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曾错失211,拒绝并入985,如今这所重点大学“打破校史”,再次腾飞!
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女同事说有这样一所高校。它位列中国法学教育“五院四系”之一。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第一所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大学的政法类院校。它的学子撑起了最高法院的半壁江山。可它不仅数次落选“211工程”高校,哪怕“双一流”建设高校也失之交臂。这所高校,就是西南政法大学。01坎坷建校路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那一年,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提出创立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对旧公务人员和知识分子进行教育。由刘伯承兼任校长,在重庆设总校,并在成都、昆明、贵阳、川东、川南、川北各设一分校。那时,虽然重庆已经解放,但依旧危机四伏,许多残存的游兵依旧四处活动。有时,学校里会彻夜响着噼里啪啦的枪声,第二天一看,学校外面的土墙上,满满的都是弹孔。为了更好地保卫学校,保卫处“专门在门口安排两名解放军放哨,班部还全部配备了武器,筹建学校的干部宋子祥的床下,还放了一挺轻机枪......”安全问题暂时解决了,还需要解决开学典礼所需的设备。由于时间仓促,环境恶劣,学校决定借用原复旦中学的操场举办开学典礼,用木板、竹子加石头捆绑成临时的讲话台。就这样,在那个地方小到连‘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的横幅都拉不开的操场上,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正式成立了。几年后,国家决定抽调西南几所大学的政治和法学系,建立西南政法学院,并委托西南人民革命大学负责筹建。学校选址在重庆沙坪坝区歌乐山下,庄严肃穆的烈士墓旁。这里曾是“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旧址,选于此处,是为了“以先烈们的革命精神教育青年、培养政法干部”。1953年9月,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正式宣布结束,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三年,但它却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建设人才近10万人。而西南政法学院,则以此为基础,将学校的名望和实力推向了一个顶峰。1958年,中央公安学院重庆分院并入西南政法学院,让这所学校既汇集了法学名流,又吸纳了务实精英,整体实力更上一个台阶。西南政法学院也因此有了新中国法学教育的“西南联大”的美誉。可惜的是,不久后,学校因客观因素,不仅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甚至一度停止办学,要被撤销学院。多亏有一批资历较深的老先生,带头给四川省、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写信,苦苦恳求,西南政法学院才得以保留。余下的,便是等待。等待复校,等待复课。万幸,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1977年,国家批准恢复西南政法学院。次年2月,国务院高教部决定,将西南政法学院列入全国首批重点大学。而西南政法学院也成为了当时政法院校中唯一恢复高考招生的学校。与此同时,距离它更名为“西南政法大学”,又近了一步。02西政精神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这就是西南政法学院的“西政精神”。而它和它的学子们,也确实做到了如此。即使是停课时期的西南政法学院,也没有忘记自己身为政法人的职责:不仅先后派出150多人到各单位协助工作,还撰写文章,外出宣讲宪法。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当年全国法律专业招生仅有729人,其中西南政法学院就招收了426人。虽然多年动荡过后,学校的样貌早已不复当初:“外墙红砖裸露、污迹斑驳,屋里门窗破旧、潮气逼人,像这样的一座破楼。”“校园内,到处都是正在开工建设的工程,就像个大工地,尤其是雨后更是泥泞难行。”可环境再恶劣,也阻挡不了西政人前进的脚步。他们凭借自己内心的坚持,硬生生地创造出了专属于西南政法学院的神话。复办初期学生在简陋的教室上课当时给78级上课的老师们,大多都具有丰富的司法实践经验。徐静村教授更是迄今为止全国法学界唯一一位两次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的博士生导师。他们在上课时,喜欢鼓励同学们质疑和思辨,通过案例启发同学们思考和学习,还举办模拟法庭,拿出各种案件材料和卷宗供同学们探讨。据说,这是当时我国法律院校(系)首次开设的教学实践模式。此后,短短几年时间内,西南政法学院大量增设专业课和选修课,改革单科性办学体制,创办了全国第一个刑事侦查学专业,并成为了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始招收刑法学、民法学、诉讼法学、法律制度史、法律思想史、法学理论6个学科的研究生,引领全国法学教育界。而学生们也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们的培育,在426人中: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的有14人,比如周强、江必新、李少平等;知名的法学学者近100人,比如王敏远、贺卫方、龙宗智、梁治平、顾培东等;此外,还有厅局级领导约100人。据说法学江湖中有一句话:“最高法院一半人是西政的”。学校的实力,可见一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几经坎坷的西南政法学院,终于又一次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1991年,种明钊教授被任命为西南政法学院院长。在他的努力下,西南政法学院不仅被正式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还在1995年正式更名,从西南政法学院变为了西南政法大学。03新时代,新征程西政的校园内,有一条连接西政渝北校区宿舍和教室的主干道,被称为“绝望坡”。这条路修建之初,“两旁的树木都是刚刚栽种,无法遮阴,在重庆的高温天气里,每次上下课经过这条路,踩在被太阳炙烤的滚烫的路面上,让人心生绝望”,因此得名。如今,20年过后,“绝望坡”已是绿树成荫,生机盎然。图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