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是连接过去 现在 未来的桥梁
今天是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 让我们走进陕西师大教育博物馆穿越时空 探寻文物感受“博物馆的力量”
我校教育博物馆是国内首座综合性教育博物馆,位于长安校区,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7000平方米,展藏近万件。
教育博物馆部分建设资金由著名慈善家、爱国人士、我校名誉教授何崇本先生捐赠;工程由著名建筑设计大师张锦秋院士主持设计,规模宏大、设施一流,庭院式建筑风格简洁大气、宁静优雅,兼具中国传统韵味和鲜明时代特征。
教育博物馆内设中国教育馆、历史文化馆、妇女文化馆、书画艺术馆、红烛校史馆,集教育、研究、收藏、保护和展示功能于一体,在构建高校博物馆育人新平台、服务学校教学科研、彰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中国教育馆传承历史 记录中华民族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馆通过一个基本陈列(从庠序之学到现代学校——中国学校教育展)和三个专题展(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展、港澳台地区教育史料展和大学校徽专题展),展示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现有各类教育文物展品2000余件。
馆内展陈的《十三经注疏》,共96册、13函,共335卷,是明朝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刻本,是存世不多的善本,弥足珍贵。注是对经的解释,疏又是对注的解释。读懂这套书,就理解了十三经要义。
馆内展陈有《四书正本》19卷。“四书”又称四子书,是《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的合称。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取《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集注”,简称“四书”。该藏品是南宋朱熹集注,清同治六年酉阳州属礼房刻本,十分珍贵。
馆内设有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展,展示了延安时期的窑洞教室和抗大开学报到的情景,同时展示了很多边区教育文物。文字材料展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文件,陕甘宁边区学校教育教材,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教材,反映陕甘宁边区教育教学活动的报纸、期刊和照片,陕西师范大学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
在馆内一个区域集中展陈了由教育部干部邢西武同志捐赠的全国各地主要大学的校徽,这些校徽按照不同地区陈列,从中也能看出全国各个区域高校数量的多少。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些高校伴随学校的撤销、升级、合并等情况,可能已经更名或者不再存在,但小小的校徽成为了历史独特的记忆。全国目前大概有1200余所本科院校,其中近千所在陕西招生。
历史文化馆一瓦一砖一石 绽放千年光华
历史文化馆现收藏历代文物约1500余件,分为“泥火塑精灵”“吉金铸国史”“贞石镌春秋”三个部分展出。历史文化馆的镇馆之宝有三:一瓦一砖一石,即秦封宗邑瓦书、秦凤纹空心砖、唐阎庄墓志。
1978年我校收藏了一块战国秦封宗邑瓦书,是一份格式完备的秦官文书,反映了秦封宗邑制度,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关于战国分封制的实体史证。瓦书记载了界封的时间、地点以及参与界封官员的名字,而文中封地的范围是酆邱(丰镐东南),我校长安校区恰好位于这个区域,可谓是陕师大两千多年前的“地契”。
点击观看视频
20世纪90年代初,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收藏了一块出土于咸阳窑店秦宫遗址的秦凤纹空心砖,长120厘米、宽20厘米、高40厘米,体积之大及保存之完整属国内罕见。砖体六面,其中正面、上面和侧面有浅浮雕凤鸟五只,背面有阳线刻凤鸟两只。凤鸟羽毛和面部、腿部肌肉雕刻线条流畅,充满动感,美轮美奂。经考证,秦凤纹空心砖应是秦宫的栏杆,体现了秦代最高的雕刻水平。
点击观看视频
1995年,学校收藏了一方书法精美、有“上元三年”等字样的唐人墓志。学校几位研究唐史的老师依据墓盖上的文字,确定墓志主人为阎庄,是工部尚书阎立德次子。阎庄墓志作为独一无二的史料,了断了唐史上著名的李弘之死历史公案。
点击观看视频
妇女文化馆致敬“她”力量 讲述中国女性故事
妇女文化馆是国内第一座以妇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2200余件藏品分为“她的故事”“江永女书”“女红”“生育文化”和“中华嫁衣”五个主题展出。
在湖南江永有一种特别的文字——“女书”。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唯一一种在女性之间流传和使用的文字。江永女书的笔画是斜的,当地人把它叫女字,把汉字叫男字。如果把汉字比作一个敦实的小伙,看起来稳重健壮;而女字就像少女的体型,纤细柔弱,飘逸浪漫。博物馆里收藏的都是一些很珍贵的真迹。它形式上多种多样,写在扇子上的,叫扇书,绣在帕子上的,叫帕书,写在纸上的,叫纸书。
馆内用很大的一片场地展陈了56个民族的嫁衣和与之相关的物品。其中藏族嫁衣最为贵重。藏族嫁衣也是节日盛装,特别讲究衣着与身份地位的相称,做工精致,花样繁多。传统袍服以羊羔皮垫里,獐皮作面,袖口、襟领、下摆用红蓝绿纹毛呢装饰,用水獭皮或豹皮镶边,格外漂亮。同时发饰繁多,上面缀满珠宝、珊瑚和宝石,另外还搭有各种配饰。
景颇族嫁衣承载着民族记忆。她们的短裙看起来很简单,但其中有一种纹路,有各种的符号。景颇族没有文字,在历史上经历过一次民族大迁徙,年长的景颇族妇女在唱歌时抚摸她们的裙子,摸到一个符号,就唱一支歌谣,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他们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讲述出来。书画艺术馆文心墨魂 描绘美的历程
书画艺术馆现藏有历代书画、明清圣旨等约2000余件, 从品种上讲,山水、人物、花鸟画,真草隶篆四体书法作品均有收藏;从作品的时代上讲,除少量明代及明以前作品外,大多数为清代、民国及当代作品,包括我校书画研究会教师和学生的作品。历代石刻拓片12000余通,其中包括大量汉碑、摩崖、造像、墓志等。
唐寅《山水长卷》、仇英《山间栈道图》、米万钟《风雨云烟图》、董其昌《山水图》、郑板桥书中堂、左宗棠书对联等名家作品和明万历圣旨等,均为馆藏精品。
红烛校史馆西部红烛 为祖国闪耀
红烛校史馆位于教育博物馆二层西南角,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该馆分为序厅、校历史展厅、校友风采厅及尾厅四个部分。历史展示厅作为校史馆的核心部分,由“救国创校 筚路蓝缕(1944—1949)”“建国合校 探索前行(1949—1977)”“兴国复校 改革创新(1978—2004)”“强国立校 继往开来(2005—2018)”四个篇章组成,以“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以照片、图表和实物等为主要展示形式,以声、光、电等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手段,客观真实地展示了学校七十余年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成就。
博物馆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
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在不同时间 空间里
于碰撞 对话中回溯厚重历史 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