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平凡”的“道通”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关注 萨度 

学识空有可互生,

思虑心田消昔因。

践行善护共同体,

悟道净炁心明。

(生命·健康·命运)共 同 体







修行-悟明白的道理越多,

越不在乎开不开悟、有没有智慧,

于是能够踏踏实实、轻松安逸、

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活着!



“道通"究竟是什么?



倘若一个人修行多年,假如脾气性格上面没有一点改变,可能是由于还没有真正获得修行的益处。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本性,其实就是习气。习气就是阴渣,是累世形成的、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修行没有别的,只是改习气而已。习气就是执着。
最大的神通,不是别的,而是放下一切执着,一切都无所谓,这就是“道通”。
“神者智也,通者达也。智足以通达一切,不受境夺者,曰大神通。”


“在物不染,处事不乱,斯大道妙乎!”

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这六神通,是合道之前的神智的体现。合道之后,就是“道中重生”,开始了“返朴归真”的过程,从“舍我奉献付出”的仙佛圣人,回归到平凡普通的正常人,过起了真实的人生。


不同的只是心中不再执着一切的有,也不再执着一切的无;对一切都在乎,对一切又都不在乎。是真的“回家稳坐”了!踏踏实实、安安心心地过日子,只做份内之事,不做份外之想。是真的身在道中而忘了道的“道通”!之前的六神通,是在“神”的层次,现在的道通是在“道”的层次。
神通是“神仙圣人”的层次,道通是“凡圣不二”的凡人的层次。由凡到圣,再由圣到凡;由实到虚,再由虚到实;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的体证过程,再次验证了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合道者,有绵延不绝”大乐“



合道之前,阴性的能量像在空中飘着,整个人也处在恍惚状态。心在物外,凡尘琐事都不在心中,仿佛不食人间烟火。合道之后,能量渐渐下沉,聚集到下丹田,稳定不动。整个人也像从云端飘落到了地上。从此以后,心在物中,“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同时,正常的生理需求开始复苏,生活也与常人无异。这一次,像重新投胎做人,像凤凰涅磐浴火重生。这一次,双脚稳稳地踩在了大地上,呼吸着泥土的芬芳。这一次,重新感受到“春意盎然、夏日览胜、秋果飘香、冬曲情深”。这一次,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学习、吃喝玩乐的真实生活中。难怪说“平常心是道”,“平平淡淡才是真”。

繁华过后,只剩下冷清;玄妙至极,终要回归平淡;到了顶峰,再无可去之处,只有掉头回去。当最珍贵的都已得到,满得再也装不下时,还有什么可求的呢?于是一切都已不再重要,什么都无所谓了。笑亦淡淡,怒亦淡淡,于是有了清净、凉爽的“大乐境界”。看什么都很平常,都无所谓了,于是“无忧”

无忧则“极乐”。此种快乐,绵绵不断。它不是大喜之乐,而是“无喜无忧、喜忧不住”之乐,是喜怒哀乐皆如如不动、平静恬淡它似未曾哭闹时婴儿安详的面容,似小动物脸上纯净、清澈、安宁的大眼,又似历经沧桑的百岁老人嘴角那抹若有若无的浅笑。既有孩童的天真纯洁、乐观求知,又有老人的从容淡定、平和宁静。纯朴与世故,冷漠与柔情,安静与噪动,和谐地共存于一身。冷时似寒冰,柔时似春水。动时若脱兔,静时若处子。纯朴得像天真烂漫,世故得像饱经沧桑。




用柔软的心感知生命的美好



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人心中的苦乐,再也不愿意去伤害别人了。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也无论是言语还是肢体。柔软的心,每每总被众生的点滴善念与善行,感动得热泪盈眶。常常觉得身边每个人都是得道之人,唯独自己是凡人。这时才明白,在不顾他人的感受,坚定地去做自己认为很正确的事的时候,一定会犯错误!因为一定会伤害到别人。


所以,我们的心,虽需坚强,却不可坚硬。心要柔软柔慈柔和,才能柔声柔语柔色。只有从内心深处发出来的温柔和仁慈,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通达人情,善巧方便,自然无为,正是所谓的“般若妙用”,乃是“大用现前”。


心态变得极为冷静、冷漠、冷淡,宠辱不惊、洒脱自在。不留恋过去,不幻想未来,沉静地活在当下,活在柴米油盐酱醋里,活在早起晚归的辛劳中。虽然努力争取更好的结果,却不在乎得失、成败、荣辱。心虽在物中,却不被物牵绊束缚,于是知道,所谓的“为而不为”,原来只是如此罢了。

明了三维阳性世界的一切现象和作用都是有价值的。“虽然一切不可著,却一切不必废。超然于物外,不离乎人情。”可以拥有、已经拥有的,不必刻意去拒绝和放弃。虽然知道无常,但既然拥有婚姻家庭、妻儿老小,也不妨爱之。虽然明白一切是空,但若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也不妨享之。既然属于你,就好好珍惜它,莫待错过时,徒留伤悲。既然有缘,就是你生命中的珍宝,若当作沙粒弃之,其实真正受伤的是自己。敞开心扉,就拥有无限爱与被爱的力量。忘记伤痛,才能重新拥抱幸福。


其实,幸福从来就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手中、心中。一切只是以它本来面目,如实地展现罢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我们只需毫不抗拒地投身其中,融为一体无论我们有多么不舍,生命中的某些人或物,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


大事因缘已了,不代表每一小法小术都会,更不代表世间法能够“不学而知之”。何为“究竟”?“究竟”的前方又该何去何从?若真有个“究竟”在,又岂是真究竟?真理只能是被无限地接近,又岂能是“已经到达”?了脱生死、到达彼岸、合道后,又是什么呢?合道之后,当行大道,在尘世中体证“事事圆融”的境界。




无修、无得、无证、无智

一切回归“本来面目”



所谓“道中行”是无论大道小道,刻刻不离道,而又忘了道。“大道”之大,非大小之大,乃“大小不二”之大。大中有小,小中有大,亦大亦小,非大非小。大中既包含无限深广,也包含无限微小。不是说做大善事、大功德才叫大。


富翁一掷千金,不过于九牛身上拔一毛,故虽大亦小。照顾家中病人,不过是个小事,但若能坚持十几年如一日而不放弃,则虽小亦大。心量有多大,慈悲就有多大。能够对广大有情无情众生都生出慈爱悲悯之心,就是大慈大悲。所以心量与慈悲是一不是二。


“功行终需世上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理领悟得再透彻,终须付诸实践,落到“行”上(即事上)。应在生活中去践行“不修之真修”,在每一件小事上验证“理事不二”,达到无论顺境逆境皆能自在出入。


在世间需用世间法,合道之后,一切回归“本来面目”。在现实生活中该怎样就怎样,不刻意顺从,也不故意违拗。能够承受一切时就承受;能够避免一切时就避免。能够付出多少就付出多少,付出也不做付出想。不需要付出时就不付出。也不刻意行善,连“行善、付出”的念头也没有。这个“没有”,是不再区分付出与索取,一切都无所谓。

所有言行都源自普通人的思维,毫无奇特之处,平凡得像路边的小草、脚底的泥土,随时都会被人遗忘。


顺其自然者,不是听之任之、与世无争。如此为之者,又陷入“自然”之极端。顺其自然的“自然”,是自然与人为不二,争与不争不二。该积极主动时,就不能听之任之,而要主动造势。所以,修行的功用应该是积极处世,而不是消极处世。


修炼中要有法身元神被毁掉后重来的思想准备,尘世中同样可能遇到一切毁掉后重来的经历。无论哪种情况,都必须默默承受,坚持不懈。当明了该走的过程必须要走,该绕的弯路必须要绕,该摔的跤必须得摔时,就不愿再说法度人,不愿再谈玄论妙,言语也变得简易直白。但在不可不辩、不可不争时,又会平心静气应对。自此证入“无诤三昧”。所谓“无诤”,不是连是非都舍弃,而是诤与不诤之不二。


所以说:“大直如屈,大巧如拙,大辩如讷。”于是乎有了“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于是说“大音稀声、大爱无痕”。由于隐匿民间,与常人无二,故曰“圣人无名”。

合道后,恢复到未修炼之前的普通人,好像自己从来都没有修炼过一样,所以叫“无修”


曾经拥有的功能神通都已消失,所以叫“无得”


任何境界也不再显现,所以叫“无证”


明白的道理越多,越不在乎开不开悟、有没有智慧,反而觉得有无智慧、开不开悟都不重要。于是能够踏踏实实、轻松安逸、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地活着,什么也不想,什么也想不出来,所以叫“无智”


无修、无得、无证、无智的境界,也可叫“大象无形”,都是真心因为无所执着、无有索取而得到的真实果报。




做回正常人

看似未修,实则真修



难怪古圣先贤说,“神人无功”,“神通不可得,智慧亦不可得,没有境界的境界是最好的。”这个阶段似退实进,是所谓“大智若愚”的真实境界,也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明道如昧,进道如退,夷道如累。”
到了如此地步,世人自然褒贬不一,有辱之为魔者,有赞之为道者,而其皆能不为所动。不明白的人真的很难理解,于是老子解释说:“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

虽说与常人无二,但和从前相比还是有些不同之处。例如对世俗中的种种见闻觉知,不易迷惑,不易动摇。对无所谓的事,总是很快忘记。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探索求知的欲望。但一经了解后,若判断为不值得进一步深入下去,就会很快失去兴趣。兴趣的浓淡是应实际需求而来。一切嗜好都没有了,怎么样都行。身体各方面都在好转,体力较从前更趋旺盛。需要专心致志之事,能做到精力集中,反应敏捷。有时眼睛看着一个地方同时耳听嘴答,也能应付自如。这种境界叫做“六根同时互用”。轻易不再发脾气了,无论平日深爱或深恶的人或事,感受上都已不再那么强烈了,甚至无所谓了。这境界也叫“冤亲不二”。


世人太注重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从而陷入贪嗔痴中不能自拔。合道者懂得因果规律、五行生克规律,知道适当地调节己欲和他欲的关系,使之处在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这就是欲与不欲不二,生与克不二。



依此类推知,无为与为不二,无常与常不二,阴与阳不二,因与果不二,质与量不二,有与无不二,天与人不二,刚与柔不二,动与静不二,奇与正不二,福与祸不二,善恶不二……故曰:“不二法门”。

实证实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外修,即在三维的红尘俗世中修炼,修的是阳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下。二是内修,即在四维以上的功态中修炼,修的是阴性功能,速度在光速以上。所以内修比外修的效果来得快。


无论是内修还是外修,也无论是主动修还是被动修,都是修炼的过程、成长的过程。虽然都是修,但是单单内修或是外修,肯定不如内外结合的效果好。内外互根,内外不二,内中有外,外中有内,内外是对立统一的。内变,外也变;外变,内也变。内即心,外即相。心与相是一不是二。内在的心可以改变外在的相,外在的相也可以改变内在的心。无论修心或是修相,无论修阴或是修阳,都能导致其对立面发生改变。所以否定一方而偏执于另一方是片面的。



至于实践中如何把握,就有个度的问题,不是说两种修法所用的时间非得均等,这要根据现实情况灵活安排。有闲暇就可以多多内修,无闲暇则可以一直外修,以致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缘接触内修法,内外结合,有可能今生成就。无缘接触内修法,一直被动地外修,也是在修。哪怕无量劫后才能成就正果,又有何不可?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无论行善或是作恶,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是成长的过程,都是必经之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若早知修行到最后还是变回常人,又何必出家,绕这么个大弯子呢?直接在世间修不是更直截了当?就算是出家修行,只要心有牵挂执着,就已经是入世了。若在世间虽与常人无异,七情六欲一样不少,却能没有牵挂执着,其实等同出世。
修大定大慧者,不慕山林,不喜清净,在闹市中成就“动静不二”的境界。动中而能清净者,是真定,是“动静一如”。
真正的“回家稳坐”,就是踏踏实实、心无挂碍地在尘世中自在轻松地生活、工作、学习、修炼。看似未修,实则真修。




万般神通

不如道通

修心化境

回归平凡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其妙

莫名也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最近新文点下看:

大千世界

南怀瑾:病苦入道论

传法与收费

自疗疾病太简法!

人体金字塔

停止自我诅咒的惯性

最蠢就是 “讲道理!”

保护气场

觉醒的状态

大扬升时的选择!

心想事成有秘密

人体十五脉轮说

起心动念修福慧

入静法与禅修

触思识食-活死人救-念佛往生

进入潜意识改写命运

抑郁症克星

防治情绪治病

他心通

我是一切的源头

瞬间开悟-太养生

元气、阳气、运气

高维、金刚手段、魔力

大声读一遍,人生大改善

钱财富贵自然来 -  财位

贵人-和炁—生财

邪病、阴病 / 念转,疗愈

身体的智慧

培福慧最简妙法

打开慧眼,直达真相!

佛靠魔磨、天道、改运!

强化生命能量

获取天地正能量的秘法

闭嘴观心修法

本来无病,何谈治疗?

真 的“真相”

打通气脉有新招

开悟特征与训练-走出误区

消业培福最好的方法……

南怀瑾传:密静能源

人活一口气 终身只为炁

快速积福转风水 // 妥善处理灵异事

改善能量频率

求财的法界原理

证悟空性后

人性能达到的境界

觉知-相遇-启示 改运

清醒无念 创造超凡

打通经脉有家法

道炁开脉轮 调病慧心净

寻找明师 / 佛魔迥异

“思考” 之瘾

意识来源

开悟的世界 、 思想层级

人生三件宝 / 脉轮与修行

夫妻三生因果

避开负能量附体7法

穿越能量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