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爱上历史的3个步骤、16个资源,每一个都值得收藏
10月份的时候,我发文预告了一个“大”事,那就是着手整理历史专题的图书阅读路径👉《历史启蒙路线——理论篇》
理论篇主要讲我和小伙伴刀妈为了做好历史阅读专题,看了哪些历史书、收获了哪些新知、得到哪些思考,以及我们做历史专题的一些基本观点。
本以为接下来的实操文章很快能写好,但在发完文后,后台收到了200多条热情留言,有鼓励的、有期待的,还有很多提意见、给建议的。
真的特别感慨,一来因为我们如此志同道合,为了孩子的阅读之路,老母亲们是操碎了心;二来大家的无私分享,给了我们实实在在的实践参考和新的视角。
所以,我和刀妈暂停了正在进行的实操文章的撰写,根据大家的推荐,又买了一批书,默默啃起来——这也是本文“迟到”的原因。
上面是新买的一小部分书
我们知道这是个大工程,做好了慢慢来的心理准备,没想到,却还是高估了自己的速度、低估了历史专题的难度啊。
越是深入读书,越是觉得学无止境,特别是在“历史”这个大课题面前。
一眨眼时间就来到11月底,我不敢说把事情研究透了,只能说,阶段性做个汇总,让大家可以先用起来。
今天的历史阅读路线——实操篇,有这几个部分的内容:
一、关于历史阅读的思考
二、历史阅读实操路径
01 兴趣启蒙阶段(搭建故事框架)
02 爱好培养阶段(探索时代细节)
03 深入学习阶段(思考逻辑关系)
三、思维导图
四、常见问题
01
关于历史阅读的思考
这篇文章,主要是我和刀妈在孩子的历史学习过程中沉淀下来的资源、建议。
它不完美,也不全面,但我们尽量去呈现一条真实、易操作的学习路径,希望给孩子学历史一些参考。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历史,当然离不开博物馆、古迹胜地的实地研学,我们今天讨论的范围,只限历史阅读的那部分,包括图书、音频、视频三种内容。
在选择资源时,我们也尽量让它们适合大部分的孩子,为此费了很多精力去对比。但毕竟孩子的情况各不相同,仅供参考。
还有下面三点也要先说明下的:
1、适用年龄
我们在看书单时,一般想法是这样的:我的孩子多少岁,适合哪个?然后去找对应的图书。
但今天我们不想用年龄去框定它,因为孩子的历史阅读情况并不一样,有人6岁已经是小历史迷,有人9岁还没正式接触。
所以,推荐资源时,虽然会给一个大概年龄参考,但更重要的,还是按兴趣启蒙👉爱好培养👉深入学习的路径去归类。
自家的孩子自已最了解,他在哪个阶段,就做哪个阶段的事,不用太在意年龄啦。
2、图书为主,音视频为辅
在这条实操路径中,我会把图书和音、视频资源结合起来用。但是,我对它们的态度绝非一视同仁,而是图书为主、音视频为辅。
因为这条实操路径的终点,在“历史阅读”,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是为了让孩子有效阅读、深度阅读。
音频、视频虽好,却毕竟是被动输入,难以引导孩子进行思辩活动。所以,我们要关注孩子收听、观看的时长,不要过多。
3、思辨比正确更重要
历史不是绝对正确的,在某些问题上,始终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希望能让孩子带着思考去听、去读,最终形成自己的思辨能力。
一直以来,我们推荐历史资源也是非常谨慎的,建议爸妈能和孩子一起听、一起读,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遇到争议时,可以和孩子互相学习讨论;
二是能帮孩子把把关,过滤一些明显不符合个人价值观或与时代脱节的内容。
因为精力有限,肯定会有一些优秀的书或资源成为漏网之鱼,没能放到文中,这并不代表别的资源就不值得推荐,欢迎大家补充更多好的内容。
02
历史阅读实操路径
在上一篇的历史阅读理论文章中,我详细写了我对历史阅读路径各阶段的理解,简单来说是这样的——
从孩子历史阅读的目标来看,可以分为这三个阶段:
兴趣启蒙👉爱好培养👉深入学习
而从历史学习的内容来看,大致有这三种类型:
故事框架👉时代细节👉逻辑关系
三个学习阶段和三种内容类型一一对应,就组成了一条历史阅读路径。
接下来,我将沿着这条路径,来推荐相关的图书、音频和视频资源。
01 兴趣启蒙阶段
(搭建故事框架)
6岁+
历史不等同于“历史故事”,但不可否认,历史故事是趣味性最强、最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部分。
这其中,帝王将相、朝代更替的故事就像是历史的骨架,连接成一条时代主线,清晰、明了,容易被孩子的思维习惯接受。
所以,用故事搭建一个历史框架,给孩子做兴趣启蒙,确实是个通用的、省力的法子。
这个阶段,我的推荐原则是在内容权威、专业的前提下,尽量有趣、好懂。
为了方便理解,我先把推荐的所有图书、音频、视频总结到一张图里:
关于年龄段,强调下:
音频可以6岁+听起来
图书视频,建议至少7岁+比较合适
首推《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套书其实我已经推荐过好多次啦,这次大型“海选”下来,依然是我最认可的书。
官方阅读年龄都在6岁+,故事性都很强,我觉得整个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都可以看。
●
作者: 陈卫平 著
步印童书 出品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适读年龄:7岁+
详细介绍👉《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
▌脉络清晰,体系完整
整套书一共14本,99个历史故事,从盘古开天地到近现代新中国成立,整个历史脉络非常完整清晰。
14册99个小单元的设计,并不是为了故意拉长篇幅,而是考虑到孩子专注力有限,通过这样的划分,平均阅读、理解一个单元大概5-8分钟左右。
▌语言生动,风趣幽默
我非常喜欢这套书的一大原因,是这套书的讲述方式。
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老爷爷,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孩子能听得懂的语言,妙趣横生,将历史娓娓道来。
比如讲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大禹治水不易、勤劳艰辛的人物形象,在孩子心中一下就清晰了,语言描述得超有画面感。
讲到生命的出场顺序,也全是用形容词、比喻和语气词来排列,这样的文字一出现,孩子的脑海里很自然就浮现历史演变的情景。
▌精美插图 丰富详实
大量实景+插画,全方位还原历史真相的风格。让孩子在历史启蒙之初,接触到的就是咱们最原汁原味的中华文化。
这样的城墙楼阁,书法绘画,人物画像,遗迹珍宝,才是真正的历史面貌。
另一套《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如果孩子有精力、有兴趣的话,也可以看起来。
● ●
《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
作者:孟庆江 主编
步印童书 出品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适合年龄:8岁+
详细介绍👉《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
同样属于步印童书的历史类书籍,但这书主要以连环画为主,插画风格和讲述方式,和上套完全不同。难度也更高点,更适合小学生中高年级自主阅读。
它主要用画面推动故事,没有实物照片,更多地靠想像去理解。
经常有妈妈会问:孩子不喜欢《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和《彩色连环画中国历史》,有没有更简单的、适合4-5岁孩子的入门书呢?
当然有,但我们更建议6-7岁开始接触历史会比较合适。
不过,既然说到了这个话题,我就趁机聊聊,比那两套书更简单些的历史图书,主要是这两类:
● 一是类似《如果历史是一群喵》《赛雷三分钟》的这种漫画书,它们经过娱乐化处理后,确实更容易理解。
不过,这类书有很明显的编者个人情感色彩+网络化语言在里面,我不会否定它们的存在,但也不会主动去推荐。
● 二是类似《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这种专门针对低幼孩子编写的,它的故事更精简,逻辑关系更简单,相对来说,低龄孩子也就好接受些。
一般来说,历史需要一定的逻辑理解能力和背景知识,启蒙建议从6岁+开始会更好,4-5岁这个阶段,有太多适合孩子的好书可以去读,没必要急着提前。
如果孩子真的感兴趣,《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又有难度的话,也可考虑这套《说给儿童的中国历史》。需要提醒的是,这套书更多是浓缩历史框架,且插画我们不太满意。
或者也可以让孩子先从历史音频开启启蒙。
音频这块,在听了十多个比较流行的历史音频资源后,我发现,它们主要有这三种形式:
双人对话式:设置两个主要角色,一问一答地介绍历史故事,比较活泼有趣、重点突出;
2单人主播式:一个主讲人,从头到尾把故事讲利索,连贯流畅,更接近于传统说书人;
3多人广播剧:有旁白、有角色,用声音演绎故事场景,剧情丰富、画面感强。
非常巧,这三种形式,我们都找到了很不错的音频资源。
第1个:对话式《讲给孩子的妙趣中国史》
喜马拉雅*姜天一
适合:6岁+
这属于双人对话式,叮当是很喜欢的、姜天一主讲的《讲给孩子的妙趣中国史》。
被称为“古灵精怪孩子王”的姜天一老师,和一个小Q同学,从上古神话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讲起,一路讲到宋元明清,把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以四两拨千斤的轻盈姿态,拆解开来。
这个音频我们之前有开团,大家可以点击👉《自从迷上这音频,娃开始嫌弃我讲故事...》详细了解。
第2个:主播式《说给儿童的五千年中国历史》
喜马拉雅*谢涛
适合:6岁+
这个音频是单人主播式,主讲人谢涛,近三年来蝉联喜马拉雅年度历史主播第一,他讲的《春秋》《战国》《秦汉》等音频节目,总播放量超过10亿次。
我觉得他的节目非常有古代说书人的风韵,在正经中夹带风趣,情绪和节奏恰到好处,透着“声音手艺人”的专业素养。
刀妈的儿子刀弟,从6岁开始听谢涛,到现在8岁半,可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就没听腻过。
而这个《说给儿童的五千年中国历史》是专给孩子讲的,共200集。
把5000年历史分为三部:
上部:上古——三国
中部:晋朝——元朝
下部:明朝——新中国
音频的品质非常稳定,如果孩子对前面双人对讲的《讲给孩子的妙趣中国史》没感觉,可以来试试这个。
第3个:多人广播剧
《上下五千年》
少年得到 app可以听
适合:6岁+
少年得到的《上下五千年》是多人广播剧,故事内容由南开大学中文系博士付墨凡和少年得到总编辑徐来把关。
而且,他们邀请了6-12岁的少年得到用户组成特约评审团,根据孩子们的意见,前后修改了10遍剧本,经受了用户考验。
又用39位专业的配音演员、几千首中国风音乐和音效,还原了故事场景,在同类的资源里面,品质确实过硬。
以上三个音频,从内容上来说,其实大同小异。
我们建议是,先让孩子试听,看喜欢哪种形式,就选哪一种,不需要重复购买。
在历史阅读兴趣启蒙阶段,除了图书、音频,还有一个超好用的重磅资源,那就是我们力推的视频动画👉《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为了做这个历史专题,我又特地搜罗了多部历史动画来看,想给《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找个“竞争对手”。
可是对比之下,这些动画要么搞笑有余、干货不足,要么内容尚可、画面堪忧,难以说服自己。
动画的制作门槛本来就高,所以我也不要贪心,能遇上《假日博物馆》已经是一种幸运啦。
●
假日博物馆 出品
集数:200集
适龄:7岁+
详细介绍👉《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
《博物馆里的中国通史》是一部大型文史动画片,共7季,共200集。
主创团队召集国内高校近20位专家学者、艺术大咖参与编写,并从40多座博物馆实地取材。
横跨10000公里,展示了2000件文物国宝,独家奉上史学界最新的学术成果,跨学科、全方位涵盖古人的衣食住行。
片子的形式很创新、灵活,集博物馆实景拍摄+动画制作+猫馆长趣味IP为一体,整体观感可以用丝滑来形容。
上个月,这部历史动画视频返团,我也重新争取到重磅福利👉欢呼!等了快一年,带着更大福利回来了
02 探索时代细节
(爱好培养阶段)
9岁+
对时代主线有了初步了解后,可以从文物、科技、诗词等不同角度去了解时代的细节,通史类资源最为合适。
如果说,故事框架框出了历史的高度,那么这些细节,就给出了历史的温度。
无论是精妙绝伦的文化瑰宝,还是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钱货交易,当它们通过文字、文物在孩子眼前重现,孩子的内在精神就有了实实在在的传承。
●
太喜欢历史了!
给孩子的简明中国史
作者:知中编委会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适读:9岁+
这套书,乍一看,显得“平平无奇”,但读进去,还是会发现它有可贵之处。
它没有把重点都聚焦到帝王将相身上,而是放眼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衣食住行。
它用沉浸式阅读的方式,让孩子化身为故事中的成员,或和孩子直接互动,去经历各个朝代的生活细节。
它的插图是一种适度抽象后的写实,有“美”和“实”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用的颜色也很舒服。
不过需要提醒一点的是,相对来说,它的趣味性不是那么强,行文比较平淡、舒缓。
如果孩子对历史已经有了初步的印象,那么,用这套书做延伸阅读,是个很有效的补充。
● ●
作者:张嘉骅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适读:10岁+
详细介绍 👉《少年读史记》
▌为什么要读这套书呢?
我们知道,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学中地位崇高,堪称神作。
可以说,《史记》是市面上大部分历史类图书的“根源”,孩子们读的书,基本上属于重组后的三手书、四手书。
当他对历史产生了兴趣,那么,读《史记》以寻根,是必然的事情。
直接读《史记》原著难度比较大,《少年读史记》根据10-15岁孩子的阅读特点,用孩子熟悉的语言、现代人的视角,把《史记》通俗化了。
《帝王之路》
《霸主的崛起》
《辩士纵横天下》
《绝世英才的风范》
《汉帝国风云录》
它的内容虽做了加工,却严格按照《史记》原著来编写。
比如《帝王之路》的第一篇文章《谁是接班人?》,讲尧舜禅让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尧和几个大臣的对话。
谁先说、谁后说、说了什么,都是原著里的内容:
尧曰:「谁可顺此事?」
放齐曰:「嗣子丹硃开明。」
尧曰:「吁!顽凶,不用。」
尧又曰:「谁可者?」
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
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当然,《史记》的内容很多,《少年读<史记>》只能选择其中一些人物来讲,可以说,它写的是“人物”的细节。
● ● ●
作者:一瓢
出版社:山东省地图出版社
适读:8岁+
这套书内容挺特别,我有点纠结是放在“兴趣启蒙”还是“爱好培养”分类里好呢?
从文字内容的难度上来说,它不难,也可以做启蒙用;但是从看懂地图、理解地理和历史的关系来看,它不简单。
最后我还是决定把它放到历史细节的了解中来,因为这样更能体现地图的意义。
这套书最大的特色是:融合历史+地理两大内容,打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填补了同类图书的空白。
不但覆盖历史、地理两大学科,还有大量人文知识,光是地图、文物图、手绘图就有830幅。
不仅有21幅经典历代疆域图:
还有41幅专题地图:
让孩子对历史的了解,有了实实在在的地形参考。
我们号曾经在去年开过团,如果想详细了解,可以点击这篇文👉《当历史遇上地理,收藏级》。
● ● ● ●
作者:意公子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适读:12岁+
说到中国历史的细节,怎么可能少得了琴棋书画陶呢?
类似的著作很多,艺术星河,何其灿烂。
不过,如果让我挑一本普通人甚至孩子能兴致勃勃读下去的,可能还得是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
光是看这些标题,我就有兴趣想去看了
从最原始的陶盆,到最精妙的山水、人物画,45位艺术名家、150件艺术珍品、10000年中国艺术史,尽在其中。
“意公子”已经成为一个文化品牌甚至文化现象,去年我们也推荐过她的音频《极简西方艺术史》。在她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她对艺术的敏锐、对学识的精进、对思想的琢磨。
难得的是,这一切还能披上“趣味”的外衣,让普通人甚至孩子欣喜接纳。
以上四本书,是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时代细节,可以互相印证和补充。
是时候抱央爸爸的大腿了,作为国家文化阵地,央视拍了许多和历史相关的纪录片,是名副其实的大宝库。
走,一起挖宝去啊——
●
《中国通史》
CCTV-6/中国社会科学院 联合出品
集数:100集
观看平台:B站
适龄:9岁+
⇧扫码观看
作为中国人,如果只能看一部中国历史纪录片,那我会选择这部《中国通史》。
它是中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部历史专题片,从中华文明起源,一直拍到1911年,高度浓缩了几千年的浩瀚历史图景。
它的立足点很高,超越时代、超越国家,站在人类文明的维度,去发掘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感觉渺小的自己,有了无限延伸的思想触手。
它拍出了历史的美,无论是极具穿透力的文案,还是精工拍摄、制作的画面,都时时戳到我的审美点上,被深深地打动。
它保存了大量真实、珍贵的历史资料影像,采访了众多史学界泰斗,可能多年之后,这部《中国通史》本身,就会成为历史的的一部分被铭记和流传。
音、画、文三者,在这部片子里的结合产生了令人震撼的力量,好像真的在和过往的人、事、物面对面,亲眼目睹历史的兴衰起落。
如果孩子能把这100集《中国通史》看完,相信他对历史便有了感性而全面的概念,甚至将引爆他的思辩能力发展。
如果要说不足,我觉得主要是有些画面会比较枯燥,比如考古现场的回顾、专家的访谈,从整体看,美感也没后面几部好。
● ●
《河西走廊》
⇧扫码观看
按豆瓣网友的说法:“是人文历史纪录片中最好的一部。”播出距今7年,7万人给出9.7的高评,80%都是满分。
我曾为它写过专门的推荐文章,点击查看👉《惊到了,最近好多人给我推的国产片,3万人打出9.7》。
它不像《中国通史》那样,做专家访谈、去实地考察,而是像影视剧一样,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祁连山,北侧龙首山、马鬃山发生过的故事娓娓道来。
场景宏大逼真,制作团队历时3年,辗转全国10个影视基地,共拍摄了230场情景再现,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恢弘镜头。
演员,扮演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涉及50几个,布置出60多个室内、外场景,群众演员动用了近千人,一般电视剧都没这么酷吧。
看看那里的星空、壁画、石窟,走走那里的沙漠,真切感受到绵延不绝的中国历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我甚至有种冲动,想再带叮当去一趟河西走廊。
● ● ●
《故宫100》
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
集数:100集
观看平台:爱奇艺
这部片子强烈推荐,每集只有6分钟,一共100集,用通俗、简洁的方式,讲述关于故宫的100个建筑细节。
大到宫殿格局,小到一块地砖,都有其背后的故事。
影片就像一位知识渊博又耐心的导游,逻辑清晰,脉络完整,从最外层的紫禁城、天安门广场、午门、太庙讲起。
在讲建筑的同时,融合宗教、饮食、书画、娱乐等,讲到御膳房、九龙壁、城隍庙、太湖奇石……
别看每集短小精悍,内容毫不含糊。以建筑主体为原点,相应的细节,通过数据、模型、典籍、历史影像等全方位展示。
这个片子分为《天工之城》《大国大朝》《被忽视的生命》《神界与凡间》4辑,透过“看得见”的空间,带我们发现“看不见”的紫禁城建筑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 ● ● ●
《如果国宝会说话》
中宣部&国家文物局&中央电视台联合出品
集数:100集
观看平台:B站
⇧扫码观看
又是一部好评如潮的宝藏片,每集5分钟,也分100集,讲述诸多国宝文物的故事。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类似经历,带娃逛博物馆,好不容易“突破重围”,结果匆匆看两眼,啥背景来源也讲不清。
这片子我边看边感动,首先选定文物拍摄十分不易,节目组奔走全国博物馆,从300多万件中才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0件。
其次,为了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解说俏皮生动,讲解视角,就从咱普通人感受出发,透出一股子调皮味儿。
国宝们正式出场,完全不是陈列在冷冰冰的博物馆里,而是有血有肉活了起来。
在表现技法上,影片也加入一些现代元素,比如动画,复原图,更直观易懂。
一集集看下来,感觉这部片子真的非常讨喜,推荐给孩子错不了。
以上四部纪录片,各有特色,互为补充,我做了个简单总结:
03 思考逻辑关系
(深入学习阶段)
12岁+
了解了历史故事和历史细节,孩子就像拥有了一个金库。
不过,金子再多,放着不用等于没有,所以更关键的,还是得学会从历史中去思考。
说起来,这真是最难做一步了。
有人说,历史就像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我们所了解的、所拆解的历史,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但不管怎么打扮,首先得有一个“小姑娘”在那里啊——历史一定会有可定性的东西,然后再有细节上的争议。
我希望找到的,就是这么一个既固定又开放的著作,让孩子在安心学习的同时,尝试思考。
这一阶段的书,其实已经跳出童书范围,进入了大人的阅读领域。我硬着头皮,拜读了许多史学泰斗、专家学者的大作。
非常幸运,我们遇到了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这是一套易看懂、包罗万象的中国通史,讲透中国历史的深层逻辑。
●
作者:杨照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册数:13册
适读:13岁+
杨照是知名的历史学家,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兼修考古学和人类学,哈佛大学史学博士候选人,研究专长为中国古代思想史、欧洲现在思想史、原始佛教和社会人类学。
他的历史创作,延续自吕思勉、钱穆的治学和教学路径,可谓根正、苗红。
这些是他的学识背景,你可能会说,厉害的历史学者多了去了,为什么独推杨照的书?我觉得主要是这三个原因——
首先,与其说杨照是研究历史本身,不如说他研究“历史的研究成果”。
他不像大部分的历史学家,专精于某一个领域如文物、建筑、考古等,而是站在他们的身后,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拿来研究、整理、归纳。
他是一个“集大成者”,去伪存真、融会贯通,真正跨学科、跨领域,把政治、经济、人文、艺术、宗教等视作一体。
如他讲春秋战国,从铸铁技术的提高开始讲起。这既推动了农业生产,也改变了战争的观念和形态,并由此有了商业和城市的大幅度发展,诞生了纵横家和法家,周朝由春秋时代转向战国时代。
时代里的各种因素交织成时代本身,各时代间又互相影响,不存在完全的割裂和偶然。
然后,他给我们展示足够丰富的背景知识,去理解古代的社会。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比如,我看吕思勉的《中国通史》,总觉得不知所云,提不起劲。
为什么?
不是不认得字,而是缺少足够的背景知识,无法理解作者述说的事件——史学大师脑子里库存丰富,我们认知以外的东西,他可能视若平常,根本不会写出来啊。
就像那个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词:封建制度,我原有的概念中,这个制度就是刘邦打了天下后,给自家人封王、给功臣封侯,各给一块地管理。
读了杨照介绍的周朝统治制度后,才明白,原来“封建制度”要分为“封”和“建”,周天子封给亲人、臣子的地盘,并不一定完全臣服,还需领地主人想办法征服、管理、发展。
这也就理解了,为什么诸侯的权力那么大,为什么会有春秋战国的形成——因为这些“封地”,本就是诸侯的祖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服的,周天子从头到尾都没有直接管理权。
最初的封建,和汉朝以后的“封建”有很大不同。
其次,在如此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之上,杨照自成“一家之言”,有了整体的、连贯的思考和判断,许多看起来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其实都有其必然。
不单改朝换代的大事、社会发展的脉络有迹可循,甚至连文学风格的变化,都和大的历史环境大有关联。
比如,《墨子》的行文风格,为什么比同时期其它文字著作都要简朴?
这是因为它的受众读者,不再是接受了系统的王官学教育的贵族子弟,而是当时想要往上流动的新兴阶层,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墨子》行文不需高深端丽。
在前面三者的基础上,杨照最终写成的,是一部具有文字魅力、照顾读者阅读能力的历史普及著作。
他抽丝剥茧般帮我们理顺了历史这团乱麻,用最大的耐心、细心织成锦绣,举重若轻地一抖,历史就像画卷一样展开了。
在读了这套书后,再去看大师们的著作,我奇迹般地发现,自己居然能读懂大部分文字了。
于是有了精进的能力,历史的大门,真正向我敞开了。
如果孩子读《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还有点难度,那么可以考虑先听听我接下来介绍的这个音频。
●
少年得到 出品
作者:林欣浩
集数:100讲
平台:少年得到
在我们找到的十多个少儿历史音频中,《中国历史大事100讲》是唯一一个从问题出发做内容的。
它的出发点很特别,选取100个中国历史重要转折点,从这些历史事件中,去分析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是什么情况、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发生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等。
作者林欣浩在社科领域写作十多年,出版的历史科普书已卖了20万册,在少年得到的课程超过10万人收听。
音频对历史事件本身的介绍点到为止,主要聚焦在由事件引发的思考上面。
比如,在《平王东迁:“烽火戏诸侯”是真的吗?》里,音频没有像一般的历史故事一样,讲“周幽王怎么样宠爱褒姒、为了让褒姒一笑而点烽火、诸侯们因为被戏弄而不赶来救驾”这些不太靠谱的传说。
而是直接把时间跨度拉长,讲述周幽王和舅舅申侯一家的爱恨情仇:
周、姜、申本是一家人
周幽王娶了申侯的女儿做皇后
周幽王立申侯的外孙做太子
周幽王为了褒姒废了皇后和太子
申侯大怒,联合姜家人攻打周幽王
周幽王兵败,在骊山自杀
申侯立外孙为周天子
西周结束,东周开始
这一下,终于弄明白周幽王都遭遇了什么、西周是怎么变成东周的。
周幽王不是因为“烽火戏诸侯”而死,东周的结束有其时代大背景。
没有一个字讲“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我们却已经明白,这并不是当时的事实。
我不知道创作者有没有读过杨照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这套书,但总体听下来,能感觉到音频有不少地方采用或借鉴了杨照的观点,这个也挺让我心安。
03
常见问题
1
是否推荐《如果历史是一群喵》《赛雷三分钟》《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书?
从引发阅读兴趣的角度来说,这三类书都是很成功的。
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成人化、娱乐化,编者基本上会有个预设的立场,去理解、编撰历史,大量运用网络语言和各种“梗”,我不太建议让孩子过早去了解这些内容。
而且,因为是全漫画的类型,夸张比较厉害,容易给一张白纸似的孩子留下扭曲的印象。
思虑再三,我只能说,我不反对也不推荐这类书,孩子已经在看的,没有关系,趁着有兴趣,尽量往非漫画类的图书引导;
孩子还没开始看的,就没有必要从这个种类开始启蒙。
2
为什么不推荐钱穆、陈寅恪等史学大师的书?
很简单,因为孩子看不懂。
不要说孩子,就是我自己,买了一堆的大师著作回来,都看得云里雾里——字都认识,说的事情也很熟悉,但就是跟不上大师的思路,没有“啊,原来如此!”的阅读快感。
如果让孩子看,可能就成了“劝退”,从此对大师敬而远之。
3
除了听音频,还有别的历史启蒙过渡方式吗?
不少读者在后台留言,说自家孩子是从听凯叔的《西游记》、常青藤爸爸的成语故事等开始喜欢历史的。
我把它叫做“侧面入坑法”,供参考。
丹妈往期干货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