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付方胜:县级市一味强调社工是拔苗助长 | 来都来了

2017-03-02 付方胜 乐助乐仁

2017/3/2 来都来了 第29期

县级市一味强调社工是拔苗助长

「来都来了」

为平凡公益人立传

出品 | 乐助乐仁

来者 | 付方胜

访者 | 王季颖

整理 | 王季颖

编辑 | 小乐

来者何人

付方胜

海门市互惠堂社会

工作事务所负责人

来看精华版采访

点击听朗读版 | 闭着眼睛学公益




来都来了,先介绍一下自己吧。


付方胜:我叫付方胜,目前在海门民政局工作,自己也是学的社会工作专业,13年毕业的,毕业后也认识了很多公益机构的负责人。


当初成立互惠堂这个机构,主要是因为大学一个同学,他在工作之余也创立了一个机构,他也在不断地启发我。还有一位在昆山的朋友,偶然机会和他相识,我们也不断的探讨这方面的事情。


后来正好海门做公益创投,我们就在前期的准备基础上,借着创投的机会注册了这个机构。目前互惠堂主要针对社区中的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开展相关的服务,为了更合理的开展服务,我们特成立了五个人的管家团队,结合自身优势发挥所长。


为老服务过程中,有印象深刻的事吗?


付方胜:不管是志愿者还是服务对象都给我们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是我们的志愿者,因为我们活动基本都是安排在周末,2016年我们用了36个周末在做活动,开展一次活动有时会需要大家挤出一天的时间,但是大家都任劳任怨。


有志愿者在上门探访的过程中,还会带上自己的孩子。还有一方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和社区中的很多老人也相处了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建立了特别好的关系,也在尝试让部分相对年轻的老人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


例如之前也邀请了一些服务对象一起探访我们结对的孩子,老人们也有这份心,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活动的认可。活动开展的规模是一方面,但是我认为服务对象和志愿者的持续性的参与度,是我们活动能否被接纳的重要衡量标准。

 

有些老人可能不太会表达,但他心里是有感觉的。我们每次探访,老人们都会特别客气,有时我们在接送老人参加活动路途中遇到他老邻居,邻居问这是谁啊,老人就会说这是我的孙子孙女,这本身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感动的。


还有儿童类的项目,这类服务对象是我们一直关注的。尤其是有两个孩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一个一开始我们去他家时,他会背过身去不理我们,后来慢慢的参与了很多我们的活动,他也跟着我们去养老院,有些大型活动还会担当我们的主持。


还有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第一次和这个孩子接触时,他对话吞吞吐吐,对我们也爱答不理。现在我们通过探访还有其他活动,也慢慢融入了我们,上次圣诞节时的活动,他也愿意表演节目。我们感动的是能够看到这些服务对象,能够发生一点点的变化。

 

您是如何调动参与积极性的,可以分享些经验吗?


付方胜:我们也在慢慢摸索中,有些老人年龄较大,参加活动后反馈会比较少。有时在向一些老人介绍我们是谁、来做什么时,他可能听不懂,或者很快遗忘,很难对我们这个项目及我们组织留下深刻印象。


后来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也在不断反思这个问题。所以现在我们也争取近期将所有的服务对象再全部探访一遍,希望通过探访来进一步了解他们。感觉只是单一的将老人们聚集起来活动,可能会因为年龄或者参与度不够高的原因而没有较好的效果。


同时,我们也希望在活动形式上更加丰富,例如分辨真假币的讲座活动,仅仅是老师讲课会非常枯燥,所以活动前我们也和银行志愿者进行了一定的沟通,讨论如何能够提高的活动中老年人的参与度和活动的趣味性。后来活动中,他们就带了一些新版的和旧版的不同的纸币发到老人手中,通过老师引导增加了一些趣味的互动游戏,例如比一比谁找的快、找的多,这样来增强他们的参与度。


而上门探访和老年小组活动这两个则是对我们公益行活动的铺垫,或者说作为一个桥梁。因为每次探访活动,志愿者都会询问老人们是否有意愿参加公益行一类的大活动,我们也在进行一些的尝试。元旦时根据前期的对接和需求统计,带他们去养老中心开展义工活动,很多服务对象都积极的参与了进来,我觉得老人之间的互动更能够出现那种同龄人惺惺相惜的氛围。

 

互惠堂的为老服务现在有什么变化吗?


付方胜:首先是活动内容在不断丰富,项目更加规范。我们之前的探访,有的志愿者参与的比较积极,有的志愿者参与可能会比较少,现在我们采取志愿者和老人结对的方式,分成几个小组去集中探访,再根据从老人那里得来的反馈完善我们的服务内容,例如在探访的过程中加入了给老人测量血压等。


其次是服务对象的参与度也在不断的提高,每次活动前和服务对象做好对接,参与度的提高也收获到服务对象的认可。


再次是我们互惠堂的管家和志愿者也在不断的成长。无论开展什么活动,如果离开了志愿者,就相当于一无所有,所以我们团队也在不断的加入新鲜的血液,尤其是一些老师的加入,他能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也更加新颖。整体来说,主要就是项目更加规范内容更丰富,服务对象的认可,还有团队自身的成长。

 

而且在开展过程中我们也加入了老人年龄上的限定,老年人年龄不超过八十岁,之前服务过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也继续跟进。现在的想法是通过服务对象年龄层次的限定,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升,这样我们可以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服务。例如在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可以带老人去郊游、去参与互惠堂公益行。


我们最终的想法还是能够鼓励他们去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要被动的等待我们的服务。我们也在不断搭建一个展示他们才能的一个平台,最终还是希望部分服务对象加入到我们志愿者团队当中,去探访或服务的身边那些更加高龄的老人,形成一个互助互为的公益闭环


一路走来,您有困惑吗?又是如何解决的?


付方胜:举些例子吧,组织老人的活动,如果以社区的方式来组织,可能会很简单,找到愿意参与的老人就可以开展,而我们在项目中有固定的服务对象,所以每次活动都会一个一个打电话确认。


我们做活动也不希望流于简单的形式,更希望能够长期地关注他们,也让他们能够接受我们,自然而然的也更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还有我们的留守儿童和单亲儿童,我们筹划圣诞节的活动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考虑节目的选择和安排。虽然也想过是不是邀请舞蹈班或者特长班的孩子来表演节目,但我们也会有顾虑。


因为这些孩子的家庭条件和我们的服务对象相比可能会比较优越,在现场也许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一些心理上的落差,这样活动的结果也许会违背我们的预想。


所以我们最终决定,节目还是以我们服务的孩子为主,也会有志愿者的孩子,即使前期准备和统计联系的过程会非常困难。


因为尽管有老师的协助,但这些孩子基本上跟着爷爷奶奶生活,有的甚至是被寄养到其他家庭,一些节目细节的确认会有一定的困难,直到活动的前半个小时我们还在确认部分音乐的伴奏。


所以我也一直想说,活动如果简简单单走个形式很好做,但是认真的完成活动也是很难的。

 

您是怎么看待县级市社会工作发展的?


付方胜:看其他同类地区公益发展,创始人主要是三类,一个是有钱人,一个是有权人,一个是有专业资源的人,即成功商人,政府人员和高校教师。这也是绝大部分地区发展的路径。


针对县级市层面,如何发展社工服务,困难特别的多,而且几乎没有什么关于社工服务的模型。所以对于县级市来说如果一味的强调社工服务可能会事倍功半,没有社工发展的土壤就去突出专业性可能出现拔苗助长的情况。


如果非要说如何发展社工机构,我觉得首先应该加大动员宣传力度,社工服务是什么,和普通公益服务有什么异同,社工是谁,有什么优势。其次,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再次,社工机构苦炼内功。

 

您觉得一个好的公益组织应该是什么样的?您如何看待海门公益?


付方胜:一个好的公益组织,首先要有一个有凝聚力团队,并且团队人员能够各尽其能,相互帮助包容;其次,有想做事能做事的决心和能力。第三,要有良好的执行力。第四,要有贴近服务对象需求的新点子。


现在海门民政、海门妇联都会有一些创投项目来进行,这几年也有很多的社会组织出现,发展的也越来越好。已经看到很多组织围绕着儿童、老人等等开展了很多的活动,整体的公益氛围也有了。


和其它地区相比,可能缺少一定的专业性和规范度。我觉得单靠几个积极的人或者志愿者,很难将项目做到比较的完美。本身大家时间也有限,这边的社会组织很多都是大家用业余的时间来做的。


这个发展过程也是正常的,我们自己也期待能找到一个轨道来慢慢前行。例如上一次南京地区的人来这边做青少年项目调研,我觉得这种调研会也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我们也和其他做青少年项目的组织交谈了一下,社会组织相互熟悉,也会增进相互之间的学习和了解。

 

您还有什么需求希望被响应吗?


付方胜:如果有愿意和我们一起交流合作的公益组织,也希望能够给我们一些经验,给我们一些帮助,希望公益组织的发展越来越好,也欢迎等更多的志愿者能够加入互惠堂。


本期采访人

王季颖

(nytdhc_wjy


非常感谢付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与访谈,作为江海门户海门这座海滨小城的第一家本土专业社工机构,付老师和他的团队用专业的视角、持续的参与在专业社工本土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行,唤醒人们对公益更多的理解。


点击下方标题

查看「来都来了」往期


宋利棠:公益是我愿做且能做的事

吴雪:陪你找到自己的人生成长答案

亢佳睿:人死了不是“上天堂下地狱”

袁永海:让6000+残疾人月入数千

高海娟:真正的接纳不是纵容

夏睿(下):公益机构要有主打产品

夏睿(上):解决社会问题不分商业和公益

李沅泽:(X]区间,学习只为选择的自由

赵田松:透过问题表面,家庭才是根本

郭根进:在校园里,做影响心灵的海星

祁先雄:不理解贫穷是中国公益的硬伤

沈叶明:坐立行走间,影响下一代人

莫秀娟:一个多年医务人员的社工之路

高益新:情怀太重,平凡心比较轻

路忠:老年人服务也应该有一家4S店

周茂同:社会工作是一个自生自灭的专业

程彦文:公益也是江湖,占山还是占道

张善辉:公益就像公交车,总有人到终点

王志龙:田野直达餐桌,老乡们不是劳工

孙志伟:有的社会组织变相绑架了政府

张欣欣:别小看智障儿童,他们潜力无穷

阿玲: 构建社工和居民的承载力关系

霍佰义:用商业方法培育青少年组织

王永兵:这条路我想我会走一辈子

沈艳:公益是件高调、华丽、时尚的事

谈路明:从事公益是自己和老天间的事

刘海林:为什么我要和服务对象说“不”




分享朋友圈,让朋友陪你一起学习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