很有创意,它的两只手不断地做着各种动作。左手拿着一个铁块,右手拿着一把铁锤,动作有些笨拙,惹人喜爱,栩栩如生。

走着走着来到了码头,这里有一个鱼市,估计白天会有很多渔民在这里卖鱼,现在是晚上,鱼市空无一人,只留下卖鱼用的摊床和档口。

03

6月17日晚,出席国际第五次大气及空气质量会议的各国代表都已经来到会议驻地,他们分别来自于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00多人。

其中来自于中国的代表共有16人,他们是《中国环境科学》杂志主编、中国环境科学院王文兴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赵殿五教授,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中心唐孝炎(女)教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主任郝吉明教授,中国科学院大气所雷恒池教授,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曹鸿兴教授。还有一位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小陈,他之前已经在美国了(据他透露中科院的年轻学者中,有三分之二都已经跑到美国来了)。此外,就是来自北京、天津、四川、辽宁以及来自台湾、香港的代表。

大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见面后感到彼此的心是相通的,都带着各自的研究成果,为交流而来,为友谊而来。

晚6:30在华盛顿大学塔楼宴会厅举行了一个由全体代表参加的欢迎晚宴。大会主席格里克雷先生致欢迎词,之后有一位美籍华人叫禹如滨(50多岁)主动登台向出席会议的全体华人代表发出了一个邀请,请大家于第二天晚上到他家里参加家庭聚会。说好了第二天晚五点钟,他来我们驻地楼下接我们。

结果到了第二天晚上,我把时间记错了,我以为是六点,下楼一看大家都走了,结果错过了一次到美籍华人家里探访的机会。

去参加家庭聚会的同志回来说,那位禹先生前几年就来了美国,在一家环保公司工作,事业已经取得成功,很有钱,家里有四部车,全都是好车。

宴会是自助餐,大家边吃边谈,互相认识。和我同桌一起用餐的有三位意大利人,两位加拿大人。在交谈中了解到,三位意大利人其中一位是米兰大学的教师,一位是意大利一家计算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我问了那位教师,意大利大学教授的待遇如何,他回答年收入七万美元,其中支付房费一万美元。我们在一起交换了名片,拍照留念。

宴会席间,会议安排了几个歌手表演节目,他们都打扮成美国西部牛仔,边弹吉它边唱歌。大约晚上九点才陆续离开了宴会厅。


作者与各国代表在一起

04

当地时间6月18日上午9时,国际第五次大气及空气质量会议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大会主席格利克雷教授作了一个简短的讲话,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就大会日程安排也讲了话,然后就是学术报告。

上午安排了两个45分钟的学术报告,一个是美国佐治亚州环境科学院的一位专家所作的报告,题目是:"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他的研究报告是以改革开放的中国为例。他指出中国从1981年至1995年环境污染呈急剧上升的趋势,而同期美国却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比较平稳的水平,这当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在座的中国代表都挺不舒服。他的报告结束时,有十分钟的答疑时间。来自于北京大学的唐孝炎教授站起来指出:"你是否注意到中国政府近几年来对环境治理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

美国佐治亚州环境科学院的专家作报告

上午10:30,大会休息。代表们来到走廊里喝咖啡,吃甜点。会场隔壁有一个展览厅,摆满了展台和展板,展示的是各种环保设备材料,广告宣传单,以及与会议有关的文字材料,广告板上贴满了各种环保专业会议的征文通知,也有一些是代表们的论文摘要,许多代表的论文印制得非常精美,可供随意索取浏览。

10:45代表们又回到报告厅,听取大会安排的第二个45分钟的报告。上午日程结束。

下午继续大会报告,每个报告30分钟,包括答疑时间。

能被邀请在这样高水平国际会议上作45分钟报告和30分钟报告的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都是该领域的顶尖学者,国际知名教授。而大部分与会代表的研究论文都是列为分专题、分组报告或编入会议论文集以书面的形式进行交流的。

第二天是分组和分专题报告。

作者在出席国际第五次大气及空气质量会议

第二天下午五点钟,所有报告全部结束,大会安排全体代表到西雅图附近的一个海岛上去游览并在岛上用晚餐。

晚上六点钟,五辆大巴载着各国代表浩浩荡荡地向码头出发了。来到码头登上一艘游船,经过大约一小时来到了一个叫Tillicuw village的海岛上,这是西雅图附近一个风光秀丽的旅游观光地,是古印第安人居住的海岛,岛上到处都是原始森林,几个人合抱的大树随处可见,树上长满了青苔。岛上所有人都穿着印第安人的传统服饰。

当我们乘坐的游船一靠岸,就受到印第安人到了热情款待,按照习俗给我们每个人端上一碗美味佳肴,碗里是用土豆丝汤煮的小蛤蜊,味道鲜美至极。在国内我还从来没有发现有人用土豆汤煮蛤蜊的。

紧接着,全体代表来到一个小剧场里,边看节目边用晚餐。剧场是按照印第安土著部落风格建造的,大约容纳二百多人。里面纵向摆放着一排一排长条型餐桌,从舞台一直延伸至最后面,大家侧对着舞台,面对面相对而坐,边用餐,边交谈,边看节目。

吃着吃着,灯光渐渐暗了下来,舞台上开始表演土著人的一段神话故事:

远古时代印第安人的先民在这片土地上劳动和生活、一片祥和景象。突然出现了一个魔鬼,一群强壮的男子与魔鬼展开殊死搏斗,魔鬼化作一股白烟不见了,印第安人保护了自己这片神圣的土地。

接下来是印第安人部落首领与年轻貌美的女子生下来一个孩子,突然天上飞来一只鹰把孩子叼走了,带到天上去了。这时天空出现了太阳,月亮和星星,舞台灯光也明亮起来,象征着一切美好的生活从此开始了。

那只鹰就是给印第安人带来幸福、和平的吉祥物。于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把鹰作为图腾来供奉,在这座小岛上到处都可以看到鹰的图腾。

整个剧情表演的栩栩如生,扣人心弦,在声、光、电技术的配合下演绎得引人入胜。

晚上九点钟,看完了精彩的节目,大家又登上游轮,离开了Tillicuw village 小岛。

在蓝蓝的大海上回望美丽的西雅图夜景是一种享受。静静的海湾,华灯初上,灯火辉煌,海岸边高楼林立,那一座连着一座的高大建筑物如一串串璀璨的明珠,格外靓丽。

当地时间6月21日上午8点举行最后一次大会,六位发起国的代表分别作了发言,他们是中国代表唐孝炎,还有日本、印度、加拿大、韩国、美国的代表。六位代表发言结束后,大会主席就有关事宜作简单说明后,大会就结束了。会议结束后我乘坐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航班,经香港回到北京,回到了家,结束了那次美国之行。

李振亮读本
赴美开完会干脆去打工
挣点美元再回国
大学曾是一道冷酷的门,
我被无情关在外面
种田人却要经常饿肚子
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李振亮:50年前知青农民工,
未曾披露过的一段历史
1976,我们在本溪钢校启航
东北,退出历史的最后两座高炉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90年代

张伟光:罗马尼亚边境小镇的一夜
谢悦:俄乌战争一声炮响,
给我送来了30年前的回忆
蒋国辉:90年代乌克兰货币贬值狂潮
刘赵北:蒙古国出差历险记
张河:在蒙古国体验“双规”
屈在祥:那年我拉一车缅甸香蕉到大理
张会战:回城知青创业,北京到阿联酋
王丽媛:斜杠中年,厨师/商人/老师
蒋国辉:90年代乌克兰货币贬值狂潮
谷开来:炒作"马家军官司"被打脸
哈晓斯:就地过年,那时也大力提倡过
卫文珂:“气功大师”严新
在斯坦福大学演了一场戏
顾晓阳 :洛杉矶湖街客栈,
高朋满座一碗炸酱面伺候
顾晓阳:洛杉矶的家被盗,
阿城哥几个成了福尔摩斯
顾晓阳:洛杉矶,乡愁变成数码的
李科威:去国的悲凉,
这块土地不再有容身之所?
冯印谱:当年自撰腐败"辞典"挨了批
谢咸玉:旅途中邂逅的三个女人
张大青:三个美国人与京城绑架案
朱今天:我为故宫修宝库
谢悦:请董文华唱响《春天的故事》
王新民:美国人首次航拍长城揭秘
高永伍:海南处置积压房地产亲历记
刘澜昌:罗湖桥那边的记者生涯
沈慧君:我清退了一名高考“顶替者”
熊晓杰:杨小姐
苏联解体时刻:中南海的抉择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