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天下志

其他

来自秋天的盲盒,请查收︱“一本书的奇幻漂流”第三季

不断增添的阅读思考今天“一本书的奇幻漂流”第三季将正式开启这一次我们在盲盒中放入了一份独特的明信片希望为共读者们搭建起一座桥梁让阅读成为一种流动的光景这个秋天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2年9月4日
其他

以阅读对抗孤独 | “一本书的奇幻漂流”第二季

随着又一年高考的结束漫长的暑期就要到了疫情的反反复复仍然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坏消息是我们还得克制灵魂对自由的渴望好消息是至少我们还有“阅读”01.阅读的痕迹今年的4·23世界读书日,我们为大家开了一次“图书”的盲盒(点击回顾)。在这短短的一个多月以来,几十本被精心挑选的书离开了我们办公的小院,踏上了“漂流”旅程的第一站,来到了五湖四海的爱书人的书桌上,被仔细地翻阅、收藏。如今,它们已经陆续返回到我们这里,准备开启第二站的“漂流”之旅。如果把书比喻成一棵树,那么一次次的阅读痕迹,就是它不断生长的年轮。在盲盒随附的四时便签上,很多朋友记录下了自己的阅读感受,也提出了留待更多人一起反思的问题。▲
2022年6月8日
其他

周林刚:孔乙己的每次到来,都改变了咸亨酒店的格局

“孔乙己简直是神明一般的人物:创造者亲临的时候,造物的律法就失效,秩序就瓦解。沉闷的日常在瓦解的碎裂声中焕发生机,发出活泼的欢笑;或者就是这欢笑声,瓦解了这沉闷的日常。”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就如同当时社会的一个隐喻。店内的“长衫帮”和店外的“短衣帮”原本是隔绝的两个群体,却同时被孔乙己的滑稽所吸引,变成了一个整体。孔乙己的这种作用就像一个“解放者”,成了鲁迅对于知识分子群体的一种隐喻。本文来自周林刚老师的文章《咸亨酒店的格局》,原发表于澎湃新闻《螳臂馆》。(一)《孔乙己》在发表的时候有一篇“附记”,鲁迅先生在那里称它是一篇“很拙的小说”。这是谦辞。实际上,鲁迅自己最喜欢的短篇小说就是《孔乙己》。其原因似乎主要是美学上的。据说,它写得“从容不迫”(钱理群先生认为鲁迅持有一种“从容美学”的观点)。与之相比,《狂人日记》“太逼促”,“幼稚”。而且,《狂人日记》意图过于明显,有造作之嫌。师心使气大约可以行之于文章,对于小说,则可能是大忌。《呐喊》和《彷徨》里的其他小说,想必也有许多是写得“从容不迫”的,但它们往往弥漫一种可以引起共鸣的氛围与情绪。它们以各种方式感染人。《孔乙己》的“从容不迫”则有一种相当特殊的效果,它把氛围和情绪封闭在了小说里,阻止它从里面溢出来影响读者,就像《死火》里面,冰冻住了火,将熄未熄。小说交代孔乙己死亡的结局是“大约……的确”,似乎死亡也可以是在有无之间的。与这种“大约……的确”的死亡类似,还有并不快活的快活:孔乙己到店喝酒时给人带来的“快活的空气”,也就是小说的叙述者“我”所感到的“快活空气”,是无法被读者体验为“快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死火》是“关于”死火的两难抉择,那么《孔乙己》则是“死火”本身。它“单在描写社会上的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而且,它要促成的是纯粹的看:在《死火》里也有一个“幼小的我”,一个想要看清却看不清火的“我”,因为那时的火焰“息息变幻,永无定型”;只有“死的火焰”才能真正被看。《孔乙己》的作者把自己逼迫进读者的队伍,而不是引诱读者进入他编制的梦。(二)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咸亨酒店”。这是一个喜庆又吉利的名字:人人亨通。然而,它总是单调乏味,“有些无聊”;只有在孔乙己来喝酒的时候,才会有活泼的气氛。孔乙己的在与不在,差别看起来一目了然:他来了,就有了一个调侃取乐的对象。不过,更为重要的,也是真正具有实质意义的是,每次孔乙己的到来,都改变了咸亨酒店的格局。小说起首便描写“鲁镇的酒店的格局”。那里的酒店和别处不同:它们“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台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短衣帮”,不够阔绰的人,就在柜台外站着买酒喝,“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图︱咸亨酒店柜台外的孔乙己咸亨酒店在鲁镇镇口,是鲁镇普遍格局里的一个例子。当街的大柜台(还有它一侧的门槛)隔开了两个空间——店内和店外,隔开了两个人群——“穿长衫的”和“短衣帮”,形成了两种喝酒的姿势——坐着的和站着的。可以推测,“店面隔壁的房子里”并不像我们所熟悉的包间那样,门一关上,就能够享受私密的聚会。它仍然是一个与柜台、与店外连着的空间,彼此都能看得见。因为小说里对孔乙己的调侃取乐,同时发生在“店内店外”。这样,咸亨酒店的格局就有两个特点:它划分人群的类别与等级,并且这种划分本身得以被所有人观看。坐着的能看见站着的,站着的能看见坐着的,他们还彼此看见他们被分隔着的事实。酒店的无聊氛围就来自这种被相互观看着的相互隔绝。尽管在生意场所占据特定空间的机会原本取决于出手是否阔绰,但长衫和短衣的区别说明,其中还掺杂着礼教身份的对立。柜台内外敞开的界限像是一位比分隔开的各个人群更高的监督者。这第三双无形的眼睛管束住店内外两个“世界”,使它们不至于失态或者放肆。喝酒于是就不单单是放松、歇脚、享乐。总而言之,喝酒不纯粹是消费或消耗。它同时也是一个生产性过程的组成部分。这个生产过程发生在“互相观看”之中。确切而言,不是“互相观看”,而是由于在没有遮挡的空间有着“互相观看”的可能。“相互观看”不需要彼此对视。除非在特定的人之间和特定的场合,否则,彼此对视恐怕往往是不礼貌、不恰当甚至不体面的。人们彼此遭遇时,更多时候是躲闪、打量和窥视。不过,无论是哪种看,只要使用的是肉眼,就永远都是片段性的,有时甚至是点状的。间断和空白,总是比连续和充实更多。这些间断和空白需要由“另一种看”补足。人即使在背对背时也能用这“另一种看”去看。这时,“看”的器官自然不是肉眼,而且也不是“我”自己。它是“别人”想象“我”在看他,“我”则想象这个“别人”在看我。我们就这样彼此居住在他人的想象中,有时像个间谍。所以,“相互观看”的经验只需存在一个瞬间,然后双方通过对各自肉眼的自我约束,共同创造出一双永不疲倦、从不满足以及不会停歇的无形之眼。通过喝酒的举动,有形的柜台在不可见的精神空间得以重建,并且更加牢固。在这样的咸亨酒店里,喝酒倒像是某种仪式,酒钱则是这种仪式所要求的奉献与牺牲。所以咸亨酒店的气氛颇有一些宗教的肃穆意味:“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活泼的气氛或者欢笑,受到“纪律”的监督和管控。“我”只有在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而那时,整个店都得到了笑的许可。(三)孔乙己在酒店柜台前一出现,便打破上述沉闷的格局。他的到来总是暂时解除了酒店的日常约束,酒店里的人们因此可以不顾常轨,逾越界限。咸亨酒店“快活的气氛”像是节日庆典里忘我的狂欢。除他自己以外,孔乙己令整个酒店真正具有“人人亨通”的欢乐意味。也可以说,孔乙己带来“混乱”,从这“混乱”中又临时生出新的秩序:店内店外的界限没有了,店员和主顾的界限也没有了,日常秩序解体,各色人等混而成为小说中的“众人”。“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咸亨酒店整个地加入到这场欢乐的酒会之中。他们的眼睛齐刷刷地都看向孔乙己,肉眼之看同想象之看,合二为一,其情形,让人想起《利维坦》扉页上那副著名的画。就此而言,孔乙己简直是神明一般的人物:创造者亲临的时候,造物的律法就失效,秩序就瓦解。沉闷的日常在瓦解的碎裂声中焕发生机,发出活泼的欢笑;或者就是这欢笑声,瓦解了这沉闷的日常。图︱《利维坦》扉页上的画。无数小人构造了巨人的身体,而他们齐刷刷地望向他的脸。孔乙己所发挥的这种作用,使他看起来像是一位“解放者”。这个说法听上去过于不可思议。它与小说本身以及孔乙己长久以来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差得太远了。在小说里,孔乙己不但没有像“神”一样高大,甚至比“人”还要低下。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在咸亨酒店的分类系统里面,不可归类,因而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类。面对这个异类,长衫和短衣,甚至连同店家一起,都可以抛弃各自的差别,形成某种同一的事物。下等人和上等人同化了,只有孔乙己本人是例外。在咸亨酒店这个“类”的面前,孔乙己作为可笑的例外存在。孔乙己为什么“可笑”?“旁人”总是拿两件事情取笑孔乙己,一件是他偷盗,另一件是他读书识字。对于偷盗的话题,孔乙己的反应是恼羞成怒,“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有时还会加以否认和辩解。对于读书识字却没能考取功名这一条,他则显得“颓唐不安”,“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己的可笑之处,就在偷盗和读书这两件不可共存的事却在他身上共存的状态之中。偷盗是人所不应为的,连阿Q都不好意思提,虽然阿Q在省城的偷盗所得,终于使他能够回未庄阔气一回。孔乙己想要否认自己偷盗,说人“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当他面对人家的亲眼所见无法抵赖之时,便狡辩说“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偷盗和读书在偷书的事例里戏剧性地纠结在了一起。“窃书不算偷”的道理,按照孔乙己的“理论”,在于那是“读书人的事”。他的理由要真有那么一点说服力,就得满足一个前提:窃书的目的是为了读这部书,是为了求索书中圣人的知识,这才叫做“读书人的事”。但孔乙己终于是拿所窃之书换一碗饭吃的。他没有功名,不会营生,没有别的办法。这样,他的窃书,就不属于“读书人的事”了。作为“读书人的事”的窃书,极端地表现了书的至高无上性。它把恶的盗窃提升到了神圣的高度——人类感谢普罗米修斯的盗窃火种,也是不带一点羞愧之色的。为了换一碗饭吃的窃书,正好相反,把神圣的书从天上拉低到了地面以下。孔乙己对他没能考取功名这件事的态度,值得细细体味:“颓唐不安”。《白光》里的陈士成对功名有一种超过生命的执念。虽然陈士成并不需要依靠功名来获得和维持生存资源(因为他教着书,还收着租),但是他似乎对功名所能带来的额外收获,看得比生存更重。于是每次落第他都要猜谜掘宝,找寻功名的替代物,最后终于成痴,失魂落魄而死。孔乙己的“颓唐不安”是很不同的。尤其是其中的“不安”: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个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图︱《孔乙己》话剧照起初是“不屑置辩的神气”。而这“不屑置辩”实际来自读书识字“不容置辩”的意义。孔乙己通过识文断字的能力而与这意义相合,因而有“神气”。但是立即,孔乙己就丧气。他没有考取秀才,这让他“不安”。他的内心有一场要予以掩饰的“地震”。那是一个自我怀疑的危机时刻:没有功名的事实,动摇了孔乙己通过识文断字的能力与那神奇意义之间的联系。动摇了,但未切断。这种联系被固执地坚持下来。孔乙己穿着长衫跻身于短衣帮的行列喝酒,但他并不想要加入他们。他自认为他肚中的墨水是比较高一等的。在短衣帮站着喝酒的人群中唯一一位穿长衫的人——孔乙己的这种处境,宛如一面三棱镜(店里坐着喝酒的长衫们/店外站着喝酒的短衣帮/孔乙己),将一束纯粹的光波分离出来。我们看出了这“唯一一位”的唯一性所在:他同店里的主顾的不同,在于他缺乏附加在读书识字之上的额外的社会财富;他同店外他侧身其中的短衣主顾的不同,在于他没有正当的营生;他被棱镜分解出来的,也就是他唯一“有”的,是无法被店内或店外接纳的纯粹性——纯粹的“认识字”。于是,当他高大的身材在短衣帮里穿着长衫时,确乎有些茕茕孑立而又鹤立鸡群。他只能试图向孩子显示自己识字的纯粹能力,显示自己的优越性。结果连孩子,就是小说中的“我”,也觉得乞丐一样的孔乙己不配教他。这个“不配”,比《阿Q正传》里阿Q之不配姓赵的“不配”,更为深刻。因为这里的“不配”,破坏甚至颠倒了事物自然的逻辑:在咸亨酒店的世界里,教人识字的资格并不出自识字的能力本身。孔乙己丧失了正常生存的一切手段,独独留下了盗窃这不正当的恶行;他也丧失了一切社会性价值,独独留下了社会本身奉为神圣的“读圣贤”——诗书纯粹的神圣性是孔乙己尊严的本质。他同时是纯粹的卑贱和纯粹的高贵,是高于人和低于人。这正是他的悲剧所在了,因为这里缺少的恰好就是“人”这个中间层的类。孔乙己不属于咸亨酒店这个“类”,尽管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品行比别人都好”。(四)“孔乙己”这个人物的精华,就在“窃书不算偷”这句话。可以说,这句话把“读书人的事”的地位,拔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也许我们能够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评判小说中所说孔乙己好喝懒做的坏脾气。尽管听起来很刺耳,它的逻辑却是人人日用而不知的。孔乙己之所以沦落到可笑的境地,不是因为以圣贤书的至高地位来粉饰偷盗的卑劣行径,而是因为他缺少支撑这一逻辑的实际力量。只有那些不需要为换一碗饭吃而发愁的人,才有可能把窃书变成读书人的“雅事”。“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道理在于,只有后一种类型的“盗窃”,才使盗窃者有力量运用神圣天命而把自己化为诸侯。图︱影视中挨打后的孔乙己形象孔乙己“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丁举人家的东西偷不得——整个咸亨酒店的秩序都以这个禁令为依托。那里的“旁人”嘲笑孔乙己时,根据的是这样一条逻辑:读圣贤书——考取功名——上升为高等之人。丁举人就是如此。孔乙己自己也不能否认它。这是他在被人耻笑时心里感到“不安”的原因:他缺少中间那个环节。但他不是无条件的信奉这个“中介原则”,而是固执地坚持圣贤书本身的至高性质。他说:“君子固穷”。他妄图直接把他的尊严奠立在圣贤书的神圣价值之中。这个做法并不荒谬。因为即使是整个的功名系统,也不得不抬出圣人来为自己赋值。但他的遭遇却触目惊心:没有中间环节,圣贤之书的辩护就不能实际奏效。那么,究竟是圣人的教诲,还是功名权势,是神圣的呢?要使咸亨酒店运转起来,就必需在事实上颠倒这个辩护的逻辑,又在仪式上维持它站立的形象。孔乙己是咸亨酒店这个大社会中分解出来的纯粹神圣性。这恐怕也是他被起了一个圣人名字的原因。他的纯粹性反映了咸亨酒店的颠倒形象。他终于被丁举人家打断了腿。这大概是咸亨酒店这个世界刻画在孔乙己身体上的真理:孔乙己在这个世界看来,不是用腿走路,而是用手走路的——或者更应该说,孔乙己是用头走路的。这就显得滑稽而可笑了。咸亨酒店,这个以人人亨通为宗旨的社会,通过调侃、取笑、亵渎它自己的神圣事物而获得欢乐。
2022年5月6日
其他

读书不止423丨欢迎加入「一本书的奇幻漂流」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阅读当然没有这么神奇的功效,但在迷茫的日子里,在大家想要找点什么用以填补内心空缺的时候,一本书,总是一个可靠的选择。
2022年4月23日
其他

理解中国历史,不能不懂中国地理

说到山,你会想到什么?是名山古刹之中的隐逸高士,还是边关重镇的刀光剑影?说到水,你会想到什么?是浪迹江湖的扁舟,抑或是逝者如斯夫的长叹?山与水,性之所适。经典诗文从不缺乏对山川名胜的吟咏,亘古有之的山川河流也承载了彼时彼地的历史与变迁。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高大的山脉极难翻越,这就造成山脉两面的人形成完全不同的文明族群。反过来,那些上升期的民族,当山下的平原已不足以装下他们的雄心,他们就会跨过山脉,占领山脉另一面的土地,这座山也就成为了纪念这个民族丰功伟业的纪念碑,成为上苍所赋予的天命的象征。河流可以沟通上下游,让上下游的居民虽远隔万里,仍然可以方便地交流人员货物。那些重要的渡口,也就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发达的城市。水患频发的河流,需要大规模的人协同起来兴修水利,统一国家的基因也从中奠定。中华文明,正是这样在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交织下展演而生。在「山河纪」这个栏目中,主播何必将邀请外交学院的施展教授和中国政法大学的孟庆延副教授作为常驻嘉宾,聊一聊中国大地上的历史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地理空间,探讨不同的山脉与河流如何塑造了不同性格的人们,如何孕育了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古与今。本文为播客的精华版内容节选。(点击图片即可收听本期音频)01.
2022年2月10日
其他

星星之火,何以燎原?| “星火”考察江西篇

“星火”考察第二站-江西篇开放报名啦!“星火”系列考察已经走完了第一站“湖南篇”,接下来,2月23-27日,我们将继续一起考察赣南闽西,挖掘中国共产党1927-1934年的苏区革命实践,理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如何开展改造社会的实验,探索中共应对中国社会系统性危机的解法。01.“系统性危机”的解法如何被发现?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间,中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局面。政治方面,对外无主权之独立,对内难抑军阀之割据;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破产、工业化进程缓慢;社会方面,传统组织几近解体,新的组织形态尚未成型;思想方面,旧观念(帝制、家长制)被打破,西方传入的个体意识觉醒并没有带来国家富强,反而使整个社会陷入到观念冲突的迷茫状态,道统不再,人心失序。那时中国面临的不是某种单一的挑战,而是古老帝国面对现代文明所发生的“总体性危机”。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改良派等等都在试图解决它。但事实证明,最后是中国共产党的方案成功地解决了这一总体性危机。这一方案发源在湖南,在苏区时期(闽粤赣地区)开始了最初的实验,最终在延安时期臻于成熟。“星火”考察三部曲以“系统性危机的解法”为总的问题意识,分湖南、江西、陕北三站进行考察,分别对应中共革命探索的三个阶段。2021年9月,李筠、孟庆延老师和考察的一行人一起来到了湖南,踏上了曾国藩故居、黄兴故居、省立第一师范旧址等历史遗迹,探寻了湖湘文化以及近代湖南人对于革命的探索和贡献。2022年2月,“星火”考察第二站即将启程,这一次,我们将聚焦1927-1934年中央苏区的革命实践。02.江西:构造新社会的第一个试验场1927年,随着北伐取得胜利,国民党基本掌握了全国政权。与此同时国民党加紧反共,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但在中心城市发动的起义接连受挫,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者意识到,必须向敌人控制薄弱的山区和农村地区进军,积蓄实力,开展土改,建立根据地、军队、政权。1928-1930年,共产党在全国开辟了中央革命根据地、湘鄂西、鄂豫皖等15块革命根据地。其中,以毛泽东、朱德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创立的地跨赣闽粤三省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央苏区)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定都中央苏区的瑞金。江西苏区的7年,由于有了相对稳固的边界、领土、政权和军队,中国共产党得以开展一系列社会改造的伟大尝试。苏区时期初步建立了有着严明纪律的组织系统,推进了土改和大众动员,壮大了工农红军并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着红军的长征和战略转移而告一段落,但这些在实践中生成的制度和机制却延续了下来,在后来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成为了重要的制度资源。
2021年12月29日
其他

“悬浮型政治”是阿富汗政变的根本原因

最近,阿富汗的形势急转直下,塔利班仅仅在两周时间里,就几乎占领了整个国家。首都喀布尔被攻占,原总统辞职离境,民众四处逃亡,美军直升机协助撤离使馆人员的“西贡时刻”在互联网上接力刷屏。战事虽然即将结束,但阿富汗是否会继续作为地缘政治的动荡之源,现在还不得而知。
2021年8月17日
其他

萨特逝世41周年 | 爱情的本质是自由的还是独占的?

萨特给波伏娃的书信集《寄语海狸》(Lettres
2021年4月15日
其他

斗争:做新空间的立法者 | 重返未来2021

我们每一次抗争,哪怕只是微小的抗争,都是对新秩序生成的一种参与。——翟志勇4月1日,大观学者年度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举办6位大观学者以“逃无可逃”为切入点尝试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本文为视频+精编文字版,点此回顾活动详情前文回顾铁笼:我们都是密室里的囚徒管控:我们遭遇的物种危机奔赴:人间世的逃离与回望结网:做意义之网的编织者2020年,对我个人来讲,人生最大的变化,是我的眼睛,不仅近视,而且老花了,没有中年,一步跨入了老年。现在看远处,我要带上眼镜,看近处,我要摘了眼镜。近视眼与老花眼的交替使用,让我对世界有了一些新的认知。我们为什么突然感到逃无可逃,那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什么变化呢?01
2021年4月10日
其他

结网:做意义之网的编织者|重返未来2021

人类社会中的网络编织者,大概就是我们这些用文字织网的人。——王献华4月1日,大观学者年度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举办6位大观学者以“逃无可逃”为切入点尝试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本文为视频+精编文字版,点此回顾活动详情前文回顾铁笼:我们都是密室里的囚徒管控:我们遭遇的物种危机奔赴:人间世的逃离与回望今天演讲的主题是“逃无可逃”。当我收到通知说今年要针对“逃无可逃”这4个字做演讲的时候,我多少有一点无感。可能年轻人听到“逃无可逃”,还会有某种悲壮感;也许是年纪大了些的缘故,也许是个人的体悟,我已经不大容易因为一些词而产生悲壮感了,因为我意识到像“逃无可逃”这样的境况,不过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客观状况罢了,普遍到就如同我们常听说的“众生皆苦”一样,是一个生存层面的基本事实。常言道,来到世上走一遭,谁还能活着回去呢?我知道如此一言以蔽之是对这次演讲主题的取消,但我们当然不是为了取消问题而来的;因为逃无可逃这个主题还牵扯第二个层面,特别是疫情以来,我们仍然在经历的这段时间,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我们习惯并且寄予希望的日常生活并没有那么笃定,我们有意无意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忘却的生存的根基,也许一阵风吹来便瞬间动摇乃至烟消云散。这让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感,我们经常被迫淹没于这些负面情绪之中,我想这也是一种逃无可逃。这种情况下,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回到生存的根本层面,思考一下我们存在的基本状态,从各自的现实出发,为可能的未来做一点准备,应该说是必要而且可行的。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做一个表白,表白一下作为一个不得不重回初心的历史学者或者广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从业者,我们应该如何作为。01
2021年4月9日
其他

奔赴:人间世的逃离与回望 | 重返未来2021

奔赴,去做、去存在,去践行一个大写的自我,这其实是一种最根本的逃离。——雷博4月1日,大观学者年度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举办6位大观学者以“逃无可逃”为切入点尝试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本文为视频+精编文字版,点此回顾活动详情前文回顾铁笼:我们都是密室里的囚徒管控:我们遭遇的物种危机我们今天讨论的主题是“逃无可逃”。这是一个有点郁闷的主题,但我拿到这个命题作文的时候还挺开心,因为“逃无可逃”,“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主题的这个典故出自《庄子》。说到“逃离”这件事,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历史上,可能没有哪个人比庄子更深邃、更极致。所以或许我们可以问问庄子这位“逃”学大师,看看他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有趣的启示。01
2021年4月8日
其他

管控:我们遭遇的物种危机|重返未来2021

Biopolitics的控制是物种级别上的控制,那它的影响应该就是物种级别的影响。——张笑宇4月1日,大观学者年度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举办6位大观学者以“逃无可逃”为切入点尝试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本文为视频+精编文字版,点此回顾活动详情前文回顾铁笼:我们都是密室里的囚徒我有一个朋友,他原来是学兽医的,后来在德国拿了病毒学的博士,前段时间他给我发来一段信息,讲的是纽约时报评选的2020年度20大短语。大家很容易想到这20大短语应该是关于什么的,因为去年只有一件大事儿(疫情),对全球来讲是同一件大事儿。如果你看纽约时报之前评的短语,你会发现此前的关键词都是跟我们人类社会相关的,比如恐怖主义、贸易战、贫困……,2020年告诉我们往年人类搞出来的事都不叫大事,大自然给你搞个事出来,让你认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大事。图|纽约时报定义2020年的20个短语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这位学兽医的朋友要给我发这个信息呢?因为他觉得这些短语都特别亲切,他们原来跟自己的老板(教授)、同学开组会的时候经常用的一些术语,什么密切接触者、轨迹追踪,当然最厉害的一个词还是群体免疫。为什么呢?这个词英文是herd
2021年4月7日
其他

铁笼:我们都是密室里的囚徒 | 重返未来2021

作为现代人,我们所有人天生就处于逃无可逃的中年危机里面。——李筠4月1日,大观学者年度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举办6位大观学者以“逃无可逃”为切入点尝试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本文为视频+精编文字版,点此回顾活动详情最近,有个段子手说:密室逃脱切中了我们中年人的生活实况。段子手呼兰在《吐槽大会》上讲:和朋友去鬼屋里玩,鬼出来的时候,年轻人四散奔逃,我们中年人根本不受惊吓,淡定地看着鬼,就像他们面对生活的态度一样,跑不动,也跑不掉,要不然你弄死我得了!确实,中年危机比鬼屋还要恐怖:学区房、丈母娘、车贷房贷还银行,肾不好、发渐少、创业又怕没社保。整天纠缠在各种鬼之间,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为了活下去,时不时还得跟各种鬼打情骂俏,于是难免就变得油腻了。最后自己变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既然都不知道自己是人是鬼,不知道我是谁,自然也就不清楚我要到哪里去,逃不逃都成了问题,当真是无可救药的逃无可逃。01
2021年4月6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重返未来2021 | 逃无可逃的世界,以及我们眼中的远方

2021年4月1日,国内首个聚焦人文社科的类TED演讲“重返未来”第二季在北京E9创新工场举行。这次演讲的主题是“逃无可逃”。李筠、张笑宇、雷博、王献华、翟志勇、施展6位大观学者分别从各自学科的视角,以我们现代人最真实也最无奈的情绪“逃无可逃”为切入点,尝试剖析时代的真相,探索通往未来的航标。01.“人们将选择哪一种哲学,
2021年4月4日
其他

知识共生联盟会员招募计划

知识共生联盟会员即将发售,敬请期待
2021年4月1日
其他

《八佰》背后,山河巨变的1937

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将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电影《八佰》电影《八佰》在争议之中,终于上映了。谈了这么多年肯定国军正面战场的价值,终于有一部大制作反映这段历史了,尽管出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部片子的立意会显得很“拧巴”。前几年,“东方主战场”的说法得到了广泛的共识。但“东方主战场”的说法要想成立,就必须包括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部分,否则这个概念就很难立住。长久以来,正面战场的故事很少得到影视作品的呈现(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八佰》的出现,无疑迈出了很大一步。电影究竟如何,还请各位看官自己到电影院里一探究竟。今天的推送,我们将带大家回到1937年的历史现场,回顾一下这部电影的“前传”和时代背景。01.
2020年8月20日
其他

把厚书读薄2:如何理清一本书的结构框架

一战(1914-1918)的4年时间,写了120页;两次大战之间(1918-1939)的21年时间分成了两章,加起来一共730多页;二战(1939-1945)的6年时间,写了330多页。
2020年5月4日
其他

把厚书读薄1:如何发现一本书的价值和线索

从今天开始,我会和大家聊一聊怎么对付大部头著作。我会以温克勒的《西方通史》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西方通史》第一卷和第二卷都超过了1250页,都分成上、中、下三本,这么大的部头是不是吓到你了?没关系,跟我来。
2020年5月3日
其他

李筠:中国越强大,读懂西方就越重要

重要消息,李筠的新书《西方史纲:文明纵横3000年》进入正式发售阶段啦。好莱坞大片,苹果、安卓手机,T-shirt、汉堡、可乐……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西方的影子。但另一方面,我们又可能对西方感到陌生,比如,日本在地理位置上明明属于东方,那它为什么通常被当作西方国家?再比如,西方的源头为什么会是古希腊呢?继得到APP《李筠·西方史纲50讲》课程后,作者继续追究自己在课程中听得不足够过瘾的那些问题,在这本新书中,专门为大家公开了课程观点的学术依据和他本人整合历史素材的方式。更惊喜的是,新书《西方史纲》将会带给你的另外3重收获。50个理解西方文明的小“路标”从柏拉图、罗马帝国,到工业革命、互联网……这本书会用50个小路标,助你轻松看懂西方的成长路径,你将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西方3000年一路走来所经历的欣喜、烦恼、困顿和无奈。如果你对西方所知不多,那么这50个小目标能带你轻松入门;如果你已经了解,那么这50个小目标可以帮我们把平时对西方的散点式印象,各就其位。趣味十足的阅读体验你会在阅读中寻找到各种开脑洞的答案,让你读得过瘾,颠覆你往常的认知。比如,你会发现,我们熟悉的大学、最高立法权、司法权等现代国家的软硬件,竟然是在“黑暗中世纪”建成的,但本书告诉你,从精神世界的纯粹和纯净来看,中世纪可能是西方最“光明”的时代。再比如,“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的古竞技场,实际上是罗马皇帝讨好和贿赂罗马人民的“赃物”。理解中国和西方的相互塑造关系现在的中国,已经开始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早已经是世界的中国,我们已经向西方学习了至少一百七十年,尤其近四十年来,学得更快,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西方已经从纯粹的外部、外国、外在,变成了中国内部、内心、内在的组成部分,我们理解西方,就是要通过理解西方和中国的相互塑造过程,来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2020年4月20日
其他

普通法如何塑造英国秩序的底层逻辑? | 翟志勇

*翟志勇老师“普通法九讲”现已完结公众号后台回复“翟志勇”即可随时随地回顾全部内容公众号后台回复“翟志勇”,阅读学者更多内容部分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编辑:Fan
2020年2月25日
其他

疫情防控,在多大程度上是个技术问题? | 张笑宇

《死神的胜利》描绘了黑死病肆虐后动乱的欧洲我们甚至可以发现,伦敦市当年所采取的部分措施,甚至仍然值得武汉市和其它部分省市借鉴。比如,当时的伦敦市长约翰·劳伦斯(John
2020年2月11日
其他

用工匠精神做裁决,为什么技艺理性更胜一筹?| 翟志勇

reason普通人只要理智健全都会拥有的理性技艺理性
2020年1月28日
其他

神圣之名,罗马之后,帝国的另一种可能

2020年1月29日-2月9日李筠、施展、翟志勇“神圣罗马帝国”考察罗马之后,帝国如何可能?继往开来,基因如何延续?帝国的另一种可能怎样才能被称为帝国?在普遍认识里,普通国家与帝国的差距,就好像“王爷”与“皇帝”的距离。似乎只有具备了无上的权威,才能称得上是“帝国”。我们之前考察过的罗马帝国,以及后世的大英帝国,无一不具有辽阔的疆域、陆上或海上的霸权以及庞大的财富。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伏尔泰才说神圣罗马帝国“不是帝国”。
2019年10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