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十周年 | 从外语教学研究内容到论文写作全攻略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Author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在6月2日晚“《外语教育研究前沿》面对面”第十一期活动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语言文化学院董希骁教授和亚洲学院苏莹莹教授,围绕“论文写作”和“人才培养”话题,为大家答疑解惑。小编整理了本期问答精华,以期对感兴趣的学者有所启示。
“一带一路”十周年 | 外语教学研究还有这些方向可以挖掘(点击了解活动详情)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往期问答精华!
论文写作
1.在撰写“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相关论文时,常常感觉文章的创新性不足,比较难挖掘新角度,请问如何寻找创新点?内容方面如果空谈文化感觉太泛了,请问应该如何构思,如何厘清论文写作思路?
董老师:首先,“一带一路”倡议提出时,学界已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开始对相关研究话题进行非常全面、很有高度的探讨,2023年已经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如果还是泛泛地探讨“一带一路”语言应该开设哪些专业等问题可能比较老套,很难提出创新点,难以挖掘新视角。
其次,我们应基于前期沉淀,做一个由点及面的探索,从自身的专业经验和体会出发,也可以从对象国出发,寻找共性问题,特别是与我国教学实际情况相关的问题,进一步提出建议或启示,或进行国别区域研究。
最后,可以从两方面寻找创新点,一方面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不是泛泛而谈,而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讨;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其他学科也可以从自身学科专业出发,如从历史、政治、人文视角来探讨这些更有学科属性的问题。
2.在撰写有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论文时,感觉实践性不强,研究途径比较单一,请问如何开展相关研究?
苏老师:与人才培养相关的研究,一定要立足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使相关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研究不是实践性不强,而恰恰是理论性不强。很多论文都是对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但是缺乏理论指导,或是无法比较好地上升到理论性总结。这方面是需要加强的。
研究途径或研究方法,也有很多,包括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历时研究或者共时研究,关键由研究主题而定。
3.撰写“‘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相关论文时,如对国内的相关政策与研究趋势不是很了解,请问如何找到研究话题与政策的结合点?如何更好地解读相关政策,找准研究切入点呢?
董老师:首先,可以通过回顾文献了解前期研究成果及研究趋势。一是专著,如周庆生老师、李宇明老师、郭熙老师、赵世举老师、文秋芳老师、王克非老师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别要关注语言政策方面的研究;二是期刊文章,如《外语教育研究前沿》《语言战略研究》《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中国语言战略》等期刊中也刊发了很多相关话题的文章,及其开设的探讨语言教育政策、多语人才培养、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专栏;三是语言生活皮书,如《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蓝皮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绿皮书)、《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黄皮书)等,这些都涉及“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语言人才培养相关话题;四是关注国家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发布的相关语言政策。
其次,对以往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和总结综述时要寻找兴趣点,挖掘研究切入点。一方面要学习对象国的语言,另一方面也要引进他们的语言教育模式,借鉴经验。
最后,相关研究还是要服务国家的政策方针,特别是现在高校开展的主题教育。只有准确把握国家总体发展趋势,提高站位,才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的政策。
人才培养
4.“一带一路”语言人才培养在培养目标、方式等方面有哪些要求?与国家其他方针政策(如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等)下语言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方式、要求等是否是一致的?
苏老师: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党和国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方针政策肯定是完全契合的。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学科,都要致力于培养知中国、爱中国,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一代。那么,结合外语学科的特色,就当下的人才培养目标或要求而言,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需要特别强调。
第一,强调外语人才的中国立场和中国情怀,这是我们在几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的,极其重要的一点。因此,就这一点而言,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好好研究,深入探讨。
第二,强调跨文化能力的培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际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加强,要求外语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还需掌握语言对象国及其所处区域,甚至是涉及全球的知识,要能够深刻理解对象国及其相关区域的社会结构、文化特性乃至人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也就是说对外语人才所具备的理解非母语文化,进行中外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进一步来说,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大国崛起中的中国,其战略利益在各个领域的拓展与延伸,迫切需要与其他各国进行以语言沟通为基础的全面、深入交流,以恰当得体、深入民心的方式在世界上确立中国的话语体系。外语学科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其重要作用就在于“用外语讲述中国故事,用外语纠正国际主流媒体对中国的误读、误判,从而重构中国的国家形象”。因此,外语专业应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跨文明对话的国际视野,掌握国际传播策略,融通中外叙述策略,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高素质人才。
综上,我们可以把“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目标概括为: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并重;通晓国际规则与深谙中国国情并重;熟练运用外语与讲好中国故事并重。也可以总结为:思想素质过硬、专业能力出色、中外人文底蕴深厚、跨文化沟通能力突出。
5.如何基于国际教育经验,进行本土化的实践与探索,比如说跨文化能力培养的创新模式?
苏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探讨跨文化能力培养的模式:1)编写出版“多语种讲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解决“中华文化失语症”问题;2)通过教学内容的选取,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和理解能力;3)通过选取中外文化对比的素材,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比较研究;4)以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坚守中国立场;5)鼓励学生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用实际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6.请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有哪些语言政策?如何获取相关数据?可否推荐一些资源或平台呢?
董老师:一方面,要关注相关国家政策、宪法,特别是宪法中对语言问题和相关问题的表述,再从这些法律文本里寻找语言政策相关内容,如教育法。现在主要通过网络渠道查找,至于要读懂对象国的政策文本,除了掌握对象国语言,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可以先借助机器翻译大致翻译一下,再找专业的精通对象国语言的人士进行翻译。
另一方面,可以在各国政府部门的官方网站,查找教育政策、语言政策相关问题的数据,还可以在各国的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查找数据,如很多国家的人口普查报告里包含语言方面的基础数据。除此之外,在语言本体规划层面,还可以关注科学院和大学的官方网站,从研究者视角对语言政策制定、规划实施进行学术探讨。如果有条件对这些国家进行实地调研,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总之,遵循上述思路获取数据较为便捷、高效。至于具体的资源或平台,因为各个国家确实差异比较大,所以也没法进行一个具体的解释,但是可以关注一些专门研究语言的网站,如民族语言志网站(https://www.ethnologue.com/),对世界上的语言都有整体、详细的分析,包括语言分布、语言类型。
相关·阅读
前沿面对面 | 做有韧性的研究者——语言评价素养研究论文的刊发
前沿面对面 | “一带一路”十周年:外语教学研究还有这些方向可以挖掘
【声明】感谢《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授权iResearch发布此文。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493或发送邮件至research@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