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方网 | 上外学者沈赟璐:瑞典“群体免疫”的神话还能延续多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东方智库Orientalthinktank Author 沈赟璐

●●●●

4月16日,瑞典流行病学权威专家安德斯·泰格内尔(Anders Tegnell)在接受挪威媒体NTB采访报道时称,瑞典的疫情将很快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届时就能看到“群体免疫”的迹象了,并称根据瑞典公共卫生局统计模型显示,斯德哥尔摩地区将在五月达到“群体免疫”。他认为,复活节后瑞典新冠肺炎确诊病患新增速度较为平缓,关于“群体免疫”的判断具有事实依据。虽然对疫情持续的时间存在不同看法,但“群体免疫”的说法在瑞典被广泛沿用。与此同时,不少瑞典国内的疾病专家、学者、一线医护人员都对此表示质疑,并称这意味着瑞典将面临一场大灾难。

自3月起,瑞典的“三不”抗疫措施引来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欧洲各国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重振经济之时,瑞典的抗疫又进行到了哪一阶段?随着疫情的发展,瑞典调整抗疫路线的原因是为何?专家坚称的“群体免疫”究竟是瑞典奇迹还是小国对其国家形象的另一种包装?






另类抗疫已不复存在






瑞典初期采取的抗疫措施颇受争议,如不对有症状者进行检测,使其无法知晓自己的病情;对疑似患者或轻症患者不进行治疗;在不强制的情况下呼吁有症状者进行自我隔离,即使外出也无任何惩处办法。不少学者分析,由于瑞典缺乏充足床位、医护人员和防护物资,瑞典此举旨在拉平疫情曲线,防止医疗资源挤兑。
 但防止医疗挤兑的前提是,已感染病毒的群体受限在较小的活动空间内,人群不再密集接触,这样病毒的传染速度将开始放缓,医院可以逐步接纳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果不其然,瑞典自4月开始逐步出台限制性措施,似有向其他国家靠拢的意味。

图片说明:瑞典首相斯特凡·勒文。(来源:中国驻瑞典大使馆)

社会方面,瑞典政府禁止50人以上聚众集会,并取消相关的大型集会活动,连同SVT等在内的各电视台也考虑在无现场观众的情况下录制节目。娱乐方面,虽然瑞典并不要求各类餐饮停止营业,但卫生部门却对餐饮机构提出了有关餐位距离限制等要求,并对不符合规定的餐厅和咖啡馆进行二次检查;瑞典旅游协会关闭了所有高山缆车站和滑雪场度假木屋。交通方面,在保留部分往返北部和首都地区的航线外,所有国内航线均已停摆;首相勒文日前宣布旅行禁令延长30天,至5月16日才能解除。就学和务工方面,目前瑞典高中和大学已改为线上授课,虽然瑞典并没有命令任何企业停工,但政府对所有提出病假申请的员工额外发放第一天的病假津贴。

目前,瑞典的抗疫策略围绕着禁止人群密集接触的指导思想展开,减少接触成为瑞典所有抗疫政策的核心要素。瑞典部分媒体高举的瑞典特色抗疫模式看来已经偷偷改旗易帜,原本自信满满的另类抗疫模式已不复存在。







调整抗疫路线为现实所迫






瑞典改变抗疫风格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除国外媒体和政客外,瑞典本国亦有众多对抗疫措施不满的学者及医护人员,舆论压力迫使瑞典必须做些什么。在瑞典刚颁布“三不”抗疫政策后,许多民众表示支持,并以另类为骄傲。但随着疫情的反复,包括病毒学家蕾娜·艾因霍恩在内的22名瑞典医学界人士,联名向瑞典《日报》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指责瑞典公共卫生局在新冠肺炎抗疫战略上指导不力,并严正指出“生病就待在家”的指导意见会给人带来生命危险。社交媒体上,瑞典群众纷纷在瑞典公共卫生局官方页面下留言,批评和谴责卫生部门的不作为及盲目自信。失去社会公信力是每个公共机构所不愿看到的情景,为维护形象和抵挡舆论压力,瑞典开始行动起来。
其二,抗疫初期,欧盟对各国因疫情遭受的经济损失并无任何措施,而4月初欧盟宣布经济补救方案,同意了瑞典有关对中小型企业发放补助及津贴的提案。除此之外,针对受疫情打击最严重的相关行业,如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等,瑞典政府已与议会各政党开展磋商,并在预算问题上达成了一致,出台了相关的企业补贴方案。4月中旬,瑞典政府甚至提出,在疫情期间不通过议会直接颁布相关政策的要求,最终取得了议会的多数支持。在推动政策和使用预算方面,瑞典的步子比过去迈得更快、更大,抗疫路线的改变有了坚强的后盾。
其三,瑞典民众与预期相比,显现出了具有较高的不可预测性。复活节期间,瑞典民众的出行比例较高,各大露天餐饮机构和户外场所都迎来了较大的人流量。4月14日,瑞典内政大臣米卡埃尔·丹贝里(Mikael Damberg)在全国第三次疫情防控委员会会议上发言,称复活节并不是旅游或探亲的时候,所有人应该待在家,减少社交,不希望看到户外餐馆人挤人的情景。他强调,政府让大家待在家中不应仅仅被当成建议,而应被视为法规,希望大家积极遵守。由此看来,群众的行为如仅凭自觉,始终存在不可预测性,瑞典也不例外。







刻意打造“群体免疫”抗疫神话






既然改变了抗疫的路线,为何在无推广疫苗的情况下,瑞典关于抗击疫情的认知仍坚持“群体免疫”?在抗疫初期,瑞典另辟蹊径,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然而,完全脱离疫情的客观现实去追求标榜的所谓“人权”,是本末倒置的行为,不具有可持续性。瑞典而后调整抗疫措施,也是出于舆论压力、经济补救措施和民众行为不可控的考虑。但这并不是瑞典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所展露的形象。
通过开展长期的发展援助行动、出台大量的难民收容政策、发布野心勃勃的减排计划,瑞典一直努力塑造着 “和平使者”“环保问题代言人”的国家形象。换言之,与众不同是作为小国的瑞典,争取在国际舞台占据一席之地的固有策略。在抗疫问题上,瑞典虽为现实所迫收紧抗疫政策,但在有关抗疫成果的解读上,瑞典需要对该问题重新定义,以获得国际存在感。所谓的“群体免疫”实际上是瑞典刻意打造的抗疫神话。
疫情面前人人平等,刻意追求“另类”易滋生国际矛盾,无助于抗击疫情。瑞典应摒弃偏见,放弃侥幸心理,实事求是。正视有借鉴意义的抗疫措施并思而齐之,正确把握疫情的发展规律并因而循之,脚踏实地而非玩弄文字游戏,才是获得国内外认可的正确道路。

作者沈赟璐系上海外国语大学欧洲协同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 东方网




 相关阅读 


□ 上观新闻 | 上外学者姜锋:疫情加剧,德国还能再淡定吗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姜锋:呼唤合作抗疫东亚模式

□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陈壮鹰:瑞士成欧洲“孤岛”,严重疫情下孤军奋战

 光明日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携手抗击疫情 进一步提升金砖国家公共卫生合作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首次大规模疫情,欧盟协调受考验

□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晋继勇:全球“因病相依”,狭隘自保观要不得

 上外学者章玉贵参加凤凰卫视“万众一心 抗疫阻击战”特别节目,分析疫情对中国三大经济圈的影响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章玉贵:非常时期,美欧再启“国有化”药方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廉德瑰:疫情将重塑欧美与亚洲关系

 光明网 | 上外学者张红玲:疫情歧视的社会心理解析与应对

 广州日报 | 上外学者王广大  王玲宁:守望相助 打造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程亚文:如何应对境外抗疫的新挑战

 环球网 | 上外学者马丽蓉:“种族歧视病毒”是共建“健康丝绸之路”的最大路障

 环球时报 | 上外学者马丽蓉:加强抗疫的 “中国叙事” 

 光明网 | 上外学者张鹏:防控疫情亟需各国将主权级资源转化为直接行动力

 《文汇报》专访上外学者汤蓓:前5起PHEIC始末,看中国疫情防控的国际合作

 中新社专访上外学者汤蓓:勿让全球防疫出现“双输”

 战疫@慕安会丨上外学者汤蓓: “上医医国”,经济链条畅通才能保障全球抗疫

 上外学者汤蓓@文汇讲堂:新冠肺炎的PHEIC警报4月底能否解除?中国带头支持世卫,全球抗疫会否减少弯路?

 澎湃新闻丨上外学者汤蓓:若对新冠病毒认知不充分,“群体免疫”就无从谈起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汤蓓:甩锅疫情恶化之责、掩盖党争——特朗普污名化疾病的政治私利

 上观新闻 | 上外学者汪段泳:我们为什么因为“扑朔迷离”的非洲担忧?

 东方网 | 上外学者汪段泳 王玲宁:新冠疫情非洲蔓延 国际社会担忧为哪般?

 新民晚报 | 上外学者陈越洋:阿拉伯国家智库为中国抗疫点赞

 人民网 | 上外学者范鸿达:面对不安的世界,中国更要定力与担当

 广州日报 | 上外学者王会花 王玲宁:共同抗击疫情,推动中国—中东欧17+1卫生合作更上层楼

 中国网 | 上外学者闵捷:合作抗“疫”践行新时代中阿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赵璧:新冠疫情——英国“心理脱欧”的“助力”还是“阻力”?

  东方智库 | 上外学者赵璧:12周扭转英国疫情?——政治家约翰逊可没这么说!

  新民周刊 | 上外学者赵璧:身在英国的我,看清了首相约翰逊的防疫“真面目”

  东方网 | 上外学者赵璧:英国真的放弃“群体免疫”了吗?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赵璧:英国抗疫——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东方网 | 上外学者赵璧:约翰逊因病“缺席”,拉布能抵挡多久?

 东方网 | 上外学者王弘源:疫情影响下,英国能否顺利“协议脱欧”?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沈赟璐:“三不”消极抗疫 或置瑞典于险地

 澎湃新闻丨上外学者毛蕊  王玲宁:波兰暂禁外国人入境,全国停课关闭文娱场所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付博锐:“新冠民族主义”抬头,欧洲一体化进程面临新挑战

 东方网 | 上外学者王瀚浥:疫情当前,印度面临哪些挑战?

 东方网 | 上外学者王金钰:日本为什么坚持如期举办东京奥运会?

 东方智库 | 上外学者陈艺心:疫情发酵,党内初选占优的拜登会赢吗?

 环球网 | 上外学者马路遥  郭可:新冠疫情对国际传播格局的五大影响

 东方网丨上外学者高健:讲好中国抗疫故事,弘扬中国文化精神

 光明网 | 上外学者王玲宁  邓惟佳:警惕全球传播时代“信息疫情”的危害

 中国青年报 | 上外学者王玲宁:战“疫”,公众沟通不可或缺

 澎湃新闻 | 上外学子:数据解读中国的输入型病例都来自哪里

 上外学者俞祖成:疫情防控 需要健康“守门人”

 上外学者俞祖成:尽快构建城乡基层社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加强基层社区疫情防控能力建设

 社会科学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林光志:面对疫情,日本应急管理如何实践“人文关怀”?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关怀疫情下的脆弱群体,社区在行动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王敏:台湾地区的早期反应与中期措施,当前局势可控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王金钰:日本疫情期间,志愿者活动为何陷入低迷状态

 团结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构建以社区为主体的脆弱群体关怀机制

 文汇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白瑞:社区共同体意识的再认识

 澎湃新闻 | 上外学者王金钰  俞祖成:如何理解日本针对疫情危机的“紧急事态宣言”

 联合时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黄佳陈:构建社区公共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王金钰:日本地方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机制中的联防联控

 中国社会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  白瑞:疫情危机后社区人际裂痕需要重视和弥合
  解放日报 | 上外学者俞祖成等:公共卫生应急管理需重心下移

  上外学者金锋:病毒肆虐,全球化意外“躺枪”

 上观新闻 | 上外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赵婧:阿拉伯兄弟这样诠释“患难见真情”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