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一定要吃药吗?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生病吃药是很正常的。但我问儿子:“生病就一定要吃药吗?” 他认真地说:“不用啊,可以多喝水。比如有人没吃饭饿晕了,给他喝水就好了!”
喝水包治百病?
这让我想到前段毕业季很火的、一个意大利留学生的打趣:“4年来,不管我的身体哪里不舒服,中国同学们都会让我‘多喝白开水’,中国的白开水厉害得不得了!”
我们家对水简直太推崇了!不仅全家喝白开水,而且喝盐水、蜂蜜水、柠檬水、梨水……我家奶奶甚至用萝卜水给孙子冲奶粉,说是可以祛火。
毋庸置疑,水很重要,但只喝水并不治病。生病时该用药必须要用,但一定要正确用药。
我国儿童专用药品很少,儿童使用成人药品的情况非常普遍。
孩子全身组织和器官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功能不完善。用药时,哪怕一个小小的误差,都很可能对孩子造成终身伤害。
《2016年儿童用药安全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现有14岁以下儿童中,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用药不当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而造成肝肾功能、神经系统损伤的更是不计其数。
中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特别是儿科抗菌药物使用:
家长无指征用药,自用药、自购药行为比较普遍。
经常有家长担心副作用,用用停停再用用:频繁地更换抗生素。
有的家长认为静脉用药就比其他的治疗手段好,要求打点滴。
其实,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免疫失调、过敏等一系列问题。抗生素的使用需要专业医生指导:仅在有明确诊断感染才用合适的抗生素。
能治病的就一定是好药吗?
在选择怎么治的这时候,我们最关心的是治疗是否有效。
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是治疗怀孕早期妊娠反应/呕吐的一种药物。当时的广告语:“孕妇的理想选择!”
1957年上市,销往全球60多个国家。
1959年,欧洲出生手脚异常的畸形婴儿-短肢畸形的出生率上升。
1961年起,陆续有回顾性研究发表:反应停可致婴儿畸形。
1961年底被从市场召回。撤市后-短肢畸形的出生率迅速下降,但已在全球有1万多名出生缺陷的婴儿,给无数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谁也没想到反应停对胎儿发育有严重毒性。
所以,在关注疗效的同时,“用药安全性”不容忽视。当然“反应停”这个事件更多警醒的是研发和生产企业、药品审批监管部门,这些机构在上市前就充分考量安全性,把好第一道关。
药是怎么来的呢?
你是否知道,我们身边每一粒小小的药片是怎么来的呢?
在进入我们身体发挥作用前,其实它已经走了一段很漫长的研发路。一般来说,药物从在实验室开发,到动物实验,再一步步通过小样本、大样本的人体试验中观察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一路闯关,最后证明安全有效,才能获批作为药品上市。超过90%药都半路夭折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药品价格高居不下的原因。
现代药物,必须通过充分、良好的试验证明安全有效。但是,因为上市前试验仅仅是由特定“精挑细选”的人群,随访观察特定时间,对未知的风险认识有限。上市后真实世界中,由成千上万,甚至百万的更广泛患者在用,特别是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孕妇等。
我们最担心的是
我们不知道
现在药品监管的法规都要求上市后药品,需要继续观察并收集药品不良反应,有专门的上报网站和途径。今年,两款中国“儿童明星药”被禁用——柴胡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二者的疗效肯定是公认的,但因为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而不得不被加入儿童用药黑名单。所以,一定要关注用药信息。
药品的疗效不需要“100%有效”就能获批,治疗肿瘤的药物30%有效就可能获批。我们身体是很复杂的,有基因和环境因素,药物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差异是众多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有些人有效,对有些人则无效。
另外,符合生产质量标准的合格药品才能上市销售。用了不合格原料生产出来质量不达标的,就是假药,甚至毒药。前段时间的疫苗事件,就是生产了不合格的假疫苗、毒疫苗。
中药VS西药?
西药的确是经过科学试验验证,西药说明书中会列举既往研究数据,特别是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但西药也未必就真的100%可靠。类似“反应停”这些惨痛的历史经验都要求我们去反省和重视试验的局限性。
作为中国人,很庆幸,有传承几千年的中药可以作为首选。很多中药的确有效,甚至解决了不少疑难问题。也许,大部分人的印象中,中药=无副作用,但这些草药也肯定要在身体中代谢。
专业的权威科研数据报道:中国大于40%急性肝损伤、急性肾损伤是不明中草药所致。中草药的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中药可不是100%无副作用,“用药安全性”更不容忽视。
如何保证儿童用药安全?
首先,作为家长需要主动学习正规来源的健康科普知识,了解常用药物的规范指南,尤其是退烧药、止咳药、感冒药等孩子使用最多的几种药。
其次,要有认真科学的态度,不要偏听偏信,更不要传虚假消息。不要被伪科学或骗子忽悠。
再次,儿童用药安全事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的“糊涂”和“粗心”,不是弄错药物剂量,就是同时吃了有相同成分的药,或把药品放在孩子容易够到的地方,导致误服。一定要做好家庭用药的管理。
最后,一起提高健康素养。健康素养是一种能力,获取和理解健康的知识,并运用这些信息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行为、基本技能。
总之,“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Better knowledge for better health”。
愿天下的家庭都健康幸福!
备注:本文是吉萍在童书妈妈年中分享会精彩演讲的文字稿
作者简介:
吉萍,英国卡迪夫大学眼视光博士,10年+新药医学相关研究,追随童书妈妈读书会从北京到广州,再到深圳。
责任编辑:冯欣。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__END__
童书妈妈三川玲
童书妈妈读书会会员文章精
清华妈妈的技术贴:发现天赋培养优势不能只靠follow your heart!
土木工程博士爸爸用技术分析:为什么嗑瓜子可以随便嗑半小时,学习却不能?
巴菲特和J.K.罗琳的人生真谛:努力刻苦并不会让你离成功更近
你是选择让孩子出人头地做精英阶层,还是幸福而平凡地生活?这就是夏山和伊顿的区别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童书妈妈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