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事永远是第一位!”陕师大这支25人的团队敢为人先,追求一流!榜样!
2022年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
入选教育部第二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数十年来 这一团队
践行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
始终把教书育人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重中之重
秉承“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不断攀登研究高峰
积极服务社会……
立德树人守初心
“扬葩振藻,绣虎雕龙”,在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大厅,镌刻着一代学术宗师、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松林教授手写的这八个大字。这是霍松林先生的人生写照,也是陕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治学传统。霍松林先生在陕西师范大学执教长达半个多世纪,用他的话说,“我这一辈子很简单,就是围绕文学,做了读书、教书、写书三件事”。
拍摄于2010年
“霍先生是我们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的一面旗帜。”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负责人、文学院教授张新科说,“我们团队的发展是和学校历史同步的,前辈学者筚路蓝缕,经过几代人的薪火相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队伍和研究阵地。”
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现有25人,其中不乏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国家级特聘教授、陕西省特聘教授、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宝钢优秀教师奖、明德教师奖等荣誉获得者。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谆谆如父语,殷殷似友亲”,这是学生们对张新科教授的印象。“基础要牢,眼界要广,思路要活”这十二个字,他时常挂在嘴边。“要去读原典,要去读第一手资料。这是一个笨功夫,也是一个苦功夫,但也是必须做的功夫。”那满是批注的书本,重逾百斤的稿纸,奠定了张新科教授学术殿堂的坚实基础。
“那天细雨朦胧,张老师早上刚出差回来,就急着来上课,提着行李来了教室。”文学院2017届研究生袁方愚一直记得这样一个画面。在张新科心里,学生的事永远是第一位的。近两年,因为积劳成疾、身患重病,张新科教授不得不停下了本科生的课程,但对于硕博生们,他仍旧尽心尽力,只要身体允许,一定会给学生们上课或者修改论文,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为人师表、敬业爱生是团队共有的品质。
“我的一篇作业,140字的摘要,刘老师就修改了5处,并在右侧写下大段的评语。师母告诉我老师常常批改作业到凌晨一两点,高度近视的眼睛经常充血仍不肯休息,让我们都很心疼。”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季桂增谈到导师刘生良教授时说。认真和尽责,是刘生良两张公认的名片。从教40余年来,刘生良一直在一线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任务,15年来年均工作量达到1000余学时。2021年,刘生良教授被评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
“我们团队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激发活力,注重新技术、新理念的创新推动,适应国家新文科发展趋势,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张新科教授说。
八水绕长安,永兴坊、通化坊、昌明坊等唐长安城110坊,白居易、王维等唐代文人坊中居所,玉门关、楼兰等丝绸之路文化名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在“丝绸之路起点的历史重现——唐诗话长安城虚拟仿真实验”中得到了惟妙惟肖的展现,“我们利用VR与AR技术,在虚拟仿真世界中还原唐代长安城核心格局,让学生更好领悟唐代文化,感悟文化自信。”课程主持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柏俊才说。潜心钻研教学、用心打磨课程,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深受学生欢迎的“金课”。张新科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获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柏俊才、刘生良、吴言生三位教授主持的课程分别获得国家首批一流本科课程,柏俊才教授“唐诗与长安文化”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在张新科教授的带领下,团队不断挖掘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德育元素,守好“责任田”,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
文汇楼321室,一场别开生面的读书会正在进行,篇题解析、文意疏通、交流讨论,师生们围绕《文心雕龙·情采》各抒己见。“在学生培养上,我们坚持‘两会、一坛、一号、一练’,每两周一次读书会,每月一次汇报会,创办学而论坛、‘学而读我书’公众号,丰富知识储备,激发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文学院杨晓斌教授分享着他的育人心得,“我还要求学生一周至少进行一次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愉悦。”他指导的研究生“古代文学经典研读团队”获评学校“优秀导学团队”。
团队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张新科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刘生良教授主持的“中国古代文学系列课程“背-摹-赏-探”有效教学范式”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代代学人担使命
“这次会议可以说是开创历史!”1982年,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霍松林教授的这番讲话引发热烈掌声,台下大学三年级的张新科听得热血澎湃。
“这是《史记》研究上一次空前的盛会。”1988年,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已留校任教的张新科在撰写的论文《全国〈史记〉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写道。
“希望将‘111引智基地’建设成为一个开放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2018年,在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师范大学首个以人文学科为主体、融合工科、艺术等学科的建设基地——“长安与丝路文化传播”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启动会上,负责人张新科教授详细介绍了基地申请的国家重大需求背景、基地的建设目标和任务,对基地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细数着走过的点滴印迹,这支团队秉承着“敢为人先,追求一流”理念,不变的是长安情怀、丝路使命。“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形成了几个研究重心,其中包括汉代文学与《史记》研究、唐诗与长安文化研究、‘一带一路’文化研究、秦腔与关中文化研究……”张新科教授说。
自从学生时代与《史记》结缘,三十多年的学术生涯,张新科教授一直走在研究《史记》、宣传《史记》的道路上。“陕西的长安文化非常丰厚,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就出生在陕西韩城,我们有责任承担起研究大任。”
围绕《史记》这本大书,张新科教授先后发表了百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史记学概论》《史记研究史略》《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等十余部专著,主编了《司马迁与史记论集》《史记研究资料萃编》《史记文学研究典籍丛刊》等二十余种学术著作。《史记》以其丰富的内涵给予张新科教授源源不断的学术养分,张新科教授也以自己对《史记》专注的热爱回报了它,将当代《史记》学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史记与中国文学》被列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史记中的治国理政智慧》被列入“丝路书香”外译项目,《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张新科带领团队在《史记》研究、长安文化与中国文学研究等领域不断攀登研究高峰,一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来,团队获批国家和教育部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9项,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青年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等30多项。
西部红烛闪光芒
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也是学校“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的传承者和践行者。
2013年至2021年,张新科教授担任文学院院长,期间,他为学科建设和学院发展殚精竭虑。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被列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2019年、2020年作为专业负责人申报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秘书学专业先后入选国家一流专业,2022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顺利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由此踏上了新的阶梯,成为我国“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及发展的中坚力量。2019年以来,即便张新科教授身患重病,但他依然与班子成员一起、带领全院圆满完成了学校一流学科建设任务,做到了教书育人和学院发展两不误,实现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的高度统一,为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
“张老师一心为学科学院发展操劳忧虑,即便生病也不忘带领大家、鼓励大家,这种忘我的举动与精神,我深受感动。”学院大会上,听着张新科教授带病作的工作汇报,文学院青年教师蒋旅佳的眼眶湿润了。
“站稳讲台,教学第一,学生的事无小事”,作为团队负责人,张新科教授总是这样嘱咐青年教师。他很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精心设计了“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长期担任教学导师,帮助多位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形成良好职业道德和素养。“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我都得到了张老师的指导。作为张老师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他总是鼓励我转益多师,打开视野做学问。”文学院青年教师刘彦青说。
团队以“名师工作室”为平台,实施“名师领航计划”;团队里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课题的教师也积极吸收青年教师参与,发挥“传、帮、带”作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求学期间,我深受团队各位先生和前辈的熏陶和濡染,作为青年教师,我要通过自己的奉献和辛勤付出,照亮学生思想,启迪学生智慧。”文学院教授王伟说。
“我奉命援疆,听从祖国的召唤,祖国的召唤就是我的志愿。”刘生良教授62岁主动申请援疆,成为教育部第九批援疆干部中年龄最大的同志。“五百日在西域殚精竭虑有始有终一心援疆无他念,八千里出阳关风尘仆仆无怨无悔双手帮扶有真情”,正是对他援疆情怀和工作的写实和概括。“我个人的力量非常有限,需要用‘西部红烛两代师表’精神,来涵养激励学生尤其是公费师范生的情怀和志向,希望他们未来走上讲台,立足西部、教育报国。”
春风化雨,嘉种萌芽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
言传身教、悉心培育
一代代年轻的教师和学子们
追随着前贤的脚步接续前行
两代师表,蕴积涵育、守中不移
肩负起“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才”的光荣使命
书写着西部教师教育的奋进之笔
微尚工作室
记者/ 张莹 刘书芳
责任编辑/ 张 莹
部分内容来源/ 文学院
投稿邮箱
weshare2013@qq.com
xinmeiti@snnu.edu.cn
©版权归微尚工作室所有
如需转载或使用
请联系获取授权
大家都在看
师大·风采
西部红烛精神 丨 校风学风 丨 我心中的大学 丨 毛笔手写录取通知书 丨 1960年5月7日 丨 青春告白祖国丨 青春为祖国歌唱 丨 去师大旅行 丨 好想你 丨 新区搬迁十四载 丨 我在!故我书! 丨 师大爱情故事 丨 陕师姑娘 丨 陕师男生 丨 师大人的歌 丨 师 丨 师大十二时辰 丨 师大24小时 丨陕西师范·大雪 丨陕西师范大学℃丨陕西师范大学PPT模板
师大·人物
(排名不分先后)
师大学人 霍松林 |房喻| 迟铎|章竹君|傅钢善|李玉虎| 郑哲民 | 红柯 |刘学智|陈锦屏丨邢向东丨刘生良|于赓哲|王双怀|郝亮亮|杨清源|韩钢|田大宪|朱文斐|陈亚芍|胡曦明
先生的书房 甘枝茂 |胡安顺|张懋镕|南长森|尤西林|林乐昌|王晖|裴亚莉
教授的实验室 王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