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北京语文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汇编(持续更新)


2021北京高三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微写作汇编含部分例文

2021北京高三期末语言基础运用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散文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默写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红楼梦》汇编

《红楼梦》诗歌鉴赏与章节阅读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三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古诗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古诗文默写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基础运用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微写作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论语》阅读汇编

2021北京高二(上)期末语文散文阅读汇编


精华教育考试研究院2020——2021学年北京市高三年级学科综合能力测试语文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默写汇编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北京高一(下)学期期末名著阅读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默写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作文题目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名著《红楼梦》、《论语》汇编

2019--2020学年北京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各区古诗阅读汇编

北京市海淀区十ー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三学部语文课程2月诊断试题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2021学年高三第下学期限时练习语文(开学考)试题


北京市朝阳区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1953年到2020年,我国已经进行了七次人口普查。1964年,我国首次将“文化程度”“职业”等内容加入普查项目;1982年,首次使用计算机处理普查数据;1990年,普查项目拓展到21项;2000年,首次使用光电录入技术并建立人口地理信息系统,首次采用长短表结合的调查方式;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条例》颁布,首次将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港澳台同胞和外籍人员纳入普查范围。人口普查的不断完善和规范,见证了国家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

人口普查经历了“全手工”采集、记录、汇总,到对数据进行计算机处理,再到今天全面电子化、实时上传信息、用大数据比对查缺补漏的过程,这真实记录了我国相关技术不断提高的历程,说明如今的互联网普及率、公众对互联网的操作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

2020年的普查中,如果普查对象的户口在老家,但常住在外地,普查员会进行两头登记汇总时再进行排重;对一些作息不规律、下班较晚的住户,普查员会配合他们的时间,甚至可能深夜入户普查;对群租房等普查“硬骨头”,相关单位和人员也有预案……一位上世纪80年代曾协助民警普查人口的阿姨说,“当年大家下了工基本就回宿舍、回家了”,与之相比,时下的人口流动、人户分离等现象普遍存在,这体现了社会的变迁、经济的发展。

近来,不少媒体报道了人们关于人口普查的一些疑问和担忧,如“人口普查收费吗”“填写私人信息会不会泄露隐私”。对此,有关部门在普查前己经做了有针对性的安排。这既说明了普查工作考虑得周密,也反映出人们的权利意识、法治意识在提高。

通过人口普查,国家可以了解每一个人的信息,对人口进行精准画像,对人口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这对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具有深远的意义。比如,对年龄的统计,可以分析出一个地区有多少适龄儿童需要就学,有多少老年人需要照料,从而指导相关部门规划学校,布局老年人服务设施、医疗资源等。在不少人口集聚的城市,许多老人为了自己的孙辈能够进入心仪的幼儿园,开学前会提前几天去排队报名,这说明城市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仍然不够充足。

(取材于林琳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全国人口普查的对象是居住在国内的中国公民。

B.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使用大数据比对人口数据。

C.我国人口普查的项目逐渐丰富,技术不断进步。

D.几十年前人们下班就回家,这增加了普查难度。

2.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公众互联网操作技术的提升将有助于提高人口普查的效率。

B.人口流动、人户分离和住址变化的现象可能导致漏报重报。

C.在信息时代,普查员入户调查登记的方式将会很快被淘汰。

D.有关部门应该对普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做周密预案。

材料二

作为摸清我国人口家底的重要手段,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査、五年一次的1%人口抽样调查、每年的1%人口抽样调查,构成了我国基本的人口调查体系。人口普查工作是一项面向未来的利国利民的工程。

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査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出现重要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有了人口分布的“全貌图”,我们就可以以人口的空间分布为基础促进国土空间优化,也可以通过国土空间的优化来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我国将按照城市化地区、农业地区和生态地区三种类别开发和保护国土空间。发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城镇是可以集聚人口的;农作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二氧化碳等,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业生产需要分散人口;生态空间也服务于人类,但是它几乎不需要人口在其中发挥作用,最好的保护生态的方法是无为而治,我们迁出人口不干预自然就可以做到事半功倍。将来可以将非城市地区建设为农业区或生态保护区,在农业区需要保留足够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在生态保护区只需要保留看护管理的人口,而更多人口则要进入城市就业。这就要求实现土地资源配置的“全国一盘棋”,使建设用地指标的供给与人口在空间上的流动和分布相一致。考虑国家的“整体效益”而非“个体效益”,才能实现山川美好、城市发达。

我们要用好人口普查数据,引导城乡人口流动,让人口布局更加合理。一方面要通过健全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机制,处理好日益庞大的进城农民群体的居住、子女入学等问题;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壮大乡村产业为城乡人口流动提供优质就业平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

(取材于武风珠、林火灿的相关文章)

3.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我国人口调查体系,每年都要有人口调查工作。

B.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我国人口总规模在下降。

C.实现土地资源配置,需要统筹考虑全国的整体效益

D.利用人口普查数据,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乡村振兴。

4.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的年龄结构波动变化将会影响我国社会发展。

B.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可以促进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

C.农作物生长特性决定了农业区不能聚集过量人口。

D.只要人口分布合理,就能实现山川美好城市发达。

5.人口普查对我国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具有多重深远的意义。请根据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文公荐士

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1),仍不糊名(2)。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亦有胁权势,或挠于亲故,或累于子弟,皆常情所不能免者。若贤者之则不然,未引试之前,其去取高下,固已定于胸中矣。

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3)书》云:“执事与贡士者相知识,彼之所望于执事者,至而无间,彼之职在乎得人,执事之职在乎进贤,如得其人授之,所谓两得矣。愈之知者,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此四子者,可以当首荐而极论,期于成而后止可也。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皆出群之才,与之足以收人望,而得才实,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摭言》云:“贞元十八年,权德舆(4)主文,陆傪员外通榜,韩文公荐十人于傪,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余不出五年内皆捷。”

陆傪在贞元间,时名最著,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曰:“陆先生之贤闻于天下,是是而非非。自越州召拜祠部,京师之人日焉。先生曰:‘今之用人也不详,位于朝者,吾取某与某而已,在下者多于朝,凡吾者若干人。’”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盖与陆宣公同。

韩公与傪书时,方为四门博士,居百僚底,殊不以其荐为犯分。故其作《权公碑》云:“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韩公又云:“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而愈不幸独有接后进名。”以是观之,韩留意人士可见矣。

(取材于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1)主司:科举的主试官。(2)糊名:将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3)陆员外:指唐代官员陆傪,曾任祠部员外郎。(4)权德舆:曾任唐代宰相。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贤者之则不然      临:面对

B.执事与贡士者相知识  司:主管

C.京师之人日焉        造:拜访

D.凡吾者若干人        与:参与

7.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亦有胁权势  夫子固拙用大矣

B.如得其人授之  人不仁,如礼何

C.其人布衣不用  有之为利

D.留意人士可见矣  人有是四端也

8.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当首荐而极论

(他们)应当首先被推荐,并被高度评价

B.则以告之可也

那么(我)就告发他们,也是可以的

C.傪不负公议而采人望

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

D.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

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代科举取士因制度原因难免会受到人情世故的影响。

B.《摭言》记载韩愈推荐十人参加科举考试,先后都被录取。

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赞叹其善于发现和录用人才。

D.韩愈认为先考取进士的人,应该对求教的后辈表达关心

10.将下面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故其取人也畏于讥议,多公而审

11.韩愈认为应该怎样选拔人才?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

 

 

三、名著阅读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1),官事不摄(2),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3),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4),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八佾》)

②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5)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宪问》)

注释:(1)三归:应缴纳给公家的市租。(2)摄:兼职。(3)塞门:筑于门口以挡视线的屏墙,按礼制,此为天子诸侯所用。(4)反坫:土筑的平台,用于国君间会见的仪式。(5)被发左衽:头发披散,衣襟向左掩,这是未开化的人的装束。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孔子对管仲的不同评价,以及这样评价的依据。

13.《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一词评贾宝玉“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你是否认同这两句诗的看法?请结合原著中的相关情节,谈谈自己的理解。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

陈恭尹(1)

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释:(1)陈恭尹:明末清初诗人。1659年南明覆亡,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见大势已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原野上草树凋零,呼应题目中的“岁暮”。

B.颔联诗人眼中地形似乎随波浪浮动,汉阳远山褪尽颜色而江水青绿。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昔人已去白云飘荡,虽未言愁但愁绪深沉含蓄。

D.“杳冥”“云水”“洞庭”等意象构成一幅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

15.古诗中常用“鹤”的意象表达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   )

A.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刘长卿《送方外上人》)

B.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贾岛《宿山寺》)

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D.我爱湖山清绝地,抱琴携鹤住茆堂。(陆游《即事》)

16.同样是登楼抒怀,本诗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五、句子默写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

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_______。(《大学之道》)

③自伐者无功,_______。(《老子》)

④王于兴师,修我矛戟,_______。(《无衣》)

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⑥天生我材必有用,_______。(《将进酒》)

⑦相顾无言,_______。(《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⑧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书愤》)

 

六、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问道

朱以撒

①朋友回了一趟老家,是自己驾车走的,途中穿过好几个省。在经过一些城市时,她停下来从容地玩了几天,然后准确地把车停在自己家门口的那块空地上。几个月后她又驾车尝试从另一个方向走,因为有两个古镇吸引了她。住在古镇的民宿里,在老戏台前坐定,听那咿咿呀呀不知唱着什么的地方戏,几天后又安然地回到她的城市。我觉得很惊奇,她在如此遥远和陌生的路途中能够如矢中的,显然是被准确地引导了。

②世上路径千万,问道成了生活中向外祈求的一个举动,特别是到了岔路口——三岔路口,四岔路口,凭感觉判断哪一条岔路通往目的地,实在是太危险了。于是问道——老人常对我说的一句话就是:“路在嘴上。”问道说明一个人的才能是有限的——为了避免迷路,只好向他人请教,哪怕是一个孩童。如我这般吝啬口舌的人,往往因不愿谦卑地问道而身陷迷途。其实,只要肯开口,配合不安的神色,大部分人还是乐于告知的。如果不愿开口,自己寻寻觅觅,那就看运气了。常常因为场面生疏,缺乏借鉴的标志,心事慌乱,一脚深一脚浅,只往热闹处走,至少,使安全感获得一些提升。手机导航出现时,教我问道的老人都已过世,问道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之一,不问道,何以行?

③我的长辈们在一个邮票大的故乡生活都必须如此。故乡当时很简单,道路无多,高楼无多,只是巷子特别多,巷子的围墙高筑使人看不清世界,看到的天际也只是窄窄一条。行于大道,敞亮开阔,得到准确引导的可能性也更大。从在小小的故乡迷路,到千里万里疾驰准确无误,只能说,世道变了,迷路的体验也就成了令人回味的往事。更多的时候,迷路成了一种隐喻,它多指精神生活上出了问题。自我启蒙显然是不易的,需要有人或者组织来驱散他眼前的阴翳,连同内在的疾患,这样才有可能渐渐回归正常。此时,问道是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出路,这是比行走时迷路更为复杂的情况。

④有时在一个纵横有序的街市上走,会觉得这个城市的设计过于直白,缺少了一些婉约,从而韵味无多。在一些很有韵味的小城,或是老镇,都有把道途婉约延展的追求。祝家庄就是精心谋求的格局,庄上人家长久以来接受了一个鲜明的引领,见到白杨树才可转弯,得以走出庄子,进入外部空间。那些在祝家庄里狼奔豕突又回到原点的人,正是心中少了一棵挺拔的白杨树,因此内心要折腾一番。后来,每一个人都在夕阳衔山的时刻走出来了。设计者显然降低了道途的复杂性,考量过行者的智商与耐性,让他们既感受到了难度又有能力解决,不免要对自己的表现表示满意。如果太复杂,没有几个人能出得来,来的人必然稀少,只有让人们都在暮色合拢前完成探魅之旅,才算成功。在一个古镇里我遭遇了如上所述的“迷路”,以此作为旅途上的一个乐趣。

⑤这让我想起了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听不少人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就是迷宫意识构成的,不让读者一眼洞穿。先是作家意识里有一个迷宫,然后才形成笔下那个迷幻的世界。如果读者不与作者共频,旬月苦读也弄不清迷宫何为。有的人说看懂了,还不断引用,实际上根本没读懂,附和而已。没看懂是真实的,说出来也没有什么可羞愧的——有的文章一览无余,反倒无趣;有的则难以立知,引人入胜。千万不要以为一个人略尽心力就可以进入迷宫中心,然后挥挥手轻松地出来。那样反而有违艺文之道。

⑥和人交谈,对方的专业离我太远了。我问了许多问题,他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看得出我这些问题粗浅之至。可我还是听不太懂。专业就是这样,无比地专,专到同行者无多。有人说专业之道都是相通的——这纯粹是鹦鹉学舌,具体到细微的理,却是各有各的专。我遇到的是一位密码专家,自从看了麦家的《暗算》之后,我对密码的兴趣大大提升了。可是他该怎么和我解释呢?按《暗算》里黄依依的说法:“密码就是用数学制造出来的陷阱,玩的全是数学的游戏。所有的密码都可以演变成一道或几道超难的数学题。”这也太深奥了,密码使没有高等数学基础的人如听天书。密码专家最后说:“既然有人能设置密码,也就有人能破译密码。还是你们作家的作品奇妙,它是演算不出来的。”

⑦只能说,每一条专业之道都是独一无二的,“跨界”难以畅行。

⑧在这个城市,秋意总是突然就来了。走到这个节点的人们有了叩问自我的机会——一年的时日过去三分之二,似乎可以窥见道途的终端了。此时安然坐在书斋,想着自己喜好的艺文之道又推进了几许——一些道理弄明白了,更多的疑问又出现了。像我这样不会使用现代方式查找资料的人,只好用传统的老办法,一本接一本地翻书,试图找出藏匿其中的真知。眼力心力费了不少,大海里的宝贝却捕捉无多。但我已经习惯了纸本散发出来的气味——南方潮润,一本藏了十年的书和一本藏了五十年的书,它们指向不同的审美,散发出的气味也是有区别的。在翻开的时候,那些不同的排版、字号,使人看到了过去的时光。有时我也请学生查一点资料,很快他们就发送过来了,这让我不费气力。更多的时日我还是乐意自己一本本翻,眼力行于字里行间,如行于昏暗隧道,忽然,前方有了光亮。在有所获得之余,我还会顺便看看前言,看看后记,四时异景,一时尽出眼前。

⑨一条道走惯了,如使一柄惯用的兵器,也就守之以一,使之娴熟,艺文之道大抵同此。有人认真地对我说,如我这般情性的人,完全可以再辟新径。我听罢只是笑笑。

(取材于朱以撒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需要有人或者组织来驱散他眼前的阴翳  阴翳:忧愁苦痛

B.都有把道途婉约延展的追求  婉约:简约精致

C.那些在祝家庄里狼奔豕突又回到原点的人  狼奔豕突:成群的人乱冲乱撞

D.这纯粹是鹦鹉学舌  鹦鹉学舌:简单重复他人观点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朋友驾车外出,路途遥远陌生还是能回到家。作者借此引出“问道”话题。

B.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问道,因为路径多,往往有岔路,而个人才能又有限。

C.作者认为博尔赫斯作品如迷宫晦涩无趣,读者旬月苦读也不见得能读懂。

D.作者用“昏暗”与“光亮”对比,凸显自己翻阅书籍获得真知后畅快的心情。

20.文章第④段写作者在祝家庄旅行的经历,有什么作用?

21.文中所述“艺文之道”包含哪些内容?请简要概括。

 

 

七、语言表达

语言基础运用

①在央视近期播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赵震分享他为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照的故事。②为了最好的自然光线一等就是一年,说到他发现兵马俑脸上2200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时,他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③他的讲述打动了无数观众,被誉为工匠精神的生动体现。④展现历史,也是在创造历史;用镜头记录兵马俑,也是对兵马俑的再雕刻、再创造。⑤据报道,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还有一大批赵震这样的文物工作者。⑥他们常年从事考古研究、钻探、发掘和调查工作,坐得住冷板凳、耐得清贫寂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⑦这种工匠精神,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里,_________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中。

2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两句中的三个“他”都可以改为“自己”。

B.①⑥两句中加点的两个“了”字,意思一样。

C.将⑤置于③④两句之间,文段会变得更连贯。

D.⑥句中“研究、钻探、发掘和调查”语序有误。

23.请在第⑦句画线处填一个词,与前面的分句结构保持一致。

 

 

八、微写作

24.平凡的生活中不乏真正的英雄。请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人物,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要求:结合具体情节分析,条理清晰,150字左右。

25.请以“温暖的相遇”为题,描写一个具体的场景。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150字左右。

 

九、命题作文

26.根据要求作文。

《孟子·离娄章句下》中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为与不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27.请以“岔路口”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C“普查员入户调查登记的方式将会很快被淘汰”错,由原文“2020年的普查中,如果普查对象的户口在老家,但常住在外地,普查员会进行两头登记汇总时再进行排重……甚至可能深夜入户普查”可知,普查员入户调查登记的方式不会被淘汰。

3.B“人口总规模在下降”错,原文“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说的是“增长惯性减弱”而不是“下降”。

4.D“只要……就能……”说法绝对,原文“考虑国家的‘整体效益’而非‘个体效益’,才能实现山川美好、城市发达”。

5.1)使国家对人口信息进行分析和研判,从而进行合理布局;(2)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3)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引导人口合理分布;(4)引导城乡人口流动,让人口布局更加合理。

 

6.D

7.D

8.B

9.C

10.因此他们选取人才,害怕被讥讽批评,大多公正而审慎。

11.选拔人才的官员要根据人才能力来确定任用与否,不受其身份地位的约束;先仕进的人要举荐后进之人,给人才机会。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D.与,赞赏,赞许。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含义及用法的能力。

A.介词,被;介词,对。

B.顺承连词,就;假设连词,如果。

C.介词,因为;介词,把。

D.助词,主谓之间,取独。

故选D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B.“告”并非“告发”之意,根据这段话的含义,是韩愈推荐优秀人才,他说“主司广求焉,则以告之可也”,如果选拔人才的官员广泛求取人才,那么就可以把这些人告诉他们,故而不是“告发”之意。

故选B

9.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

C.“陆傪为韩愈写了《行难》”错误,根据原文“韩公敬重之。其《行难》一篇为傪作也”可见,“其”是承接上句主语“韩公”的代词,故而应该是韩愈为陆傪作《行难》。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注意以下关键字词的正确翻译:故:因此。畏:害怕。讥议:讥讽批评。公:公正。审:审慎周密。

1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韩愈认为的选拔人才的方法在最后一段“司贡士,荐士于公者,其言可信,不以其人布衣不用;即不可信,虽大官势人交言,一不以缀意”,一是作为选拔人才的官员,要根据推荐之人的话是否可信来确定是否该用,不因其地位高低而改变。

“举进士者,于先进之门,何所不往?先进之于后辈,苟见其至,宁可以不答其意邪?来者则接之,举城士大夫,莫不皆然”,二是作为首先仕进的人,应该接纳举荐后进之辈,让后进之辈有机会施展才华。

参考译文

唐世科举的权柄,专门交托给科举主试官,仍旧不把试卷上考生姓名密封起来。又有那些交情深厚的人帮助他们选拔人才,叫做通榜,因此他们选拔人才,害怕公众嘲笑议论,大多公平而审慎。也有被权势胁迫,有的被亲朋好友阻挠,有的被子弟所连累,都是人所不能免的常情罢了。如果贤能之人面对这些就不会如此,还没有引荐考试之前,对于人才的去留、才华的高低,就已经在胸中有定论了。

韩文公《与祠部陆员外书》里说:“您与主管贡士选拔的官员相知确实很深厚。他们的职责在于选得人才,您的心愿在于推荐贤士,如果得到合适的人而推荐给他们,这就是所说的两方面都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您对人的了解也是很多的。那么我了解的人,有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群玉,总此四人,都是可以作为您首先推荐并极力评说的人选的。希望事情有所成功然后才停止。沈杞、张苰、尉迟汾、李绅、张后余、李翊,都是杰出的人才,赞许他们既可以收取名望,又得到他们的才干,主管官员如果广泛求取,把这些人告诉他们就可以了。”《摭言》里说:“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管选拔人才,陆傪员外为通榜,韩文公推荐了十人给陆傪,权公总共放了三榜,一共录取六人,剩下的不到五年全都被选拔上了。”

陆傪在贞元年间,当时名声最盛,韩愈向来很敬重他。他有一篇《行难》就是为陆傪写的,说:“陆先生的贤能贤闻名于天下,能赞同正确的,批评错误的。从越州被召入京拜祠部,京师的人每天造访他。先生说:‘如今用人的方式不完善,在朝廷里的,我只推崇某与某而已,在下位的多于在朝中的,吾所赞许的有若干人。’”陆傪不违背众人的评价,选取有声望的人才,大概与陆宣公相同。

韩愈送给陆傪书信时,当时只是四门博士,处于百官的底层,却丝毫不认为他的推荐是超越了本分。因此他作了《权公碑》说:“司贡士,是把士人推荐给朝廷的人,话是值得信赖的,不因为那个人是平民就不任用;如果那话不可信,即使是达官贵人来说情,也不改变心意。”韩愈又说:“中进士的人,在首先仕进的门前,哪里不可以去呢?先进对于后辈之人,如果见到他们到了,难道可以不报答他们的来意吗?来了的人就接纳他们,满城都是士大夫,没有不这样的,而我不幸却单独有爱提拔后进的名声。”由此看来,韩愈留意那些优秀人才的品性可以看出来了。

12.材料一:孔子认为管仲器量狭小。理由是管仲生活奢侈,为人臣不懂礼仪。
材料二:孔子认为管仲是仁德之人。理由是管仲助齐桓公称霸诸侯、一匡天下、造福民众。

【详解】


参考译文:
材料一: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也要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开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样恪守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而谁也不知道呀。”

材料二: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太小啦!”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豪华的公馆,他手下的人从不兼职,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懂礼仪吗?”孔子说:“国君在宫门前立了一道影壁,管仲也在自家门口立了影壁;国君设宴招待别国君主、举行友好会见时,在堂上设有放置空酒杯的土台,管仲宴客也就有这样的土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还有谁不知礼呢?”

13.认同。“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对贾宝玉是明贬实褒。宝玉给大家留下了秉性乖张、疯傻痴狂、不务正业、百无一用的印象。其实只不过是曹雪芹借世人的唾骂来肯定宝玉勇于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反叛精神。

【详解】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是《红楼梦》第三回中《西江月》一词对贾宝玉的评价,表面上看,这句词是对贾宝玉的否定和批判,而真正理解这句词,需要借助对《红楼梦》的整体阅读,准确把握作者对贾宝玉熔铸的情感态度。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塑造和肯定的人物。他背负着顽愚不肖的骂名,在闺阁厮混,决不肯在仕途经济上花一点心思。并不是因为宝玉思想不上进,没追求,是因为他天性中禀赋的灵秀之气和性格中自带的革命精神,让他看清了封建社会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和腐败堕落,对他们感到厌恶和恶心,冥冥之中他预感到沿着读书、科考、当官的发展道路并不能改变当时腐败没落的社会和自己家族的悲剧命运,至多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所以宝玉不是没有才学和能力,而是早就对落后的封建社会产生了绝望和厌弃,这是一种勇于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反叛精神。“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对宝玉明贬实褒。

 

14.D“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错误,“历历高楼见杳冥”展现的是岁暮时草木凋零的郊原景象,展现出旷远迷茫的境界;“云水”“洞庭”构成的画面虽然空阔,却也因“空”“归心”等词,而满含悲痛之情,并非“清新明快”之景。

15.C

16.《黄鹤楼》写的景色是登楼所见美景,白云悠悠、草树茂盛,生机勃勃,用繁盛的眼前之景,反衬诗人漂泊在外的羁旅思乡之情和渴望归乡之情;

本诗中也写登楼所见,景物却是凋零的草树,暮色的远空,汹涌的浪涛,黛青的山川,整体色调黯淡,旷远迷茫,抒发诗人江山易手、故国陆沉的悲痛之情,以及自己无力回天,不得已而南归的无奈愤懑之情。

 

17.士不可以不弘毅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自矜者不长    与子偕作    人生代代无穷已    千金散尽还复来    惟有泪千行    镜中衰鬓已先斑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弘毅、壹、矜、偕作、已、惟、鬓、斑。

 

18.B婉约,本意是“委婉含蓄”,此处用来形容道途,是指曲折蜿蜒,令人不会一眼看穿其格局。

19.C“作者认为博尔赫斯作品如迷宫晦涩无趣”错误,原文说“听不少人说博尔赫斯的作品就是迷宫意识构成的,不让读者一眼洞穿。先是作家意识里有一个迷宫,然后才形成笔下那个迷幻的世界。如果读者不与作者共频,旬月苦读也弄不清迷宫何为……有的文章一览无余,反倒无趣;有的则难以立知,引人入胜”,可见,作者并没有认为他的作品“晦涩无趣”,而是“不少人”的观点,作者认为文章一览无余反倒无趣,博尔赫斯的作品显然并非如此。

20.①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关于“迷路”“问道”的现实,领起下文关于掌握艺文之道的论述,把文章论题从现实中的“道路”延伸到心灵、精神、文艺等道路,升华主题。

②内容上起到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用祝家庄的“迷宫”来象征文艺作品的“迷宫”格局,用“白杨树”象征找到艺文之道正确路径的方法。

③手法上以人们熟悉的古典名著场景举例,能提高作品趣味性,引发读者思考。

21.①艺文之道要追求明白道理,并提出新的疑问,常问常新;②艺文之道要懂得领略文艺道路上的种种风光,不急于寻找答案,而在悠然徜徉于文艺时,道理自现;③艺文之道还要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使自己娴熟掌握技巧,不必试图另辟蹊径。

 

22.D

23.根植于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A.“赵震分享了他为将近8000尊兵马俑拍照的故事”“说到他发现兵马俑脸上2200年前的工匠留下的指纹时”可以改为“自己”,但“他更是激动得热泪盈眶”是从他人角度来看他的反应的,不能改为“自己”。

B.①的“了”读“le”,是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⑥的“了”读“liǎo”,放在动词后,跟“得、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故意思不一样。

C.错误,“还有一大批赵震这样的文物工作者”与后文“⑥他们常年从事考古研究、钻探、发掘和调查工作”衔接紧密,不应该放到③④间去。

D.“研究、钻探、发掘和调查”逻辑顺序不当,应该先“调查”,再“钻探”“发掘”,最后才“研究”。

故选D

 

我居然被恶意举报了

避免我真的被封号,各位可以先扫码添加我微信

或者直接加微信号:27643345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