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霸考场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文写作,名家论述杂篇
古文拾遗、文言文古诗常识、常识汇编(持续更新)

漫画材料作文“镜省我身,镜观世界”审题分析及例文导写
作文写作系列:演讲稿怎么写?

作文写作系列(三):表扬信怎么写?

作文写作系列:倡议书怎么写?

材料作文“前浪后浪”例文导写

考前作文:以“义”为本,坚守信用

教你写时评类作文

作文写作系列(七):辩论稿怎么写?

以“体育强国建设”为主题的指导与例文

面对“新冠病毒”疫情,高考作文会从哪个角度命题?

应用文写作系列(九):演讲稿怎么写?

写作系列(十):读(观)后感怎么写?

作文时评范本

作文指导《点滴劳动,共筑盛世》

高考作文必备的几种样式

泾渭分明巧对比,纵横比较理更明及论据应用

任务驱动型作文万能结构模板

高考作文专项突破之时政作文

作文指导:偶像和英雄

层进式议论文的三种结构

论据: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

思辨性作文怎样加强语言训练

34个高考热点人物剖析

省市模考7大主题作文汇编(原题、标题、提纲、段落)

材料作文“高雅”与“世俗”导写

作文:高铁VS绿皮火车,让新与旧共奏时代之歌

材料作文“应对流言蜚语”审题分析及例文导写

2020高考有关“学习型社会”作文

高三语文议论文写作训练

用比喻论证为文章添彩加分

由齐国式答卷看中国式答卷——2020年全国卷作文题评析

高考作文:六大实用文体写作范本

形式逻辑基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迟子建:关于写作的十二则体会

30篇的文学名著开场白

学生习作:开“门”解“闷”

高考“多元矛盾”思辨类新材料作文演练

弄懂平行志愿这些坑,才能规避高分低就!

议论文形象化说理技法运用说解

高考语文作文万能开头结尾五原则

形象描绘,理性思考

寓意类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及训练

给作文拟题的八种方法

高考写作指导--基础等级(教案)

作文开头实用妙招

材料作文“敬业”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

作文辅导之叙事状物抒情

" 拘执与变通"审题及立意及示例

优秀作文:诗歌中语言的艺术与一物一语言

写议论文怎样分析论据

材料作文“忘记开花”导写及例文

议论文结构的六种模式  含范例与解析

巧借“辩证法”,提升“思辨力”

材料作文“禁补令”写作导引

《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学霸考场作文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篇成功的考场作文,除了在立意、构思、表达上吸引阅卷老师外,开篇艺术也是不容小觑,如清代李渔言,开篇“当以奇句夺目”,方能引人入胜,“不敢弃去”.纵观近几年的高分考场作文,无一例外在开篇运用素材上,活学活用,单一反三,做到了先声夺人,耳目一新。


梳理·考场作文开篇特点


优秀考场作文的开篇,一定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立意”,二是“颜值”。立意精准,言辞精美,文质兼具,方为可观。也就是说,开篇就要做到先声夺人,辞晓、气畅、理明,让阅卷老师眼睛一亮。


我们先来看两组优秀考场作文的开篇:


[第一组]


多年前,一句“视吾家之所寡有”,震荡了历史烟尘,令人心动,接着便是焚券市义的美谈不胫而走,似乎冥冥之间道出了不证自明的真理,即我们尚未拥有之物决定了个体生命的富有程度。


——上海一考生《视吾家之所寡有》


克尔凯郭尔曾言:“夜莺不要求任何人听她歌唱,这是她的谦逊;她也不在乎是否有人听她歌唱,又是她的骄傲。”夜莺许是知晓听众口味殊异,不强求听众也是一种倾听听众的呼声;而不在乎听众听之与否,背后又是一种可贵的自许与坚守。从作家写作到众人生活,我们都应有一点夜莺的逊与傲。


——浙江一考生《夜莺的逊与傲》


[第二组]


缓缓回顾历史车辙,我们见过黄宗羲发出“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呼唤,我们望见了徐志摩投在康河上的一汪柔情,亦体会到“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木心先生的达观与悲悯。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浙江钟灵毓秀,才辈迭出。作为新时代的浙江学子,亦需细细体味这浙江文化,创新传承,行浙江精神!


——浙江一考生《品浙江文化,行浙江精神》


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过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诚”字,因有“诚信”,百年老店得以顾客盈门,刘邦的约法三章得以千年传为美谈。


——江苏一考生《誠信归去来》


第一组单用素材中,上海考生和浙江考生都不约而同运用了引文开篇入题,凸显考生的文学底蕴。“视吾家之所寡有”出自教材《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此句道出了未有之物决定个体生命的富有程度,打破了大部分考生精神富有论的一般写作思路,立意新颖,言辞老成;浙江考生则运用克尔凯郭尔的名言,以夜莺歌唱作比,总领全文,化抽象为具象,引出精神内核“逊与傲”,意境高远,起笔不俗。


第二组繁用素材中,浙江考生连用黄宗羲、徐志摩、木心三个人物素材,从古至今,语意隽奇,将浙江名人、文学成就、文化气韵融合为一,迅速凸显出其极强的文字功底;江苏考生则连用三则历史典故:曾子杀彘、刘备托孤、刘邦约法,开篇旁征博引,在丰富的历史素材中表达观点,使文气磅礴之外更显蕴藉深沉。


可以说,名人名言、经典诗句、历史典故等多种素材,往往会成为优秀考场作文开篇的首选,一来可以弥补考生语言平淡的不足,二来可以避免考生开篇雷同的现象,三来运用精准还可以“释题入篇”,针对性地总领全文主旨。比如考生在高三适应性考题中阐释何为“美”时写到,“事实上美无处不在:他在梵高的《向日葵》里,在舒伯特的乐章里,在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诗篇里,还在《肖申克的救赎》里,也在芭蕾舞者美妙的舞姿里……美无处不在,只等人俯首拾珍。”一串信手拈来的素材铺陈,以“释题”方式入篇,直击主题,绝无雷同。


所以,优秀考场作文的开篇,定是素材新颖有亮点,言辞简约有文采,立意明确有深度。


点拨·课内课外素材积累


成为一个熟练掌握开篇写作手法的“巧妇”尚需时日,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获取素材这粒写作之“米”,也是我们考生不易克服的难关。


为了能博阅卷老师“回眸一笑”,考生常常挖空心思雕琢开篇,所用素材求新求异,但要想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获取精准嵌入考场作文的素材,其难度不免让许多考生望而生怯。事实上,立足课本,将教材作为开篇素材的第一手资源,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笔者以一篇江苏考生的范文《稳中求胜》(有删减)为例:


粱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吉。


沉稳从志而来。……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沉稳从难而来。……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正所谓熟读教材“三百篇”,素材下笔如有神。文中所用的例证素材(下划线部分)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报任安书》《过秦论》《阿房宫赋》《蜀相》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尤其是开篇,从两个称颂的历史人物起笔,把宋江的为人沉稳、刘备的做事敦厚与戍土的谦稳厚实做类比,运用三个工整的排比句式,亮明“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的观点,言辞简洁有气势,立意鲜明有视角。


当然,除了活用课本教材之外,高三每次做真题、模拟试卷时,现代文阅读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积累渠道。各大省份在阅读考查时都会有一题论述类文章的阅读,这一题中的选文均出自出题者的精心挑选,往往具有某种深刻的见解或是精彩运用了某些写作方法,文章篇幅不长,非常适合考生作为写作积累的范本。比如:


十八世纪的哲学家休谟说:“理智乃情感之奴。”也就是说,人是情感、情绪的动物。


哲学家大多认为,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是驾驭人的原始力量,理智不过是居于被支配的和被奴役的地位,人的境况,还真是可悲可悯。


然而,法国人类学家列堆·斯特劳斯提醒世人:原始部落里看来古怪甚至是荒诞不经的仪式举措,背后其实都是有逻辑的。……那么,情感、情绪是不是也可以用新的眼光得到新的、不同的解读呢?


——上海卷《喜怒哀乐的经济逻辑》


从上海卷现代文的开篇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双方不同观点其实无所谓对错,而在于你想如何表达、证实你的观点,这在辩论中非常常见。这样的开篇,立足不同观点的解读,不仅提出悬念,开阔眼界,而且引发思考,加深立论深度。所以,活用手头这些“文质兼美”的现代文阅读文本,不失为考生“一举两得”的备考资源。


走进·热身训练高考考场


一般而言,写作提升主要靠的是“悟知”。缺乏悟性,既不可能“读知”,也不可能“积知”,更不可能“授知”,这是许多考生写作一直不见效的原由。所以,写好考场作文的战略还是以“练”为主,边练边悟,学以致用。


今年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无疑是2020年最丰富的作文素材之一,考生既可以从高中生角度思考如何“不负韶华,践行青春使命”,也可以从公民角度思考如何看待“湖北人,是同胞也是同袍”,还可以从国家角度思考如何给战胜疫情增加砝码,因为“这绝不是武汉一座城的‘战争”……


笔者在此以一道原创文题,并评点开篇,与广大考生共勉。


[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类其实一直生活在后真相时代,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被蒙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只相信符合自己价值观的事实。”如今,在未经筛选的无法判断真伪的信息洪流中,我们是离真相更近了,还是更远了呢?


[范文示例]

拉近与真相的距离


能被思考的东西必定是虚构的东西。——尼采


法国作家加缪在《鼠疫》一文中说:“这一切里面并不存在英雄主义,这只是诚实的问题……唯一方式只能是诚实。”诚然,真相本身并不造成恐慌,真相的缺席才令人恐慌。


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全民发声时代,每件事都有可能出现无数个“真相”。有人说,“一个新闻事件出来,不反转三次都不能表态。”2018年有个在泳池打孩子的视频颇受关注,舆论一边倒地谴责打孩子一方时,当事人安医生受不了压力选择自杀。此时才有人关注起事件整个过程,孩子被打是因为做了不当行为,打孩子视频只是整个事件一部分,然而大众却片面猜想原因,致使原本无辜的人成了众矢之的的谩骂对象。面对随时切换的热点,如果不注意事件叙述的全面性和客观性,就发表偏激观点造成信息误传,那么拿起这把杀人不见血的刀的人,有可能就是身边的你和我。所以,在对待“真相”时,我们再也不能简单地选择接受或相信。


细思现在众多社会热点,在事实真相浮出水面之前,发现大众舆论的情绪已占据了道德制高点。我们往往更容易接受与我们现有思维模式相符的“真相”,而抗拒那些与我们内心观点相冲突的“真相”。罗一笑事件中,舆论主流从同情到谴责,李文亮去世后,从散布谣言到致敬英雄,无疑都是给迟到的真相一记口向亮的耳光。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说:“人们总是按照既有的成见解释世界并采取行动。”也就是说,我们在对待一件事时,往往是用自己所持有的价值观、知识、思维去“分析”这件事情。与其说我们是在解读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倒不如说我们是在寻求大众情绪上的共鸣。而某些既得利益者正是利用大众的偏见思想隐藏或歪曲事情“真相”,引导事情向着他们认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故而,作为“吃瓜群众”的我们,面对热点新闻“真相”时,是不是应该多点理智、少些起哄,多点等待、少些激愤,让“新闻飞一会儿”,不要轻意妄下定论以至掀起“网络暴力”的狂欢。


其实,很多事情的真相我们往往很难得知,即便得知真相我们也无力改变什么。作为年轻吾辈,应在情绪占上风时能够不忘理性面对,在观点形成时能够不忘对真相探索,做一个理性讨论的传播者,而不是一个情绪无处安放的发泄者。


我想,只要内心葆有理性的价值标杆,你想“看见”的真相就不会太远。


[教师评点]


考生的开篇,运用了一个小众的尼采题记和一句精准的加缪名言,除了本身的阅读积累外,也能感受到考生的思考深度。尤其是开篇悬念“真相的缺席令人恐慌”,直击命题——焦虑的现代人,渴望尽可能的探寻、拉近事情真相的心理。起笔有深意,读来启深思。


[结语]


最后想提醒一点的是,对于素材的选用。学者金开诚在《国学要对现实有用》的短文中,举过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一例,说欧阳修的“反对天命论的彻底性不仅比不上后世的唯物论,甚至还比不上某些先秦思想家;文中所讲的‘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也很一般化,近似‘老生常谈。但欧阳修在论证这些道理的时候,却用了生动的事例,并以富有感悟色彩的笔墨表述了他的深刻体会,于是这篇文章便也能打动人心。”金先生的评论颇为精辟到位,说出了我们写作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即有些文章内容上往往是重复真理,并无新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并不是见解的独特、思想的创新,而是作为论证的素材生动新颖。


所以,在选用素材作为开篇时,若能运用新鲜、典型,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素材自然是好,但若是在考场中,只能想到教材、经典、熟识人或事时,不妨在“颜值”上下功夫,大胆运用修辞这瓶“魔水”,也能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