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ART EDUCATION
刘晓静:顺应时代变化,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谢兰凤(本刊编辑部)
刘晓静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自信建设要求高等艺术教育领域必须更新观念,突破传统路径和惯性作法,全面建立中国特色艺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为艺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挑战,是颠覆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还是成为艺术教育的得力助手,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需要探讨的问题。针对以上相关问题,本刊日前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民革山东省委会副主委、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晓静。
学科专业结构优化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2年新版目录调整中,艺术学科专业目录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其首次明确地将专业博士纳入目录规划之中,这是我国博士生培养的一大突破。刘晓静表示:“此次调整加强了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科专业支撑,为培养实践型的创作与表演高级专门人才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学校作为高等艺术教育的直接承载者和关键主体,要积极推进高等艺术教育自身的特色发展、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作为专业艺术院校的领导者和教育者,刘晓静通过对目前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观察和思考指出,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心在于结构调整优化而非规模数量增长。学科和专业是高等艺术教育人才培养的最基本单元,其结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她认为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增设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艺术学科专业,尤其是新兴交叉学科,同时也要自主调整部分社会需求不足、学科内涵建设不够的传统落后艺术学科。”她同时指出:“高等艺术教育要在坚守传统艺术专业的基础上走特色发展之路,培育并发展特色学科专业,聚焦特色方向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以及以重大艺术创作项目和重大科研平台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重要艺术成果产出等。”
针对目前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相对短缺问题,刘晓静表示,要把握此次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机遇,坚持艺术教育“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培养机制创新的综合改革。首先,有效汇聚高校、行业产业、国际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内外部优质资源,为提高艺术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重要支撑。其次,积极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聚焦国家战略急需,调动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主体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多渠道外部主体在资金、项目、平台、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加强艺术教育人才培养和艺术实践活动,努力创建校内外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有效协同的育人机制,打造艺术教育人才培养新范式。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高水平艺术机构在艺术创作平台、科研项目、创作团队等方面的优势,探索高等艺术教育与院团等艺术机构在课程学习、艺术创作、专业实习等全过程协同育人的范式。
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融合,提升艺术教育成效
癸卯兔年春节过后,几乎全网都在讨论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赛道。眼下业界已经在探讨“ChatGPT+元宇宙”对教育的影响,诸如教师角色的虚拟化与智能化、教师职能的改变、学校的虚拟化和无边界化、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数字化与半自动化等。
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艺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从音乐、绘画到电影、游戏和虚拟现实,数字技术正在颠覆传统的艺术教育方式。刘晓静表示,面对迅速迭代创新的数字技术,艺术院校要及时反应,站在思想和技术的前沿,为师生教学与创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搭建数字技术实验平台,培养兼具科技能力和艺术创作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提升艺术教育质量。她进一步指出:“要让艺术学科和数字技术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传统的架上绘画、舞台演唱、肢体表演等艺术语言,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和融合数字技术以丰富自身,另一方面要利用数字技术拓展艺术的广度,打通各艺术类别的界限。”她还结合具体艺术门类进行了分析。运用数字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教师可以将图形、文字、符号、谱表与发声结合起来,实现实时、动态教学;学生可以自行进行乐理知识、视唱、练耳、作曲、乐器等学习,还可以做记谱、识谱、辨别音程、和弦以及和弦的转位和连接等练习。数字技术可以让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通过交互装置进行空间展示;舞蹈艺术可以运用数字技术对肢体语言进行动作捕捉,生成虚拟数据,进而辅助专业教学和训练等。
尽管数字技术对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但刘晓静理性地指出:“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的关系,数字技术与艺术教育应该相互促进、平衡发展。高等艺术教育要平衡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能的学习,要更注重学生对于艺术的深层理解和个人创造力的培养。数字技术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艺术教育,要在保留艺术本体性与原色貌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和掌握数字技术,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具有创造力和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
艺术实践与乡村文化建设相结合,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刘晓静认为,建设农业强国,重中之重是推动农业发展质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但除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更要有乡村文化的新发展,传承发展农耕文明,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积极贡献。
据刘晓静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山东艺术学院在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一是加强艺术创作,用优秀作品助力乡村振兴。学校积极鼓励师生投身到乡村振兴的艺术创作中,坚持深入基层一线乡村,捕捉乡村振兴建设中涌现的典型人物和感人事迹,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创造艺术典型,产出高质量艺术作品。学校先后举办了“黄河入海——黄河滩区主题美术作品展”“初心·辞——黄河滩区主题摄影展”,呈现了电影《九道弯》、舞蹈《黄河两岸是俺家》《厚土》、吕剧《黄河情》、歌曲《长河入海》、纪录片《初心辞》《河水洋洋》等大批精品力作,向社会展示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共产党员、建设者和普通群众等感人形象。二是提升服务能力,用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学校积极组织师生深入乡村采风创作,挖掘整理文化素材,对接乡村振兴产业项目,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艺术实践和创作探索。学校先后与平阴县、泗水县、长清区等共建乡村振兴实践教学基地和艺术工作站,组织二级学院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完成了玫瑰系列主题文创产品等乡村振兴落地项目,助力乡村改造整体提升,实现文化艺术助推乡村振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益。三是面对面沟通研讨,主动对接服务乡村振兴。关于如何服务乡村振兴,刘晓静指出:“我们不能坐而论道,尤其是深入服务乡村振兴不能浮在表面,而应融入乡村文化肌理、主动融入乡村产业的发展中,需要我们面对面、深入实地主动对接服务好乡村振兴。”为服务好乡村振兴发展,校领导多次带队进行实地调研和座谈,先后与宁阳县、邹平县、东明县等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充分对接乡村振兴发展的实际需求,探讨更多的人才支持、智力支持、成果支持的方式和途径,加强与地方的交流合作、融合发展,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此外,学校还通过组织文艺下乡惠民演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暑期社会实践等题材多样、主题鲜明的艺术活动,走入乡村、扎根乡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刘晓静由此深有感触地说:“这些都是学校用艺术表现生活、用艺术为乡村振兴服务的重要艺术成果,全面展现了山艺学子对‘艺术点亮生活,赋能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命题的理解。”
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4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尹晓东:构建中国戏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
郝戎:构建中国演剧体系,以数字戏剧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
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