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人口高质量发展研究
[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基石。通过对概念拆解与辨析,讨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内涵、衡量指标及判定标准,进而对中国人口发展形势与前景加以研判。在数量方面,持续低生育率使得人口负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以往积存的人口数量优势将逐渐缩减。在结构方面,人口的性别结构逐渐改善,但年龄结构不断恶化,少子老龄化挑战愈发严峻。在素质方面,人口教育素质不断提高,而人口健康寿命虽在延长,却遭遇“残病扩张”风险,人口素质喜忧参半。在分布方面,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但受制于户籍相关制度,仍有较大改善空间。中国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许多严峻问题与挑战,未来要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关键举措在于努力提振生育率、积极应对老龄化、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合理引导人口流动以及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人口高质量发展;人口负增长;少子老龄化;中国式现代化[作者简介]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孙永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报告强调:我国十四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2023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又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会议指明:完善新时代人口发展战略,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着力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努力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高质量发展构成走好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党和政府在人口领域新一轮的工作重心与战略方针,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口相关政策制定的关键点、观察点和着力点。人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政策渊源。一方面,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提出得益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延伸。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论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强调,“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此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出现了引人瞩目的扩充式转化,经历了“始于经济、融入社会”的词义转化,目前“高质量发展”已经全面涵盖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1}。人口系统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自然面临着肩负起高质量发展的任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与方针也为我国当下与未来人口发展战略与人口政策的完善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另一方面,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思想承袭与发展了人口均衡发展、人口可持续发展、人口安全等政策理念。譬如,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要“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为主线”。2020年,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意味着人口均衡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人口发展目标与战略方针。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规模适度、人口素质优良、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可见,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人口均衡发展之间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是人口均衡发展的升级版,也是党中央审时度势而作出的又一个重大抉择。然而,尽管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已经确立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之一,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实务工作者和研究者对人口高质量发展尚未予以明确且具体的概念界定与指标设定,由此导致了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落差认识不足,对于人口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研判不足,因而也就无法聚焦于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可行路径。基于此,本文尝试从概念与指标入手,剖析我国人口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路径方案与政策建议,以期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制度完善与理论演进提供些许裨益。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概念辨析与内涵阐释(一)概念辨析1.质量人口高质量发展建立在“质量”概念之上。何谓“质量”?《辞海》中指出“质量”即是事物、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质量的概念融合品质、特性、才能等含义,常常可直接表述为“卓越”或“高水准”,含有“优良”的指向。在物理学层面,质量作为“物体所含物质多少的量”引入,它描述的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而非特性。在哲学层面,“质”就是事物的性质,而质量是指“质”的“量”,即“性质”的多少。质变是由一种性质向另一种性质的突变,而质量是指事物的一组特性以其特定的关系在某一时空的呈现{2}。在企业生产层面,质量的概念关注产品和服务如何满足消费者需求,它反映客体满足主体某种期望或潜在需求的能力,强调以客户需求为基础。不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质量的作用与价值的日益关注,质量的内涵不断充实,外延逐渐扩展,已涉及市场、社会、政治、人口、生态等多个领域。因此,质量如今可泛指经济产品、社会成果、人们工作状况等等的优劣好坏,“人口质量”一词也正是在这一广义范畴下加以使用的。2.发展何谓“发展”?《辞海》中释义为:“发展”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上升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既包括量变和质变,又表现出连续性、阶段性和顺序性。现代意义上的“发展”与欧洲启蒙思想息息相关,最初体现了人们对社会“进步”或“进化”的期盼和关怀。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这一复杂、动态的概念逐渐演化,其含义在人们对社会变迁的认知中得以不断充实和丰富。“发展”已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它既关系到价值认知,又关系到现实践履,发展被赋予了主体性价值期望,更多立足于人对未来的预期与预判,是行动的先导{3}。“发展”概念如今在多个学科领域中都有重要意义,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地理学等等。在人口学中,人口发展便可以理解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持续变化,人口运行不断打破原有状态,在新的平台上构建新的状态,由无质量或低质量转变为高质量、由非均衡或低级均衡转变为高级均衡的跃迁过程{4}{5}。需要认识到,“质量”与“发展”之间关联密切但又存在本质区别。“质量”反映的是一种现实状态或变化结果,它不具有进步的指向;而“发展”则反映的是事物不断演化与进步的过程,包含质变的意涵,能够体现变化的方向,因此,人口质量体现的是对人口发展状态和目标达成度在特定时间点的静态评估,而人口发展则需要对人口演变过程与目标契合度在特定时间段展开动态评价。人口发展总是在动态演变中从一个旧的人口质量演进到新的人口质量。3.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结合了“发展”“质量”“高”三个概念,旨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强调高效、公平、绿色和可持续性。它不仅关注供给有效性、公平性、生态文明和人的现代化,还注重满足人的真实需求{6}{7}。笔者认为高质量发展包含两个重要面向:一是强调事物发展的过程本身质量高、结构优或效益好,高质量用以修饰发展的过程;二是突出事物向着高质量的目标或结果迈进,高质量用以描绘发展的成果与状态。因此,在使用“高质量发展”一词时应仔细体会与思考其中的差别。“高”也是理解高质量发展的一处难点。“高”是一个比较而来的相对概念,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于“高”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不同的。纵向历史比较而言,“高”涉及将某一指标或特征与过去的时点进行比较,以评估进步或退步。横向国际比较而言,“高”涉及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特定指标与其他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由此看来,在研究中国高质量发展时,该如何评判与验收发展质量的高与低,可能不仅取决于当下对过去的超越,而且还要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仅仅有质量提高并不能称之为高质量,只有质量提高至一定水准或门槛之上才能称之为高质量;相反,质量降低也不必然说明低质量,因为依然可能保持在一个高质量水平的区间。此外,“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也是一对比较使用的概念。一方面,应当注重区分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别,即高速增长主要关注规模的迅速扩大,对增长的质量要求较低,而高质量发展主要关注增长的质量,包括增长的可持续性、公平性、创新性和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不过,考察经济增长从高速到低速较为简单,GDP(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便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而考察经济发展从低质量到高质量也是可能的,但考察经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则相对棘手,因为速度与质量是经济增长的两个不同维度,经济增长速度的相对放缓是否必然换来发展质量的明显提升是需要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充足的现实证据。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高质量发展与高速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不仅包含有量的扩张,还包括有质的提高与结构的改善等,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就很难有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从类型学上构建出两个概念的交叉分类表,如表1所示。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在经济高速或者中速增长情况下才有可能,同样,经济低质量发展只有在经济中速或低速增长情形下才能出现。(二)内涵阐释基于党中央对我国人口形势的最新研判,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指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然而,如果将人口高质量发展仅视为一种理念,那么定性目标可能足够,但如果我们将其作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仅有定性描述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定量指标及相应标准来监测人口发展状况。目前,由于人口高质量发展概念的新颖性和复杂性,政界和学界还未就此概念展开详尽的界定与测度,因而本文试图从指标衡量的角度进一步阐释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1.何谓素质优良人口素质优良是指人口在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等方面素质状况良好,且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素质的要求相匹配,同时不同素质人口之间保持合理的比例状态。首先,思想道德素质与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难以量化与讨论。相对于规模、寿命等显性指标,精神生活的内隐性、弥散性和不可计算性特征,使人们对如何评价思想道德素质高低难以形成共识。其次,科学文化素质一般由人口受教育年限加以衡量,在国际比较时通常将人口年龄限定在15~64岁的劳动年龄期。不过,受教育年限并非是衡量人口素质的正向指标而更应当是适度指标。一方面,在法定退休年龄未能明显延后的背景下,教育年限扩张的直接结果是人口就业年限的显著缩短{8}。另一方面,教育扩张的间接影响反映为人口素质与经济增长可能出现不相适应,造成高素质劳动力的失业与闲置,引发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匹配。所以说,人口受教育年限绝非越长越好,以舒尔茨为代表建立的传统人力资本理论值得商榷。最后,人口健康素质一般借助平均预期寿命、健康预期寿命、不健康预期寿命及其之间关系等指标进行测量,即在预期寿命延长前提下,健康预期寿命越长而不健康预期寿命越短,说明健康素质不断提升。不过,这些指标在反映人口健康素质时不总是同向变化,常常出现指标间的张力。随着疾病谱系的变化,人们愈发认识到“健康可以导致长寿,但长寿不一定就健康”{9},因而反映死亡水平的平均预期寿命指标很难反映人口的真实健康水平。相较之下,健康预期寿命指标由于综合了人口的死亡和健康信息,似乎成为比较不同时期不同社会中人口健康状况的合适指标,但该指标最大的缺陷在于忽视了在健康寿命不断延长的同时,病痛寿命也在相应增加,甚至可能不成比例地扩张。为此,学者们提出了残病扩张理论{10}和健康预期寿命指数{11}或生命质量指数{12}来驳斥或改进传统的健康测度指标。2.何谓总量充裕人口总量充裕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规模的适中或合理,是指人口数量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言足够多,同时也不会导致过度竞争、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或社会紧张等问题。总量充裕理念与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中规模适度思想一脉相承,它们均展现出人们对实现理想人口数量的探索与追求。我们该如何衡量并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充裕或适度人口规模?首先,不能仅仅从人口绝对规模角度来考量人口是否充裕问题。有研究认为,中国人口总量2050年为13亿左右,远高于第三位的美国(3.75亿),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2020年为9.68亿,2035年将超过9亿,比目前欧洲人口总数多1.5亿人,接近美国现在总人口的2.7倍{13}。然而,这样未经标准化处理的国际比较真有意义吗?能否由此得出中国人口总量长期充裕的结论?实际上,考虑总量是否充裕时,不仅要考虑人口绝对规模,至少还要考察承载人口的国土面积的大小,即需要借助人口密度指标来衡量与评估人口充裕与否,否则仅仅从人口规模角度出发,只有人口小国才可能出现人口不充裕问题。实际上,除了国土面积以外,确定何时人口总量充裕通常还应该结合自然资源、经济机会、社会基础设施等多个指标和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其次,充裕的人口规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精确计算。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E.坎南提出了使得经济处于“最大收益点”的人口总量,奠定了适度人口理论。自此以后,后世学者竞相效仿与发展该理论,并力图精确计算出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理想人口总量,但无一例外都以失败而告终,所提出的理想数值均被质疑或否定。随着人们对确定适度人口的幻想破灭,越来越多的学者放弃甚至大加批驳适度人口理论。可见,人口规模适度更多只是一种发展理念,人们既无法计算出适度人口,更无法通过切实干预来达到所谓的人口理想值{14}。最后,生育率水平常常是评估人口总量时易遗漏的关键指标,生育率维持在更替率水平附近是人口总量充裕与规模均衡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无论现在的人口总量充裕与否,一旦生育率长期偏离更替水平,或者出生率长期偏离适度水平(适度出生率=1/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