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佛化生活|修习禅定与身心健康

云林志工 2024-03-19

在生活中,我们有句俗语叫做“着急上火”。其实很形象地说明了心理状态与身体疾病的关系。“着急”即内心不安定的一种表现。生活中难免危急事情的发生,急事已经发生,就应该坦然处之,忙而不乱。


可是,某些人他们心神散乱,静不下来,不是那么着急的事情也能令他们焦虑不安,其结果就是身体“上火”。中医称之为“燥热”。上火的表现是脸部发生痤疮,口舌生出溃疡,牙龈肿痛,还时常伴有便秘的症状,这些虽不是什么大病,但也影响了我们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内心的着急是因,身体的上火是果,要驱除火气,单单依靠吃些清火的食物还不是根本办法,最主要的是要恢复内心的平静。


静心是一种能力,需要人们有意识地去锻炼和培养。实质上,禅定的核心正是主静和专一,用以对治心念的躁动和散乱。通过一步步驱除杂念,我们的内心便最终平静下来,不为外界的纷纷扰扰所动摇。


同时,修习禅定也是一个有意识的收摄心念的过程。从四禅来看,修习者从最初的心猿意马,到最后进入“心一性境”,显然就是从多到一,从杂到专的进程。从四定来看,最初头脑中尚存空念,最后进入“非想非非想”的自由状态,也是如此。


可以说,修习禅定时,我们的心理活动始终在我们有意识的控制之中。“非想非非想”的自由境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佛菩萨赐予的,而是要靠修行着自己修习得来。



禅定的主静与心念专一状态,与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极其契合。中医很强调静心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比如《黄帝内经·素问》中多有这方面的记载,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是说人只要内心恬淡虚无,没有牵挂,真气就会产生,人只要精神能够自守一端,疾病便很难入侵。


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气之所以会入侵,是因为体内的正气已经虚弱了。假如心内正气充沛,邪气就无从入侵了。这里的“正气”,就是真气,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抵抗力、免疫力,还包括宁静的精神世界。



通过禅定的修习,做到心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专一,从而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再生能力与免疫能力,就不容易产生痤疮、口腔溃疡、牙疼等上火的症状了。


从现代心理学与医学的角度看,修习禅定也具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日本心身医学创始人、九州大学教授池见酉次郎在《自我分析》一书中说:“近年来,欧美的心理疗法学者和专家们关心重视起东方宗教的祈祷、参禅等活动的医疗价值,把佛教的慈悲、智慧及‘无心’的锻炼引入心身疗法。”


通过现代科学方法和仪器的监测,人在参禅时脑电波、脑血流以及心电图的变化,发现与“入静”状态极为相似,表明心态十分平静。近代心身医学家们设计的多种心身疗法,如精神分析疗法、自我暗示疗法、渐进松弛疗法、自律训练法、森田疗法、形象控制疗法等,都是提供一种有效调控自心的技术,即所谓“御心之术”。锻炼人们对生活的心理适应和承受能力,以一种明智的态度积极主动地应付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从放松身体、调息、观想某种形象入手,其原理和方法大多脱胎于佛教禅定。



同时,在修习禅定之中,即使不能达到最后的至高境界,也会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喜悦,即“禅悦”。《清净道论》说进入初禅时的喜以“身心喜乐为味,或充满喜乐为味,雀跃为现起”,“善能吞没或掘除内心的苦恼”,“以愉悦为相”。


禅定所带来的这种愉悦,与满足世俗欲望的愉悦不同。当我们得到金钱,满足口腹之欲、消费之乐,得到异性,耽于床笫之乐时,我们的快乐几乎都是生理上的,而且是短暂的。美味佳肴入口,固然带来味觉的享受,但不可能永久地拥有这种快乐,佳人在侧相伴,固然赏心悦目,可图鱼水之欢,但这些生理欲望的满足,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都无法停留多久。




《续传灯录》载有宋代性空妙普禅师作的一首禅偈: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这首偈,形象地用军队守城比喻禅家学道。禁城就好比人的身体,常常被眼、耳、鼻、舌、身、意这六个盗贼(六根)所扰乱,其中心是主将,如果心念能够守摄得住,即使面对无穷的烦恼与欲望的诱惑,也就能安住心性,正当生活,仿佛干戈平息,天下太平。这首诗偈道出了禅宗修心的真实效用,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从常理而论,“定”是“乱”的反义词,由于过度忙碌,导致现代人心神散乱,杂念丛生,于是需要“定”。而佛教的“定学”,正是赐给我们现代人的一颗“定心丸”。



佛教规定,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合称“三学”。戒最基本,就是常说的戒律,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和规定性。学戒之后,由戒生定,心神宁静,提高了境界,学定之后,由定发慧,最终领悟佛法真谛,得证佛果。戒虽然对修心也有一定的作用,对于杂念妄想也能够形成一定的约束,但终究带有些强制性。定则依靠佛教徒自身的修习参悟,含有更多的自觉性。慧则表示开启智慧,是定的结果,定是慧的基础。不能定,则杂念难除,无从发慧;不发慧,则定没有了目的,最终也难成正果。


据《五灯会元》卷二记载,唐代广东韶州有一位法海禅师,在参见六祖慧能的时候,向请教什么是“即心即佛”。这是禅宗的一个核心观点,大意是说,让学佛的人通过认识自己的本心,来最终证悟佛理。慧能稍作解释后,给他说了一首偈:

即心明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慧能指出,即心就是慧,即佛就是定,要法海禅师在定慧双修中获得内心的清净,从而参悟佛理。因此,在修心的过程中,修习定慧二学,是佛教徒必须完成的功课。



长按下方二维码,进入”华严共修“

随喜植福在线登记小程序



1



往期回顾

通告通启

征稿|法布施从分享开始

法讯|庚子年“结夏安居•华严共修”牌位登记中

▲通启|杭州灵隐寺关于取消2020年朝山活动的通告

杭州灵隐寺《关于有序恢复开放的通告》

志工服务疫情防控须知


新闻动态

杭州灵隐寺2020年“结夏安居•共修华严” 今日启建

杭州灵隐寺僧众2020年6月6日清晨结夏安居

▲杭州佛学院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 有序返校复课

杭州灵隐寺恢复开放 喜迎八方游客 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

杭州灵隐寺有序恢复开放第一天 举行升国旗仪式


方丈言教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上)

方丈言教|结夏安居 共筑清凉(下)

方丈言教|解说《地藏经》

方丈言教|生命无常

方丈言教|《心经》的题义与版本


志工感悟

志工感悟|做志工感受到的温暖
志工感悟|法雨滋润希望的种子
志工感悟|一件绿马甲  带给我无上荣光
志工感悟|红尘处处好修行——讲解组四期学习感悟
志工感悟|愿以清净身语意


佛教梵呗

梵呗祈福|唱诵《心经》

视频 | 梵呗合唱《华严字母》

赏析 | 梵呗清唱 《华严 起梵腔》

藏识|梵呗清音的时空艺韵探微


皈依三宝

常识|什么是皈依?

学处|皈依的目的是什么

学处|皈依的利益是什么?

学处|参加皈依的注意事项

学处|皈依必须知道的几个问题


佛教常识

常识|佛法僧三宝

常识|寺院建筑

常识|寺院佛事

常识|四无量心

常识|六度


佛教器物

▲常识|佛教呗器——钟

▲常识|佛教呗器——鼓

▲常识|佛教呗器——磬

▲常识|佛教呗器——木鱼

佛教器物|幢


佛化生活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上)

佛化生活|十种吉祥之法(下)

佛化生活|生病与探病

佛化生活|如何建设佛化家庭?
佛化生活|居家八法


菩提学处

怎样远离过度睡眠——《佛说离睡经》解读

明因识果  改往修来——读《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如何安顿身心——所依经典《八大人觉经》

学处|“信”在修行中的意义与作用
学处|何谓佛教忍辱行

慧语开示

▲开示|孤独的来源与危害
慧语|今日无事
开示|太虚大师  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开示|太虚大师  八正道与改善人群生活
开示|太虚大师  如何正信三宝?


佛教历史

历史|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

历史|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
历史|元代杭州佛教的消长

历史|明代限佛与杭州佛教
历史|清代杭州佛教的盛衰


图片|网络

美编|慧容

责编|妙莲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