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郭晓 张金尧 |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艺术教育》
本期关注
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界定与历史脉络
郭晓(本刊编辑部)张金尧一、“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界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最初源于2021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以此为话语方式更准确地描述了未来中国的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图景。从内涵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三个基础要件: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二是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三是基于中国国情。从外延上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包括五个前提条件:一是人口规模巨大;二是共同富裕;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五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从概念的整体架构来看,“中国式现代化”还包括了经济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显然,“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在二十大上确立的具有全局性、统领性的创新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进一步强调: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笔者认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要求,就包含了在文艺领域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的逻辑必然。这种逻辑必然又自觉生成五个文艺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一是文艺意识形态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即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二是文艺创作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即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以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三是文艺传播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即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四是文艺普及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即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五是文艺教育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即二十大报告指出的“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指明了发展方向和道路,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艺工作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中又进一步为建设文化强国提出了基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必须看到,作为承载着为实现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神聚气的文艺事业,一方面,面临着守正、培根的既有任务——牢牢掌握文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另一方面,也有着时代赋予的创新、铸魂的新任务——进一步推动文化文艺事业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重要历史节点上,我国文艺事业如何抓住新时代的变动趋势,把握发展契机,抓住有限时间,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铸造新辉煌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二、“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辨析“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既非“文艺的中国化”,亦非“文艺的现代化”,更非“中国化+现代化”,而是具有中国样式、招式、模式的文艺的现代化,代表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趋势,是一种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实践创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道路和更具体的奋斗目标。它是以下四个概念的有机合成:(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这是人类文艺史上的一个全新概念,具有与以往文艺形态不同的本质特性和美学原则。它的产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历史和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文化观念发展到现时代所呈现出的一种新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观念和美学原则在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呈现出的一种民族化、本土化的文艺状态,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三者相结合的产物,有其独特的形态属性和学科结构,值得进行深入研究。(二)新时代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历史环境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判断和历史定位——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一个新时代!那么,新时代会对文艺带来哪些影响?文艺又应当如何回应新时代?或者说,文艺应当如何表达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既是时代所赋予,又是时代之表达,与时代息息相关。因此,“文变染乎世情”,文艺最能体现时代风气。回顾百年来中国文艺走过的历程,就会清楚地看到文艺在不同时代的主题、精神与姿态。实际上,文艺的时代精神,就是文艺对时代的回应与表达。(三)发展趋势这代表着一项事业、一个行业未来可能出现的变迁和走向。新时代本身就是一种发展趋势,但“新时代”“发展趋势”均具有话语表达上的动态性和模糊性,需要一系列具体的限定。因为,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新时代经常被拿来和旧时代相对比,用于表现其历史进步价值,但实际上,文艺的新时代更多地代表一种在积累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而发展趋势则意味着奋斗目标和根据奋斗目标所做的现实努力,对发展趋势的判断和预估,还要建立在对历史的客观评价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同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凝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与我国日益发展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文艺发展趋势的研究,实际上就是以史为鉴,启迪未来。从科学意义上来讲,发展趋势就是为未来建构出一个模型,而这个模型就是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四)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综合来看,有以下特征:一是在意识形态属性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特别是对文艺的“现代性”的处理上,要勇于在批判的基础上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旗帜。坚决反对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反对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反对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等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二是在创作属性上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包括文艺生产现代化(如影视工业化、实验艺术等)、文艺传播现代化(信息化、数字化、5G等)、文艺类型现代化(科幻小说、电影、非虚构类型等)。三是在文艺的组织管理方式上基于中国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前提条件——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共同决定了文艺的五个独有的中国特征:文艺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而非少数既得利益者服务;文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文艺要秉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念,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现代化进程中的成就,形成精神价值;文艺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着重表现祖国大好河山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文艺要为维护和平做贡献,这就要求在题材选择上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三、“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脉络“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新阶段,以唯物史观对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其历史传承性,并预见其未来发展的可持续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是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最集中的展现,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而来的,有着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 第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形成的理论原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文艺的论述,如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以及《列宁论文学与艺术》等文献中,均有对社会主义文艺的相关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专门的论述文艺理论的著作出版,但后人根据马克思对意识形态和精神生产的诸多观点总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作为其关于文艺的本质、特征、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的基本方法及原则。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物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观点出发,向人们展示了“劳动创造美”“文艺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等文艺基本性质。而劳动、社会实践等基本要素,正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所倡导的文艺作品从现实出发、客观能动地反映现实的基本遵循。那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以劳动为基础的,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上的,即在高级劳动——现代化劳动实践基础上创造美的活动。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①,文艺的人民性构成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文艺源于人民、表现人民、服务人民。马克思还指出了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将其巧妙地称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②很多学术成果在此着墨较多,用以解释文艺的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性。文艺作为精神文化符号的民族主体性与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的世界文学性,对应了“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创作属性,即在文艺生产现代化、文艺传播现代化、文艺类型现代化三个方面体现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显然,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③,并非是要排斥文化的差异性,也不是对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的重复,而是一种民族主体性与文化交互性的辩证统一。此外,马克思对世界文学的所指也涵盖自然科学、宗教、艺术、哲学等一切著作与文本,实质上就是指一切精神文化产品。这又为从党的十八大以来所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学提供了注解。列宁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文艺人民性的思想,指出艺术只有属于人民才有真正的自由,“艺术必须深深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从而唤醒群众中的艺术家。”④列宁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的党性原则”,主张文艺创作必须为一定阶级服务,社会主义文艺就需要为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服务,并始终强调文学党性原则与创作自由并不冲突。第二,毛泽东文艺思想是“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石。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所形成的文艺的实践性、人民性、意识形态性、党性的思想。其文艺思想集中反映在1942年发表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讲话》至今仍对文艺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毛泽东将文艺工作置于极其重要的位置,一句“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⑤形象说明了毛泽东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视。“在我们为中国人民解放的斗争中,有各种的战线,其中也可以说有文武两个战线,这就是文化战线和军事战线。”⑥当然,毛泽东在《讲话》中所提出的文化涵盖了文艺但不只是文艺。毛泽东将马克思文艺观的人民性进一步具体化为“文艺为人民大众”,强调文艺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宣示,一方面确立了文艺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则将文艺的对象具体化为一定的阶级范围——“革命的文艺”。“文艺服从于政治”则是以上文艺观的立场延伸,这亦可视为是对马克思文艺观中的意识形态属性的发展。“政治第一性、艺术第二性”不仅是文艺创作的标准,而且是文艺评论的标准。当然,毛泽东文艺思想并非是将政治性与艺术性对立起来。“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⑦毛泽东文艺思想被视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原因在于其对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代表性特征的继承和发展,还在于其以辩证的思维对新中国成立后解决文艺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参照、标准、方法。如针对文艺的传统与现实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针对学术问题提出“百家争鸣”,针对文艺提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些论述都对应着“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第三,不同阶段党的领导集体的文艺理论思想是“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内涵。邓小平继承、调整、发展了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方面坚决遏制了改革开放初期割裂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若干倾向,另一方面有力破除了长期僵化的文艺体制。正是在这一正一反的政策制定过程中,文艺领域的中国特色得以诞生并沿用至今。学者普遍认为,收录于《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的著名文章——《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是反映邓小平文艺理论的代表,也是改革开放后指导文艺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正确把握文艺与人民的关系,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广阔道路”“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⑧的提法是对文艺的人民性的创新性阐释。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文艺工作纳入先进文化的范畴,提出了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互为目的、共同发展的关系,进而提出高扬社会主义文艺的主旋律,并确立了“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辩证关系。“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⑨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文艺人才培养,在多篇文章中强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文艺工作者素质。“要帮助广大文艺工作者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他们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不断提高思想业务素质,充分增长和发挥艺术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条件。要努力培养越来越多的紧跟时代步伐、热爱祖国和人民、艺术精湛的作家、艺术家。”⑩胡锦涛同志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认真总结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强国的理念,进而将文艺工作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文艺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文艺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⑪第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与“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通过统筹思考中国文艺的发展历程,就新时代文艺工作发表了一揽子系统论述,涉及文艺的历史价值、人民价值、精神价值、人类学价值、教育学价值,这些系统论述和要求逐渐成为指导文艺工作者开展创作批评工作的行动纲领,进而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框架。这一基本框架,正是决定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程度的五个价值尺度。文艺的历史价值。每个民族的文艺都有自己的历史价值,这是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应该说,欧洲很多国家的文艺一方面基于古希腊先哲以神学为基准点的系统论述,另一方面则基于文艺复兴时期因资产阶级思想解放、人民觉醒带来的价值多元化的文化兴盛。欧洲近代文化有很强的现代化特征,一方面来自于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解放,另一方面则源于美国流行文化的渗透交融。中国文艺的历史特征独树一帜,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文艺史料、理论典籍、艺术作品以及熔铸于民族心理结构中的文化基因,共同决定了中国文艺丰富多彩的底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艺的人民价值。成书于周代的《尚书》中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论述,意为要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从周公制礼乐开始,中华民族文艺的根本宗旨就和人民形成了价值同构。中国文艺在不同时代都有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如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但文艺始终与人民的所思所想所盼紧密相连,“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正是诗人杜甫将文艺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融合之后所发出的感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客观地说,西方的文艺也提为了人民,但随着工业社会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异化,西方文艺价值体系中的人民逐渐成为一个封闭化、压抑化、单向化的群落。文艺的精神价值。文艺作品从构思、创作,到被欣赏、批评,直至收藏、流传,精神价值无处不在,并且持续影响着所有与之接触的人。如果说文艺家创作作品的过程是将自己的个性化人格(真、善、美)与社会化人格(核心价值观)绑定后进行“人化”的过程。那么,文艺作品被大面积传播出去,就反映了其逆向过程——“化人”。批评家在“化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化人”化的正是人的精神,用一种精神化另一种精神。确切地说是一种精神体系,包括了思想精神、道德精神、美学精神、艺术精神、科学精神。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传递更丰富的精神,也就是对五种精神都有所涉及。文艺的人类学价值。对特定民族国家的人创作及传播文艺作品的行为进行研究,构成文艺学;而通过文艺作品对特定民族国家的人的生存状态进行反向研究,构成文艺人类学。这一双向过程为什么能够成立?乃是因为作为一种不夹杂政治叙事因素的语言的文艺,有着比现有的文字语言更为直接的沟通效果,这也是世界各大文明国家选择将文艺作为独特的文化交流方式的共同考量,文艺在国际交往和传播中的作用无可替代。“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世界各国文艺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迥异,却在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事业上殊途同归,这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所倡导的文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逻辑。一部《百年孤独》反映的虽然是拉丁美洲一个世纪风云变幻的历史,但唤醒的却是世界各国读者内心的历史孤独美感。文艺的教育学价值。通过研究文艺教育活动的现象和规律,进而培养造就德艺双馨的高素质文艺工作者,便构成文艺的教育学价值。文艺如此重要,文艺的创作人才、管理人才、批评人才培养便更加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连续两届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将艺术教育视为和音乐、舞蹈、电影等主流艺术形式相并列的文化事业,还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强调文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更是强调“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可以说,每个文艺工作者都是一个教育单元,每一个文艺作品的传播都是一项面向社会的教育传播活动。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满江红》引得全民关注宋朝历史、宋朝文化,甚至有观众在散场后满怀激情地齐声朗诵岳飞的词《满江红》,这不啻为一次民族文化精神的教育活动。任何一个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都是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的辩证统一。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反映了历史视野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历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程”之间的互融互通,另一方面则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伟大实践”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深邃思考”的彼此观照。这一命题从酝酿到正式形成经历了漫长的理论积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已经证明了该理论命题的强大生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图景不断展开的现实映照下,“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展现出更好的学术景观和发展趋势!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4.
②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④列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35,71.
⑤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的讲演。
⑥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⑧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1979年10月30日)[A].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1.
⑨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A].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3.
⑩江泽民.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艺(1996年12月16日)[A].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54.
⑪胡锦涛《在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中国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1ZD02。
作者简介:张金尧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秘书长,兰州文理学院副院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晓系《艺术教育》杂志主编。END
|本文刊于《艺术教育》2023年2月刊||微信编辑:Fu|
AM 新媒体矩阵
(点开二维码长按关注)
董占军 | 优化设计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助力伟大复兴新征程胡智锋 胡雨晨 | 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艺术教育新篇章
俞锋 | 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数字时代高等艺术教育的识变、应变与求变
李建宇 | 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朱尽晖 | 心怀国之大者 描绘国之大美——以西部美术高地助力实现文化强国建设
黄昌勇 | 努力开辟高等艺术教育的新境界冉常建 | 构建戏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张金尧 | 论艺术品质与艺术教育
巴图 | 关于新时代艺术院校人才高地建设的思考
高洪 | 让中华美育精神滋养青年学生在新征程上健康成长仲呈祥 | 增强历史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艺理论和美学精神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勇担新时代新征程艺术教育的使命任务
巴图 | 以“十个坚持”的历史经验指导中国艺术教育的守正创新徐翔 | 汲取党的百年历史经验智慧 建设一流艺术院校俞锋 | 新时代高等艺术教育“为何做”“做什么”“怎么做” ——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冉常建 | 繁荣发展戏曲事业的历史使命与奋斗目标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