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人才

其他

【案例】江苏盐城:企业人才创新活力指数激活用人主体动能

编者按:为更好地展示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新探索、新成果、新经验,中国人才杂志社举办了“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大国人才”公众号现选登获奖案例及部分优秀稿件,以促进交流,敬请关注。
2024年7月30日
其他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
2024年3月14日
其他

重磅!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揭晓

今年以来,为更好地展示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新探索新经验新成果,中国人才杂志社举办了“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活动得到了各地组织人社部门、广大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响应,至截稿时,共收到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来稿近1900篇。经严格评选,评出组织奖12个、最佳案例30篇、优秀案例90篇。希望各获奖单位再接再厉,继续推进人才工作改革创新;希望各地各部门通过此次活动加强交流,相互借鉴,共同提高,为深入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作出更大贡献。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评选获奖名单(排名不分先后)一、组织奖(12个)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委组织部浙江省委组织部安徽省委组织部福建省委组织部江西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组织部河南省委组织部湖北省委组织部重庆市委组织部四川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组织部二、最佳案例奖(30篇)1.
2023年9月19日
其他

重视 尊重 信任 服务

聂荣臻是新中国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20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国内一穷二白、科技基础极端薄弱,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遏制、封锁与讹诈的局面,聂荣臻重视、尊重知识分子,大胆放手、依靠广大科技人员,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成功突破“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技术,为新中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巨大贡献。聂荣臻对科技人才的重视、尊重、信任,特别是他独特的用人的理念,对我们做好新时代的人才工作,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启示。用好用活科技人才,聂荣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和实践借鉴。如今,党和国家凝聚了大批科技人才。图为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调度团队的青年科技人才(2022年7月1日摄)
2023年8月1日
其他

二十大报告人才篇章引热议④

编者按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全国广大人才及人才工作者第一时间认真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开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报道学习动态,交流体会思考,欢迎大家关注,积极提供稿件。投稿邮箱:zgrc18@163.com
2022年10月26日
其他

二十大报告人才篇章引热议③

编者按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作报告,全国广大人才及人才工作者第一时间认真收听收看党的二十大开幕会,深受鼓舞、倍感振奋。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开辟《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报道学习动态,交流体会思考,欢迎关注。
2022年10月25日
其他

新时代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的实践创新

新时代我国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的引领导向性十分鲜明,就是充分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才力量。“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形势的深刻思考,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不断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激励人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培养造就大批爱国奉献的人才队伍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制度保证。构建人才表彰奖励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制度完善的重要标志。党中央确定了“1+1+3”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建设方案,即党中央制定一个指导性文件,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一部法律,有关方面分别制定党内、国家、军队三个功勋荣誉表彰条例。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配套的具体办法和规定。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意见》,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功勋荣誉表彰制度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类别设置、程序管理和组织实施等,是整个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工作的总纲。
2022年10月11日
其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才流动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中国人才》杂志记者
2022年10月10日
其他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回眸

评价改革释放人才创新活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回眸创新活力,发轫于优良的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打破了束缚科研人员施展才华的条条框框,释放出我国迈向世界科技强国的澎湃活力。人才评价对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扎实推进科技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不断加强改革顶层设计,推出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解决人才评价中的“顽瘴痼疾”,相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深入推进人才评价改革探索,以改革增活力,不断释放出科技人才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积极成效。顶层设计党中央对人才评价改革做出重点部署安排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评价改革,对人才评价改革做出重点部署安排,为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指明了航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列为重点任务;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讲话强调,“要改革科技评价制度,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建设“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人才评价制度不合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的现象仍然严重”,“要重点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同年,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今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要求开展人才评价改革试点,要坚持德才兼备,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分类进行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人才评价工作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理念方向、实践要求等作出了系统诠释,为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提供了行动指南。政策推动明确改革重点方向和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密集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多层级、多领域、多部门协同的政策体系,明确了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方向和任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聚焦科技体制机制中存在的堵点、痛点,党中央审议了《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2022年10月9日
其他

【言论】做好人才工作的“断舍离”

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面对新征程上的新挑战和新使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如今,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做好“断舍离”,扫除人才工作中的茫然、盲干和忙乱,努力开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局面。找准方向,断绝“望风扑影”,坚持“有的放矢”,扫除人才工作“心茫脑空”。人才工作不能漫无目的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犹如“无头苍蝇”瞎冲蛮撞,也不能以迷茫、茫然的工作状态“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应明晰自身定位,聚焦本地实际情况、突出问题,根据当地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人才状况制定有战略性、引领性、系统性、前瞻性的人才政策和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要以人为本,深入研究人才多样化需求,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注重分类施策与统筹推进相结合,坚持人才多样性这个“轴心”不跑偏,找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坐标”,做到既有个性又有共性,让人才工作不留“空档”和“盲区”。明确指向,舍却“擿埴索涂”,勤于“东张西望”,扫除人才工作“目盲耳聋”。人才工作不能只顾“低头拉车”和“埋头苦干”,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防止“闭目塞听”和“事倍功半”。要坚持“走出去”,不断拓宽视野,了解前沿资讯和行业态势,积极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做法,打破思维局限和条条框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创造性开展工作。要大力“请进来”,积极引入第三方,定期对各项人才政策进行全面评估,适时对相关政策进行改革、修订、废止、替换。要利用“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校园招聘会”“人才飞地”等方式延伸人才工作阵地,广揽“大国工匠”“专家智库”“行业明星”“电商精英”等各类人才,逐步扭转一线城市的人才虹吸效应,承接外溢人才,做大本地人才基本盘。坚持导向,离弃“绠短汲深”,练就“三头六臂”,扫除人才工作“手忙脚乱”。人才工作层次多、覆盖面广、对象范围大,要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复合型人才工作者队伍才能避免“手忙脚乱”。要坚持人才工作者同人才“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让人才工作者对人才工作由“认知”上升为“认同”。通过学习交流、召开座谈会、研修班、培训班等形式,让人才工作者掌握方针政策,了解各类人才所在领域的相关行业知识,熟悉工作步骤和办理流程,不断提高业务能力。要强化人才工作者的创新思维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落实服务能力,使人才工作者队伍相互协调、紧密配合,推动人才工作“全链条”高效运转,不断提升工作效能,促使工作合力最大化。(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城县委组织部)来源:《中国人才》2022年第9期编辑:肖潇
2022年9月19日
其他

【史话】我国第一个科技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是我国第一个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也是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第一个发展纲领。规划的实施,让我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技体制。“十二年科技规划”由几百个中国科学家和近百个苏联专家经过半年多的时间讨论写成;其实施又坚持“以任务带学科”,为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共产党识才爱才敬才用才育才的典型案例。规划制定时我国的科技人才状况新中国成立时,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科研力量薄弱,研究机构不过三四十个,科学技术人员不过5万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仅600余人。为发展科学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一个月,就成立了中国科学院。1955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学部,选定了233位学部委员,其中数理化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部84人,技术科学部40人,哲学社会科学部61人。同时,党中央对海外留学人员发出号召,邀请他们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在党的号召下,李四光、钱学森、华罗庚、朱光亚、郭永怀、师昌绪等一大批科学家破除一切艰难险阻,陆续回国。截至1956年底,共有1805名侨居海外的科学家陆续回到了祖国。在“一五”时期,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立了各种专业性的研究机构,消化吸收苏联的技术,提升了包括兵器、冶金、大型机械、精密仪器、电子技术、农业机械等方面的科研水平,培养了相关的科技人才。我国高校也通过教育改革和院系调整,初步形成了新中国教育体系,培养出一批新生力量。1954年10月,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了“中苏科学技术合作协定”,在原来合作的基础上,在提供科技资料、技术考察、互聘技术专家、互派实习生与留学生等方面进一步发展合作关系。据统计,从1950年到1956年,中国向苏联派出留学生与研究生7500多名,他们中绝大部分人学成回国。至1956年,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由中国科学院、各地科研机构、全国高等院校等所组成的科学研究工作系统,科研队伍也初具规模。全国共有独立研究机构410个,职工64万多人,其中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19603人。众多科研机构及科技人才,为制定出一个比较全面而科学的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创造了条件。科学家与“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后,经过经济恢复期和第一个五年规划后,我国科技事业虽有了一定改善,但几年的努力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科技的落后状态。1956年1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上作报告,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向现代科学进军”的动员令,要求国家计委牵头制定“十二年科技规划”。1956年1月
2022年9月15日
其他

【言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要做到“三求三不求”

近年来,许多地方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笔者认为,“三求三不求”是人才引进的关键。首先是不求其所有,但求其所用。特别是高级人才,要能够转换思路,从“引人”转向“引智”,不求拥有人才,但求人才能够为自己所用。要能够加强同科研院所的联系,让企业与不同的科研院所对接,对于本地区企业出现的一些问题,能够有专家及时帮助解决。如星期天工程师、假期工程师、夜晚工程师,从而避免企业“病急乱投医”。要能够聘用退休人才进行短期做培训、指导。尤其是一些新上项目,在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下,让企业员工从“不会到会”,这样的引进,要比拥有更现实。要能够争取科研院所成果落地,用“科研换项目”,用“项目换经费”,用“经费换产业”。其次是不求天天见,但求随时见。主要是指中高级人才,让他们集中在相对较近的省会大中城市,进行生活和科研,让人才有一个好的研究环境与生活环境。很多经济发达地区以县市为单位在省会大中城市建“某市人才科研大楼”,市内所有企业研发团队成员集中在这座大楼办公。企业人才不需要天天到企业上班,但是,企业遇到问题,科研人员随时到场解决。人才多数时间在城市,需要进企业实验或者新的项目实施才进企业工作,让人才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环境、更理想的精神状态,完成企业的研发工作。同时,也让人才在婚姻、家庭、子女教育等方面没有后顾之忧,避免人才
2022年9月14日
其他

【理论】推进人才治理法治化

编者:人才治理法治化,既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实现2030年基本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目标,需要让人才工作由政策创新推动转向依法营造环境,需要依法纵深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需要依法保障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并从时间空间上作出一系列战略安排。其中要求,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形成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需要进一步推进人才治理法治化。一、人才治理法治化的背景及机遇人才竞争说到底是制度的较量。人才治理法治化,既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才强国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锻造着中国特色人才治理制度优势。自2016年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来,我国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深化改革的步子略显跟不上人才发展需求的变化。我国依法治理人才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国暂时还没有一部专门引进国际人才方面的法律法规;对人才服务管理的文件政策位阶级别偏低;各部门法规衔接仍存盲点,刚性不足,执行起来有时仍存在一定难度。与建成世界人才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人才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依然滞后,立法过程对现实需求的回应能力还需持续增强。要打造更优的人才法治生态,需要把握时代机遇,运用好法治化这个国际共通的治理工具,推进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加强人才立法,使人才工作由政策创新推动转向依法营造环境。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把集聚人才的权利赋予人才,把用好用活人才的权力赋予市场主体,最大限度地约束和减少行政干预。惟有法律方可确立人才的主体地位,明确人才的权利与义务,依法保障人才的合法权益。二是依法纵深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法治优势是人才工作发展量变到质变的产物,也是从人才大国迈向人才强国的一个根本标志。三是加大人才工作执法力度,切实保障人才合法权益。恰当处理人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立法缺位和法律内容冲突,依法妥善解决人才工作中的矛盾冲突,确保人才法律体系的权威及其落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良好的法治化就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优势。新时期,应对照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针对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在改革基础上,基于法治化在更高层次上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定型、完善、巩固的制度体系,在更大范围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上来。二、我国人才法治化的建设思路及实现路径人才法治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推进人才治理法治化,一是需要强调人才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的“完整”链条,坚持依法治才的“闭环”模式以及相关主体的协同治理。二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作用于人才工作,将人才引进、开发、使用、评价、激励、流动、安全、保障和权利救济等全过程纳入法治轨道。三是在重点领域率先推进,比如对国际人才引进、科技人才知识资源收益分配、国家人才安全立法等领域,加大法治化建设。四是塑造人才法治化的良好社会环境,形成依法治才的社会理念和风尚,促进人才工作的良性竞争与发展,保障各方权益。人才法治化是一个宏大的目标,应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序推进、长期坚持。——加强人才立法提升法规质量。首先,要区分法律效力维度,梳理并完善从人大立法、国务院条例、部门规章到地方法规、办法细则等不同层面的人才政策体系。国家层面人才立法,需要比对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从实际出发,调整、规范人才法律法规供给不足、各类主体权责不清、法律法规修订不及时、地方恶性人才竞争等问题,以贯彻落实新时代人才强国现实需求。目前,地方人才立法的创新实践较为有限,大多地方人才工作主要依靠政策创新开展,可以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大胆探索,进一步促进地方人才法制建设。其次,要细化人才法律法规类型维度,建立健全人才队伍类型及人才服务管理环节的专项法律政策。积极开展人才队伍建设立法,运用法治化手段引领和规范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重点队伍建设。此外,推进人才引-育-用-留各管理环节立法,明确人才培养与引进的目标和重点,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探索多元化和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帮助建立科学的人才开发及投入增长机制;明确政府对人才创新创业的扶持机制,探索人才荣誉奖励制度,建立重要人才特殊保障制度,明确人才诉求表达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提升人才法治化的执法能效和品质。首先,推行具有规范性和权威性的人才法治化服务。需要遵循统一的法制尺度,规范人才工作责任主体的职责和行为,协调人才工作相关部门、机构、单位等不同主体的利益关系,确保树立人才法规的权威。同时,政府人才工作相关部门和人才工作者应当加强法律素养,提供规范化的人才公共服务。其次,实施具有柔韧性的人才法治化实践。建立健全人才发展的容错纠错机制,建立多元协同的配套机制,同时综合分析研判、调查核实、沟通会场等机制,适时制定人才执法的纠错方案,进一步优化人才法治化的执法及立法质量及效果。——依法全面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法治理念,以依法“放权、松绑”为重点,着力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首先,依法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人才宏观管理职能,推动人才管理部门简政放权,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其次,依法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充分发挥用人主体的主导作用和自主权限,支持用人单位遵循市场配置人才资源规律,推行人才管理创新实践。最后,依法健全人才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深化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改革;运用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为用人主体和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依法扩大社会组织在人才公共服务领域的参与度,最大程度创造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的环境;依法完善健全人才诚信体系,建立人才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机制。——系统推进人才法治化评估监督机制。首先,应该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对各类人才依法作出的法律政策承诺或者依法订立的各类合同的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对未依法履行承诺的失信单位予以惩戒,并对人才受到损失依法给予补偿。其次,围绕人才和用人单位关心的问题及其需求,搭建科学的人才法治化评估体系。比如定期开展人才引进的法治化评估。最后,实施人才法治化的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各级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法治化监督机制。建立重大人才政策、重点人才工程和项目、人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等重点人才事项的审议、公示制度等。(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9期编辑:肖潇
2022年9月14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让技能人才尝甜头有劲头有奔头

编者按技能人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要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2022年9月8日
其他

重磅!“喜迎党的二十大 人才颂歌献给党”音乐视频发布

策划:中国人才杂志社监制:盛大泉剪辑:温金海
2022年8月25日
其他

【征文选登】三个“精准"评价人才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30:三个“精准"评价人才李潇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要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识才在人才工作中占据突出位置,为精准高效识别人才,首先需要形成精准的人才评价方式、构建精准的人才评价体系、制定精准的人才评价机制。评价方式要精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才资源具有价值属性和稀缺属性,为精准识别人才,要坚持分类评价、市场评价、社会评价并举。首先,要坚持对人才进行分类评价,根据不同领域、不同职业、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人才的特点,分类建立涵盖知识、能力、品德、贡献等要素的评价标准。其次,要注重市场评价,通过支持第三方评价、企业自主评价等市场化手段评价人才,特别是在对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行业领域人才评价中体现“用户评价”“市场评价”的导向作用。同时,用好社会评价,将同行评价、协会评价作为人才评价的关键补充,在人才评价中注重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各类社会专业组织在评价标准制定、评价内容设计、人才职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评价体系要精准。世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人才评价“破四唯”,要坚持破立并举,构建“立体式”“多维度”人才评价体系。可以将人才的专业水平、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社会贡献、职业道德、潜在价值作为六个维度的评价要素,根据人才所属的行业领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所创造的科技成果、所取得的历史业绩、所展现的德才品行以及在年龄工龄、经历资历、预期服务年限等方面具备的潜在价值等作为量化指标,构建六位一体的“六维”人才评价模型,为各类人才“画像”,建立起立体化、复合式的人才评价体系。其中,对不同的人才,在指标权重设计上应有所侧重,设置不同的权重。比如,对基础研究人才,应突出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价值评估;对应用型人才,更突出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和社会贡献。评价机制要精准。人才评价不能“一评定终身”,需要根据人才事业发展需要构建动态评估调整机制。建立评价标准定期调整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理论研究,在编制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时,根据人才类别和人才项目特点科学设置或调整评价标准,例如,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采取长周期评价为主、年度评价为辅的方式;对应用型人才、技能人才,采取大赛评价、代表作评价和行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完善人才项目评价机制。优化整合人才项目,加强项目绩效评估,有计划地精简合并成效较差的项目,对项目中与人才发展不相适应的评价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建立人才项目备案管理机制,可以由省级人才部门对设区市一级人才项目进行备案管理,形成项目清单,明确政策支持期限,建立申报互斥机制,避免人才“帽子”满天飞和政策重复支持。规范人才评价信用监督机制。建立评审专家信用记录制度,加强项目评审的过程监督和流程管理,对“人情评审”等情形进行适当惩处,提高违规成本。加强对项目支持对象在知识产权纠纷、竞业禁止、保密约定、兼职取酬等方面的内部审查,建立高级专家信用档案。(作者单位:江西省鹰潭市委组织部)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27.着力打造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28.安徽合肥:打造“养人”生态
2022年8月18日
其他

【征文选登】贵州贵阳:筑就人才聚集“智高地”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9:贵州贵阳:创建“三圈”
2022年8月17日
其他

【征文选登】安徽合肥:打造“养人”生态 争当科创名城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8:打造“养人”生态争当科创名城安徽省合肥市委组织部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合肥是“养人的地方”“创新的天地”。合肥市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倾情打造养人之城、科创名城。目前,全市集聚各类人才220多万人,其中经认定的高层次人才1.1万余人,在肥服务两院院士138位。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合肥每10万人拥有大学生2.6万人,比全国平均数多1.1万人。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以高能级平台为国揽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国策,积极承担国家使命,全力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原始创新平台。制定争创国家高水平人才平台实施方案,投入近200亿元支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建设19.2平方公里的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已建、在建及预研大科学装置10余个。全力保障国家实验室建设,打造全球“量子中心”,集聚科研人才700多名。实施顶尖人才引领计划,集聚两院院士138位,2021年全国科技十大突破合肥占4个,11项成果入选国家科技奖。搭建协同创新平台。与23家大学大院大所共建30个协同创新平台,汇聚高层次人才2000余名,孵化科创型企业500多家。以中国(安徽)科交会为牵引,常态化举办安徽科技大市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保持“线下月月有活动、线上天天有交易”,让更多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更好更快转化交易,同时培养造就一支技术经纪人队伍。优化顶层设计平台。成立市委科技创新委员会,组建市科创集团、市人才集团,安排一名市委常委专管科创工作,为科研人才提供全周期、多元化、一站式科创服务。出台《合肥市科技创新条例》,以法治保障科技创新。每年9月20日设为“合肥科技创新日”,打造属于科技人才的节日。加大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支持力度,将天使投资基金风险容忍度从30%提高到40%,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高达14%,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超3.5%。打造战略产业集群以现象级产业纳贤聚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引进一批人才,有时就能盘活一个企业,甚至撬动一个产业”重要论述,扭住产业兴才方向,构筑人才“蓄水池”。广泛聚才。聚焦“芯屏汽合”“急终生智”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选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全市重点产业、高新技术、规上工业三类企业人才已突破68万人。常态化开展“智汇合肥”高校行,举办“全球云聘会”,面向“百校”、联手“千企”、提供“万岗”,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2021年新增参保大学生近26万人,本科以上近12万人。精准引才。定期开展产业人才普查和需求调查,建立人才工作上门服务机制,“一事一议”解决重点企业引才育才需求。成立海外引才专班,拓展海外引才渠道,与中国科大共办“全球科大人”创新创业大赛和五届“墨子论坛”,举办“才聚合肥·揭榜挂帅”活动,精选325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需求面向全球集中发榜,金额近8亿元,集聚海内外英才破解“卡脖子”难题。合作育才。结合合肥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相适应。组建合肥集成电路产业学院并完成首期春季班课程,积极推进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建设,量身定制培养企业所需专业人才。开展人才订单式委托培养和“双师制”联合培养,在中职院校和企业建立151个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肥现代职业教育公共实训中心,培训职业院校师生、企业技术人员4万多人。改革创新人才政策以更灵活机制用好人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重要论述,坚持以改革为动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政策“用活”。出台“重点产业人才7条”等专项政策,为新入职重点产业企业的大学生提供3年免租住房或等额租赁补贴。谋划实施技术工人、蓝领工人等安居工程。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已建19.5万套,今年新增2.6万套,可解决7万名人才住房问题。近5年,调任专业技术人员22人。岗位“激活”。从高校院所引进46位专业人才挂任市直单位副职,选派19名干部到13所在肥高校院所跟班学习。选派县市干部到市投资促进局挂职,市三大开发区选派干部到县市开发区挂职副主任,帮助县域发展新兴产业。选派116名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到村任职,助力乡村振兴。机制“放活”。成立市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委员会,分类制定人才认定办法和评价条件,对急需紧缺的“专才”“偏才”,可不受学历、职称、论文等限制,直接举荐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为高职院校、公立医院引进、留住人才1500余人。优化提升养人环境以全方位服务拴心留才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重要论述,坚持“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解决人才“关心关切、后顾之忧”。实行顶格服务。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当好“人才书记”“人才市长”,市重大产业项目决策会、规委会等重要会议,均邀请专家出席并发表专业意见,提供决策参考。建强市、县、用人单位三级人才服务专员队伍,为人才提供“五个一”服务。给予尊崇礼遇。把在肥服务两院院士列为市保健对象。在机场、车站等处设置巨幅宣传展牌,展示院士、高企创新创业团队风采。兑现“国内外顶尖人才引领计划”入选专家奖励。解决急难愁盼。连续四年开展“大调研”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走访人才4.2万人次。积极与清华附中等合作办学,结合人才意愿统筹安排人才子女入学。实施名医名科名院工程,让人才不出远门就能看良医。制定人才购房优先摇号政策,扩大“职住平衡”试点范围,高新区、经开区新建商品住宅按不低于50%的房源供辖区人才购买。完善国际化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连续四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25.安徽:聚焦“四个面向”,抓好人才“栽树工程”26.江西永修:稻虾产业链上聚人才27.着力打造适应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编辑:肖潇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观察】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2022年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实现“双碳”目标将是一场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我国一跃成为全球新产业革命引领者的重要机遇。科技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引擎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既需要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建立和完善与“双碳”目标相匹配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又要以科技革命为突破点,带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顶层设计方面,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作为双碳“1+N”政策体系中的“1”。明确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主要目标、减碳路径措施及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十方面31项任务,提供了政策支撑。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作为“1+N”政策体系中“N”的第一个文件,对碳达峰阶段作出总体部署,与《意见》衔接的同时,更加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指标和任务更加细化、实化、具体化,提出“碳达峰十大行动”和“三大支撑”。当前,“N”中的多个文件也正在抓紧出台,如科技部正在研究出台《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统筹推进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推广示范、激励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合作等。能源革命、产业革命、科技革命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以科技革命为突破点,能带动能源革命和产业革命。一方面,能源领域需要“拥抱”科技,主动求变。能源革命,最大的难点在于寻找安全可靠、能替代可储存的新能源。数据显示,能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在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占比约80%,解决能源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成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2021
2022年8月16日
其他

【征文选登】江西永修:稻虾产业链上聚人才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6:稻虾产业链上聚人才章涵
2022年8月12日
其他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从“制造”到“智造”的人才密码

编者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2021年3月,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人才工作如何为制造强国战略服务?最近,中国人才杂志社联合部分城市党委组织部门,共同开展了“制造强国的人才动力”调研,本期我们刊发一组调研分析文章。组织策划:中国人才杂志社调研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委组织部天津市武清区委组织部山西省太原市委组织部浙江省金华市委组织部安徽省合肥市委组织部江西省南昌市委组织部河南省郑州市委组织部湖北省襄阳市委组织部广东省东莞市委组织部从“制造”到“智造”的人才密码——“制造强国的人才动力”调研分析之二《中国人才》记者
2022年8月11日
其他

【征文选登】安徽:聚焦“四个面向”,抓好人才“栽树工程”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5:聚焦“四个面向”,抓好人才“栽树工程”安徽省委组织部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勉励我们,把创新作为最大政策。2020年8月,总书记再次来到安徽考察,强调,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关键靠创新。近年来,安徽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始终以“四个面向”为引领,坚定不移下好创新先手棋,坚持不懈抓好人才“栽树工程”,人才发展呈现规模不断壮大、素质大幅提升、结构更趋合理、环境全面优化、高端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良好局面。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以人才发展引领原始创新安徽抓牢人才“第一资源”,突出科技赋能,强化创新驱动,让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九章”计算机、“嫦娥钢”“质子刀”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创新实现并跑领跑,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国字号”平台作用,安徽聚焦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定“人才10条”,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3个研究院全面运行,两年内集聚高层次人才近千名,数据空间、环境、未来技术3个研究院加快组建,19.2平方公里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启动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国家实验室人才专项政策,提出18条富有含金量的支持举措,高层次人才纷纷点赞,“支持有力度,服务有温度。”给予顶级人才顶级支持是安徽提升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之一。2018年,安徽启动实施院士培养计划,计划实施以来,安徽先后有10名科学家当选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彭寿挂帅的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先后建成60个创新平台,研究院开发出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世代液晶玻璃,实现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今年,安徽升级启动实施战略“帅才”培养支持计划,进一步加大对院士人才的支持力度,新当选院士科研经费可“一事一议”,个人一次性可获奖励经费200万元。聚焦经济主战场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产是才之基,才是产之魂。近年来,安徽通过以产聚才、以才兴产,促进“人才引育、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产业发展”一体联动,实现“引进一个人才,集聚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去年安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4%,以京东方、维信诺、康宁、彩虹为龙头的新型显示产业,创建了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1家、公共服务平台19家,集聚产业人才2万余名,2020年新增授权专利386件,累计授权2561件。为了让更多科研成果走出“书架”,走向“货架”,让科教“富矿”转化为产业“富矿”,今年以来,安徽启动实施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专项行动,高标准建设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和安徽科技大市场,加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人才队伍培养力度,建立技术转移人才交易信用积分体系,建设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组建“技术经纪人服务团”,举办首期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培养持证技术经纪人120人。潘建伟院士作为股东之一的国盾量子,去年7月成功登陆科创板,带动全省20多家从事量子研发的公司初步形成一条量子通信探索型产业链,逐步构建从实验室到车间的完整生态链条,让更多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为了最大限度促进产学研合作,安徽以高校院所为主体,先后搭建中科院合肥创新院、中国科技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创新院等94个平台,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走出深墙大院,围绕企业需求开展研发,强化产业技术供给。注重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创智汇”专项行动,构建以企业家、创新创业团队、行业领军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重点的产业人才体系,全省26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46个重大新兴产业工程、64个重大新兴产业专项累计集聚产业研发人才约12万人。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己任优化战略人才培养举措实现核心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关键难题,需要一支富有活力的战略人才队伍。安徽始终坚持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队伍建设双向发力,人才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更加有力。2016年以来,安徽先后围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印发3个版次的人才“30条”,围绕人才管理、培养、评价、流动、引进、激励提出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有力举措,形成了以编制周转池、“八免”评价模式、引才评价“绿色通道”等在全国有“显示度”的创新成果。今年2月,省委印发高质量发展人才《决定》,进一步解放思想,在体制机制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具体举措。安徽坚持发挥市场作用,以更大勇气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改革创新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不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2020年4月,合肥市斥资70亿元把蔚来“从重症监护室抢救出来”,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蔚来强大的技术团队和研发能力。即便面对困境重压,蔚来依然把60%以上的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自主掌握智能电动车领域“三电”“三智”等六项核心技术,投入强度与特斯拉不分伯仲。体制机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人才队伍的建设则是久久为功的“栽树工程”。面对人才“帽子”热度的不断提高,安徽第一时间实施“降温”行动,拿省级人才工程计划开刀,将以往各部门牵头实施的各类人才计划统一优化形成“江淮战略帅才计划、江淮英才计划+10个人才专项”的计划体系,按照同层次分领域、同领域分层次予以人才支持,并且明确所有人才计划支持青年人才比例不得低于30%,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效益,目前,全省人才总量近1100万,较“十三五”末实现翻番,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逾千人,省级人才计划培养逾万人,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领域集聚了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人才。坚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构建人尽其才良好氛围人才工作既服务人才更服务人民,安徽始终把为民服务作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宗旨,贯穿到工作的各个环节,推动形成了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新冠疫情期间,安徽专门设计推出“皖江英才抗疫贷”专属融资服务产品,支持高层次人才企业积极参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全省142个人才企业发放8.6亿多元低息贷款。2016年成立的东超科技有限公司在专项贷款支持下,平稳度过疫情“寒冬”,凭借其可交互空中成像技术,获5850万元A轮股权融资,成功上市。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高端人才等“塔尖”的引领,也离不开乡土人才等“塔基”的支撑。2019年,安徽针对大别山等革命老区出台脱贫攻坚“12条”,助力老区如期脱贫。今年,安徽聚焦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在老区政策基础上,升级出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若干措施,打造形成“12条”升级版,乡村一线对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近三年,超过1000名省级专家人才走到田间地头,帮助解决各类技术难题500个,培训超过20000人次,受到基层点赞好评。人才生态是持久竞争力。引导人才为民服务的同时,安徽也注重为人才纾困解难,不断优化人才服务体系。近年来,安徽逐步建成全省上下贯通的人才服务网络,推行“皖事通办”“江淮优才卡”,为人才出入境、商事金融、住房教育、社保医疗等提供便捷服务,大力宣传表彰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黄山友谊奖、江淮杰出工匠等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人才、珍惜人才、爱护人才氛围浓厚。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22.云南保山:激发人才活力
2022年8月10日
其他

【征文选登】上海嘉定:坚持“四个面向” 厚植人才竞争优势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4:坚持“四个面向”
2022年8月9日
其他

【征文选登】河北容城:厚植人才沃土 激活发展动能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3:河北容城:厚植人才沃土
2022年8月8日
其他

【征文选登】云南保山:激发人才活力 服务乡村振兴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1:激发人才活力
2022年8月4日
其他

【征文选登】浙江玉环:引领“人才团”进军资本市场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21:浙江玉环:引领“人才团”进军资本市场许璐洋为鼓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玉环市推出人才创业企业上市孵化机制,通过梯队培育、破难解困、龙头带动,着力推动人才创业企业股改上市,助推玉环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人才企业“大梯队”实现梯度培育全面摸排选种子。紧盯“500精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选派全市120多名扶工助企专员入企排摸,重点挖掘符合国家产业发展导向、科技含量高、发展势头好、盈利能力强的人才企业,作为股份制改造、培育上市的对象,纳入人才企业“上市后备培育种子库”。目前,天玉益智、塔罗斯等24家人才创业企业列入库中。分类管理建梯队。按照企业实际发展阶段和上市准备情况,将“种子企业”分成熟型、规模型、初创型三类,采取专题培训、考察学习、个案辅导等多种形式进行精准化分类指导。如,成熟型企业需满足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三大机构全部进驻的条件。今年以来,累计确定公布8家成熟型企业作为上市重点培育对象。一企一案定规划。实施“358”成长计划,按照一个“种子企业”一份发展规划方案的标准,联合金融工作中心、科技局等多部门协助三类企业分别制定3年、5年、8年上市行动计划。如规模型企业九桔科技的5年行动计划中,2021年完成股权置换后,积极抢占轨道交通减震器市场,将扩大市场规模为近期目标,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开展痛点堵点“大破解”加快上市步伐理念纠偏。针对部分创业人才对上市存在“发展成果被分羹”“企业控制权丧失”等理念偏差的情形,由市委人才办牵头定期举办创业人才沙龙,定向邀请相关上市专家和上市企业董事长进行专题讲座、案例解读、现场互动,为创业人才进行上市利弊分析、疑虑解答。如台州市“500精英计划”姜伟最初担心外来资本入股影响企业自主话语权,在多次参与本土上市企业董事长小型沙龙后,主动挂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发展解困。着眼人才创业企业上市前融资难问题,建立“上市导师制”,邀请上市企业首席人才官或高层次人才进行服务辅导。同时,发挥市人才创投基金、市产业基金、科创贷等金融工具作用,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经费推动人才成果落地转化。上市清障。聚焦人才创业企业在环保、土地等历史遗留的“瓶瓶罐罐”,由“1名市领导+X名部门领导”领衔,“一企一策”精准化扫清,解决好企业发展的“历史负担”、轻装上阵,按照“一企一专班”要求,全程指导帮助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办理上市各项行政审批事项。目前,累计解决环保、税收等问题5个。释放龙头带动“大效应”推动“良性循环”激励人才“主动申报”。坚持典型引领,依托各类人才政策培训班、学习研讨班,广泛宣传迈得医疗、浙海德曼两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创业企业上市案例,充分调动创业人才申报人才工程的主动性,通过帮助其熟悉申报条件、申报程序和政策优惠,推动高层次人才不断落地。每年申报上级科技创业人才培养工程人数均保持2位数的增长。助推行业“主动结盟”。发挥人才上市企业的集群带动作用,依托汽车零部件、水暖阀门等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按照“行业相近、产业相关、业务相联”原则,积极助推上下游关联企业结成产业联盟,促进企业在人才、项目、技术、市场信息等多方面进行交流。如台州市“500精英计划”创业人才林昌宇的金壳医疗与澳兴生物、丰润生物、亿丰海洋生物等组成海洋生物企业联盟,有效缩短项目产业化周期,金壳医疗治疗骨痛原料药从小试阶段到中试阶段仅耗时8个月,比预计时间缩短将近三分之一。吸引风投“主动涌入”。以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连续上市为契机,积极向风投机构推荐发展潜力强、有融资意向的高层次人才创业企业,并出台促进风险投资发展办法,对风投机构定向提供投融资服务的予以资金奖励和政策倾斜,推动形成人才吸引资本涌入、资本推动人才落地的良性互促格局。目前,已有浙江永禧投资、北京协同创新投资、硅谷天堂创业投资等多家风投机构对接玉环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玉环金投已与浙江永禧成立玉环人才创投基金,该基金已完成17家企业的竞调工作,正与5家企业洽谈投资事宜,推动高层次人才聚焦科技主业,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和链主型企业。(作者单位:浙江省玉环市委组织部)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18.浙江诸暨:落实“四个面向”
2022年8月3日
其他

【征文选登】四川广汉:加快建设区域人才小高地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9:坚持四个面向
2022年8月1日
其他

【征文选登】浙江诸暨:落实“四个面向” 汇聚共富动能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8:落实“四个面向”
2022年7月29日
其他

​【征文选登】人才授权要到位、接住、用好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7:人才授权要到位、接住、用好
2022年7月13日
其他

【学习】新一代人要承担起科技创新光荣使命

新一代人要承担起科技创新光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武汉市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湖北人才和人才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大家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北考察指导,充分体现了对湖北的高度重视,对湖北人民的关心关爱,强调要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彰显了总书记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深刻洞察,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深谋远虑,饱含着对湖北的殷切期望。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湖北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厚望。科技创新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光荣使命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院长蔡建明说,总书记考察湖北时提出,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起科技创新这一光荣使命,让人倍感振奋,一定要用一流的基础研究成果牵引重大关键技术突破,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创新成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倪四道说,精密测量院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已成为集聚本领域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平台,将以优化构建实验室体系为契机,吸引更多国内外顶尖人才,形成更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研成果。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周理晶说,经过30年奋斗,公司已经实现了从行业追随者到行业领军者的转变,将进一步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张永军说,将带领团队潜心科研攻关,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遥感信息服务领域实现新突破。湖北三峡实验室主任池汝安说,目前实验室已有11位行业专家担任首席科学家,他们正在瞄准磷石膏综合利用等六大前沿方向,打造创新重器,助力长江大保护和流域综合治理,守住水资源安全底线。武汉大学微电子系主任刘威说,要争做成果转化的实践者,促进科技与经济对接、成果与产业对接、技术与企业对接,推动更多成果走向市场,把论文写在荆楚大地上。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6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考察时指出,光电子信息产业是应用广泛的战略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国有条件率先实现突破的高技术产业。华工科技华工激光公司总经理邓家科说,时隔六年,总书记再次关注华工激光,对我们是莫大的激励,特别是总书记与职工亲切交流,在青年人才中引发热烈反响,激发出强大的创新奋进力量。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40多年的垄断,实现了激光核心设备自主可控,将继续加大创新投入,推动光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早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率先突破”的殷切期望。中国信科集团光迅科技公司副总经理马卫东说,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发挥中国信科集团等央企的主力军作用”,过去十年,企业大力培育和引进优秀人才,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将一定为广大科研人才搭建好平台,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吉红说,数控机床是装备制造业的“工业母机”,其技术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华中数控坚持“产学研用政商”融合发展,集聚了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产业领域高端人才,实现了很多进口替代,将进一步发挥人才引领创新作用,实现更大突破,在与发那科、西门子、三菱等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中赢得更多竞争优势。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麦立强说,材料是制造业发展的“底盘”,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水平评估中排名A+,与清华、北航并列全国第一,将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全面提升服务区域经济与行业产业和基础科学成果转化能力,为湖北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尽可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和工作生活环境,让大家倍感温暖、备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进一步创优人才发展生态,真心用情做好人才服务。华中科技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江涛说,近年来,省级出台了许多含金量高的人才政策,涵盖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各方面,直接关系到人才成长发展和切实利益,深受广大人才和用人单位欢迎。湖北省省直有关单位负责同志表示,为人才提供服务保障是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将扎实推进“我为人才办实事”活动,落实好人才薪酬待遇、出入境、落户、居留、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养老、医疗、住房等具体的保障措施,努力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生态环境。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文兵要求,要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深入学习领会、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把握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转化为贯彻落实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的实际行动。相关部门要主动认领问题,落细落小,一件一件具体研究解决,真心诚意做好人才服务保障工作。要认真梳理完善现有政策,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湖北人才制度区域竞争力,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湖北省委组织部供稿)责编:肖潇
2022年7月12日
其他

担起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

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创新之源,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决定了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进程。加强基础研究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任务。在2021年9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要持续不断做好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基础学科众多,拥有专业化的教师,能够使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具有培养基础研究人才方面的独特优势。因此,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承担起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的时代重任。北京师范大学获教育部“拔尖计划”实施十周年荣誉奖项。图为北师大获得国际遗传工程机器设计竞赛(iGEM)金奖的团队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现状首先,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并且在相关的科技创新政策中均有涉及加强基础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基础研究”的论述后,加强基础研究就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专门支持基础研究发展的政策。以广东省为例,2019年广东省印发实施了《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成立了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建设省实验室,积极打造高水平研究平台,并不断优化基础研究基金资助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基础研究科研环境。通过一系列的重大举措,广东基础研究实力实现了较大提升。其次,在原始创新效率方面也有了整体提升。据统计,“十一五”到“十三五”期间,在相关国家政策引导下,“双一流”大学原始创新效率有了整体提升,创新效率呈现进步趋势的大学占整体比例达到70.59%。在现有的政策保障下,高校持续推进基础研究发展,坚持质量提升与价值贡献相统一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征文选登】让“千里马”奔腾于伟大时代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6:让“千里马”奔腾于伟大时代
2022年7月11日
其他

“钱学森之问”的中国答卷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加强基础研究,培养一流基础研究人才,对于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创新高地至关重要。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中国范式论及基础研究拔尖人才培养,公众首先会想到“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老2005年在论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问题时的原话是“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
2022年7月8日
其他

【言论】“三心”做好人才事

千秋伟业,人才为先。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才工作者作为人才工作的组织者、实践者、推进者,需要把人才真正装进心中,用耐心、细心、热心千方百计为人才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耐心当好“政策通”。古语有言:“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作为人才工作者要有一颗沉下去钻研各项政策的心,既要把握当前人才工作方针,又要研判未来人才工作方向,定目标、追过程、出实效。要吃透“上情”,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阶段人才工作的全新定位、规律认识、重大部署、重大举措等论述,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重要人才举措,确保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深耕“域情”,聚焦当地重点工作布局,坚持产业发展导向,深入一线,听取诉求,掌握人才培养、需求情况,关注周边地区人才政策及发展情况,取长补短,突出当地比较优势,提升人才工作综合竞争力,为迭代升级人才政策找准“定盘星”。细心当好“服务员”。如今,谁的服务“细”已成为人才工作竞技场上重头戏。人才工作和人才工作者实质上是双向奔赴的,人才工作者若投之以细心,人才工作必报之以成效,人才工作者要以细心的服务换取人才的安心,要将服务优势构筑为竞争优势。要分类施策,改变以往搞“标准餐”、吃“大锅饭”的模式,认真收集基层、企业、人才的需求,创新“点餐”服务模式,制定出人才服务“个性化菜单”,切实提升人才服务精度。要同人才“打”成一片,借助人才沙龙、联谊等手段,突出发挥人才纽带作用,用情用心用力,为人才多想一步、想深一层,在细处着力、在小处作为、在实处见效。热心当好“创新者”。人才工作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永葆热心才能矢志不渝地将创新进行到底,方可自觉探索工作规律,创新创优。人才工作者要以一颗热心运用好创新这把发展“金钥匙”,争当工作创新的“排头兵”。要将“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热心一以贯之,时刻关注人才工作前沿地区,汲取工作经验,勇于实践,不断探求“最优解”。要转变工作思维,变“引进来”为人才“找进来”,化“外引”为主为“内培外引”并重,既要“洋秀才”也要“土专家”,通过创新,持续盘活用好各类人才资源,充分迸发人才工作的活力、激活释放出更多更大人才红利。(作者单位:四川省旺苍县委组织部)来源:《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7期责编:肖潇
2022年7月7日
其他

推动产才融合的着力点

编者按坚持面向经济主战场,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人才工作需要在哪些环节着力,促进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
2022年7月5日
其他

​【征文选登】聚焦“四个面向”培育科技人才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5:聚焦“四个面向”培育科技人才唐杰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四个面向”,是对我国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指导思想的重大提升和创新,吹响了新时代人才工作“集结号”。要聚焦“四个面向”,擦亮识人的“慧眼”、搭建育人的“平台”、创造留人的“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擦亮识人的“慧眼”。科研成果、科技成就的取得需要更多科技人才的担当奉献。但当前,科技人才存在存量不足、增量乏力等问题。要统筹好各级部门现有资源,全面摸清各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等科技人才的家底,找准优点长处、掌握短板弱项,用其所长、补其所短,促进作用发挥。要立足各领域发展实际,突出专业性、创新性、实用性,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先验视角”,以实际能力为衡量“硬标尺”,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科技人才选拔制度。要拉长时间跨度,通过多岗历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式常态化识别科技人才。同时,要坚持需求导向,着眼国家发展需要和长远需求,按照“缺什么引什么”“用什么招什么”的原则,在创新实践中全面发现科技人才、全面挖掘科技人才、全面聚集科技人才,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搭建育人的“平台”。当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需要培育更多的科技人才投身科研事业。要聚焦“四个面向”,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力争在科研活动中构建“产学研用”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培育一批能担当、有理想、敢创新的科技人才,切实增强人才实力。科技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有其规律,需要尊重规律、精准管育。要根据人才的专业素养、擅长领域、科研能力等,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最合适的岗位,不求全责备,不论资排辈,杜绝一把尺子量到底。要重视高精尖人才的培育,在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给予一定倾斜,特别是加大对原创性、引领性、系统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同时,要搭建科技人才交流学习平台,积极发挥“老带新”“师带徒”等传帮带作用,鼓励科技人才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创造留人的“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要坚持党管人才不动摇,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构建起人才工作联动格局。要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在政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环境。要完善晋升、绩效、薪酬等人才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要进一步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允许试错、宽容犯错、大胆容错,鼓励科技人才积极创新。要从解决人才的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入手,全面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强对科技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不仅要坚持座谈交流、走访慰问等思想联系、政治关怀,更要持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表彰力度,在全社会广泛营造惜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作者单位:贵州省镇远县委组织部)
2022年6月30日
其他

​【征文选登】让博士后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头雁”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4:让博士后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头雁”陈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随着第一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成功举办,广大博士后人才展现出当代青年科技人才专于基础科研、善于技术开发、敢于创新创业的良好风貌。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的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博士后人才培养,推动博士后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头雁”,不断带动“群雁”开拓创新,勇立全球科技创新潮头。强化基础研究,激发科技创新“源头活水”。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源动力、是科技创新的基石。博士后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承担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科研计划与科技攻关等基础研究重任,因此,要为广大博士后人才从事基础研究备好“暖板凳”。要发挥好中国特色博士后制度的“发动机”优势,将基础研究阵地从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延伸到企业一线,推动企业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当作“主业”来抓,凝聚多方力量,形成基础研究合力。要持续加强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坚持“广撒网”“多栽苗”,强化“套种”“混种”,重视基础研究的“长期价值”,给予持续稳定支持。要加大基础研究体制机制改革力度,鼓励探索、聚焦前沿、注重需求牵引,稳步扩大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引导和激励博士后投身原创性基础研究,赋予选题自主权,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强化应用开发,促进科研成果“沿途下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最硬的“硬骨头”就在于成果转化,要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要进一步探索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分站事权制度改革,支持重点科研单位、创新型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分站,让博士后贴近企业科技研发需求成长。要聚焦前沿创新领域,针对企业技术难点、痛点、堵点,实施“揭榜挂帅”,开展关键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要强化科研产业互动,加快搭建服务科研成果转化的基地,进一步探索“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打通空间壁垒,让博士后人才成为源头创新的“排头兵”,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强化创业扶持,推动科技产业“提质升级”。博士后进行“硬科技”创业有着先天优势,特定技术领域耕耘多年,知识储备丰厚,深度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对技术难题解决路径、市场价值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这也决定了博士后创业将推进技术创新提质升级、产业高质量发展,博士后科研人才不断向科技型企业家转化。要完善博士后人才创业孵化激励机制,强化多元资金投入,打通创业“资金链”。要加快建设“博士后创新创业园”,引入知识产权、法律、技术经纪人等服务,不断完善博士后科技创业服务保障,打通创业“服务链。要加强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博士后创新创业赛事举办,推动人力、技术等多种要素精准对接,助力博士后壮大创业“朋友圈”,帮助初创企业飞跃“达尔文海”,并不断成长为产业“领头羊”“新泉眼”。(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人才工作局)
2022年6月29日
其他

​【征文选登】实施产才融合“江阴模式”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3:实施产才融合“江阴模式”打造产业人才“集聚高地”冯海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人才思想,以产业与人才的深度融合、企业与人才的有机结合、创新与人才的全面契合、服务与人才的高效整合,打造“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产才融合新格局。01实施飞地孵化扩展产才融合“覆盖面”探索实施“飞地引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建立一批异地孵化器,借智借力借势发展,实现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在外地,项目落地和投产量化在江阴的引才新路径。瞄准国内一线发达城市优质创资源,率先在上海、深圳建立人才科创飞地,孵化成熟后,引导人才、技术、项目优先在江阴产业化落地,有效降低企业对接科创资源的成本。以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需求为导向,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立飞地孵化器,导入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金融、顶尖人才等资源。比如,中瑞海外生物医药孵化器是江苏省在欧洲设立的第一家生物医药孵化器,由江阴中瑞生物医药创新中心于2018年6月与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合作建立,稳定运行3年多以来,已引进海外高端项目10个,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3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美国发明专利3项、日本发明专利3项、欧洲发明专利1项、澳大利亚发明专利1项,2021年完成销售收入4480万元。02打造诺奖板块抢占产才融合“制高点”主动对标全球创新体系,精准把握人才需求,积极构建诺贝尔奖得主合作发展平台,以接轨国际的“创新生态”,集聚“高精尖缺”人才。针对生物医药产业技术门槛高、成长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等特点,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创新人才激励政策,以集成联动的政策给予诺贝尔奖得主等顶尖团队最高1亿元的资金扶持,助推海外顶尖人才与本地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目前,已成功引进8位诺贝尔奖得主、建立7家诺贝尔奖得主研究院,形成县域城市独树一帜的“诺奖板块”。江苏普莱医药通过建立诺奖得主研究院,快速突破多肽研发技术瓶颈,成功研发出国内首例进入临床的多肽抗感染创新药,入选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专项。03深化院企对接构建产才融合“大平台”优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健全完善以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众创空间为主体的创新平台体系,实现科技、人才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研发机构、知名企业在江阴创办新型研发机构,引导本地企业与知名高校院所联合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高端创新平台,并加快向省级、国家级研发机构攀升,以更高层次平台吸引更高层次人才。目前,全市拥有博士后工作站58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93家、外国专家工作室61家,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各类企业研发机构350余个。其中,与武汉大学合作成立江阴市武汉大学长三角科技创新中心、与中科院微电子所合作建立江阴集成电路设计创新中心,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霞客实验室等一系列高端研发平台也在规划或建设中。04运营人才市场增加产才融合“活跃度”中国国际人才市场江阴市场作为中国国际人才市场设在县级市的唯一分支机构,2018年7月开始实体化运行,先后吸引美国硅谷PNP、英国剑桥中国创新中心、上海和伍制造营等14家行业标杆机构入驻,着力打造集人才项目资本精准对接、企业转型升级国际化服务、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等三大平台服务于一体的“江阴国际人才港”,精准对接全市产业集群壮大、企业转型升级、园区集聚人才的需求。依托入驻的专业服务机构,市场定期举办创新创业项目路演、技术攻关供需对接、科技沙龙、金融路演等活动,建成包含650余个项目的国内外优秀项目库,成功签约海高人才项目98个。区域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江阴市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集聚了强大动能,也进一步深化了产才融合发展的规律认识。必须注重调动企业家的积极性,把思想破冰和发展转型结合起来。企业家是壮大企业规模,发展实体经济的灵魂。企业家树立什么样的人才理念,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加快推进产才融合,必须着力提升企业人才意识,多路径帮助企业更新观念、把握形势,接受先进理念的熏陶,打造一支具有宽广知识面、国际化视野、卓越领导力的企业家队伍,全面激发企业引才热情。必须注重项目化推进,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更好地结合起来。加快推进产才融合,必须树立“项目为王”导向,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联动,扩充人才科创项目储备,坚持以项目引才、以项目引项目、为项目揽才,深化人才与产业、人才与项目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人才资源共融共享。必须注重扬长补短,把走出去与引进来更好地结合起来。发展科创飞地,是新经济浪潮下中小城市实现借脑借力的重要方式。加快推进产才融合,必须立产业发展之需,积极搭科创飞地之台,引导和支持广大企业主动融入全球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更好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委组织部)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1.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征文选登】江西共青城:人才集团聚起才智“金种子”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2:人才集团聚起才智“金种子”王均国组建人才供需信息库,满足“精准供给”;人才培养牵手高校联姻名企,推出“量身培养”;“云端引才”打破空间桎梏,快速集聚全国智力……近年来,江西共青城市委坚定不移地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论述,转化为深入推动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2022年,成立江西省首批县级人才集团,用集成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引才聚才留才新尝试,初步探索出“人才+服务+产业+资本”的才智汇聚新路子。集成化顶层设计放大人才政策效应通过整合各类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人才资源,共青城已出台10项人才集团“集成化”支持政策,“多线服务”逐渐转变为“一门通办”。体制集成。市委书记亲自担任集团组建“施工队长”,市委组织部牵头抓总,人社、国资部门全方位参与,国有全资组建。集团日常运营监管、业绩考核由出资单位负责,年度班子考核由市委组织部组织。集团设立党组织领导下的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等现代企业法人治理机构,形成了旗帜鲜明的党管人才领导体制。机制集成。集团以人才为主引擎,聚焦“英才集聚、人力资源、人才安居、人才教育、人才智慧、人才双创”六大核心板块,以独资、控股、参股形式成立5家子公司。同时,探索组建人才发展基金,以服务拴心留人,以产业建强舞台,以资本撬动创新,让人才有用武之地、无后顾之忧。政策集成。集团坚持打通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将中央、省市和分散在职能部门的人才政策统一梳理、统一发布、统一兑付,让惠才政策服务入集团“一门”、到集团“一站”。市委坚持新政赋能,制定“支持人才集团发展10条”等文件,初步形成支持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矩阵。市场化管理运作构建优质引育平台今年4月来,集团举办7场“云端引才”招聘活动,通过精准的人才、产业、岗位匹配,靶向引才120余名。成立来,集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势,既让人才的引进、评价、流动、激励都照市场规则办,又按市场要求提升综合环境和服务品质,营造近悦远来生态。数字化靶向聚智。围绕主导产业和人才特质,运用集团政治优势、公信优势、资源优势,建立高端人才、技能人才、青年人才和岗位需求等9类供需两端“云数据库”,集成实现人才地图、人才索引、人才流动“云端一体”,推动人才资源精准供需、精准推送、精准跟踪。目前已入库人才数据11万条、市场经营主体信息1.7万条,线上入驻企业1200家、人才1.1万人。全链条精准服务。紧贴人才多元化、全周期需求,对标全国一流,建设总面积8600平方米的人才综合服务体,提供学习交流、教育培训、职业介绍、路演直播、健身休闲、双创孵化等20余项覆盖人才生活、成长、工作的精细化、高品质、全链条服务。聚焦人才“关键小事”,设立服务专员、专网、专窗、专卡、专策,对人才“衣食住行、业教医保”,实行“一对一服务”“一网通办”“一窗受理”“一卡兑付”“一人一策”,以全方位的“量身定制”礼遇人才。联动式综合培育。坚持走合作共赢的市场道路,在高端猎聘、人才安居、人力资源、劳务外包、教育培训、创新创业等板块,通过人才飞地、结对共建、合作联盟等模式,广泛链接专业资源,导入高端品牌,邀约大咖加盟。集团成立来,已与猎聘集团、安馨集团、江中食疗、江西财经大学现代经济管理学院等20余家单位进行洽谈合作,签约战略合作伙伴13家,建起区域人才引育“快车道”和“品牌号”。专业化精准赋能推动产才良性互助人才集团成立以来,深融产业发展,磨砺引才、留才、评才、用才“金刚钻”,增强人才引领高质量发展能力效应。“寻”留才专业方法。共青城是科教名城,现有11所大中专院校近9万师生。集团把专业解决“人才留共”作为首要课题,实施“留在共青”人才专项计划,以政策引导、产业联姻、订单培养、数字跟踪“组合拳”,搭桥建立2个产业学院和27个校企合作基地,将科教优势转变为人才富矿。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编印驻市高校校友录,设立共青城校友会和校友引才站,以才引才留才。“育”评价专业品牌。集团传承组织部门识人选人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直击按需引才“难点”、束缚发展“堵点”,分别建立以岗位和人才为核心的人才评价及人才培训专业体系、专业平台、专业师资,着力打造一流“人才精准画像”“人才发展培训”企业。目前,已入库专家127名,评估建立优秀人才档案200余份,初步构建“金蓝领”人才等培训体系。“炼”强产专业能力。精准把握共青城市主导产业和六大产业链人才需求,采取“以会引才”“以赛引才”“以展引才”和“挂榜揭帅”“人才共享”,助力产业升级蜕变。主动当好高校与企业“红娘”,建立产学研用联盟,组织专家教授“沉千企进百村”,让成果转化、科技攻关有平台有“媒人”。目前,集团牵手建立校企合作项目40个,破解企业难题12项,在服务产业发展中锻造了一大批优秀人才。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1.
2022年6月20日
其他

【言论】树牢新时代“人才观”

“人才”,是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中的高频词。新时代要求我们必须要有新的人才观,立足事业所需、产业所需,精准精细抓好人才引育用留工作,不断激发人才潜能,强化智力支撑,让人才活力在新时代竞相迸发。招才引才要“求贤若渴”。“故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对于人才,愈是求贤若渴就会越来越多,愈是弃之不用就会越来越少。人才和事业是“共生”“依存”关系,好的事业如磁场,吸引汇聚大量人才,事业又会因各类优秀人才的集聚快速发展。要加快形成“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的良性循环,在产才融合中激发创新活力,要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为各类人才铺路搭桥,千方百计招才引智。选才用才要“扬长避短”。“生材贵适用,幸勿多苛求。”选才的目的在于用才,用才贵在扬长避短、化短为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因此,要解放思想,破除选用人才上的偏见和保守思想,敢于使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才;要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包容失败、鼓励创新;要为人才创造“补短”机会和途径,为人才搭建全面发展和充分发挥才干的广阔舞台,使人才如鱼得水、得心应手地施展才干。培才育才要“实事求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人才的培养、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尊重规律则事半功倍,违背科学则事倍功半。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宽容对待科研失败,正向激励人才“揭榜挂帅”破解科研难题;要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成就人才而非“管理”人才,紧盯科研价值、科学规律和现实需求。牢牢把握住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让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爱才留才要“视如珍宝”。“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想成就非同寻常的事业,必须依靠非同寻常的人才。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要制定出台过硬举措,创造栓心留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做好做优人才服务,全力保障人才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在事业第一线、发展主战场。(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委组织部供稿)编辑:肖潇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观察】全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人才政策研究

自2013年国家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到现在,我国已先后批准了21个省市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自贸区(港)建设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与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责任,担负着以开放促改革的使命,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新增长极的重任。人才制度是人才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而观测中国最具活力、最具创新性的人才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自贸区(港)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据笔者掌握的情况,已经获批的自贸区(港)均已出台了专门的人才政策。笔者以各个自贸区(港)或区块出台的人才政策或实施方案为基础,对政策所涉及主要内容、特点等进行系统分析,为我国人才政策创新提供参考。事业发展人才评价01与传统的人才评价机制相比,自贸区(港)的人才评价机制更显创新性、主动性,也更加贴近市场用人需求,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认定模式创新。目前,在全国21个自贸区(港)的人才政策或其实施条例中均有明确的规定或导向,即人才评价机制更加强调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产业发展为基础。比如,海南自贸港人才评价认定机制主动破除唯“帽子”倾向,依据市场认可、专业共同体和社会认可等方面标准划分A、B、C、D、E类人才,将发展所需的重点领域、重点产业人才纳入评价范围。浙江自贸区义乌片区创新自贸人才评价机制,针对重点产业领域,以突出业绩贡献、企业认可和社会认同,分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两个评价层次,开展分类评价。安徽省自贸区在实施条例中提出建立以人才资本价值实现为导向的分配激励机制。湖南省自贸区长沙片区提出高层次人才前置认定、按薪认定、企业自主评定、增加E类人才以及给予专家协会等机构举荐资格等举措。同样,全国其他自贸区对人才评价机制也采取了类似的改革与探索,基本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的人才评价机制,体现了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特点。二是认定权限下放,部分自贸区(港)主动将人才认定的部分省级权限下放至市县或园区。海南自贸港积极推动人才工作“放管服”改革,将E类人才认定权下放给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园区机构、市县等单位,将D类人才认定权下放给具备条件的省级重点园区、市县等单位。就业创业支持02就业创业支持政策是各个自贸区(港)吸引人才的重要举措,从当前各地自贸区(港)出台的支持政策来看,主要包含支持科研创新和支持创办企业两个方面。在鼓励科研创新上——一是科研优先立项和支持,如福建省自贸区对高层次人才在区内创办重大研发机构,符合资助条件的最高资助可达2000万元,同时对高层次人才也给予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支持;湖南省自贸区长沙片区则建立“揭榜挂帅”引才机制,对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成功的最高给予800万项目支持。二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加快促进科研成果在自贸区(港)内转化落地制定相关政策,这些政策尤其对高校科研人员更加“友善”,如湖北省自贸区出台“人才六条”,指出科研人员兼职或离岗创新创业期间取得的工作业绩和科技成果,在参与原单位职称评审和绩效评价时,原单位应予以无差别采纳。在鼓励创办企业上——一是提供经费补贴,目前部分自贸区(港)采取补贴人才团队的方式来吸引人才集聚,该类人才团队包括总部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创业创意团队等类型。如海南自贸港对评选认定为
2022年6月16日
其他

​【征文选登】畅通技能人才成长“三关”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1:畅通技能人才成长“三关”杨金爽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技能人才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基石。组织部门要搭建成长阶梯,畅通技能人才成长“信心关”“培养关”“实践关”,全力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的技能人才队伍。畅通“信心关”。自信者自强,自强者助国强。现实中,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观念仍然存在,忽视技能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评价的现象还未消除。组织部门必须当好“管家”,树牢技能兴业的“指挥棒”和“风向标”,帮助技能人才塑造“技能自信”“技艺自信”的自信心,把其推到“舞台”中央、“聚光灯”下,送温暖、送政策、送服务,在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上给予倾斜,在全社会倡导尊重、珍惜、关爱技能人才的价值导向,让其有身份、有地位、有干劲,看得到前途,感受到希望,提升荣誉感、自豪感和获得感,走好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畅通“培养关”。在“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舆论导向下,做实培养“里子”。聚焦新技术、新门类、新领域,健全培养体系,加强校地合作、校企联盟、校校联姻,为技能人才指路子,搭台子,全面“赋能”,实现地方、学校、企业在资源、人才、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特点,按“需求摸底+课程研发+跟踪磨炼+质量反馈”的流程化形式,通过跟岗历练、实践训练、一线锤炼,开展多元性、立体化“订单式”“专题式”“定向式”培养,让不会者学会,会做者熟悉,熟悉者精湛。畅通“实践关”。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修炼真功夫,就要敢啃最硬的骨头,攻最难的关口。要给技能人才压担子、交任务,搭建比武“擂台”和“赛场”,把其放到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生产一线“墩苗”“炼苗”,让其当“主攻手”“顶梁柱”,进一步激起用力挤、用心钻的精神,实现自我革新和自我提升。干得好不好,技能强不强,实绩说了算。坚持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使用评价导向,将个人能力提升、在岗贡献值、知识产权和技术创新成果等纳为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激励机制,树立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鲜明导向,让其自觉把改革之任抓在手上,技能兴邦之责扛在肩上,做好工艺革新、技术改良、项目研发,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委组织部)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1.
2022年6月15日
其他

​【征文选登】“揭榜挂帅”仍需“添把火”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10:“揭榜挂帅”仍需“添把火”晋玉东“揭榜挂帅”是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的重大举措,也是强化高质量科技供给、加快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国实施“揭榜挂帅”释放的创新效能较为明显,但现阶段随着重大科技项目逐步进入中期验收和后期“兑奖”阶段,一些问题逐渐凸显,仍需“添把火”解解绑,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效能。强化公开透明“设好榜”。目前,部分“揭榜挂帅”项目征集渠道较窄,局限于本地企业提炼科技问题形成榜单;或将不适宜项目纳入遴选范围,导致揭榜率不高,甚至立项后“流产”;榜单内容不全、责任要求界定不清、定价机制不健全,为合作留下隐患。要进一步完善张榜流程和项目定价机制的关键环节,健全项目征集机制,多渠道开展征集,引导合适的项目进入征集范围,重点聚焦对产业链现代化支撑作用大的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健全信息公开透明机制,进一步强化榜单信息披露,明确入榜项目的技术指标、考核办法、知识产权的使用和归属等问题,从源头上防止“挂帅”后“流产”。降低揭榜门槛“选将帅”。部分地方在“选帅”过程中,仍设置了有关学历、资历、头衔等隐形门槛,“英雄不问出处”的理念难以落实到位。实施“揭榜挂帅”,选好帅才良将是关键。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多媒体等平台载体功能,探索打造发榜揭榜的统一信息联合平台,进一步优化人才信息共享,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强化公平互信的揭榜环境营造,深度消除对揭榜者的不合理背景限制,打破揭榜的隐形门槛,让有创新实力的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等不受限于身份而参与其中,让特殊人才、团队冒尖出头、脱颖而出,营造“英雄不问出处”的良好氛围。建立“项目+人才+平台”一体化发展机制,面向推动高水平、全球化引才、聚才,积极引进国内外顶尖科技创新人才、团队。打破攻关转化“中阻梗”。实践表明,由于科技攻关的协同性和成果转化不足,部分项目攻关成效不及预期;由于“产、学、研”链接性不足、整合性不够,导致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受阻。攻好关,根本上离不开灵活高效的机制保障。要探索构建全链条“揭榜挂帅”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围绕创新链、产业链等上下游关键节点,构建创新联盟或共同体,汇聚优质创新资源,打通项目全链条。聚焦提升攻关效能,依据项目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和风险程度等,探索实行挂帅总负责制、首席专家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等,赋予挂帅者、首席专家等在研发决策、任务分配、产品研制、经费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激发攻关活力。探索与“赛马制”优化组合,紧急任务由两家以上单位平行攻关,竞争选出“千里马”,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突破。挥好绩效评价“指挥棒”。现阶段,对于提前完成任务、取得重要成果的项目,目前的“兑奖”机制仍不利于激发创新活力;针对可能失败的揭榜项目,仍缺乏保护设榜和揭榜等多方利益的激励机制。通过阶段性评价,能够及时管控科技攻关过程中的风险。要因事制宜、灵活评价,聚焦项目攻关全过程和重点时间、节点、环节,进一步完善阶段性评价,探索将一次性评价调整为阶段性评价与综合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在不同节点实施阶段性评价,强化项目风险管控。建立健全宽容失败的免责机制和退出机制,明确免责的认定标准、认定流程和免责范围以及退出规则,发现失实失信行为及时“停榜”,保护揭榜挂帅者的创新积极性。完善发榜者和揭榜者的考核激励机制、滚动支持机制和失败补偿机制,引入市场化保险机制,探索设立“揭榜险”,双向降低发榜者和揭榜者的项目风险。(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建筑工务署)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1.
2022年6月8日
其他

​【征文选登】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区域人才小高地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9:四川广汉:坚持“四个面向”,加快建设区域人才小高地邹心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四川省广汉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切实激发人才队伍活力,为加快建设省级人才工作先行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集聚科技人才智慧全面加强人才引进。依托“三大高校”“三大园区”“三大研究院”,汇聚各方英才。截至目前,广汉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1万人左右,有国省特聘专家6人,领军人才数量居全德阳市前列,涵盖农业、科技、文化、教育、金融等各个领域。切实深化校地合作。与电子科技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中国西部传感谷。与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人才智慧向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城乡规划等一线集聚。全力建设人才平台。2021年新增省级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企业)技术研究中心8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在深圳建立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作为广汉人才政策、产业政策的宣传窗口,高端人才和知识产权引进、科技成果转化、优势产业引进的平台。2面向经济主战场,引育产业人才大军完善政策体系。强化对重点产业的支撑,出台《广汉市“特殊人才补贴”计划实施办法》,建立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突出经济贡献、平台建设、发明创造等方面因素,实现政策精准供给,激发用人单位和人才干事创业活力。抓实教育培训。紧盯培训、鉴定、竞赛等关键环节,推进定制式、定向式、定岗式“三定”培训服务,鼓励企业(个人)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和晋升职业资格,建好培训平台,惠及各类产业人才1.54万人。强化能力提升。积极深化“专家+平台+企业”模式,邀请知名高校博士、博士后,走进民航飞行学院、核工业280研究所等单位,深入开展智力帮扶服务活动,惠及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和产业人才1000余人次。通过不断集聚产业人才,激发产业人才活力,广汉市重点产业蓬勃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23家,高新技术企业89家,省级瞪羚企业实现“零突破”。3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发挥重点人才作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人才牵线搭桥,用人单位与知名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70余项。宏华石油有限公司与吉林大学正在联合研制“地壳二号”钻机,科探能力可达15000米,将刷新世界探地深度。持续推进科技攻关。全市发明专利保有量持续上升,达到546件,相关重点企业参与修订国家和行业标准85项,获国省级科技进步奖44项。大力促进成果转化。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头雁计划”、科技型企业培育“春笋计划”、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先锋计划”等,推动重点企业加快技术改革,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4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提升医疗人才素质深化专科联盟建设。继续深化四川省人民医院托管市人民医院及与上级医疗机构建立的24个专科联盟建设,上级医院派驻专家800余人次到广汉市医疗机构进行坐诊及教学指导。举办名医讲坛6期,邀请专家授课,累计培训医务人员1000余人次。整合基层医疗资源。完成基层医疗机构整合工作,形成以4个市级医院为龙头、9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164个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基层医疗卫生新格局。推动医疗力量下沉。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以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为牵头医院,派出各医疗专业人员100余人次驻点带教,基层共662人次参加培训,指导基层单位开展新技术新项目25项,参与家庭医生团队建设69人次,开展基层远程诊疗、远程心电、远程影像共计738人次。筑巢引凤栖,花香蝶自来。广汉将继续坚持“四个面向”,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狠抓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动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作者单位:四川省广汉市委组织部)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往期回顾1.
2022年5月31日
其他

​【征文选登】“三个转变”打造最优人才“栖息地”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之际,中国人才杂志社、“大国人才”微信公众号举办了“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活动,展现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奋进风采。欢迎关注,欢迎来稿。来稿选登8:“三个转变”打造最优人才“栖息地”郭磊近年来,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针对人才绝对短缺和结构性短缺并存,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以系统理念、用户思维、人才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着力在建机制、搭平台、优服务三个方面下真功求突破,通过“三个转变”打造最优人才“栖息地”。1多维度的人才招引机制变“请人来”为“人要来”高位引领有力度。健全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和议事规则,建立责任清单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促使全区上下“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研究出台《关于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的十七条意见》,配套出台17项实施细则,每年拿出1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精准支持人才项目快速落地,服务企业提档升级。回应需求显温度。深入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持续开展“阳光雨露”行动和“组织部长送人才政策进企业”活动,每年走访调研企业50余家、高层次人才100余人。每年分批举办高层次人才、青年人才、企业家座谈会,倾听人才心声,帮助人才解疑答惑、排忧解难。分类评价重精度。每年评选一批“首席技师”“文化工匠”“乡村之星”“十佳医师”,表彰一批功勋企业家、优秀企业家和招商功臣,为企业高层次人才开通职称评审“直通车”,真正让各领域人才有荣誉、得实惠、受尊重。2高大上的人才集聚平台变“拉着来”为“慕名来”实施“产才融合发展工程”,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鲁南人才隆起带。打造产业人才的集聚高地。紧扣省十强产业、市“6+3”现代产业和区四大主导产业,依托启迪之星(枣庄)孵化器、加速器链接全球创新创业网络资源,组织承办高层次人才枣庄行、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等活动,吸引落地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先后柔性引进国家级、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72人,培育省级人才24人、市级人才65人。对落地项目给予资金扶持,对急需紧缺型人才实行“一事一议”。构建引才引智的大型网络。加强与国内外名企名校的“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校企合作建设创新研发机构,先后打造泰和水处理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和32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带动吸引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90余人、本硕博技术研发人才700余人。打通人才成长的上升空间。每年遴选3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学习深造,培养壮大后备人才队伍。依托高层次领军人才团队,带动培养本土企业技术骨干和农村专业人才,打造一批劳模、工匠、“土专家”“田秀才”,全力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3全方位的人才服务保障变“中转站”为“终点站”准确把握人才竞争由单一政策撬动向生态系统转变的大趋势,持续加强服务环境建设,让人才来得放心、留得安心、干得舒心。全流程重塑。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流程再造,简化办事程序,设置人才服务专员,全力协调做好政策咨询、手续代办、待遇落实等后勤保障工作。全配套入住。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148套人才公寓,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不拎包即入住”,切实增强外来人才的认同感、归属感。全渠道服务。加大青年人才支持力度,给予生活津贴和购房补助,着力解除青年人才后顾之忧。开通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提供户籍、就医、交通、子女入学等11项便利服务,实施“一站式”办理、“一次性”办结,持续优化人才生态环境。(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委组织部)2022年中国人才杂志社两项征文活动火热进行中详情请戳↓↓↓【征文】2022年(第七届)全国人才工作新闻摄影暨短视频比赛征稿启事【征文】人才工作“四个面向”的生动实践征文启事编辑:肖潇
2022年5月18日
其他

【观察】基础研究人才如何选拔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基础研究,总书记多次强调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人才培养首先要聚焦解决基础研究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问题”。为贯彻落实总书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近两年,科技部、教育部、自然科学基金委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针对各类基础研究人才的支持措施,在制度和环境建设上,也积极回应了近年来学界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明确要对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管理、评价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完善。我国科学家突破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
2022年5月13日
其他

【学习】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对我国人才事业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全面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深入分析了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实施,不断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效。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关于新时代我国人才工作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提升了新时代人才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境界,开辟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新道路。特别是“八个坚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人才发展的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体系建设的思想指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发展实践的行动指南,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八个坚持”是对我国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在新中国人才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努力探索人才发展规律,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人才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成果。社会历史的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而第一生产力的主体则是知识和人才。邓小平同志鲜明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将从事脑力劳动的广大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并努力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氛围,大大提高了人才“大干四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澄清了人们思想认识上的陈旧观念,使人们重新审视人才资源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重新认识人才资源有了一个崭新的视野。胡锦涛同志根据“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同时强调党管人才原则,从而把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将人才工作和国家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才工作提升到国家战略地位。
2022年5月5日
其他

【观察】让更多卓越工程师脱颖而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探索形成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工程师培养体系。工程技术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建设制造强国、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和在全球的竞争力,工程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在我们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际,中央此时提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意义重大。△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在推进卓越工程师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与国内相结合工程领域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领域,人才培养既要立足国内,更要着眼国际。一方面,提升国内工程教育质量,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经验,在工程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与产业发展、生产实践的融合。另一方面,以《华盛顿协议》等国际协议为抓手,继续高质量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断提高我国工程教育质量,并与国际接轨,促进我国工程建设标准走向国际,增大话语权。2传统产业与新兴数字产业相结合一方面我国工科教育已有很好的发展基础,有很多传统的工科院校和工科专业,要继续扶持并传承发展。另一方面,要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技术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大力发展新工科,如区块链、云计算、芯片技术、新能源等。3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工程技术的特点是更新换代快,高校毕业生进入生产实践后,需要根据岗位要求,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将学校通识教育转化为生产实践的专业技能,否则很难胜任岗位要求。要发挥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等各层次继续教育机构的作用,为工程技术人才提供更加实用、便捷的继续教育服务。4高端人才与人才储备相结合人才是金字塔结构的,既要注重“塔尖”人才,又要兼顾储备力量。培养“塔尖”人才需要高层次的人才支持项目,需要一对一的精准服务。培养储备力量需要普适的人才政策,比如,职业资格制度可以评价选拔大量的行业发展需要的中、初级人才。5政策倾斜与营造良好环境相结合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到的理工科毕业生人数下降问题,其原因很多,更深层次的是社会原因,比如金融、演艺等行业薪酬畸高,产生了人才虹吸效应,导致学工科的大学生减少。各方面要共同努力,不断营造崇尚科学、崇尚技术的良好氛围,促进更多优秀学子在工科学习深造,更多卓越工程师脱颖而出。6统与分相结合不同于教师、医生等行业人才队伍,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没有一个确定的行业主管部门,分布在住建、交通、工信、水利等领域,各主管部门难以形成工作合力。在工作机制上,可以借鉴2005年成立的工程技术人员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大部门间的协调与配合。同时,建议发挥行业主管部门作用,分专业开发工程师的职业标准,并作为职称评价标准,真正发挥职称评价标准对工程师教育培养的导向作用。人社部作为综合管理部门,在专业学位、工程教育认证、华盛顿协议等有关工作中要更加深度参与。(作者单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详见《中国人才》杂志2022年第4期文章《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思考》编辑:肖潇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聚焦】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人才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推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需要。亟需政府部门特别是人才工作部门优化人才服务,营造企业创新人才良好发展环境,提升企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大力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坚定信心和决心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党中央一直以来的战略定位。2022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时强调,加快建设一批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实现更大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并指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新型企业是党和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的对象。各种类型的企业天地广阔,科技人才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长,投身企业必将大有可为,实现自身价值。营造人才流动机制和环境要破除人才流动中的体制壁垒和机制障碍,畅通从高校、科研院所到高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受当前体制机制影响,人才市场缺乏不同创新主体间人才合理流动的规则,人才流动不顺畅。要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善用非强制性、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工具,破除影响人才流动的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的社会流动提供畅通渠道和发展空间。要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让人才破除身份、体制的束缚,动起来、活起来,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秀人才向企业集聚。要逐步消除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人才流通障碍,在社保迁移、户籍管理、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方面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开设绿色通道。注重畅通从高校、科研院所到民营高科技企业从事技术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让优秀科技人才在民营企业能够留得住、用得好。创新企业要关注搭建人才沟通交流平台,以柔性方式使用人才,如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引导高校或科研机构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90
2022年4月24日
其他

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了要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全面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改进?一起来看——乡村振兴
2022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