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杰:保护城市风貌要认识地方真实的历史 传承历史风貌要与人的生活相结合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BC建筑中心 Author 张杰


城市设计联盟官方网站:www.uda123.com


点击查看 | 招聘:国际、国内通讯员和在职人员




“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如果把一个环境控制得过死,它可能变得冷冰冰的,不再有人气。如果把遗产做成“僵尸”,我们就走到了反面。”


张杰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

英国约克大学建筑学博士



2021年9月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简称《意见》),9月8日住建部就此进行了答记者问。其中着重强调国家对于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要处理好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既不能大拆大建,也不能一味的保护。
本文以下灰色斜体文字来源于《意见》:

————

“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 做到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既要保护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城镇格局,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力解决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确保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坚持价值导向、应保尽保。”


”保护能够真实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历史地段。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肌理、历史街巷、空间尺度和景观环境,以及古井、古桥、古树等环境要素,整治不协调建筑和景观,延续历史风貌。”

————


9月9日,由CBC建筑中心发起的城市更新大讲堂邀请清华大学建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杰作为第二讲的主讲嘉宾,就更新时代历史城市风貌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主题演讲,分享其对于城市更新时代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的见解和经验。主题演讲结束后,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先生也受邀与张杰老师进行在线对谈,分享了陶溪川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园策划和运营的成功经验。

以下为演讲全文。

上 篇


以下视频来源于

CBC建筑中心



城市更新大讲堂第二讲(上)


01
什么是城市风貌


风貌是历史城市的基本要素和整体特征

风貌是历史城市的一个基本要素和整体特征。习总书记在2017年对北京视察的时候就提出了“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三风的概念。对于城市来讲,风貌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我国大多数地方都有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历史。因此,在中国,历史城市风貌保护不仅仅涉及名城和有身份的街区,而是触及到每一个有历史沉淀的城市

讲到风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北京的中轴线,它是棋盘式格局的统领所在。巴黎也有类似的由中轴线形成的城市秩序。但是北京中轴线和巴黎中轴线的文化气质和实际内涵是完全不一样的。还有很多城市没有明显的轴线,路是弯曲的,整个看起来没有明显的几何形式,但实际上很多研究城市史和城市形态史的人都认为,这些城市的形态也有潜在的逻辑和秩序

北京中轴线©CCTV

巴黎中轴线©腾讯网
在中国,城市聚落跟山水环境、生态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我国的丽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无论看卫星图,还是看它四周山水环抱的透视图,都可以发现这一特点。当然城市的建成过程会分期,一个古城可能需要几百年才建成。而工业革命之后,人类建设城市的速度和能力明显加强,所以会形成一些不同的城区,这些区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一个城市的整体风貌。

丽江古城©ai旅行呀


巴塞罗纳是一个著名的城市,不光它的老城很有特点,19世纪中叶形成的网格状新城也是非常经典的。通常讲风貌,常提的就是要统一。虽然在我们的文化里,“统一”总被强调,但“和而不同”却是儒家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的传统城市从来不缺乏变化,更不单调。


例如平遥古城,它呈现出棋盘式的格局。虽然这些房子看起来很相似,但是你去了之后不会感到单调,因为它有很多差异的内容。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下形成的城市更是如此。


平遥古城空间肌理©平遥县人民政府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城市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有非常多样的呈现。我觉得这是最近一个时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现在很多城市越做越单调。在一个强调风貌的时代,更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


城市特色风貌的三个基本特点


首先,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物质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的综合集中体现和积极反映。这样的物质形态与山水环境城市一定历史时期的主要功能都密切相关。这一点在很多地中海国家的城市都有强烈的表现。城市跟气候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下面两张图分别是沙漠城市——新疆喀什和海南岛的崖城镇。我们可以看到在两种非常不同的气候下,它们因应对气候而呈现出不同的整体景象。


新疆喀什©大山谷

海南三亚的崖城镇©新浪


经济的活动和功能也是城市风貌内在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另外,不管这个城市是什么样子的,它最后呈现出来的风貌,必定综合反应出这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所以就像一位大师说的:“你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在我国过去三十多年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大家都会有非常深的体会。


所以,城市风貌反映了一个地方深厚的文化和文明程度。


其次,城市特色风貌不是一蹴而就的。时间越长,文化特色越深厚,内容越丰富。长期的积累和动态的发展对风貌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这在今天更新的时代尤其重要。更新的意思就是——城市不能大拆大建,它是一块块演变叠加起来的。

我们常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是经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事件发展而成的,它实际呈现出来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这种物质的东西我们可以罗列很多,比如建筑的类型、不同时间使用到的材料等。今天一说北京,大家想到是灰色的,墙是用青砖磨砖对缝做的。但今天磨砖对缝使用的材料可能不太对,最后的颜色跟多数真实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留下来的建筑不一样。所以材料非常重要。


在城市生长的过程中,时间的因素除了风摧雨淋形成的沧桑痕迹,就是人的影响,人有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社会背景。城市中除了固定的因素,还有非固定的,比如北京四合院过去在红白喜事的时候会搭一个凉棚。搭了白布棚的四合院里会呈现完全不同的空间氛围


下面是两张老照片。第一张图片是没改造过的天安门广场,左右有两个带钟楼的西洋建筑。这说明早在清朝的时候,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化,北京城已经从一个帝国的国都开始被侵入了外域的文化。第二张是过去某南方沿海城市里的一条商业街,街上的传统建筑被当时比较时髦的建筑风格所替代,变成了今天应该加以保护的骑楼,这就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当然今天我们不鼓励任何人去用一种时髦的建筑把另一种有历史积淀的建筑改掉,但是历史上发生过这样的事,我们对于历史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


老天安门广场上的西洋建筑©历史一枝花


南方沿海城市骑楼的出现©彭德尔顿


这种历史的叠加在很多欧洲城市呈现得非常鲜明,比如说英国约克古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几乎聚集了英国建筑史上所有年代的建筑,虽然可能一种类型只有一个房子。所以,它有着拼贴的建筑风格,形成了这样的风貌。下面的图片是约克城里最早由罗马人建的宫殿,今天用做博物馆。

 

约克城内的罗马宫殿©讲者PPT


第三,可感知也是塑造城市风貌的一个重要方面。


用不同的时间尺度来认识我们周边的事物对于遗产保护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年鉴学派三时段理论,可以将由时间积累而成的城市风貌大致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长时间段的,指城市空间结构等长久不变的空间要素,比如说北京的中轴线,是经过了元、明、清三代积淀而成的,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一种是中尺度时间段的,指变化得较慢的空间要素,社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城市的肌理和绝大多数建筑还在;另外一种是短时段的,指变化得较快的空间要素,比如被更换的门窗等,即在一个人近百年的生命周期里,城市所经历的变化和受到的干预。据此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比较全面的体系,来认定历史应该如何来沉淀,如何来尊重。


巴黎在19世纪中期的时候被霍斯曼改造过,切了很多几何形的道路。原来它基本上是中世纪、文艺复兴形成的,小巷和弯曲路比较多。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巴黎的主要轴线是笔直的,形成轴线的前提是主体空间结构的界面清晰性。最近国内的规划行业已经将街墙的概念借鉴过来。街墙就是形成街道或广场的界面,没有它,就不可能有轴线等空间结构。


巴黎主要空间结构的清晰界面©讲者PPT

 

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认识城市风貌


今天要特别思考的就是:一个城市如何能够充满韵味?习总书记讲了“三风”。城市的风韵从哪来?我们就要看看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全世界文明给我们留下有什么启示?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国风·秦风》

————


《蒹葭》这首诗小学生都会背,那么古远的诗在反复的咏唱的时候总有变化的部分。中国的书法也是这样。唐代时,书法发展到达了一个高峰,其中一个原因是唐代的书法很讲规矩,但规矩的同时,就缺少了变化。所以到了宋朝米芾那一代人就开始求变。卫夫人是王羲之的老师,她跟王羲之讲“你写字不能都写得一边大,像算盘珠子串在那儿似的”,这就是在平衡规矩和多变、丰富之间的关系。


————

”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点画耳。”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

————


城市更是如此。我认为城市建筑的语言或者风格像一部厚厚的小说,它的人物可能有一百单八将或更多,每个人都操着自己的口音,用着自己的词汇,讲着自己的话,这样才形成了一部宏篇巨著。城市无此也就没有真正深度的风貌。我认为大千世界是由城市主体来反映的。我们是不是可以提倡城市由万象来组成?因为生活世界就是由万象组成的,这一点可以从很多老照片里找到,但是今天这样的案例就比较少。


从认识观念这个角度来讲,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它人多、空间大、功能多、联系网络多、历史长、变化多。如何真正从科学角度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呢?科学家们已经对此作了较好的归纳,我在这里跟大家共享一下。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分形层次的概念。


分形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曾经热过的一个概念,当时有很多翻译的书。用这个概念理解风貌,包括做设计、做规划时在不同尺度上关注什么东西,是非常管用的。我们知道几何学中有一维、二维、三维,实际上它们都是人抽象出来的,现实世界中没有真的一维的东西,因为你找不到一根线没有粗细。二维的东西也是这样,一张纸是平的、二维的,但是把它折皱巴了之后再放在桌子上呢?你说不清楚它是三维还是二维的。所以分形学创造了这样一个概念,就是在一维、二维之间存在着一点几维,二维、三维存在着二点几维。分形学不仅对认识自然世界有很大帮助,也是我们认识风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如果从层次的角度来理解城市这门复杂性科学,我们会马上意识到宏观和微观之间是层层嵌套,不可分割的。举个例子,人的细胞不等于器官,器官不等于一个人的整体。但是细胞出了问题可能毁坏某个器官,人就不存在了。这种嵌套的观念,在更新时代是一个值得大力提倡的科学理念和方法。  


下面这两张图是长安街。在第一张卫星图片中,我们可认为长安街基本是一条线,它的宽度可以忽略不计。在更近的图片中,我们可认为长安街是一个面。如果再拉近一点,长安街就变成一个体,是三维的。


长安街的卫星图片©讲者PPT


长安街的近景图©讲者PPT


在大尺度的地图中,城市是理想的面,是二维的;在中尺度的地图中,城市是粗糙的有肌理的面,不同的道路把城市空间分隔开;在近距离的影像中,城市是三维的建筑群,凹凸不平,有阴影。但每一种尺度的图形都不能替代其他尺度图形所承载或传达的信息。


三种尺度的北京城©讲者PPT


城市世界是不同尺度的事物单元有机组合而成的,多层尺度反映了不同的要素,这些要素上下嵌套。在不同尺度下,我们看到城市不同的信息与风貌,总体风貌不能决定个体风貌。同时,总体风貌也不等于每个单元的简单相加。我们可以把城市、街区、建筑比作是篇章、语法、词汇。篇章是不可以拆开的,拆开的话就会最终变成一本词典,它就不再是一个有故事的文本。不同的建筑类型和不同的尺度的城市空间,反映着不同的公共生活内容和不同的私人生活内容。


综上有四点结论:

首先,城市特色风貌是城市物质形态特征、社会文化和经济特征等信息的综合体现和反映。

第二,城市特色风貌是长期积淀而成的,动态发展的。

第三,城市特色风貌必须被公众所感知。

第四,城市风貌是不同层次要素的不可分割的嵌套。



02
现代城市特色面临的主要问题


现代城市特色风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与自然、历史、生活相脱节


首先是我们城市道路、用地、建筑对自然本底、景观生态体系的忽视。既然风貌离不开自然环境,如何善待城市所在的环境就变得非常重要。比如现在常出现大雨后城市被淹的事情。为什么呢?传统聚落的农田有很多自然水系,可以起到蓄洪的作用,就像海绵城市一样。等你把水全排空,将其变作建设用地后,就会发现一旦有雨就很难排掉。 


传统聚落与周围山水的关系:合形辅势的原则©大山谷

现代城市与周围山水的关系©新浪


中国传统的城市或者聚落很好地处理了人的建设活动和周围环境的关系,这是现代城市设计中需要反思和借鉴的。


在大都市里更常见的问题是地方性的丧失。我想这也是总书记关心城市建设的风貌的原因之一。你说这是什么地方?不知道。这样一块地分成四块、八块之后,每块地自己弄一楼盘,地块之间都没关系,形成了拼贴与无意义的城市肌理

 

另外,很多历史悠久的城市被成片地改造,既有城市肌理被支离。今天在地图中看起来比较细碎的历史城市肌理,基本都可划入最近中办国办《意见》所说的应保尽保的对象,这也是今天风貌建设面临的非常重要的切入点。


最后是城市风貌与人的生活相脱节的问题。这种现象太多了。我们看到很多城市有非常漂亮的马路而不再有街,很多基本的生活内容都无所依靠。最近我关注到《人民日报》发声说,不应该随意禁止电动车上路。我很赞同。在目前公交还没有能让大家都方便的情况下,电动车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简单地禁止电动车上路也是脱离人的一种空间环境营造。


在城市的风貌保护与传承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误区:人们常常将某个时代富人和上层社会的建筑视为最具代表性的,忽视、甚至否定平民、底层社会的生活环境与遗存;对某个时期典型建筑风格的错误理解和简单化常常使历史街区和名城保护走入单一化,使物质遗产保护与文化、生活活力脱节。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单一化的误区呢?我们知道无论传统城市还是现代城市都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是城市的本性。传统城市呈现的是传统社会的复杂性,现代城市呈现的是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城市以改造或保护的名义,做了很多一样的假古董。实际上在长江以北的许多城市,老的建筑很多都是红砖红瓦的,但是我们会臆想出另一种建筑风格,比如灰砖的,并依此做出很多假古建。我在对一个城市进行风貌保护工作的时候,首先会把城市的街道、建筑都看一遍。一个城市风貌应该是所有这些既有东西的集合,再加上现代的因素。

 

红色砖瓦构成的丰富城市特色被改成臆想中的灰色标准古建©讲者PPT


03
城市风貌塑造的应对策略


保护既有的特色与遗产


第一个就是如何把既有的城市特色风貌和历史遗产保护起来,这是最基本的。英国政府在2005年时做了一个开创性的工作,就是把遗产保护、风貌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结合了起来。这个逻辑是什么呢?可持续发展是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来的,就是说我们今天所享受和拥有的东西,应该让我们的子孙有权利平等地享受,不能断了后代的路。英国人提出,历史环境或者叫遗产是我们今天生活中享受到的重要事物,它们应该被安全地交给后人,所以就历史环境或者遗产列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或者要素。所以保护历史遗产是一种国际共识。关键是对保护认识的高度,这个高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未来的文化面貌。习总书记在过去许多年不断地在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和未来,实际上事关民族性和文化的根,所以文化安全要从这个高度来认识。


我们在2003年的时候就开始做历史风貌保护的工作。当时给广州市做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广州市域的管辖范围超过7000平方公里。我们将它的自然山水、文化景观、城市形态、聚落格局以及农业遗产统一做了规划,提出了“山、水、城、田、海”特色格局,强调了历史城区、历史街区、历史村镇与自然山水的依托关系,从更广阔和更宏观的层面上保护了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相互交融的城市特色


广州市域整体城市格局保护图:山、水、城、田、海©清华同衡


济南是我国著名的泉城,南部山区是泰山余脉,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巨大的山区喀斯特岩层把雨水变成地下水,南高北低的地势使地下水由南向北汇集,被北部黄河南侧透水性差的火成岩挡住,就形成了众多的泉水。后来这一地区陆续演变成了城市,有着跟园林相关的一些泉水文化。这个案例也是将自然景观和人造的文化景观或者说历史城市景观结合在一起。


下面讲到文化景观的保护,这一概念是个非常开放的框架,可以容纳《意见》里讲的“应保尽保”的所有要素。北京总规或者历史文化名城规划最近将“三山五园”列为跟古城相对的一个大片区来保护。这在我国是个标志性的事件。以前这些园林都是散点的文物,古城只划定在二环以内。北京规划的这个举措可以对全国起到示范作用。


济南名城历史城区及周边环境的保护框架©讲者PPT


山水设计是我国传统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重要遗产。我在过去相当一段时间里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四库全书》中最早的关于山水设计的一个文献是《汉书·艺文志》,里面说“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之形”,意思是当时的权贵在建宫殿的时候,必须先把九州山水研究清楚,才能确定轴线的方向,确定房子如何来建。中国古代的地理观是很先进的,这跟当时发达的天文和地理观测技术有关。


元代的《析津志》记录了元大都时期是如何将山水与筑城相关联起来的:“盖地理,山川有形,水有源泉。山则为根本,水则为血脉。自古建邦立国,先取地理之形势,生王脉络,以成大业。”我们文化里有五岳,泰山是东岳,衡山是南岳,嵩山是中岳,华山是西岳,恒山是北岳。这南、北、中三岳几乎在一条子午线上。而且五岳的相关文字记载在《尚书》里就有,是非常古老的存在。这跟古代的天文观测相关,所以中国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实实在在的。后来,这种认识与实践发展成了中国人对于聚落、山水的崇拜、利用方法和美学。下面这张图是清朝宫廷里的一张图,画的是避暑山庄,画中的山水是围合的。这种山水环抱的格局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城市格局中很常见。


避暑山庄©讲者PPT



一个精彩的例子是临海古城,古城里几乎没有高过6层的楼,房屋周边的山水特别完整,有一条大江,景观非常美,如仙境一般。这是古人用山水设计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文化景观。我们需要认识到,正是由于当时建城的人把这些资源非常主观地、能动地构建出来,才形成了如今的文化景观。这是一种文化存在。


临海古城的山水环境©讲者PPT


临海古城东湖文化景观的山水视廊©讲者PPT


今天我们为文化景观的保护而焦虑。经过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大开发,我们的城市出现了下面这样的景象。



济南大明湖如今的“佛山倒影”©讲者PPT


今天人们站在济南大明湖北边看不见佛山倒影了。希望这样的开发以后不要再出现。这个愿望不能实现吗?也不一定。在北京的中轴线上,原来有一座十几层住宅楼,后来就移掉了。在后海,积水潭医院9层的病房也拆了。


我们国家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早在2000年前后就开始了,当时济南提了一个概念,叫泉城风貌带这是全国最早将城市和周边环境作为一个整体来保护的案例,当时的很多概念和今天我们文化景观保护的概念没有任何区别。这是一种觉醒。


泉城特色风貌带©讲者PPT


刚才讲了文化景观和山水环境,风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控制内容,就是城市环境中文化最聚焦的部分。例如北京的功能核心区,需要整体保护,划定了三类保护区。下面这张图是英国的约克,蓝色区域是有考古遗址的部分,深蓝线以内是保护区。


约克的考古遗址和风貌保护区©讲者PPT


三坊七巷是我们在2006年前后开始介入的项目,现在是我国城市里规格最高、最完整的一个历史街区,面积约有40公顷,是北京南锣鼓巷的一半,建筑的整体保存非常好。


福州三坊七巷©讲者PPT


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分区和分级控制管理


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我们的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同时城市又需要提升和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保护历史城市风貌呢?现在的国际共识是动态地管理,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分区分级管控,这成为我们保护、传承和发展必须采取的方式。

 

这次北京的核心区规划做得非常实事求是,提出了三类风貌管控区,分别采取不一样的控制力度只有这样才接地气,被控制的建筑才能应对现实变化的需求。在很多历史名城也是采取同样的做法,划定不同的区片,施加不同的控制力度。在日本的古川市,大庙周边管得特别严,街巷管得就松一些。这也是分区分层进行管理。


日本古川市:保护管控的差异©讲者PPT


特色资源的结构化策略——利用、活化的基础


除了管理和控制,如何利用、活化这些特色资源,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呢?在近十几年的工作中,我提出一个概念叫“结构化”。因为这些特色资源是点状的,不再是传统城市里有结构的样子,它被打碎了。那么如何使这些片段化的、相对不完整的要素,在今天城市格局的本底上整合成为一个结构,这是我们保护、传承和利用历史资源的一个重要的起点。


在景德镇的保护工作中,我们首先调查梳理了这些资源和老的工厂,又分析了城市的交通、生态、活力分布的区域,据此做出了地区分工,锁定了陶溪川这一片区,可见做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有这样一个过程。那么,如何在城市区域层面来发展,就是保护和利用相结合的区域层面需求考虑的问题呢?通常我们会绘制一张红绿图。红的地方是资源和活力集中的地方,绿的是生态和开放空间。有了这样的红绿图,才使得我们挖掘出的资源就像果实和枝叶一样长到一棵树上去。这样特色资源就形成一个结构,可以按照一定的时序得到应该有的利用。


景德镇的红绿图©讲者PPT


下图是我们四年前开始在嘉善做的一个项目,当地的领导来找我做一个更新地段的设计。我做事经常是人家来找我做一个"扣子",我给人家做了一件“大衣”。比如,这里有元代大画家吴镇的墓,墓的西侧需要改造。我做工作时不会仅着眼于墓这个历史资源点,而是尽可能把周边所有的历史资源都挖掘出来,串成一个结构,这个结构就是城市开放空间与历史记忆的整合。这样就把一粒“扣子”变成了一件“大衣”上的“扣子”,也使我们聚焦的更新地段在中、宏观层面有了更科学的定位与依据。


嘉善老城特色资源的结构化与示范项目©讲者PPT



下篇


以下视频来源于

CBC建筑中心


城市更新大讲堂第二讲(下)


有机的生长与更新



虽然更新时代要防止大拆大建,但是城市总在变化,不变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变化的过程中才能谈文脉的传承。既要变又不能大拆大建,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城市如何生长才是美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就是综合性的织补
 
为什么要织补呢?前面提过年鉴学派的三时段理论,城市的要素有长期不变的,有变化慢一点的,还有变化快的。城市的街巷和肌理是缓慢变化的,但是每一个房子都会因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技术条件而呈现出美而有深厚文化的东西。这样的变与不变,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个巨大困惑。如何对变化的城市进行可持续的管理,对于保护风貌、塑造风貌、传承风貌、迎接未来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搭建一种在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不同人的诉求之间寻求合理平衡的框架。

如何织补城市?柏林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柏林就开始针对战后被炸掉的或者被六七十年代的改造弄得四分五裂的街道做织补。从下图可以看到织补后的城市,红的这些是新修的,还有一些灰的是新建的。

柏林的城市织补©讲者PPT


这种工作的设计必须以1:500以下的比例尺的图来做,1:10000的图根本不好用或者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综合织补在欧洲非常多,新建的建筑都是夹缝式的,而不是优先考虑漂亮的外观,历史因素对新建筑都会有影响。下图是一条街道上的老房子和新房子,老房子对新房子的虚实、窗子、色彩、韵律、节奏等等都会有影响


法国阿维尼翁©讲者PPT


街道风貌是连续的,即使用混凝土的材料,也可以和左右的建筑有联系。在大都市里建玻璃的办公楼或者宾馆,也可以和古典的建筑有一种对话。北京这几年的历史风貌保护的工作非常突出,比如这次两办提出的“应保尽保”就是北京首先提出的,为了落实这个指示的精神,提出了“恢复性修建”,但是“恢复性修建”作为一个学术概念,其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大家积极探索。我个人觉得有几个方面很重要。第一是保护真实的历史信息,不能把真的弄假了,或者弄个假的来充真的


景德镇遗产保护项目©讲者PPT


这是在景德镇修的一个项目。我们介入的时候,这个地方非常衰败。房子很多都是用八十年代普通的砖建的,墙面上还有景德镇的潮湿气候和烟熏留下的痕迹。如果你走过一个街巷,会看到这些时代的痕迹都实实在在烙印在那儿。我们把这些真实的历史信息都保留了下来。


济南老城的“剔牙式”整治©讲者PPT


还有我们过去几年在济南的老城里做了一个非常艰苦的“洗牙”工作。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我们介入这个项目的期间,经过许多年的刷墙、涂抹,很多过去有特色工艺的建筑墙面看不见了。做完“洗牙”之后,原来的建筑外观露出来了,原来的材料和工艺到得了展示。这个工作非常艰苦,需要各方面的配合,尤其是老百姓的参与。

在保护历史街巷的过程中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胸怀,要真正认识自己所在地方真实的历史。必须指出的是,有的地方四十年代以后的建筑就不再是灰砖的了,我们不要把红砖建筑改成灰砖的。

我们要有包容的态度来认识变化的城市。北京老城前一个时期新建的建筑大多跟周边常常没有关系。人们去到改造后的胡同里就发现胡同没意思,因为看见的不是胡同真实的状态,这种单一要素的重复最好不要再发生。又如在苏州这样的古城中,即使盖出一片二层的别墅区,也不能自然成为古城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进行复杂学科的思考。怎么算是复杂?随便找张北京的历史照片,就可以看到屋顶几乎没一样的。


德胜门1945年历史照片©筑城通鉴


所以如果我们出一个标准导则,所有地方一抄,全北京就成了一个样。从清末来算,好多房子可能都100多年了,但是今天一下子弄得都一样了,就有点悲哀。所以我希望我们今天能够一个一个地深入地识别这些丰富的要素,能够实实在在地传承它们。

历史风貌需要小规模、精细化的管理和传承。在历史建筑与环境修复过程中,还要复兴传统工艺今天很多情况下,这个东西丢了,地方性也就不在了,风貌传承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肌理和历史的格局怎么来织补,的确是有需要思考的地方。北京老城里还有很多块这样的疤,怎么织补回去?这是一个挑战。在很多古城的保护中,比如南京老门东,我们采取的方式是以院落为单位进行小规模的、动态的引导、管理
 
聚落景观不是一片野地,而应该是对人友好的,可接近的自身的内在逻辑。我曾经设计了济南大明湖的东扩工程,这个工程是09年开始做的,当时有一个方案是要把大明湖东岸拆了,做一个开放的现代水面景观。我当时非常清楚地认识到,历史已经形成了沿岸丰富的路径与对景体系,所以在当时大明湖还没有被列为文物的时候,我就把它当成遗址,看成历史景观,知道不能动。我们另辟天地,参照圆明园、颐和园等中国传统大型园林的设计对大明湖的水系、景观进行了扩建。这个项目面临如何应对现代公共需求的问题。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在济南住了好长时间,对大明湖有个感受:人多的时候不觉得挤,人少的时候不觉得冷清。这是因为我们做了很多通道,每个通道的尺度都借鉴了古典的园林设计。


济南大明湖历史景观的保护©讲者PPT


在更新年代,还会有一些机会可以放大历史城市景观资源的影响。比如,下图中的这个房子原来很高,看不见后面的阁。通过更新,这个阁就变成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更新后“阁”成为城市的一部分©讲者PPT


城市的更新与改造需要考虑城市肌理的延续。例如,蓬皮杜中心这个改造项目延续了巴黎的城市形态。此外,还要考虑街坊尺度的延续、空间与街道逻辑的延续、与既有公共建筑的呼应。


举个例子,雅典卫城下面的考古博物馆的顶层平面,跟雅典卫城女神庙的平面一样大,建筑方向也一样,这是一种延续,是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博物馆地下是实实在在的遗址,在室内可以看见对面山上的女神庙,两个建筑遥相呼应。我们应该以这样一种姿态,思考如何实现新老建筑的对话。


博物馆底下的遗址©讲者PPT


新建筑考古博物馆和老建筑雅典女神庙的对话©讲者PPT


场所的营造


最后一个话题就是场所的营造。我们刚才讲的都是跟空间环境相关的,城市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如果把一个环境控制得过死它可能变得冷冰冰的,不再有人气。如果把遗产做成“僵尸”,我们就走到了反面

场所营造的第一核心是“人”,是“生活”。既然有生活的气息和痕迹,就应该在我们营造的场所中将这种气息透露出来。不管你去的那时那刻有没有人在场,都应该让人感觉到这样的气息。

有的地方想做主题公园,大搞所谓的“文化”发展。我说这不是场所,而是娱乐主题性的东西。当然它有存在的价值,但是没有必要把古城的一大片都做成这样。市场对此也不感兴趣,几乎没有人来光顾这些地方。

在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首唐代的诗,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丘为《寻西山隐者不遇》


丘为走了30多里山路,到了隐者居住的茅屋,结果很遗憾,隐者不在家。他看到茅屋周围的景象、环境,开始想象这位隐者可能坐着车去游山玩水了或者去水边垂钓了。在感受隐者的居所及周围的景象后,他觉得不遗憾了。为什么呢?他想:我本来是来探询隐者的内心世界,获得精神解脱的,看完隐者居住的环境之后,我就达到了这个目的。所以他就觉得:见不见面无所谓,我要追求的东西得到了,所以我心满意足地回去了。这首诗很生动地阐释了什么是场所精神。人的生活环境所传达出的气息体现出人的内心世界。



 如何通过物质环境来综合地表达人的内心世界呢?


能感受到人气息的村落©讲者PPT


上面这张照片里没人,但是我们看了之后都会感受到人的气息。如果这里头都是人,就更感到一种生气勃勃的、蓬勃向上的气息。


伊斯坦布尔的巴扎©讲者PPT



伦敦的考文花园©讲者PPT


上面这两张照片是商业街,你能从中感受到文化和人的气息存在。园林绿化也可以做成这种感觉。


林下场所©讲者PPT


遗产是场所营造的灵魂所在。以后疫情过去了,建议大家去中东巴林的珍珠之路看一看,散的遗产点的保护展示做得很有意思,那种人文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晚上,大家都到清真寺里做祷告。这就体现出场所精神。

   中东巴林珍珠之路©讲者PPT


场所最基本的特征是围合,中西文化都一样。如果一个空间透风漏气,它就不可能是场所。比如丽江古城里,密密麻麻的街道是围合的,还有很多小的广场。所以看起来很生动、很美,人们在那里能够感受到各种各样生活的气息,会觉得很有意思。

街是传统社会里场所的一个基本类型,比如平遥古城有着非常有序的胡同,北京也是如此。日本的槙文彦大师做了一个项目——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这个项目总共有七期,空间的生长和发育历时30年。我去这个地方,很敬佩,因为他做了街,而且做得很有感觉。我认为他就是以场所营造来动态地引导一个项目的生长和发育。


东京代官山集合住宅©北京世界之旅


我跟大家总结一个“秘籍”。过去城市规划管的是房子,控制的是建筑实体。如下图所示,项目在图上是黑色的方块,规定不能出方块的边。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应该倒过来,应该管风貌和环境,控制空间场所。我们应该规定这个城市空间的形状不能动,街道空间不能动,房子在周边可以建,而且规划师必须非常积极地把居民想要的空间营造出来。


城市规划管理趋势:由控制建筑实体转向控制空间环境©讲者PPT


我做城市设计没什么经验可谈,第一板斧就是画图底关系,搭建起结构、尺度和节点。而不是倒过来,先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不理会周围的空间。中国人有一句话:“德不孤,必有邻。”“德孤”,就不可能有邻居。一个个房子是孤立的,怎么可能形成城市的界面。

再跟大家举一个例子。约克古城内原来有一个糖厂,后来迁走了。到了八十年代,要进行文旅开发,规划局出了下面这张图作为用地控制条件。


    

约克糖厂旧址规划图©讲者PPT


灰色的地带是建设用地,中间白色的空间要求保留下来。这个灰色区域的形状很丑,但规划局的要求就是这样,在这个用地中怎么安排建筑由设计师决定。最后中标的是下面这个方案。


约克糖厂旧址规划中标方案©讲者PPT


这个方案一般建筑师不喜欢,建筑形态既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也不是扎哈·哈迪德作品的那种形状。如果是扎哈那种形状,地段中的教堂前就没有广场了,城市的肌理就没有了。规划局的意图是要恢复再造和延续约克传统的街道体系这里规划控制的内容反转了,这就有利于街巷的重塑。

城市的更新改造过程中会面临很多衰败的要素。那么如何把衰败的要素变成积极的因素?我们过去10多年在景德镇陶溪川一期项目中做出了很多努力,把历史记忆拉到现实生活中来,使其成为场所的焦点和精神寄托,最后呈现出一个叠加的城市面貌,使遗产更好满足了居民对新的功能的需求。


    改造后的陶溪川项目©讲者PPT


上图是陶溪川最近刚完工的一个厂房改造,中间加了一个小的美术馆,两侧是工作室。在陶溪川二期的陶公寓项目中,我们把大学校园和产业园区结合在一起。这项目沿街做成了骑楼的样式,服务城市街道,靠园区一侧为向青年人开放的空间。这样就提供了有生活和工作内容的环境。我希望我们未来的城市是为人民服务的城市,每个角落都是对人民免费开放的。孩子和老人可以自由地去他们想去的地方。

 

- 演讲全文完 -


城市更新大讲堂第二讲的主题演讲结束后,紧接着是精彩的嘉宾对谈环节。陶文旅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子力先生受邀在线参加了对谈。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柳青就一系列文化产业与城市更新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提问,张杰老师和刘子力先生深入地分享了陶溪川文创产业园项目策划和运营的成功经验。

张杰

//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子力

//

景德镇陶文旅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柳青

//

CBC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


嘉宾对谈




Q

大家知道景德镇是历史上的瓷都,其影响深远。但伴随时代的发展,老的工厂逐渐衰退了。陶溪川的前身是已经衰败的宇宙瓷厂。对于工业衰败区来说,最难的更新不是物理空间的提升,而是如何进行产业转型,如何实现文化传承,如何调动人的活力。而陶溪川恰恰在这些方面探索出一条创新的道路。


首先,陶溪川项目成功地将一个衰退的工厂区再生为一个规模化的陶瓷文创产业园,不仅保留了历史记忆,也创造了出色的经济效益。您认为,陶溪川在转型的过程中,影响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如何做到在城市开发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之间的平衡?创新点在哪里?


刘子力其实陶溪川一期的改造最核心的创新点就是把一个不被看好的破败老工厂重新变成了城市亮丽的风景,让这个工业遗产又走到前台,变成了城市的底色,变成城市里最重要的一个节点。这是大家特别引以自豪的地方,也是跟别的创新项目不同的地方。同时它也是城市的百姓早晚都喜欢去的地方,是一个很亲切又很舒适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为城市而造的,特别是为当地的百姓而造的,我觉得陶溪川项目不管是空间的回归,还是为百姓做的贡献,对很多城市都是有启示的。最关键的是怎么把破败的工厂保留下来,怎么把历史要素融入到现代生活当中,怎么让老的工业遗产跟新的城市建设融在一起。这是比较难的事,但是在张杰老师的规划下,我们很好地把控了新与旧的关系。陶溪川还有一点值得大家关注:它是没有围墙的,整个空间不是工厂的感觉了,而是个街区的感觉。而且它是一个无墙的街区。这一点张老师做得特别好。


陶溪川项目图©讲者PPT


张杰:我觉得景德镇的人有一个特殊的素质——思想很开放,汇集了来自四面八方的资源。刘总就是景德镇开放思想的代表。我跟刘总合作的时候,发现他吸收知识和思考问题都非常快。我觉得原因是陶溪川项目跟文化相关,跟形体相关。刘总做的是跟陶瓷相关的工作,所以耳濡目染,对形很有感觉,对建筑、空间的见解也是入木三分。所以景德镇人这种开拓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感觉给我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工作环境和机会。坚持做陶溪川这个项目到现在,我向刘总学习了很多东西。比如,刘总抓住了“景漂”,我们在设计过程中也抓住了这个人群。“景漂”就是过去“匠从八方来”的一种当代表现。在做陶溪川产业园之前,他们的确是在各种犄角旮旯,没有一种现代的共有平台来展现自己。陶溪川这个平台就给了来自全世界、全国的艺术家和景德镇人一个集中展示的舞台。所以我想十几年跟刘总一起合作,还是比较成功的。


陶溪川街区©讲者PPT


刘子力:很对,我们这里有19,100多个年轻的创客,95%都是35岁左右,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些是我们的人口,是我们的“景漂”基数,张老师其实是在为这些“景漂”基数而设计。


张杰:今天讲座最后,我也讲了“场所是为了人”,刘总在这个过程中和我们一块琢磨怎么激活这个地区。现在春秋大集是陶溪川的名片,刘总的领导和团队管理很好,创新也很到位。项目开放运营的时候是2015年,当时全国正好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陶溪川的一期博物馆和美术馆基本上成型,旁边有几个厂房。刘总,您给介绍一下当时创立春秋大集的一些想法。


 春秋大集夜景©E for Edgy


刘子力:当时我们想做一个中国人的嘉年华,立足于传统文化陶瓷,代表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我们想着怎么把景德镇的文化与全世界共享,特别是把年轻人集聚、聚拢在景德镇,于是就想做一个节日,取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名字,就是“春秋”。其实春秋既是历史,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活动。春秋大集其实是传统节日里面最本土的民间市集、农贸市场,我们认为这就是中国人的嘉年华。


春秋大集在疫情之前一共办了五届。每一届来的人员都会翻番,每年都有更多的人来,特别是老外陶艺家。他们来这里不是仅仅是为了赚钱,他们会把创作的工艺品在这里卖掉,卖掉之后还愿意在这里消费,愿意几个人一起留在这里继续创作。我觉得春秋大集的影响力,一是表现在来的人数每年在翻番,二是吸引到的人来自更广的领域,比如说国外的陶艺家、跨界艺术家、音乐人、来自全国艺术院校的创业学生,这是一个大集,形成了我们城市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因为疫情停办了将近两年,今年10月份又准备办。我觉得春秋大集可能是陶瓷文化城市里面最有活力的活动,这种活动是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又是为百姓服务的。


春秋大集©E for Edgy


春秋大集是一个开放平台,很多当地人也愿意加入到这个活动当中。它是一个自由市场的模式,同时又非常守规律、守纪律。这种模式让外国人来到这里觉得很中国,中国人又觉得很洋气,外地人感到很意外,当地人又感到特别自豪。这个项目我们一定会坚持办下去。春秋大集代表了中国思维方式、中国文化和中国情怀。


Q

陶溪川的更新引入了很多文化活动和产品,每个星期都有面向年轻人的陶瓷艺术集市,同时还带动了跟陶瓷相关的艺术及学术活动。请二位从策划、运营的角度谈谈,如何做可持续的城市更新?如何持久地吸引人来?另外,陶溪川在文化产业转化方面有突出的创新,聚集了许多设计师、艺术家,还有创业的学生,持续进行设计创作,我们也可以称为“文化的转译”。在中国,有许多城市都面临的传统文化无法当代转化的问题,这一点您有哪些建议?


刘子力:我觉得景德镇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文化符号。外地来景德镇的创业青年或者说“景漂”在这里最享受的有这么几点:首先,传统手工艺的优势是入门门槛低,创业门槛很低,但是成功率很高。因为传统的手工入门并不很难,只要勤快、愿意干,然后有一些创新,就会取得巨大的成绩。其次,传统工艺和当代生活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认为这是靠19,000多个创客来实现的,他们的作品里面都蕴含着非常深厚的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但是表达出来的不是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现代的审美,现代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个结合点非常好。不光是这种非遗的文化让传统进入了未来,陶溪川传统的空间也得到了极大的赋能。这些传统的空间极具场所精神,感动了很多外地人。时尚、年轻的创客们在传统空间里非遗文化的基础上重新再创作,演绎到当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我觉得从空间到非遗,再到精神的东西,都跟经济挂钩。


一个陶溪川的创客可以带动3~7个当地人就业。我们现在有将近2万个创客,可以带动10万人就业。这就是一个巨大的、令人吃惊的实现传统跟现代平衡的案例。传统已经走到了未来,走到了现代生活里。不光“景漂”自己获得了创业机会,还带动了这个城市的老百姓,让他们的就业更加有机会,甚至这些创客还为传统的陶溪川空间注入了特别的活力,让老空间变成了一个年轻态。这些年轻人,特别是外来的年轻人,使这座古老的城市具有了一种不一样的年轻状态,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平衡。


 景德镇的年轻人©E for Edgy


张杰: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就是陶瓷文化也是经济,玩艺术的同时也可以挣钱。这样艺术家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收获了财富,同时还带动了地方经济。当然并不是今天所有的手工业和手工艺或者传统的非遗文化都能够有这样一个境界。所以我觉得景德镇的成功首先在于人的潜在素质,他们具有包容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陶瓷在我们今天的语境下,既是艺术,也是工艺品,既是经济也是艺术,所以这十几年我们项目的发展可以比较顺利。


景德镇的陶瓷工艺品©Daaa小甜李

Q

如何用现代的手段来活化文化,如陶溪川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文创活动,构建了完整的产业链。想请二位和我们分享一下,线上直播的运营和孵化机制是怎样的?规模是如何做起来的?

刘子力:我觉得传统的空间,特别是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像陶溪川这样的工业遗产,一定是用传统加科技的手段来活化。我们在疫情期间就尝试着怎么跟互联网科技对接起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特别是跟抖音的合作。我们在抖音上有一个排他的平台,叫陶瓷电商直播带货平台。经过一年半的合作,抖音平台带货由最初的每天卖2万块钱,到了现在最高每天卖1100万块钱,平均保持在每天850万的销售规模。这带动了大量年轻创客的渠道销售,为我们这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疫情下非常重要的销售窗口。那么我们能够想象它带动了多少就业,带动了多少财税和当地百姓的福利。


这就是传统的陶溪川空间怎么跟当代科技相结合。我们特别需要有一种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没有地域之分,它是一个扁平的竞争,所有地域的人都在同一个起跑线,这就是科技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所以我觉得传统加科技,对陶溪川项目是特别重要的。那么接下来我们受到的启发,怎么让陶溪川在未来变得更加智能在线,怎么让这19,000多名创客,甚至包括全国和全世界爱好景德镇陶溪川的游客或者艺术家可以随时随地地关注我们,参与我们的活动。我觉得科技可以给我们插上翅膀,让我们不再是一个偏远小镇,而是在世界的同步。

Q

请问张杰老师,在陶溪川的更新过程中,是如何把这样的一个传统工业遗产,通过空间的营造变成一个聚人的场所的?

张杰:在这样一个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空间变成了柔性的。刚才讲到用抖音在网上带货,这个虚拟空间没有挑剔性,唯一挑剔的是这个地方是不是有特色。就像我们今天说的风貌,如果这个地方没有特色,就没有人愿意来。所以,在经济地理去中心化的过程中,特色变成了世界竞争的一个重要资源,这是后工业社会的一个趋势,也是今天国家所重视的。


陶溪川文创产业园©行者陆远


在强调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特色必然会转换成经济的一个方面。第一次我跟刘总在宇宙瓷厂烧电车间走的时候,整个场所是荒芜的状态,厂房几乎没有窗户,也没有几个门。但是我们把这些厂房保护了下来,根据目标群体的需求重新营造了周围的空间。后来一个英国设计师说:“我明白了你们这个项目为什么会成功。你们把一个工厂变成了一个城市。”我们把过去工厂的路变成了街,把厂房侧面的高墙变成了店面。因为做博物馆只需要一个黑空间,没必要有光,所以可设计在店面后面。我们还把一个有锯齿的厂房拿出一块来做成了走廊,有窗有门,大家都觉得很有特点。


锯齿状的厂房©行者陆远


把一个工厂变成一个城市,必须有可交互的界面,所以设计窗户很重要。我们现在很多城市缺少可交互的界面,城市空间变得特别消极,人们不喜欢这样的空间。这是我对建筑改造的有限探索中的一个窄的关注点,但是这恰恰是我们营造今天场所时非常重要的一点。


刘子力:我首先要感谢主办方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见面,陶溪川将来会变得越来越跨界,会变得越来越融合。各种业态我们也会混搭,但是我们不会丢掉我们的特色,陶瓷永远是我们的灵魂。这个地方因陶瓷而出发,在手工领域会更加生态化。我们将把陶溪川建成中国文化独特的符号,让全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体验中国手工特色传统文化。欢迎大家来陶溪川!

- 对谈全文完 -


来源:CBC建筑中心.


视频

【航拍+访谈】《亚洲金融大厦二》视频节目重磅来袭
【航拍+访谈】《亚洲金融大厦一》视频节目重磅来袭
【视频】节目首秀,一座地标建筑的诞生

文件下载
《中国主要城市建成环境密度报告(2021)》 | 附文件下载
住建部印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 附文件下载
上海五大新城崛起:嘉定 青浦 松江 奉贤 南汇 |附总体城市设计文件下载
2021长三角城市跨城通勤年度报告|附文件下载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综合产业片区单元规划(含重点公共基础设施专项规划)草案公示稿 | 附文件下载
《海南省城市设计与建筑风貌指引(试行)》|附文件下载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附文件下载
《2021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附文件下载
405万元奖金 - 三亚城市元素设计方案国际征集活动 | 附文件下载
“15分钟城市计划”将社区作为城市中心|附文件下载
沈阳总体城市设计文件

宁波未来城市,这样设计文件

厦门市城市设计标准与准则(试行)文件
大连市总体城市设计(附全图)
2020年中规院全球城市报告|附文件下载
王建国院士 | 基于古城风貌保护的南京老城高度导控城市设计(附下载)
控规阶段|城市设计核心管控要素体系研究及其管理应用(附全文下载)
《街道设计指南》(征求意见稿)|附下载
《上海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规范(2020试行版)》文件
《伦敦发展计划2021》The London Plan 2021文件
《浙江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征求意见稿(附PDF下载)

汇总
汇总:全国22个主要城市的总体城市设计案例 | 附链接
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十四五规划(附链接)



原创

王建国院士讲城市设计
王其亨:探寻中国古建筑之美
仇保兴:城镇化,我们如何规避误区?
单霁翔:城市文化建设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体城市设计战略专辑
院士观点专辑
新型城镇化战略专辑
TOD系列专辑
专家观点专辑
国外城市案例专辑
城市更新专家
企业观点专辑

院士
张锦秋院士:让建筑在城市的土壤里自然生长
孟建民院士:面向未来的新型城市
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崔愷院士:城市设计的维度和视角
何镜堂院士:城市IP的关键是文化
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十位院士眼中的智慧城市

企业
AECOM|刘泓志:城市设计的三大策略
KPF|城市设计与人工智能
霍普股份|龚俊:重要的不是手法,而是解决问题的逻辑
中规院|石家庄总体城市设计战略
THAD|万载古城
奥雅设计|李宝章:我的一万步公园——深圳蛇口 · 东角头地铁站公园

院校
清华大学|庄惟敏院士:探寻体现延安精神内涵及地域文化的大学之道
北建工|张杰院长:城市风貌特色的塑造策略
哈工大|金广君院长:城市设计在中国能走多远?
东南大学|段进院士:新时期城市设计发展趋势几点思考
同济大学|吴志强院士讲未来城市设计
西建大|中国大学生对巴西贫民窟的更新之策——最高奖

竞赛
HPP:上海桃浦科技智慧城深化城市设计竞赛中标方案
四分钟,看HASSELL如何用重庆话讲完一个滨江设计竞赛项目

科普
CNN评出世界最美街道,名列榜首的就在大中国!
新加坡如何在设计中脱颖而出?
总规、控规、修规、概念性规划及相互关系



添加城市设计联盟助理微信,加入社群
社群内定期有文件下载和直播链接


城市设计联盟

内容定位:传播城市设计理念,分享经典项目案例和专家观点

面向人群 :政府主管部门、城市设计相关从业人员和设计爱好者

视频访谈节目:定期邀请采访城市规划,建筑,市政,园林领域专家

打造跨专业交流、咨询、媒体平台




点击“阅读原文”登录官方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