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纷繁复杂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听读者说

2016-10-24 书评读者们 新京报书评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阅读需要主张』

过去的一周里,我们的推送围绕着几个主题事件。


一个仍然是诺奖余波,大家对鲍勃·迪伦获奖仍然有很多争议,最新的讨论都似乎在“期待”着他能够拒领诺奖。另外一件大事儿是鲁迅先生离世80周年纪念。再有,就是书评君推出了自己的会员俱乐部“幸福大街37号”;以及,精心制作了“秋季好书书选”。


对于这些事件,书评的读者们都有什么看法?编辑部的我们常常感佩于大家留言中独立思考的勇气与能力,这篇推送是书评读者们近来的留言整合,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你们的声音吧。(点击蓝字标题可阅读原文推送)




人们怎么信了鲍勃·迪伦拒领诺奖?

重读鲍勃·迪伦:迷人的迷

把萨特的拒领声明改成鲍勃·迪伦的,大家又信了

@阿啃1919 鲍勃·迪伦之所以独特,之所以永远叛逆,在于他清晰的自我,他不属于任何派别、机构,制度,所以这个人永远叛逆他所处的时代,也不断颠覆已有的自我。在绝对的自我这一点,村上君跟迪伦哥相似极了。


@小狗卡列宁 阿啃所谓“绝对的自我”,便是“独立”。   


@炉薪 对于“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这句话我只想说,如果没有柳永秦观苏东坡辛弃疾,宋词也只能是不入流的淫词艳曲而已。如果没有关汉卿,元曲也登不了大雅之堂。迪伦是很好的歌词作者,但如果真论文学性,还是要和文学来对比的。anyway,毕竟诺奖每年都有,而真正的文学家不是。  


@A'Gan 好喜欢这句:伟大文学的源头所在——无论是西方的《荷马史诗》还是东方的《诗经》,文学最初是用来歌唱的。

          




寻找鲁迅:八十年无梦之梦

莫言:谈到鲁迅,只能用天才来解释

@伊莎贝拉 莫言先生获得诺奖实至名归,莫言先生说鲁迅先生是天才,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天才表现在他能用他的文笔把他的自由思想表达出来,我觉得莫言先生也是天才,努力的把现实的荒诞和可笑心平气和的表达出来。都各自艰难,却是出自于对人类的爱,对人性的关怀。


@炉薪 鲁迅用来评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段话放在他自己身上同样合适:“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涛涛 对待鲁迅,与赞誉一样多的是误解……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具有原创性的思想家。


@bling~bling 当我在中学时期,学生课堂上、书本里,关于鲁迅的课文、鲁迅的考试题目,很多时候都带有意识形态的解读。虽然这和鲁迅所处年代、鲁迅本身原本的文章色彩有关系,但在我印象中(在许多考生印象中)鲁迅就被刻画成一个严肃、忧国忧民的斗士的形象(也是考生的噩梦)。但,看过鲁迅笔下的童年(闰土、阿妈、山海经)或者青年(藤野先生),其实他也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普普通通的人,这类文章更适合学生去阅读。如今,据闻鲁迅文章已经在中学课本大幅缩减,我认为鲁迅形象仍然需要在青少年当中树立,但可以多点“人”的文章,少点“政治”的文章,一刀切不利于树立完整而平凡的鲁迅形象。





中国乡村,能否成为我们的乌托邦?

@陶伟 碧山 不知不觉在碧山已停留一年有余,在此乱侃几句。“碧山计划”不绝于耳,在时村民不解,离开村民遗憾,因为“老板”走了,是不是会来消费的人群也会跟着离开?在这里,几乎没有人会真的关心文化、艺术或是其他精神层面的事物,还未真正脱贫的本地人,没有谋生以外的精力。认识的回到碧山又离开的返乡青年不止一二,或是将祖宅改为客栈,或是尝试农产品重新包装销售,短暂的尝试后均黯然离开。这些没有保障,同时浮动巨大的营生,完全不足以应付当下的社会生活。年轻人需要成家,抚育子女,成本越来越走高,留在村里,可能会成为若干光棍中的一员,现实太可怕了。本人愚见,碧山计划的成果,比不上其他乡村的茶叶合作社之类,这样的方式似乎更适合当前生活水平下的乡村,毕竟可以一定程度上致富村民。不论怎样,碧山有好山好水,总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或度假,或定居。无意中曾搜索到“碧山养娃”这样的公众号,似乎已经有人在尝试,毕竟这儿还是适合养老,也适合养娃。倘若有一天,买走村里房子的外来者都定居到这里,会不会就是计划2.0呢?拭目以待吧。


@贾渊 1、欧宁的初衷没有问题,至于做这件事的动机中有多少名利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就算完全为了名利又如何,君子爱财爱名取之有道,而且对社会有正向的影响 2、欧宁干的事情虽然没成,但靠自己的实践引起一批志士关于农村问题的深入讨论,也是一份成就 3、欧宁的理想和当前农村人理想的不一致,这也造成了事情执行本身的难度,他激流勇进的实践值得学习 4、当前的农村建设就是向城镇化发展,这也是农民的诉求;欧宁的实践给我们启发:要在发展中寻求保护,离开发展谈保护还不到时候。


@ムリムリ 我家在离碧山不远的县城,小的时候也经常去碧山玩,也有碧山出身的朋友。然而这个年代,在我们那里,留在家乡(尤其是乡村地区)被看作是没有出息的事情,年轻人都在能出去的时候选择留在了大城市。十几年来,黟县人口都没怎么增长过,人口外流严重,包括我也到深圳来了,哪里愿意在年轻的时候回去过乡村生活。也许有一天我老了,累了,可能会回去养老。碧山计划并没有改变当地人对碧山“穷”“没有发展空间”的印象,再说“出去”的观念在徽州文化中早已根深蒂固了,很早以前就有“十三十四,往外一丢”的说法。说白了,本地人并非不爱惜自己的文化,而是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大潮中,也想分一杯羹,早日富裕起来,有了经济基础,其他的都好说。


@娟子 中国农村的经济基础落后,农民在时代浪潮下亦想获得经济上的满足与丰厚。传统小农经济所拥有的贫穷和闭塞在现代冲击下愈发显露。如今的农村更是基层治理落后,农药、水资源、垃圾污染严重,传统种植只能满足基本生活的窘迫,农民精神生活匮乏,这些都是实际面临的问题。在现实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情况下建设想象的桃花源,在如今的信息社会无异于一场美梦。在经济压迫下的小农,需要的是转型与现代化合理的治理,是能保住生活与尊严的物质基础。大概也是,“仓廪足而后知礼仪”吧。


@奥子 引用一篇文章里的话:“现在很多人能看到农村文化的衰败,空巢现象严重,人际关系的日趋冷淡,但看不到背后的经济制度,生产方式的改变,就只会像九斤老太一样感叹”一代不如一代””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云云。正因为如此,这些人也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实践来,便只能从文化入手,本末倒置地做一些支农支教的,新乡村建设之类的活动妄想从文化上唤醒农民,重塑农村的文化生态来改造农村,殊不知首先最应该被唤醒的恰恰是他们自己,农村新生的这种利己思想是符合现在的生产关系的,是适合于在这个时代生存的,你可以称之为”劣根性”,但决不能靠无力的乡村文化建设根除它,那只是缘木求鱼,本末倒置的行为罢了,不触及根本,看不到背后的生产方式的变化就去实践,何异于盲人骑瞎马。虽然我肯定这种看得到农村文化的变化并肯为之努力实践的善良的人们,但我还是要说这是无用的,甚至是危险的,它用实践的伟大而富有号召力的旗帜吸引了大批在现实生活中迷茫的青年们,但却没教会他们锐利的思想武器来分析和思考这种问题背后的根源和真正如何解决的办法,只让他们像被蒙住双眼的公牛急于宣泄高涨的情欲一样宣泄自己内心的道德感,这种后果是危险的,不是把自己撞得头破血流就是更加沉重地陷入到迷茫中,而正是这不知所以然的实践的噱头为他们前进的道路罩上了重重浓雾。”——《论〈平凡的世界〉里的三种道德困境》


@宁静 古今中外,不少知识分子很想改变农村,建立一个知识模式,但遭受挫折。当下中国有9亿农民,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需要改变,但大多数农村,比较落后,主要是经济,文化,农民素质又极低,观念差。要改变谈何容易。知识分子凭着满腔热情和先进思想,想要打造一个理想的乡村,投入不少人力物力,最终都失败了。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并进行了阐述。看来要改变几千年形成的局面太不容易了。正象作者写的那样,村里修路,安灯等现定问题。现实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一代人难以实现。如,经济来源,教育,医疗,房屋,农民思想,温饱,等太多了。基本需求没解决,其他都难以实现。





秋天离开前,我们找到了这60部好书

在时间的河流里,我们被赋予文学的魔力

有各种“病”?文艺青年请这样接受治疗

这几篇推送,

大家热情分享了自己正在读的、想读的书...

@要成为大力士  哦?文学包罗万象包治百病喽?宝宝不服!历史哲学也可以!如果把文学理解成‘文本’的话,那确实是个治病的好方法


@想飞 碰巧看了《铁皮鼓》《英国病人》《苔丝》,准备读《白痴》,《奥德赛》   


@佳杏子 正在看《活着为了讲述》加西亚·马尔克斯 真是一个有趣的人。


@sherlly 考研狗已经奋战快一年了,一年里没有读过任何考研之外的书,看到书评君的推荐,心里更痒了。还剩60几天,再加一把油,明年把落下的都补回来。也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读过的新书比穿过的新衣多。




 

世界上最老的生命,让人敬畏

@望山主人 现代人通常所谓的旅行只不过是出于逃避生活的冗长、琐碎或重压而外出消闲、美食甚至猎艳。一切都包裹在文明的金属壳里,舒适故然舒适,但谈不上自由行走。抽掉了心灵和激情,感受不到“逆旅”的真实况味,自然也就体味不到生命中的难度或者英雄维度了。波德莱尔的诗是对他们(以及我们——是的,还有我们)最好的写照:“他们只能找到他们逃避的/东西:他们自己/人们从旅行中得到苦涩的知识。/世界又小又单调”。 我以为,萨斯曼的十年“奥德赛之旅”带有某种精神修行的味道,简直是对现代旅行的改写。她并不富足,有时还很无助,甚至怀有真实的忧伤,但她精神饱满,永远带着开放的心态上路。持续地探访那些岁数超过2000年的老寿星使她对地球生命有了真切的体认,并最终改变了她的内心。她说:“我用了将近十年时间研究,摄影,到世界各地去寻找古老的生命,这也让死亡进入了我的视野。面对‘永远’的高深莫测的广度,我对人类个体生命(我的生命,或他人的生命)的短暂有了更直接的理解;与此同时,站在这些古老生命之前,我们却有很多与瞬间的联系,它们小如分子,在微观和宏观两个层次上都构成了一部持续开展的叙事。任何瞬间都很重要,我们都在其中。”她还有很多话令我们动容或沉思……


@月中天 除了感觉到自身的渺小,还禁不住会叹息生命的短暂,想到这转瞬即逝的人生岁月,会产生这样的发问:我活着,究竟能产生怎样的影响,若是像常人一样,陷入结婚生子,成为房奴之后的泥潭,被琐事缠绕的我,活着的意义何在在?转念一想,它们都是会重生的生物,而动物,人类不可以,每个选择都会有连锁反应,又或者是一个人的回响可以自己抹去,但是周边的干扰波太多,到最后总会对你产生影响,想到这些,又有些难过和无奈。还是很羡慕,这些花鸟草虫的。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书评读者们;整合与编辑:走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扫一扫,赏给书评君一个可爱多?



直接点击 关键词 查看以往的精彩~


追风筝的人 | 钱理群 | 竹久梦二 | 南锣鼓巷 | 校园性骚扰 | 电影审查 | 篡改历史 | 空巢青年 | 抑郁症 | 键盘侠 | 长江漂流 | 荒木经惟 | 希尼 | 沈石溪 | 傅雷之死 | 少年读经 | 《小别离》| 老舍之死 | 表情包 | 奥运 | 洗稿 | 郝景芳 | 严耕望 | 加缪 | 巴西 | 阿城 | 朋友圈 | 汤显祖 | 葛优躺 | 心灵鸡汤 | 帕慕克 | 龙榆生 |  一流大学 | 奥兹奥威尔 | 阿列克谢耶维奇国学 | 民国试卷 | 2015年度好书 |《斯通纳弟子规 | 小王子 | 《红楼梦》



点击图片

购买企鹅经典70周年纪念套装~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