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睡意哲学 |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

哲学园 2017-04-18

置顶哲学园  好文不错过


往期在文末


無睡意哲學課 

BEDTIME PHILOSOPHY

香港01哲学授权发布


原文链接:http://philosophy.hk01.com/無睡意哲學/46598/康德:命題與數學---EP33

康德:命题与数学 - EP33

01哲学团队


既然一切知识都是感性和知性的结合,康德接着要处理的就是那些和经验相独立的科学知识,例如数学。

 

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

 

知识的基本单位是命题。命题又有两种,一种是综合命题(synthetic propositions),一种是分析命题(analytic propositions)。综合命题即主词的意义(meaning)并不首先包含谓词的意义。例如「明仔是个好人」,「明仔」本身的意义并不包含「好人」的意义,我们是通过经验得知原来明仔是个好人,可能是由于明仔常常帮帮别人又有礼貌的关系,我们把「明仔」和「好人」这两个概念综合产生出「明仔是个好人」此命题。而当你告诉别人「明仔是个好人」,别人也可以有知识量上的增加,再回头问你「原来如此,他怎么好呢?」

 

另一方面,分析命题则是命题中的主词意义已经包含谓词的意义,例如「四脚生物有四只脚」「一公斤绵花跟一公斤铁一样重」等等。如果明白「一公斤绵花」和「一公斤铁」的意思,你就不用真的去量一量,你也知道此命题必定是真。同时,知道了这些命题你也不会有任何知识量上的增加。

 

先验与后验

 

在传统哲学中,「分析命题」就是「先验的」(a priori),「综合命题」就是「后验的」(aposteriori)。因为先验命题不依赖于经验,用休谟(David Hume)的说法,分析只是概念上的关系,和经验世界无关。而传统哲学也认为「综合命题」的唯一来源就是经验,即只能通过具体的经验来获得与验证,而由于经验世界是偶然的,并不具有概念分析的必然性(例如「一公斤绵花等重一公斤铁」必然真,是分析命题,但「明仔是个好人」并非必然真,只是在当下的历史情况中它表现为真),「综合命题」没有必然性,其真假值也非恒定的。因此,传统哲学的知识论中只有两种命题,「先验分析命题」和「后验综合命题」。

 

但数学命题究竟是「先验分析命题」还是「后验综合命题」呢?用回康德的例子「7+5=12」,究竟是「先验分析命题」还是「后验综合命题」呢?

 

数学知识是绝对的、恒定的,即不依赖于经验世界,那应该是「先验分析命题」,但如果那样的话数学命题就不会增加人类的知识量。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真假是绝对的、恒定的,也不是通过经验获得的,所以也不是「后验综合命题」。

 

康德提出的第三种命题类型——先验综合命题,消除了以上的问题。数学对康德而言不是分析命题,因为研究数学能确实地增长知识量,为人类知识提供新信息。另一方面,数学命题也不是「后验综合命题」,因为数学的真假并不需要经验世界的验证。康德突破了传统哲学的局限,提出了「先验综合命题」,一方面,数学的真理不是分析出来,不是明白了主谓词的义意就能判断真假。

 

比如说,「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你可以明白「三角形内角和」这个字的意义,也明白「一百八十度」的意义,但你不一定说知道两者必然的关系,你需要实际的计算,才可以综合起两者的必然关系,因此,数学命题并非分析命题,而是综合命题。

 

同时,「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是恒真的(在欧氏几何中)、是不用经验就能判断真伪的命题,正如你并不需要见到每个三角形都去量度一下内角总和才能说「这三角形内角和是一百八十度」,所姒,数学命题并非后验,而是先验命题。因此,数学命题是先验综合命题。

 

数学研究的是什么

 

数学命题又不是基于经验世界、描述经验世界。但根据康德,数学作为科学知识,其描述的对象又必须和感性相关,因此只有一个可能;数学研究的就是先验的感性形式,实时空。

 

【读者可能会发现,以非欧几何为例子不是单纯在解释康德,而同时也对康德的理论提出疑问。康德的时代并没有非欧几何,数学对空间的理解也只局限于1-3维空间,因此与我们的三维空间感同步。但当三维以上的空间,这些「超越于」我们能直觉到的空间被计算出来后,康德的理论应如何回应?是否需要扩展我们可能的感性形式,扩展我们对感性形式的理解呢?】

 

之前我们已解释康德认为时空是人作为认知主体的纯粹感性形式,而此形式并非「存在于经验世界之中」,而是人的必然认知机能本身。因此,数学,例如几何学,研究的就是这个本身独立于经验世界的形式,但由于这个形式本身就是人类的感性形式,因此虽然数学研究的并非具体的感官对象,但它也没有离开感性。而又由于数学是研究时空作为纯粹形式的必然属性,而非偶然的经验事实,它又具有了如「分析命题」一样的恒真性。

 

由此,康德完成了它的知识论,即把一切合法的知识都规定为「在感性范围内的知性运用」,同时把一切旧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如自由、灵魂、上帝等等「超感性对象」踢出合法知识的范围之外。


知识论 - EP01  形而上学 - EP02  伦理学 - EP03   美学 - EP04  宗教哲学 - EP05  X的哲学 - EP06  哲学教育 - EP07   自然期待 - EP08   无知之知 - EP09  理型与洞穴 - EP10   小结: 哲学入门 - EP10'   政治与人生 - EP11  逻辑作为方法 - EP12  整体先于部分 - EP13  小结:古希腊三哲 - EP13'  太一与灵魂 - EP14  教父哲学 - EP15  形而上学传承 - EP16  五路论证 - EP17  意志与剃刀 - EP18  人文主义的兴起 - EP19  小结:经院哲学 - EP19'  我思我在 - EP20  心物二元 - EP21  泛神论 - EP22  自由与必然 - EP23  单子 - EP24  神义论 - EP25  理性主义 - EP25’  利维坦 - EP26  心灵是块白板 - EP27  政府论 - EP28  柏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 EP29  休谟:怀疑论 - EP30  休谟:心灵只是舞台 - EP31  小结:经验主义 - EP31’  先验于感性 - EP3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