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处 | 你听过达摩祖师开示的修行方法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细讲(上)

净慧法师 灵隐寺 2024-03-19



今天要给大家介绍达摩祖师的《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这是中国禅宗的源头,禅宗祖师的语录就从这一篇算起。这篇短文的前面附有几句话,说到达摩祖师被道育、慧可两位年轻求道者的精诚所感动,就对他们二人“诲以真道”,于是就有了这篇短文。


菩提达摩远涉山海,游化汉魏。亡心之士,莫不归信;存见之流,乃生讥谤。于时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门年虽后生,俊志高远。幸奉法师,事之数载。谦恭咨启,善蒙师意。法师感其精诚,诲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发行,如是顺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无错谬。如是安心者,壁观;如是发行者,四行;如是顺物者,防护讥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着。


这段文字是当时随同菩提达摩学习的弟子昙琳,他在记录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也就是《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时候所作的序言,是对达摩祖师安心法门要领的总结,语言非常精练。


细细咀嚼这段话,蕴之于心,然后在修行和生活中逐步落实,我想比听很多磁带更有用,比看很多佛经更有用,比拜访很多法师更有用。只要真正从源头上把握住佛祖的心要,就能获得一条修行的捷径,笔直走过去,不用拐来拐去,走很多弯路。虽然如此,该走的路还是要走,该用的功还得用,该付的草鞋钱还是要付的。赵州和尚八十岁还在行脚,他也只能说“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不到一事也无的时候,草鞋钱还得老老实实地付。直到心里一事也无了,才能说是空付草鞋钱。该付的钱不付,心里的执着放不下、丢不掉。



下面正式介绍《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的内容。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唐朝以前的禅师把最基本的修行方法称为“入道”。达摩讲怎么入道,三祖的《信心铭》,四祖的《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五祖的《最上乘论》,都是讲最初修行要怎样“入道”。


达摩祖师说“入道多途”,入道有很多途径。“要而言之,不出二种”,总起来说,不出两种。“一是理入,一是行入”,一是从理上入,二是从行上入。一切法门,都不出这两条途径。“理入”和“行入”,经典中叫做“随法行”和“随信行”。理入就是随法行,行入就是随信行。



理入


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这里有几个要点。所谓“理入”,首先要借助经教来领悟禅宗的心要。“藉教悟宗”,这是一个根本前提。在此前提之下,又要“更不随于文教”,就是说既要藉教悟宗,又不能把手段和方法当作目的,执着于教理。手段和方法在过程中有用,到达了目的地就没有用。比喻说生病要吃药,病好了还要不要吃药呢?一个好人老是吃感冒通行不行呢?感冒好了你就把药放下。病好了还吃药,反而执药成病。不执着于经教,才能“与理冥符”,与真理相应。


藉教悟宗悟什么呢?悟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深信含生同一真性”。每个众生都具有真如佛性,真如佛性之所以不能显现,是因为被妄想客尘所掩盖。想要“舍妄归真”,使本具的佛性真正显露出来,不是坐在那里不费任何气力就能达到的,而是要“凝住壁观”。凝住壁观的要点,是要破除自他二元对立的心态,要“无自无他”,没有主观也没有客观;要“凡圣等一”,没有佛也没有众生。如果我们心里还有佛见、众生见,其心仍然是分裂的,还有二元的对立,不能达到凝住壁观。凡圣等一了,无自无他了,还要“坚住不移”,就是要保持不分别、没有分别、没对立面的心态,使它稳定,不丢失。“不随于言教”,就是不可执着一切言教的说明、分析和推理。


这里讲的一切修行方法,都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都是第一念,不是第二念。第一念是心,第二念是思想;第一念是真如佛性、是智慧,第二念是逻辑分辨;第一念是现量,第二念是比量;第一念是智,第二念是识。所以必须是第一念,时时刻刻安住在第一念。当然“第一念”也只是这么说,实际无所谓“第一念”,只是一大光明藏。这样地“与理冥符”,与真如佛性相应,才是“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无分别是智,寂然无为是定,智慧和禅定完全统一。这就是“理入”。



这种修行方法直截了当,可惜我们的种种妄想执着扫除不了,整天就生活在名言概念当中。我在上面这么讲,底下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人的理解;有五十个人就有五十个人的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是在分别,都在想这是什么东西,所以产生出各种不同的理解。


我在讲的时候,你只要保持听的感觉就行了,不要再去思考。再去思考就是第二念。不思考就是受用;一思考就是分别。一分别,受用就没有了。不随于言教,就能凝住壁观。你听的时候,心像一道墙壁一样,可能就有受用。


听法的人心无分别,说法的人他也不分别。古人说“一切都从自性中流出”,就好像心里有一股泉水一样,就这样流淌出来。一个讲法的人,如果真正对佛法有一点体会,他就不是先打个稿子,计划一番,看今天要讲什么。他没有计划,也没有安排,他往那里一坐,话语就像清泉一样潺潺流出。这样讲出来的东西,如果听的人也能够无心地听,讲者无心讲、听者无心听,就可以与理冥符,达到心心相应的境界。



行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为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理入,实际上就是讲开悟的方法和境界。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是讲方法;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是讲境界。通过开悟的方法达到了开悟的境界,并不是就到此为止了,还要从体起用。用在什么地方呢?用在四行上。


修行可以有无量的法门,无量的法门又都包含在四行当中。



1.

报冤行


一、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四行的第一行叫“报冤行”。作为一个修行人,如果遇到苦难的境界,遇到有人冤枉了自己,这个时候怎么办?这就是“报冤行”所要讲的内容。古人言:“以德报冤。”“报冤行”实际上就是忍辱波罗密。不修忍辱波罗密,要想在修行上有受用,做不到。世界上的每一件事情都想弄得清楚明白,符合道理,人人顺心,那是不可能的。世间事既然如此,如何面对呢?一定是要“逢苦不忧”。不能做到逢苦不忧,怨天尤人的念头一起来,心想要像墙壁就不可能。


修报冤行的要点是什么呢?祖师说:我们修道的人,在遭受苦难的时候,就要想这是我“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危害无限”所招致的果报。我这一生虽说没有毁犯,但这所有的苦难,都是从前宿殃所致,现在恶业果报成熟了。不是天给的,也不是别人给的,一切苦果都是往昔苦因所致,要想没有苦果,只有不种苦因。现在既然得到这种苦果,就要甘心忍受,毫无怨恨,从因上来检讨自己。这看起来是消极的,其实是积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切断苦的延续。明白“如是因、如是果”的因果道理,就能化解怨仇之心,进入真正之道。这种修行法门,就叫“报冤行”。



人生于世间,就是来经受苦难的,必定有很多不如意的事。人生的种种苦,有来自自然界的,有来自社会的,也有的是来自内心的种种烦恼。自然界的苦:生、老、病、死;社会家庭的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内心烦恼的苦:五阴炽盛苦。八苦汇在一起,就像烧滚的油锅,生命就在油锅里面天天受煎熬。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最后是五阴炽盛苦。五阴与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包括身心的组成及活动。这身心活动的苦,比任何一种苦都更加厉害。躯体和思想每时每刻都在活动,从来就没有过停止,这就是“五阴炽盛苦”。即使你住着高楼大厦,家财万贯,妻妾满堂,内心的这种苦也从没有停止过。不管怎么富有的人,内心都充满了烦恼;同样,一个人无论多么贫困,内心的烦恼也不会因为贫穷而减少。苦的表现虽各不相同,苦的内容却具有普遍性。


事实既然如此,我们怎么去面对?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呢?改变不了。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风它总在吹,要让叶子不要动,枝条不要动,根本不可能。那怎么办呢?只有改变我们的主观,让内心的无明之风停止下来,“情不附物”,才能与道相应。所以只有凝住壁观,无自无他,什么苦来了你都不动,才能够逢苦不忧。否则的话,我们就天天受煎熬,时时刻刻受煎熬,分分秒秒受煎熬。


所以一定要正确面对现实,接受苦的考验,跳出苦的熬煎。怎么跳出它呢?就是要认识它。只有能认识它,面对它,才能超越它。不能认识就无法超越。【待续】


原文: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一、理入


理入者,藉教悟宗。深信一切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理入也。


二、行入


行入者,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为四?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


1. 报冤行


一、云何名报冤行?谓修道行人,若受苦时,当自念言,我从往昔无数劫中,弃本从末,流浪诸有,多起怨憎,违害无限。今虽无犯,是我宿殃恶业果熟,非天非人所与。甘心忍受,都无冤诉。经云“逢苦不忧”,何以故?识达故。此心生时,与理相应,体冤进道,故说言报冤行。


2. 随缘行


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并缘业所转。苦乐齐受,皆从缘生。若得胜报荣誉等事,是我过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喜风不动,冥顺于道。是故说言随缘行也。


3. 无所求行


三、无所求行者: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智者悟真,理将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万有斯空,无所愿乐。功德黑暗,常相随逐。三界久居,犹如火宅,有身皆苦,谁得而安?了达此处,故舍诸有,息想无求。经云:“有求皆苦,无求乃乐。”判知无求,真为道行,故言无所求行也。


4. 称法行


四、称法行者:性净之理,目之为法。此理众相斯空,无染无著,无此无彼。经云:“法无众生,离众生垢故;法无有我,离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应当称法而行。法体无悭,于身命财,行檀施舍,心无悭惜。达解三空,不倚不着,但为去垢,感化众生。亦无化相。此为自行,复能利他,亦能庄严菩提之道。檀施既尔,余五亦然。除妄修真,行于六度而无所行,是为称法行也。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藏识 | 杭州灵隐寺药师殿抱柱联——更期精进共证菩提

☀学处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学处 | 没钱布施供养怎么办
学处 | 依《普门品》建立佛教信仰
学处 | 如何依《普门品》修学学处 | 弘一大师讲药师法门(后附大师拟定之药师法门修持课仪)

☀观照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观照 | 普门精神在工作中的大作用
观照 | 放下与放不下
观照 | 因为无常 才有希望

☀常识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常识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的“药”
常识 | 为什么寺院的门槛不能踩?
☀素食素食 | 纯素、五辛素、奶蛋素、锅边素,带你一次“素”清楚
素食 | 三德六味好好吃
素食 | 一蔬一果皆是禅
素食 | 植物也有生命,为什么吃素不算杀生素食 | Oh no,不小心吃了荤食怎么办
素食 | 什么是三净肉?

☀分享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分享 | 三支清香
分享 | 我们都是有缘人
分享 | 遇见灵隐
分享 | 此心安处是吾乡

☀赏析赏析 | 杭州佛学院艺术院学僧香花清供图
赏析 | 灵隐寺祖师契嵩禅师的诗歌意境
赏析 | 杭州佛学院毕业生乾德的工笔画赏析 | 白居易《冷泉亭记》赏析 | 敦煌壁画里的重阳节赏析 | 敦煌莫高窟历代观音菩萨画像

编辑 | 妙声

摄影|一叶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